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小说及其叙事美学

王安忆的小说及其叙事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海已然成为女作家王安忆观看生活的立足点;很少人像她一样,经常重写自我的认同及经验。王安忆是大陆文革结束后,新时期崛起的作家,其作品以质量之丰,在当代大陆文学中,佔有重要地位。上海、女性,与认同,是王安忆始终关注的主题。这些主题在她不同时期作品中,呈现多元面貌,并指向一条通往近代中国与现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道路。本书从叙事美学的角度出发,勾勒其小说作品中的文学时代与社会背景,并论述王安忆不同时期小说作品中的叙事特色。是台湾迄今最为全面的王安忆小说研究。

  在章节的安排上,本书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全书导论。

  第二章讨论王安忆1978年至1984年的小说作品。此时期作品大多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在审美价值上尚未成熟,但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指标意义。如同王安忆本人对「处女作」的看法:作家的处女作里,有一些东西是它永远不可再得的。其中带有「非常纯粹的感性,这种感性没有受到污染」,是「原始人艺术世界的特征」 。很显然王安忆是接受了来自西方心理学的文学观念。王安忆并将「处女作」定义为:「创作者第一阶段的作品」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王安忆本人亦将她第一阶段的作品视为她小说(复数型)中的原型。关于王安忆小说「原型」的讨论,详见本书第二章。

  第三章则讨论从王安忆1984年到1989年间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创作最突出的便是以〈小鲍庄〉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品。广义来看,王安忆此后的作品都是一种「寻根」。本章即分别从狭义与广义的路径来探讨王安忆小说里的「寻根」意义。

  第四章的重点放在90年代年初期,王安忆小说观念的转型因素与实践。王安忆一向是个写实主义者。有时我们会看到「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古典浪漫主义」这些「形容词」被套用在她身上。其中有些是作者加诸于自己身上,而有些则是评论家所赠与。无论如何,这些带有风格与价值界定的词汇,都表明了王安忆的小说在审美上大抵是倾向于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写实精神的。然而90年代初〈叔叔的故事〉的出场,却颠覆了小说这一层「写实」的意义,小说的「虚构性」被视为一种文学范式的改变,并成为一种刻意彰显的叙事前提。而具体完成这一种「虚构」意义的小说实践,则集中表现在她1990年〈叔叔的故事〉到1993年《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的写作上。 而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如〈妙妙〉、〈米尼〉、〈香港的情与爱〉等,从创作意图来看,则更为接近《长恨歌》等偏向小说「纪实」价值的过渡时期作品。

  第五章将从「上海」城市的象征谈起,作为王安忆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上海是一个不得不谈的重点。但1995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也不仅只有写上海。上海故事固然是王安忆之所以成其为「王安忆」(以写上海闻名的那位王安忆),的原因,然而王安忆的小说幅度远远超出「上海」所能提供的指涉。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小说里呈现了一种对上海认同的急切以及对过去经验的再回顾,农村与知青经验再次在她的作品里得到重生与转化。最后一章,则针对王安忆的小说做出一具体的评价,并对社会主义国家知识份子的身分和立场提出讨论,总结收束。作者因修习一门有关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专题的课程,接受唐翼明老师指导,而投入大陆新时期小说的相关研究。在诸多作家当中,王安忆成为她的首要选择,除了基于王安忆创作质量上的丰盛之外,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她背景上的特殊以及她本身在创作上的努力不辍。在所谓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方面,文革后的新时期是一道值得切开细究的时间点,而恰巧,王安忆的创作时间大抵是与之相符的。也因此,借由王安忆小说的观察,才足以一窥当代中国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面对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情形。 

作者简介黄淑祺,1979年生,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硕士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  唐冀明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王安忆生平略述及研究架构
  一、王安忆及其作品简介 / 二、「误读」王安忆:一种诠释角度的选择 / 三、研究架构说明
  第二节 王安忆小说的研究价值12
  一、新时期的文学转向 / 二、在当代大陆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 王安忆小说的出版及研究
  一、在台湾的出版及研究 / 二、在大陆与海外的出版及研究
  *第二章 69届初中生的故事:从个人经验出发的小说书写(1978~1984)
  第一节 知青经历与文革反思
  一、对新时期文艺方针的实践及认同危机 / 二、69届知青理想的失落与重建
  三、政治话语隐退与人性回归 / 四、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
  第二节 主体的确立与城乡位置的探讨
  一、自我主体的建构 / 二、上海位置的初步确立
  第三节 王安忆小说叙事美学(一)人物话语中叙事者的声音
  *第三章 「二庄」、「三恋」及其他:人的重新发现与寻根(1984~1989)
  第一节 寻根的社会背景与作家创作转变的契机
  第二节 「寻根」的主题实践
  一、文化寻根 / 二、「性主题」的突出 / 三、从男女关系到人性百态的展现
  四、社会改革问题与上海移民的冲突 / 五、自我寻根之路
  第三节 王安忆小说叙事美学(二)政治与个人意识形态「双重隐退」的叙事特色
  *第四章 纪实与虚构:小说的心灵世界(1989~1993)
  第一节 经验回归与家史书写
  一、重审个人经验及小说主体的建立 / 二、寻根的延续:建立家族神话
  三、关于「寻根」、「经验」、「认同」的两点补充说明
  第二节 王安忆小说叙事美学(三) 小说叙事的「再现」与感伤风格
  一、强调小说的人为建构并重视个人经验 / 二、源自孤儿意识的感伤风格
  *第五章 长恨歌与怀旧:对生活美感形式的挖掘(1993~2003)
  第一节 性别、城市与认同
  一、女性与城市/ 二、城市与认同
  第二节 现代生活的美感形式──兼论怀旧、时尚与消费
  一、重建记忆,再现经验/ 二、农村生活的美感形式 / 三、现代生活里的戏剧性
  第四节 王安忆小说叙事美学(四)散文化白描及主观叙事301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创作历程回顾
  第二节 叙事技巧的创新突破
  *参考书目举要
  一、王安忆作品集
  二、王安忆相关研究及评论(以人名笔画排序)
  三、其他参考文献:(以中文笔画及原文姓氏字母顺序排序)
  附录──王安忆着作发表年表(1976~200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