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是第一部汉语篇章结构修辞演变史研究的专着。
本书选取中国古典小说中两种特殊文体: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为个案分析对象,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两种不复存在的历史文体进行细微而深入地分析、考察,运用科学的定量统计,将传奇、话本之篇章结构修辞方面的历史演进轨迹,在确凿的统计数据基础上总结两小说文体的诸般规律,就此进行理论阐发,探讨演进渊源。
本书研究的角度与方向,既可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也可为汉语语言学、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者提供汉语史、修辞史研究的个案参考。本书的研究结论,既可丰富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内涵,并可为汉语修辞史,特别是汉语篇章结构修辞史的研究奠下一块基石。
作者简介
吴礼权
一九六四年生,字中庸,安徽安庆人。
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教授。
着有《中国言情小说史》、《中国修辞哲学史》、《中国语言哲学史》、《中国现代修辞学通论》、《中国修辞通史‧当代卷》、《传情达意:修辞的策略》、《能说会道:表达的艺术》、《口若悬河:演讲的技巧》、《现代汉语修辞学》、《委婉修辞论》、《游说‧侍对‧讽谏‧排调:言辩的智慧》、《中国智慧大观‧修辞卷》、《妙语生花:语言策略秀》,与人合着《阐释修辞论》、《中国修辞史》等书。迄今已发表过学术论文一百四十余篇。
这本《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盛宴。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妙的论述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老者,用一种温文尔雅却又洞察秋毫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的肌理之中。书中对于《红楼梦》的结构分析,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并非简单地梳理情节,而是从叙事逻辑、人物关系网的构建、甚至是章回设置的心理效应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座宏伟的文学殿堂。再者,作者对不同时期小说在叙事技巧上的演变,如白描、铺叙、象征手法的运用,都有详实的研究和精彩的阐释。读来不仅增长了学识,更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体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引用的大量原始文献和学界前沿研究,都做了清晰的出处标注,可见其治学之严谨。对于任何一位热爱中国古典小说、想要深入理解其艺术魅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入门与进阶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点亮了我对古典文学理解的黑暗。
评分我必须承认,《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这本书,真的像是在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厚重的色彩。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虽然对古典小说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到其精髓。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作者并没有用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来“吓退”读者,反而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欣赏古典小说篇章结构的精妙和修辞的魅力。书中关于“以景衬情”的运用,让我重新审视了《西厢记》中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描写,原来它们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情感信息。又比如,作者对《聊斋志异》中“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更是让我惊叹于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这本书并非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会让你在阅读其他古典小说时,自然而然地去关注其结构和修辞,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每次翻开这本书,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那些熟悉的篇章,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它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有鉴赏力的读者。
评分《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这本书,可以说彻底刷新了我对古典小说研究的固有印象。以往我对这类书籍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对情节的复述或者对某个作者、某部作品的孤立评价上,很少见到能够将“篇章结构”与“修辞”这两个核心要素如此深入地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梳理的著作。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指出了结构之于小说故事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关键作用,更进一步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小说家们是如何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服务于篇章结构的构建,从而达到更强的艺术效果。比如,书中对《三国演义》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技巧,以及《水浒传》中“形塑典型人物”的语言艺术,都有极为精彩的论述。作者通过层层剥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结构与修辞并非孤立的艺术手段,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古典小说宏伟的艺术大厦。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具体例证的论证方式,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趣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读懂”古典小说,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评分《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方式,点燃了我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对于一部小说,我们关注其故事、人物、主题就足够了,但这本书告诉我,更深层次的艺术魅力,隐藏在篇章的“骨架”和语言的“血肉”之中。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学术概念,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案例,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小说之间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比较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小说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例如,作者对《儒林外史》中“讽刺性结构”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作者如何通过对情节的巧妙安排,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同时,书中对语言修辞的深入研究,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妙用,也让我领略到了古典小说文字的韵味和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度品鉴文学艺术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阅读和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有点忐忑的。我并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只是一个对中国古典小说怀有朴素情感的爱好者,担心过于学术化的语言和过于深奥的理论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亲切,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概念,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逻辑清晰的分析,呈现在我眼前。他没有堆砌艰涩的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变迁、社会背景与小说艺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例如,在讨论唐传奇的叙事特点时,作者并非生硬地罗列理论,而是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作品,通过对它们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的细致分析,勾勒出了唐代小说“有文采、有韵致”的独特风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并对古典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中对不同朝代小说在结构和修辞上的创新,如宋元话本的口语化叙事、明清小说的世情描摹,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游历了一遍中国小说史的长河,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疏远的作品,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