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近代日本汉学者如何自主地理解和诠释汉字的「关键词」,企图借由连串成组的关键词,为「汉学」赋予新的定义,并开展相关的概念光谱。即「东洋伦理」、「孔子教」、「支那学」或「儒教伦理」、「国体」与「忠孝」道德,以及「天命」、「天道」、「皇道」「王道」、「革命」概念等等。说明这些概念如何以连动的方式在近代日本残留,并以「国家伦理学」、「东洋伦理学」再生,成为「汉学」别名的原因。经由概念分析与哲学反省两层次的交互照明,发掘儒学概念的不同意涵与面向。
书中收录论文七篇及年表,依论题旨趣与类型,分为三个方向:第二、三、四章为主题式论述,目的是阐发儒学及其相关概念在中日思想脉络中的意义,并比较中日近代学术与思想史的基本性质;第五、六章以汉学者个论为主,探讨其学术性格、思维方式、与所求之道的内涵;附录一及附录二作为上述诸论的背景补充,一则综论近代日本汉学的庶民性特征,二则探讨近代汉学与西方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附录三则以思想年表加以总括。意在透过汉学者对上述概念的特殊阐释,了解他们对儒学传统的继承和转化,并与近代日本的学术发展、教育思维、和政治关怀产生对应。经由这样的过程,彰显近代汉学者在进行儒家概念的解释时呈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以及他们在「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间取舍时的张力。进一步使日本汉学的研究奠基在儒学文本的义理分析上,同时与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接轨,并开启与西方诠释学对话的可能性。
序
缘起
第一章 导言:近代日本汉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
一 近代日本汉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 近代 日本 汉学
三 观点与方法
四 概念及意涵
第二章 「汉学」「儒教」「孔子教」与「支那学」由「儒学」的表数论近代日本汉学之内涵与特征
一 「儒学」的表述与宗教性论争
二 「儒学」的转型
(一) 由古典註释之学到经世济民之学
(二) 「宗教」(religion)概念的确立与「汉学」
三 「儒教主义」式的教育
(一)教育与宗教的冲突
(二)日本式「孔子教」的出现
四 「汉学」与「支那学」间的龃龉
五 表述的暧昧性与生产性
第三章 「东洋」「东亚」「西洋」与「支那」-----近代 日本对国家主体性和普遍性的企求
一 「东洋」的复义
二 历史上的「东洋」图像
三 实体或是想像的?----「东洋」「东亚」论
(一)「东洋」论
(二)「东亚」论
四 显在的副题「西洋」与潜在的主题「支那」
五 表层的连续与内在的断裂
第四章 「天道」「天命」「王道」与「皇道」------由近代日本天皇政治论德治与血缘的扞格
一 由中央到终端
二 中 日帝王的神圣化
三 天皇亲政与『天道』 『天命』论
四 『王道』『皇道』之乐土:满州国
五 文化的继承和转化
第五章 井上哲次郎的《敕语衍义》----关于『忠孝』的义理新诠
一 井上哲次郎其人及其所撰《敕语衍义》
二 儒家道德论的抬头
三 《敕语衍义》『忠孝』观的特色
四 忠孝难两全?与中国传统君臣 忠孝思想的比较
五 重特殊而亲普遍的思维
第六章 服部宇之吉的『孔子教』论----关于『革命』及『国体』说的考察
一 中国的「孔教」、日本的「孔子教」
二 现实的中国和理想的中国
三 「汤武放伐」与「易姓革命」的诠释
四 「国体」说---近代日本的咒缚
五 汉学的实践性
附录一 近代日本汉学的庶民性特征---汉学私塾、汉学社群与民间祭孔活动
一 近代的汉学塾
(一) 首都圈的汉学塾
(二) 地方的汉学塾
二 汉学社群---以「斯文会」为例
(一)「斯文学会」的成立及其背景
(二)「斯文会」的组织与活动
三 民间祭孔活动
四 近代日本汉学的庶民性特征
附录二 「西洋伦理」与「东洋道德」的交会---由井上哲次郎对「东洋哲学史」 的实践谈起
一 关于日本哲学史的省思
二 从兰学到英法哲学的移植
三 学院哲学的形成与「东洋哲学史」提出
四 西洋伦理与东洋道德的轮摄
附录三 近代日本汉学思想年表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民索引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关键词”这个词,在我看来,它代表着一种能够穿透复杂现象、触及事物本质的视角。近代日本,一个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急速转型的时代,其思想的演变轨迹尤为复杂而有趣。而将目光投向“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近代化的浪潮下,那些曾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在日本的土壤中被重新解读、吸收、乃至改造的。这本书的“廿八”,或许暗示着这是一个系列研究的延续,这让我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加充满信心。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我们揭示那些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上闪耀的“关键词”,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政治思潮、甚至科学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思想范式。这不仅仅是对日本近代史的理解,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的一种深刻洞察。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活力的近代日本。这是一个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不断探索、不断调整的时代。而“汉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纽带,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其内部的“关键词”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这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本书将焦点放在“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文本和学派中,去考察那些被反复引用的儒家经典,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解释和阐释。例如,在近代的日本,“忠”、“孝”、“仁”等概念,它们是如何被重新解读,以适应新的政治和社会结构?那些曾经被视为“中国中心”的思想,在近代日本的语境下,是否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在地化”或者“民族化”?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这些概念在不同思想家、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勾勒出一幅动态而丰富的近代日本汉学思想图景。
评分作为一名对学术研究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历史时感到迷失,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看似复杂抽象的思想史时。然而,《近代日本汉学的「关键词」研究: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廿八)》这个书名,却像一盏明灯,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它所提出的“关键词”视角,让我觉得亲切而易于理解。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梳理那些在近代日本思想界反复出现、被反复讨论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或许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乃至国家认同构建的关键。而“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更是直击问题的核心。我非常好奇,日本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概念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形记”?是坚守,是融合,还是创新?这本书,我期望它能用清晰的逻辑、详实的例证,为我揭示近代日本思想界这场深刻的“进化”过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古老的思想是如何在新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并孕育出新的生命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位长期关注东亚思想史的爱好者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惊喜。近代日本,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经历剧烈碰撞和深刻变革的时代,其思想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而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关键词”,并深入探讨儒学及其相关概念的嬗变,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切入点。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究竟是哪些儒学概念,是如何在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发生转折的?“仁”、“义”、“礼”、“智”、“信”这些经典的儒家范畴,在日本近代语境下又会呈现出怎样新的解读和应用?而那些被引入的西方思潮,又是如何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发生碰撞,最终催生出新的思想变体?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史料,呈现那些鲜为人知的学说与人物,揭示其思想的源头与流变,让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学术细节重新焕发光彩。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把开启近代日本思想宝库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历史的厚重感。那沉静的色彩搭配,以及烫金的繁体字标题,无不散发出一种古老而又深邃的知识气息。我甚至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仿佛能听到学者们在故纸堆中低语,探讨着那些曾经深刻影响东亚文化脉络的思辨。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到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腹地,去揭示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对“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这一副标题尤其感兴趣,这暗示着本书将不是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要深入剖析它们在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期的演变轨迹,看它们是如何被接受、被改造、甚至是被重塑的。这种动态的研究视角,远比静态的描述更能触及思想史的本质。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扎实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一幅清晰而生动的近代日本思想变迁图景,让我们理解那些曾经的“关键词”如何塑造了今日的日本,又对我们今天的东亚学术研究有何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