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评论
我想很可能会有人不小心读了这本书,从此以后改变一生,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毕竟,即使再多的练习操作,即使再怎么透彻的理解,世事不好的一面不是一眼能够看穿;作者最富自觉的独特属性就存在于这一面里,每个人不好的一面因此可以各自想办法藏起来。
而我们就像雪地的树干,看起来浮浮的一推就倒。不,不可能的,因为树干其实深植土地之中,不过这也是表面上看起来如此罢了。
这是卡夫卡的第一本书,完成于1912年,出版于1913年。
中学时,卡夫卡开始阅读尼采、歌德等人,也尝试创作,但都没有留存下来。1902年弱冠之际,卡夫卡与一生知己布劳德(Max Brod)相遇,布劳德深识卡夫卡的才华,为其安排发表文章、介绍出版商,想和大众分享这些文学珠玉。1913年1月,卡夫卡的第一本书《沈思》(Betrachtung)问世,之后作品陆续出版。
以下是本书出版之后《柏林日报》(Berliner Tagblatt, 04.16.1913)给他的评语:
一位敏感纤细的作者所写的不凡佳构!
这是一位敏感纤细的作者所写的奇异佳构。卡夫卡和其他布拉格人不同,他是个步步为营的人。「知道他的人都欢迎他。」读者不知道他笔下的「她」是不是叫爱玛(Emma),「他」是不是叫尔文(Erwin)。且不论是「他」或「她」,都不是经过老练逐步的刻划而成的完整饱满的人物。卡夫卡步步为营,他用字多有寓意,刻意含蓄,没有一目了然的感情。他写书—通常是一本朴实无华的书—从来不是一以贯之,从来不是脉络分明,从来不是建构工事。何以见得?如同每一部失传的杰作,这里的文字无法言诠,难以套入一般的分析框架,独立自恃,坚持在本身的价值中安身立命,同时却又无比脆弱,一阵微风就可以吹走。
卡夫卡小心敏锐,呈现出细小的动作,不落情绪,彷彿无法抹灭的清冷梦境里稀罕的意象。在他这本含蓄自持的小书淡出时,我们看到的是精巧细致的姿态,听到的是即将消逝、再难寻觅的生命过客所说的旁白。这类沉郁(但多所启发)的作品只有在政治气氛浓厚、但不对外扩张、且非十分健全的国家里才写得出来。卡夫卡只有像这样做着笔记时,才显露出肯定自许的语态。他所说的,彷彿是那些无人疼爱、安静无声的人在悄声低语;这些被赶到墙角的人,只有在加入奥地利帝国议会(Austrian Imperial Parliament)的王国和国家中才找得到。一首奇异的散文诗,没有所谓画龙点睛,少了点阿腾博(Peter Altenberg, 1859-1919)的机锋。
这是一位敏感纤细的作者所写的不凡佳构!
—埃稜斯坦 (Albert Ehrenstein, 1886-1950)《柏林日报》(Berliner Tagblatt),一九一三年四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7月3日生于布拉格,希伯来文名Amschel。父亲赫尔曼(Herrmann)为百货批发商,母亲茱丽叶(Julie)的家族则有虔诚的犹太教长老、医生等。胞弟二人幼年夭折,之后有三个妹妹。
14岁开始写作,但早期作品全被他销毁。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23岁完成法学博士学业,在民事法庭实习。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的作品生前大多未发表,且不想出版。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集《卡夫卡的思与言》(Betrachtung, 1912)、《变形记》(Die Verrwandlung,1915)、《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1919)、《乡下医生》(Fin Landarzt, 1919),和三部他去世后才出版的长篇小说《审判》(Das Urteil, 1925)、《美国》(Amerika, 1927)、《城堡》(Das Schloss, 1926)。1935-1937年,一生支持并出版他的作品的马克斯. 布罗德(Max Brod)整理第一版的《卡夫卡全集》六卷刊行。
译者简介
高志仁,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译有《一条简单的道路》(1996)、《卡夫卡》(1996)、《教宗的智慧》(1996)、《简单富足》(1997)、《西方正典》(1998)、《反革命与反叛》(2001)、《卡夫卡的思与言》(2005)等。
卡夫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难以言说的重量。我总觉得,阅读卡夫卡,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每一次触碰都带着冰凉的触感,每一次凝视都可能陷入更深的虚无。1913年,在那个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年代,卡夫卡写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本书——《卡夫卡的沉思》。虽然我还没能深入翻阅它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卡夫卡,一个在现代社会边缘徘徊的灵魂,他的“沉思”会是怎样的景象?是关于压抑的官僚体系,是关于个体在庞大机器中的无力感,还是关于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象下的荒谬与恐惧?我想,那一定是一场孤独而又深刻的内心探索,或许其中会有某种令人不安的预言,又或许能照见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阴影。当我拿起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卡夫卡借由这些文字,向这个世界,向他自己,抛出的一声声无声的呐喊。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共鸣,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即使那答案并非我所期望,也定会让我对人生的理解,增加一层未曾有过的复杂维度。
