一部尘封七十年的最早「新诗史」论着!作者是身为三0年代的女诗人,她以自身的创作经验,评论新诗最初二十年崛起的诗人与诗作。可说是深入堂奥,探骊得珠,极具见地。而她对于新诗的发展,又能探幽发微,知人论世。文中有时虽片羽吉光,但却饶富深意。该书虽为作者少作,但从中却可见其早慧的才华,与高卓的悟力。论诗叙史,融于一炉,洵为不可多得之论着。
作者简介
徐芳,女,江苏无钖人。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五日出生。民国九年(1920年)进北平第三十六小学入学,后转入第十八小学唸至小学毕业。民国十四年(1925年)进入北平私立适存中学唸初一,后入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唸初二至高一,又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直至高中毕业。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专攻现代文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毕业,即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助理员,,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开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上海暂住。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湖北汉口,在艺文研究会写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到云南昆明,在云南大学教国文课程。后又至国民经济研究所任编辑员。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到重庆,经人介绍进入中国农民银行。先在银行内任文书。。抗战胜利后,随银行迁至南京,在该行经济研究处任研究员。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随夫徐培根先生迁来台湾,自此未在任何机关任职,仅在家中过平凡生活。育有二女一子,均已成家立业。
遗 落 的 明 珠 — 寻访三0年代女诗人徐芳 蔡登山
早在四年前,因筹拍胡适纪录片,而得知「徐芳」这个名字,但只知她是北大国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是胡先生的爱徒,其余则茫昧无稽。
去年冬,在大量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胡适、吴宓的日记、顾颉刚的年谱、张中行的回忆录、施蛰存的序跋,都提及徐芳这个女诗人,尤其是张中行还是徐芳的同班同学,两人有过四年的同窗之谊。后来在北大史料的剪报中,寻觅到徐芳代表国文系进谒校长蒋梦麟,谈改革系务之事;更有她进谒文学院长胡适,就胡适接替马裕藻兼任国文系系主任,而提出改革建议的身影。
在北大《歌谣周刊》复刊后,她以北大文科研究所助理的身份,更衔胡适之命,接下该刊长达一年有余的主编工作。其间她在繁忙的编务工作外,还写了四篇内容扎实、言之有据的歌谣论文。
抗战军兴,大批学者、文人辗转于重庆、昆明等大后方,徐芳也只身来到西南。施蛰存在昆明就见过她,当时在场的还有吴宓、沈从文、李长之等人,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叫着:「女诗人徐芳」。然而到了四0年代后,这个名字,却在大家的脑海中淡出了。不仅如此,后来我们遍查文学史、新诗史都未见其留下任何鸿爪,甚至后来连徐芳这个人,也杳如黄鹤了。
今年一月间,因缘际会,见到已九五高龄的徐芳奶奶。时光虽在她的容颜写下了风霜;却也在她的脑海中频添了心史。她面对我的探询,开启了记忆之钥,这些记忆有着时代的印痕,往事历历,并不如烟!惊讶于,她的太多可念之人、可感之事、可忆之情,乃劝其重拾旧笔,为文学史再添斑斓的一章。
而在新作尚未写就之前,整理旧作,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三月间,在女儿的协助下,终于整理出《中国新诗史》及《徐芳诗文集》两册文稿。其中除少量的诗文,曾经发表过外,其余均为未刊稿,当然包括《中国新诗史》。该论着为她在北大的毕业论文,是在胡适的指导下完成的,初稿目录上还有胡适的朱笔批改。后来胡适曾将其交给赵景深,拟将出版。然因抗战逃难,都唯恐不及,夫复何言付梓之事呢?于是,一本甚早完成的「新诗史」的着作,就此尘封了七十年!
