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结合主题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来深讨唐诗某些主题世界中,诗人隐微细腻的情意心理,与转化负面情绪的自我治疗历程。其中包含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等最具典型的诗歌主题,从这些诗歌表现来剖析他们生命中深沉的心灵困境与心理创伤,以及他们借以转化这些困境的自我调整、自我治疗。此外,本书也包含了一些超越个别诗人、以全唐诗的重要主题为研究对象的篇章,解析唐代诗人们共有的心理困境或忧伤。从中说明一个时代里文人共同的价值系统、实践模式、生命反省、心理困境及创伤经验,更进一步探求他们共同的自我调整、转化、治疗的努力历程。让我们了解唐代整个时代共有的文化心理,同时贴近古代文人生命的自觉与安顿心灵的动人情怀。
作者简介
侯迺慧(一九六一~)
祖借安徽宿县,生于台湾台中。国立政治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专长于古典小说、古典诗词及园林研究。着有《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唐宋时期的公园文化》、《宋代园林及其生活文化》等。
**初遇:** 当我拿到这本《唐诗主题与心灵疗养》时,说实话,内心是带着一丝好奇和些许的期待的。我一直对古典诗歌有着莫名的情怀,但总觉得那些优美的文字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仿佛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精美却难以触摸。这次,封面的设计就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淡淡的水墨晕染,几笔写意的山水,配上古朴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想要探究的兴趣。翻开扉页,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为读者铺陈开一个关于唐诗与心灵连接的奇妙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是如何能够穿越时空的藩篱,触碰到我们现代人心灵最深处的柔软。作者的开篇就点出了唐诗并非只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一种能够安抚和疗愈人心的力量,这让我感到既惊喜又振奋。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那些能够触动我灵魂的诗篇,能够找到属于我自己的心灵慰藉。
评分**启发:** 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情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我之前总觉得,诗歌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与生活似乎有着一道无形的界限。然而,《唐诗主题与心灵疗养》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书中通过对不同唐诗主题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歌如何能够成为一种观察生活、理解世界、甚至解决问题的工具。我开始尝试用诗歌的意境去审视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当我面对人生的无常时,我会想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提醒自己珍惜当下;当我感到迷茫时,我会想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予自己希望。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如何将诗歌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议,这些建议非常实用,让我觉得唐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触手可及,并切实地改善我生活品质的一种方式。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诗歌更广阔的应用价值。
评分**回味:** 合上书本,那些唐诗的意境和作者的解读依然在我脑海中萦绕。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动,而是一种长久的滋养。我不再觉得那些古老的诗篇是那么的遥远,反而觉得它们就像我的老朋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力量和启示。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阅读唐诗,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去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的句子。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让我重新认识了唐诗的魅力,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常常会回想起书中提到的某个诗句,某个故事,它们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感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疗愈,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宁静。
评分**沉浸:**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温润的声音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读诗歌时,不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境以及作者的人生境遇。比如,在品读那些描绘山水景色的诗篇时,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辽阔,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甚至能嗅到“夜来风雨声”中草木的芬芳。而当诗歌触及离别、思念、怀才不遇等情感时,作者并没有回避人生的苦楚,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去接纳,去从中汲取力量。我曾在某个失意的午后,读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配合着作者对李白当时心境的解读,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在我心中燃起,让我觉得眼前的困难似乎也不再那么难以逾越。这种将古典诗歌与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巧妙结合的方式,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评分**共鸣:** 每当读到书中触及个人情感的部分,我总会不自觉地将诗句中的情愫与自己的经历对照。书中提到,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光谱,从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到家国情怀的激昂慷慨,再到孤寂落寞的深沉无奈,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可能的情绪体验。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内心压抑的情感,那些难以言说的愁绪,竟能在某位唐代诗人的笔下找到完美的诠释。例如,读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在震撼之余,也让我反思社会的不公;读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更是让我感同身受,体会到那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失落。作者没有强行灌输任何观念,而是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去发现、去体会、去与诗中的情感建立连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慰藉,仿佛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烦恼,都在诗意的世界里得到了温柔的安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