评分“沉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静谧而又深刻的意味。而当它与“卡夫卡”这个名字结合,并且被标注为“第一本书”,1913年,这种组合带来的想象空间更是无限。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这个标签,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卡夫卡,一个以其独特而又令人不安的风格而闻名于世的作家,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那一定不是对宏大叙事的评论,也不是对社会制度的直白批判,而更可能是对个体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被遗忘、被扭曲的角落的细致探寻。1913年,一个距今已久却又似乎与当下息息相关的年代,卡夫卡在那时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是否也正是我们今日所面对的困境的根源?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箱,里面可能装满了揭示人生真相的碎片,也可能布满了让人感到困惑的谜题。我渴望能在那泛黄的书页中,找到与我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连接,即使那连接带着一丝忧伤,也依然是珍贵的。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抱有一种近乎崇敬的态度。卡夫卡的《卡夫卡的沉思:卡夫卡的第一本书1913年》,恰恰就是这样一部。1913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一个正在急速变化的时代,工业革命的余波仍在荡漾,社会结构悄然改变,而卡夫卡,这位敏感的观察者,又在以怎样的方式记录和反思这一切?读他的第一本书,就像是回溯一条河流的源头,试图理解它最初的脉动和方向。我无法想象,在那一年,他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怎样的文字,承载的是怎样的思想。是初出茅庐的青涩,还是早已洞悉世事的锐利?我猜想,那一定是一种纯粹的、未经打磨的卡夫卡式的忧郁与焦虑,一种对现实的尖锐审视,或许里面充满了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深刻描摹。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具体的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卡夫卡内心世界的入口,一个让我去探寻他思想原点的绝佳机会。我期待着,在翻开它的那一刻,能够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力量,一种来自文学巨匠的,最本真的表达。
评分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就必须去读他的“早期作品”。《卡夫卡的沉思:卡夫卡的第一本书1913年》,这样的一个书名,对我而言,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通往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另一扇门。1913年,那时的卡夫卡,还没有经历后来的那些深刻的命运变迁,他的笔尖所触碰到的,是怎样的原始情感与初生的洞见?我好奇,那时的他,是否已经显露出后来作品中那种特有的荒诞、疏离和对权威的微妙反抗?我无法预测书中的具体情节,但我能想象,那一定是一场关于存在的、关于个体的、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一场没有明确答案的对话。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原始素材”,是理解卡夫卡日后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石。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闪烁的思想火花,它们或许朴素,却蕴含着日后宏大悲剧的雏形。
评分对于像卡夫卡这样一位文学巨匠,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仿佛蕴含着深不可测的智慧和隐喻。而《卡夫卡的沉思:卡夫卡的第一本书1913年》,这个带有鲜明时间印记的名称,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1913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卡夫卡的首部作品,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思考?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我便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它暗示着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一种对人生困境的哲思,或许还带着一丝初露锋芒的尖锐。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并非是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种情绪,一种基调——一种属于卡夫卡的,对现代社会中个体焦虑、无力感以及生存意义的深刻追问。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宣言”,一份关于存在本身的、未经修饰的、原始的表达,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人生和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