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的积极的「逃亡」与孤岛状态,获得「普世性」的认同。追踪高氏文学精神长达20年的刘再复,是最了解其得奖前后的人。此为华人知名学者刘再复细论高行健重要着作的创作主旨、生命转折背景,以及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的高行健状态等,可视为了解高行见其人其文的超级指南。
本书特色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生于福建南安,-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九八九年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着作有《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与林岗合着)、《放逐诸神》、《人论二十五种》、《告别革命》、《论高行健状态》、《读沧海》、《漂流手记》系列等二十多部学术论着和散文集。
马悦然 序
第一辑 概论(写于2000-2004年)
第二辑 旧作(写于1987-1999年)
第三辑 评说(写于2000-2003年)
第四辑 散篇(写于2000-2003年)
后记
每一次翻阅《高行健论》,我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的文字,不似某些评论家那样尖锐刻薄,也不似某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洞察力。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饱含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高行健创作方法论的“秘诀”,他如何构思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运用语言,以及他如何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游刃有余。我特别想了解,他作为一位剧作家,是如何将戏剧的张力融入小说创作的,反之亦然。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应该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指南,一种对创作过程的细腻描摹。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高行健与他同时代、或者他所敬重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他在艺术史上的位置。
评分《高行健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挑战,一种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深入思考的挑战。高行健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是轻松易读的,它们需要读者付出耐心和智慧去解读。而这本书,似乎也延续了这种风格,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探索,去发现。我在这本书中,寻找的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语言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独特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高行健的艺术世界,去感受他作品中那种既充满痛苦又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特别好奇,他如何看待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对高行健作品的简单梳理,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艺术生命力的探索。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关于高行健作品的讨论,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他的艺术世界,感受他的思想力量。
评分第一次翻开《高行健论》这本书,我的心情其实是带着点忐忑的。高行健的名字,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戏剧界,都带着一种独特的光环,仿佛总是置身于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探索之中。我一直觉得他的作品,尤其是在海外获得巨大声誉的那些,总有一种疏离感,一种对现实的审视,甚至是批判。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的解析,能够帮助我理解他那些抽象、又带着深刻人文关怀的剧作和小说,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他对“人”这个永恒主题的思考,他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以及他作为一位流亡作家,其独特的视角是如何影响他的艺术表达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学术研究者枯燥的理论堆砌,而应该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高行健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了解他思想的脉络,感受他创作的激情与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他创作方法的具体案例,分析他如何运用语言的张力,如何构建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以及他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哲学思考,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高行健式的艺术风格。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他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度和影响,这对于理解一位跨文化作家尤为重要。
评分《高行健论》这本书,总给我一种在哲学迷宫中穿行的感觉。高行健的思考,常常是跨越学科界限的,他似乎对存在主义、荒诞派哲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并将这些哲学理念巧妙地融入他的文学创作中。我在这本书中,寻找的是那种直击灵魂的拷问,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孤独与异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高行健的哲学思想体系,解释他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那些象征符号和隐喻,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层含义。比如,他对“人”的定义,他对自由与必然的辩证思考,以及他对语言的极限的探索,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剖,来展现高行健是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高行健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之间的联系,这对于理解他作品的独特性至关重要。
评分读完《高行健论》的某个部分,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书本里具体的文字,而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溯。高行健,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时代印记和文化变迁。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中国当代文学戏剧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风雨,也见证了新生。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的喧嚣与沉寂,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迷茫与挣扎。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文学作品是如何成为时代的回声,艺术家又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历史的变迁,并从中提炼出普世的人性光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高行健早期创作的背景信息,他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也很好奇,他早期的作品,比如那些被认为是“禁书”的剧本,是如何触动当时的社会神经,又是如何在他日后的创作中埋下伏笔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更应该是一种对文化土壤的挖掘,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高行健艺术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