在展读她的诗文集时,我们看到她由初试啼声的嫩笔,到风华正茂的健笔,再到国是蜩螗的另笔;我们看到她上承闺秀余绪,继染歌谣风韵,终至笔端时见忧患的风格与样貌。而这些生命的陈迹,都化作文字的清婉与感喟。珠罗翠网,花雨缤纷。
在三0年代,寥若晨星的女诗人之中;在林徽音、谢冰心以降,徐芳是颗被遗落的明珠。她的被遗落,在于世局的动盪和她「大隐于市」的个性。老人一生行事风格,追求安稳平淡,不喜张扬。在经多次的劝说,才愿将其作品刊佈,但其本意也只想留作纪念,聊为备忘而已。
但做为新诗史料而言,这些或清丽婉约或暗含隐怀的珠玑之作,在三0年代,是该佔有一席之地的。而以花样年华的大四学生,胆敢月旦她的师辈诗人,并能洞若观火、一语中的地,道出诗人们的不足之处,则若非她本身也是创作能手,是不能、也不易深入堂奥并探骊得珠的。
因此《中国新诗史》虽为其少作,但却可见出她早慧的才华与高卓的悟力。在她通读被评论者的诗作之后,她通过其诗境,返映到自己的诗心,再透过她如椽之笔,化为精辟的论述。她锦心绣口,假物喻象地写下她的真知灼见,虽片羽吉光,却饶富况味。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读之,还不能不佩服她的慧眼与胆识的。
一卷论文集,一卷诗文集外。还有两个剧本,少量的诗作(如胡适在日记中,极为赞赏的〈车中〉一诗),尚未寻获。部份的往来书信,尚未整理完成。那就有待来兹,再做补遗了。
「五四」的灯火虽已远逝,但它造就了一批女作家、女诗人,她们以「才堪咏絮」的健笔,幻化出绚烂缤纷的虹彩。它成了爱好新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的读者,所不能不看的一道绚丽的风景。而徐芳又宛如其中的一道光影,倏起倏消,如梦还真。
坦白说,最初拿到《中国新诗史》的时候,我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准备接受一些“知识灌输”。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一种极其亲切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与我分享那些关于诗歌的故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个人化,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他会插入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让我觉得仿佛在和一个同样热爱新诗的人在交流。尤其是一些诗歌的解读,不再是生硬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情趣。他会从诗歌的意象、韵律、语言等方面,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哲学意味。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被忽视”的诗人和作品的关注,这让我看到了新诗领域更广阔的图景,也弥补了我知识上的盲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中国新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那些“名家名作”,而是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也更加 appreciate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每一颗星辰。
评分终于有时间翻开这本《中国新诗史》,书很厚实,沉甸甸的,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近现代的文学思潮比较感兴趣,尤其是诗歌,总觉得它最能直接触达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也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直以来,总觉得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有点零散的认识,像散落的珍珠,而我更希望能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格调,简约却不失品味,隐约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和艺术的追求。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深入理解那些曾经触动过我的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时代背景。翻阅目录,感觉内容涵盖非常广,从最初的萌芽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不同流派的碰撞与融合,都仿佛被一丝不苟地梳理着。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诗人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捕捉灵感,抒发情感,又如何在文字的王国里开辟出新的天地。这本书是否会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和作品,有全新的认识呢?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新诗史》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一些具体的诗人和作品的细枝末节,去展现新诗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诗人创作风格的梳理,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新诗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演变。作者在引用诗歌原文的时候,也显得非常审慎,力求准确,并且常常会引用一些手稿或者不同版本,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历史照片、手迹等视觉材料,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诗人们的创作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当时的创作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充满时代印记的视觉史料,让我对中国新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迫不及待地想说,这《中国新诗史》简直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年代、人名和理论名词,但它却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穿越时空,亲历中国新诗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诗人的深入剖析,不再是简单的罗列作品,而是从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出发,去解读他们的创作,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挣扎与呐喊,他们的喜悦与悲伤。书中对不同诗歌流派的梳理也十分清晰,我终于明白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风格差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各自代表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眼目睹了诗人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光明,如何在绝望中孕育希望。书中的引文也选取得极为恰当,每一句诗都像是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会刷新你对新诗的认知,让你爱上这片充满魅力的文字沃土。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中国新诗史》这本书在结构安排和叙事逻辑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述,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将新诗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善于在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主题和线索,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新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社会变革、思想解放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对一些重要诗歌事件和思潮的分析,也做得非常深入,不回避争议,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解读,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文学史,更是在阅读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心路历程。那些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呐喊,情感的释放,和对未来的追寻。作者在处理史料的时候,也显得十分严谨,引用充分,考证细致,让人信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