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壹、The Perils and Pleasure of Translation: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David R. Knechtges
文献註解的型态与性质
贰、从温词<归国遥>「小凤战篦金飐艳」句五家注的讨论谈到註解的态度与方法问题
一 前言
二 五家六说---从华连圃到顾农
三 资料的筛理与重点的提出
四 分项讨论
五 训解小结
六 结语
七 尾声
参、「评点」的解释类型----从读者标抹读经到经书评点的侧面考察
一 引言:何谓「评点」
二 端绪:古代传抄与阅读的标记
三 宋元儒者读经及其标抹方法
四 明清以来的经书评点
五 评点的基本性质
六 结语
肆、论考释<<尔雅>>草本虫鱼鸟兽之方法
前言
一 校正为误
二 辨别名实
三 因声求义
四 比较互证
五 发凡起例
六 根据目验
七 描述性状
八 绘制图影
九 运用新知
结论 文献註解的思维与方法
伍、越南狂士黎文郚《大学?义》对《大学》的诠释
一 引言
二 越南儒学的发展
三 官方儒学在越南的发展
四 黎文郚的《大学?义》
五 《大学?义》的知本说
六 结语
陆、试论汉儒以象解《易》方法
一 前言
二 以象解《易》方法确立──从「观象系辞」到「观象玩辞」
三 汉儒对《易传》以象解经方法发展
四 余论 : 对汉儒以象注《易》方法评价
柒、晚宋儒学的转型与解经方法的变化
一 前言
二 晚宋儒学的区域性特征以及思想向学术的转型
三 从义理阐释向经史考辩过渡
四 学思相融、经史并重的学术范式的确立
五 结论
文献译注的语言制约
捌、试论日韩两国翻译中国典籍的方法
一 前言
二 日本的训读
三 韩国的训读
四 中国周围的训读现象
五 结语
玖、日本汉文训读史
一 前言
二 训读法
三 训读资料
四 宣命体与和汉混淆文
五 日本对外国文化的接受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跋 : 记与康达维教授的文字因缘
一本厚重的手稿,静静地躺在案头,纸张泛黄,墨迹古朴,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翻开它,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便萦绕周身,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严谨与沉静,让人一眼便知其非凡。它的装帧也十分考究,线装的古朴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兼顾了阅读的便利性,拿在手里,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与智慧的重量。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典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献世界的大门。我曾经对那些古籍望而生畏,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译解方法,清晰明了,循序渐进,让我逐渐克服了对古籍的恐惧,并且开始享受探索的过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对话,他不仅教会我如何理解文字,更教会我如何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初读这本书,便被其深邃的学术眼光和精湛的论证技巧所折服。作者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却又字字珠玑,饱含深意。他对汉籍文献的理解,远超常人,仿佛能洞察字里行间隐藏的千年玄机。每一次的译解,都如同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将尘封的历史片段 meticulously 还原,让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生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时,总是能旁征博引,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汉籍文献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东亚文化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翻译的书,更是一次深入东方思想腹地的旅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古代的学者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汉籍文献的细致辨析,展现了他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充满了匠心,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经过反复推敲,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对文化的认知是否足够全面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贡献,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精神。它鼓励我们去追寻历史的根脉,去体悟先人的智慧,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沉淀在时间长河中的宝藏。而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珍贵财富。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和传承文化,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启迪的探索之旅。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历史、文化和智慧有所追求的人去阅读和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