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社在日治时期「台湾三大诗社」中(另两社是台北瀛社、台南南社),向来被认定素质最整齐、文学整体表现最突出。虽然栎社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早已获得确认,但是从文学角度进行严谨完整的栎社研究,本书可说是国内学界之首见。本书是笔者继博士论文《栎社三家诗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献堂》,之后,持续累积多年的栎社研究成果总结。《栎社三家诗研究》目的在彰显栎社的抗日意识与时代精神,而本书则提供更丰富多元的研究发现,书名所谓「新论」之意义有二,其一是以新材料进行全新的开创性研究,前五章属之;其二以新观点探讨栎社的属性与作品意涵,着重于挖掘该社「抗日精神」以外更多元的面向,后六章属之。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章为全书绪论,详细分析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情形,并评介相关史料之蒐集整理概况。第二~四章,是以近年新发现之「台大图书馆藏栎社诗稿」为研究对象的多元角度探讨,分别从外缘问题、作品内涵、与特定主题等不同面向,论证这批诗稿的丰富意涵与研究价值。第五章则是锁定「栎社与鹿港之渊源」为主题的区域文学研究,本文也运用不少新发现的文学史料。 第六~十一章属于栎社诗人专论,分别讨论连横、赖绍尧、庄云从、陈瑚、傅钖祺、叶荣钟等六位。其中研究主轴是在突显栎社在「抗日」属性之外,长期被文学史论述所忽略的复杂多元面向。连横是被认为是日治时期三大诗人之一,但后来却遭栎社除籍,曾引起社内激烈争议,背后反映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纠葛,本文最大贡献是借此重新评估该社属性,反对将该社定位为「抗日诗社」的刻板论述。 其他论赖绍尧、庄云从、陈瑚、傅钖祺四位栎社活跃成员的作品精神,也各自见证该社个别的文学成就,都无法片面以「抗日」加以定调。至于叶荣钟则是栎社第二代成员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佼佼者,本书最后一章专论叶荣钟其人其诗,如何继承林幼春、林献堂、蔡惠如等栎社主干所代表的时代意识与台湾主体精神,恰与前五章形成对照论述,从而彰显栎社的多重发展脉络。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古代社会的各种群体性活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栎社研究新论》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常常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会遇到一些提及“社”或“会”的字眼,但往往信息零散,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些古代社团的窗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栎社”这一概念的,它与其他类型的社团有何区别?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些社团的成立背景,例如社会思潮的影响、经济基础的支撑,甚至是特定历史事件的催化?我更期待书中能够细致描绘这些社团的组织结构,例如其内部的等级制度、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是如何维系其长期存在的。此外,对于社团的活动内容,例如聚会的形式、讨论的主题,以及是否会产生具有实际影响的文化或社会成果,我也充满期待。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古代社会中这些“栎社”组织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鲜活的历史实践。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文人雅士的交往和文化活动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组织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栎社研究新论》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种严谨而深入的学术气息。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些疑问。比如,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人群体中,“栎社”究竟扮演了怎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它的形成是否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或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书中是否会深入探究这些社团的成员构成,分析其社会阶层、职业背景以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我更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这些“栎社”的活动内容,无论是文学创作、学术研讨,还是社会交往,甚至是某些政治或经济上的协作。这些活动的具体形式、组织方式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都将是让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在为我揭示一个被忽视或被模糊化的历史侧面,让我有机会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古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思想交流以及他们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史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栎社研究新论》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充满学术魅力的谜语,立刻吸引了我。我总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不能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上,更需要关注那些微观的、具体的群体组织。《栎社研究新论》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这样深入的视角。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界定“栎社”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我想知道,这些“栎社”的出现,是否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思想文化思潮,甚至是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同样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勾勒出这些“栎社”的组织形态,例如其成员的构成、内部的权力运作,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其生命力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这些“栎社”的活动内容和实际影响,它们不仅仅是文人的聚会,是否还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方式,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审视。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各种民间组织和群体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些组织往往是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重要线索。《栎社研究新论》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栎社”这一概念的,它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类型的社团,例如文人雅集、学术团体,甚至是宗教组织,在本质上和功能上有什么区别?我同样好奇,这些“栎社”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它们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这些社团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例如其成员的招募和管理方式,内部的等级制度,以及决策的形成过程?更令我兴奋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栎社”的活动内容,它们具体从事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其成员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古代社会“毛细血管”的绝佳机会。
评分刚拿到这本《栎社研究新论》,光看书名就觉得分量十足,对研究古代社团文化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期待的著作。我一直对古代的各种雅集、结社活动很感兴趣,总觉得这些群体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聚会,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思想潮流的一面镜子。翻阅的扉页,序言里作者娓娓道来的研究历程和方法论,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深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是他提到如何从零散的史料中钩沉索隐,如何考订人物、事件的细节,以及如何将微观的研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解读,这些都让我对这本书所能提供的学术价值充满了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栎社”组织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成员构成是怎样的,日常的活动内容又包含哪些,以及这些社团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超越了简单的史实堆砌,能够挖掘出社团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学术研究,更是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社会集体行动的模式和意义,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