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散文的发展做了纵向考察,同时对一些重点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做了深入分析。力图通过纵横交错的历史描述,探究半个世纪以来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化蕴含,以期从散文创作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探究更多的精神内容。
中国大陆散文半个世纪以来,走过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其中有繁荣、有沈寂、甚至也有完全失声的时候。它的每一步消涨起落,都承载着巨大的历史内容,具有审美意义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从当下生活的立足点出发,展开对于几十年散文发展历程的回顾。散文是艺术的心灵史,心灵应当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散文是自由的心灵世界驰骋的疆场,它保留了原初的诗性,它所展现的「情」的世界是作家主体人格的世界。在那里,作家把他所感悟到的生活坦然地、亲切地展示出来,作家心灵世界的真实坦露,使散文对心灵的展示较之其他文体更加痛快淋漓。
从对当代散文发展史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在心灵不自由的时代,在话语成为一种权力、一种号令,被规范、被限定的时候,散文尽管在艺术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尽管有一批有艺术造诣、有创作热情的作家写了许多美文,但最终,还是因为颂歌体的范式、以「时代精神」为准则的选材原则而限制了其发展。致使1949至1966的十七年中,散文留下许多遗憾。本书对十七年散文的反思,对于那个扼制自由、规范创作的时代的关注是基于对自由精神的强调,更是一种站在当下,对散文中的新的更高的自由精神的唿唤。因此,在对新时期散文进行描述时,突出强调了「多元复调时代与艺术共生局面的形成」。强调代表世俗化倾向的闲适散文与代表深度思考和理性力量的学者文化散文同时共存的意义,强调自由的散文应当表现人们日趋自由的心灵,并对这种自由加以艺术的提升。
散文是生命本身的内在律动的自由表达,作者也特别关注散文文体外在形式的自由。散文这种文体的格式就是没有格式,它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当与意义结合起来研究时,文体的这一特征更有了特殊意义。正是在无法之法中,散文体现了最大的自由。任何试图对散文文体进行格式化的努力,都是对散文的束缚,其结果必然限制其发展。因此,作者对文体形式的感受和分析也不是纯操作层面的,而更多关注这种自由的表达形式与自由的心态的重要关系。当把散文文体自由提升到一个哲理层面来认识时,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作者在对散文进行纵向考察时,清晰地感到,五、六十年代散文在形式上的一个大缺憾,是将「形散神不散」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构架。这「形」即是作品所用的材料,「神」即是那根思想的「红线」。无论任何作者写什么,都要用思想的线串起来,而这根思想的线即是着眼于国家大事,写当时的时代主题,为时代唱颂歌。这样,许多题材被排斥在外,「五四」以来「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入我范围」(林语堂语)的散文传统为单调的「颂歌」所取代,形式上也日趋格式化。当考察新时期以来的散文时,作者看到在散文形式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尤其肯定了一批学者在反对散文的格式化,提倡自由的创作形式方面所做出的认真探讨。更展示了多元的时代自由的形式给散文带来的新的生机。
在对散文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时,作者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自由的创作状态,色彩纷呈的作品和无拘无束的创作形式使散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得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同时,对自由的更高品味、更高格调的追求是散文的前景之所在,若没有这种自觉,「散文热」很快就会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寂寞和冷清。
作者简介
李晓虹,女,生于195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着有《中国现代散文论》等论着,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关散文的论文评论四十余篇。
总 序 /宋如珊i
序 言 iii
第 一 章 散文的文类发展与当代走向1
一、散文文类:排他性与艺术难题3
二、广义散文与狭义散文的意义11
三、现当代散文文类走向14
第 二 章 诗情、模式与艺术悖论23
一、「十七年」散文的艺术趋向23
二、杨朔、秦牧、刘白羽的创作及其所代表的审美倾向33
三、冰心、曹靖华、吴伯箫等作家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59
第 三 章 多元复调时代与艺术共生局面的形成83
一、新时期散文的人文背景83
二、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历程85
三、新时期散文的审美形态91
第 四 章 回忆反思 体味人生101
一、巴金:清算历史性荒谬,反思知识份子的精神史102
二、孙犁:内化诗情,平实中写尽人事沧桑110
三、其他作家的回忆反思性作品115
第 五 章 历史文化与哲思理趣123
一、余秋雨:知识份子文化人格的历史反省124
二、王充闾:历史长河中的人性批判129
三、史铁生:超越生命的限度136
四、周国平:诗化哲学与人生理趣141
第 六 章 乡土与家园147
一、西部寓意世界的探寻148
二、乡土情结与家园意识163
第 七 章 女性生命意识的醉与醒181
一、纷繁的女性世界与女性散文181
二、女性生命意识的醉与醒185
三、丰富的生命姿态196
第 八 章 散文:一个未完成的话题207
一、林非:构建散文理论体系208
二、关于「大散文」和「净化散文」的讨论214
三、北大散文论坛提出的散文问题218
后 记231
