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谓「纵横论」,除了「议论纵横」之外,还包含「纵观古今」、「横跨东西」的比较评论。书中第一辑论诗,第二辑论小说,第三辑论文学批评,贯通今昔中西,为黄氏早期研究的心血结晶。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深受西方影响。黄氏爬梳剔抉,比次条理,而「发潜龙之幽光」,认为传统中国文学家的智慧,并不逊于西方,唿吁国人在吸收西方理论之际,对传统文学应有信心,给予正面的肯定。
本书发表后,以其扎实丰富的内容,精辟独到的见解,甚受学术界的瞩目与好评。十数年后,再增收「文化、文学短论六篇」,论述文坛现况与个人体悟。尤其今时「恶性西化」的乱象不减反增,黄氏的主张更显得肯綮而重要。
作者简介
黄维樑,一九四七年生,广东澄海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一级荣誉学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文所博士。曾任多个文学团体主席或顾问,并历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台湾、大陆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文学系教授。精研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与评论,着作丰富,有《中国文学纵横论》、《中国诗学纵横论》、《文化英雄拜会记》、《中国现代文学导读》、《璀璨的五采笔》等二十余种。
我最近读完《中国文学纵横论(增订二版)》,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原来读书也可以这么“有趣”!我平时对文学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教科书或者一些枯燥的讲座,总觉得文学史就是一大堆人名、年代和作品的堆砌,很难提起兴趣。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有时候像一个说书人,把那些古老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让人手不释卷。他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古代文人轶事的部分,作者的描述简直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古装剧,让我忍俊不禁。而且,这本书的“纵横”二字,绝不是浪得虚名。作者在梳理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还会巧妙地穿插很多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八卦”掌故,让整个文学史的叙述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不仅了解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还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融合,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每一样都那么有滋味。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觉得“中国文学”这个主题实在太大了,很难在一本书里讲清楚。但当我真正沉浸在《中国文学纵横论(增订二版)》的文字里时,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狭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梳理文学史,更是在解读一种精神,一种贯穿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文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会拘泥于按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常常会跳跃式地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比较,揭示出隐藏在文学表象下的深刻共性。例如,他可能会将一篇唐诗与一篇宋词的意境进行对比,或者将一种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与现当代文学中的某些技巧进行呼应。这种“横向”的关联,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延展性和生命力。读到关于某个重要作家或流派的部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代表作,而是会深入挖掘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局限。他使用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他所热爱的文学世界,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学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鲜活、完整的生命体。
评分在阅读《中国文学纵横论(增订二版)》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能够将那些我们可能只在课本上匆匆一瞥的文学经典,重新赋予生命和光彩。我之前对很多古代作品,总觉得它们过于遥远,理解起来有隔阂,但经过作者的解读,我发现那些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哲思,甚至是人性的挣扎,与我们今天的时代并没有太大差别。他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切入,例如,他可能会关注某个作品中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然后以此为切口,深入剖析这个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思想观念,以及作者借此所要表达的更深层的主题。这种“细微之处见真章”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此外,作者对于文学理论的阐释也非常到位,他不会生搬硬套那些复杂的术语,而是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真正理解那些理论的含义和应用。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和一个学识渊博又善于沟通的老师在对话,他能够引导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中国文学纵横论(增订二版)》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市面上关于中国文学的书籍确实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流于泛泛而谈,很难真正触及到文学的精髓。我当时最希望的是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能够带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用文字塑造出璀璨的文化。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体,瞬间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用心之作。随后,我开始阅读其中的一个章节,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把我拉回到了某个特定的时代,身临其境地体验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雅士的生活。他对于文学现象的解读,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以及作者个人的情感与创作动机。这种“纵横”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宏伟的文学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文时,不仅给出了准确的版本,还会对其进行细致的解读,帮助我理解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既是知识的汲取,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我最近偶然间翻阅了《中国文学纵横论(增订二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一开始,我只是被它厚重的篇幅和“纵横论”这样宏大的标题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学术专著。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核与通俗易懂的叙述语言相结合。作者在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并没有陷入对细枝末节的过度纠缠,而是着力于揭示文学发展背后那些更为宏观、更为根本的规律和动力。他善于从不同维度对同一现象进行考察,比如,在谈到某一诗歌流派时,他可能会从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甚至是一些民间习俗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展现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作者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也颇具功力,语言流畅自然,充满了智慧和情趣,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他对于许多经典作品的评价,也常常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中国文学史,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理解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