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论文十四篇,都是在2004年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思想、身体与文化:探索汉学的新疆域」所发表的会议论文;会后经作者修订,集结出版。本书的十四位作者,都是年轻学者,但都已经进入各自汉学传统初始的旅程。就论文的品质而言,读者很快就会发现,「年轻」在这里指得并不是缺乏经验,或技巧生疏;而是延续传统的两项要素,不断的传习与创新。不论是新议题的探讨,还是旧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十四篇论文都各有其学术上的贡献,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不同汉学传统的学风与关怀。本书做为一个结集,希望能达到支脉互灌、交叉观摩、共同学习的效果。
序言………………………………………………… 杨儒宾 i
导言………………………………………………… 祝平次 iii
壹、一波三折的先秦历法史…………………… 刘学顺 1
贰、「坚白无厚之词」初探……………… 楢崎洋一郎 19
参、西汉晚期宗庙制度中的宗教意涵:
《汉书?韦贤传》中的论辩………………… 贝克定 37
肆、王弼老学中消极性与积极性的矛盾… Du?an V?vra 73
伍、解构或是实践:由郭象注庄中的身心关系
论其逍遥境界…………………………… 周翊雯 105
陆、司马贞为何要补正《史记》的上古观?… 沙敦如 145
柒、身体:在心性与政治之间——
从《大学》的「修身」观念谈起………… 倪剑青 185
捌、由体用论再考察朱子道体思想的含义…… 姜真硕 219
玖、一种究竟表述型态——阳明的思想探讨… 曾守仁 279
拾、 边徼圣境:云南洱海地区的圣地与祖先…… 连瑞枝 309
拾壹、符合集权政府利益的透明度……………… 鲁乐汉 351
拾贰、再论严复的政治自由观念:
以《政治讲义》为中心的讨论…………… 戚学民 367
拾参、主权国的兴起与世界政治架构:
现代主权国在华夏的诞生………………… 庄嘉颖 401
拾肆、记忆管理的艺术:当正统的档案管理模型
概念与当今的现实发生冲突时…………… 王伟燕 45
读到《天体、身体与国体:回向世界的汉学》的书名,我的好奇心瞬间就被点燃了。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深奥,反而带着一种哲学思考的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天体、身体与国体”,这三个词语仿佛是构成中国古代世界观的三大支柱,暗示着一种宏大叙事,将宇宙、个体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来理解人生哲理,如何将人体的运行规律引申到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中国性”知识体系。更让我着迷的是“回向世界的汉学”这一副标题。它暗示了一种开放性和互动性,仿佛在说,这些源自中国古代的深刻思想,并非仅仅停留在内部的体系构建,而是以某种方式“回向”外部世界,产生了影响,或者被世界所理解。我很好奇,这种“回向”是如何发生的?是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还是通过近代以来的翻译与传播?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汉学研究不仅仅是“向内看”,更应该是“向外走”,甚至是一种“双向奔赴”,这种前瞻性的研究视角,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天体、身体与国体:回向世界的汉学》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探索之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将看似独立的领域融会贯通,而这个书名恰恰展现了这种雄心。试想一下,将浩瀚的宇宙秩序、精密的生理结构、复杂的政治体制,这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本身就需要非凡的洞察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共鸣点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古代中国人如何从天象的变化中推演出治国之道,又如何从人体的运行规律中类比社会的组织结构?而“回向世界”这个短语,更是为整本书增添了一层更为宏大的叙事维度。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不仅仅关注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向”逻辑,还会探讨它们如何被翻译、被理解、被转化,并最终对世界产生影响?这种研究的视角,让我想象到一场跨文化的对话,一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这无疑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评分读《天体、身体与国体:回向世界的汉学》这本书,就好像是在探索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大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将天文、人体、社会秩序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观念。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它预示着一场宏大的思想旅程,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审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观、人身观以及国家观。我对书中可能深入探讨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解读和应用感到格外期待。想象一下,古代的学者仰望星空,将星辰的运行与人间的政治动荡联系起来;又观察人体内的经络气血,将其比拟为国家的脉络运行,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互文性,该是多么引人入胜的分析!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最终指向“回向世界”这一深刻的命题。这是否意味着古代中国思想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曾或多或少地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回响?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的面纱,感受汉学在更广阔视野下的独特魅力。
评分拿到《天体、身体与国体:回向世界的汉学》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那充满学术气息又富有诗意的标题所吸引。“天体”的浩渺、“身体”的微观、“国体”的宏大,这三个概念的并置,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感应”的思想,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皆有其内在的联系。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层面进行整合的?是单纯的哲学理论的梳理,还是会结合具体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甚至是艺术表现形式来支撑其论点?“回向世界”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一种文化互动的视角,而非单向的梳理。我猜测,作者并非仅仅在论述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在逻辑,更是在探讨这些思想如何被外部世界所理解、吸收,甚至是反哺。这本书似乎在挑战一种传统的汉学研究模式,鼓励读者从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这让我充满了阅读的期待,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并赋予其“回向世界”的深远意义。
评分在翻阅《天体、身体与国体:回向世界的汉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汉学,大多是关于历史文献的考据,或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阐释。但这本书的书名——“天体、身体与国体:回向世界的汉学”——却立刻让我意识到,它将提供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我猜测,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孤立的分析,而是着力于探究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与世界文明产生互动。尤其是“回向世界”这个词,它让我联想到一种文化输出、一种思想传播,甚至是某种普遍性的价值理念。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天体”秩序、具象的“身体”结构,与更庞大的“国体”概念融为一体的?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论、医学思想以及政治哲学?更重要的是,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这些深刻的内在思想,最终“回向世界”,影响了哪些区域,又以何种方式被接纳或转化?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汉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明交流的坐标系中进行解读,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