参考书目233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文学创作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启迪我创作灵感的书籍。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宝典。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散文创作的动因、手法以及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散文语言的探索和演变,有着非常独到和深刻的见解。作者详细地分析了不同作家在语言上的独特性,例如某位作家如何将口语化的表达融入书面语,使其散文更具生活气息;另一位作家又如何运用典雅的词汇和精巧的句子,营造出诗意般的抒情氛围。这种对语言细节的关注,对于我这样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此外,书中对散文题材的拓展和创新,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早期的社会纪实,到改革开放后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再到当代散文对社会现象、文化反思的多元介入,都展现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当代散文的演进充满好奇,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其发展历程的窗户。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发展”这个概念时,并非是线性地往前推进,而是展现了一种辩证的、充满张力的叙事。书中对每一阶段散文的梳理,都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为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某种风格的散文会应运而生,又为何会被另一种风格所取代或融合。例如,在探讨八十年代散文的“启蒙”色彩时,作者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文学评论和作家访谈,细致地分析了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散文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来反思历史、探索人性。而当笔锋转向九十年代,作者又敏锐地捕捉到了散文创作中涌现出的“后现代”倾向,比如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叙事结构的解构,以及语言上的实验性。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到宏观的分析视角,让整个散文发展史的图景变得立体而丰满,而不是简单地呈现出一连串的名字和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国内在梳理和研究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脉络上的一项空白。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部系统性的著作,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散文艺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读了这本书,我惊喜地发现,它正是这样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家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散文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潮以及艺术特色。例如,在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年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对当时的纪实性散文、抒情散文的分析之中,展现了即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散文依然能够承载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并且在形式上不断探索。尤其是关于“伤痕散文”的章节,作者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剖析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也有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让我对那一时期散文创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散文创作的多元化趋势的描绘也极为生动,作者通过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散文进行比较分析,勾勒出了当代散文蓬勃发展的图景,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当代散文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微观聚焦”的结合。在宏观上,作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住每个历史时期散文创作的总趋势、主流风格以及代表人物,而在微观上,又能够深入到对具体作品的细节分析,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例如,书中对“朦胧散文”的解读,不仅指出了其情感的复杂性,还深入分析了其语言的象征性,以及这种风格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特定社会心理的折射。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散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书中对不同流派散文的区分和联系,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散文创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文献功底所吸引。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细致,都足以证明其在散文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读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漫步在中国当代散文的星空之下。作者在梳理散文发展史时,并非仅仅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而是同样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的“被忽略”的声音。例如,书中对一些早期散文的挖掘和评价,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更为多元的文学图景。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也展现了其对散文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能够从语言的精妙、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度等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让我受益的是,书中对不同时代散文的比较分析,例如将某一时期抒情散文的特点与另一时期议论性散文的风格进行对比,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散文艺术多样性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