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廿九)

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廿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为题,共收录论文九篇。除了首篇康达维教授(Professor David R. Knechtges)The Perils and Pleasures of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以《易经》的翻译为例,讲述西方学者翻译东方经典的甘苦之外,全书又建立了三个主题,主题一「文献註解的型态与性质问题」主要探讨中国传统学者註解文献,在方法上具有何种特殊性的问题,共收录张以仁〈从温词〈归国遥〉「小凤战篦金飐艳」句五家注的讨论谈到注解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张素卿〈经点阅读与「评点」的解释类型〉和庄雅州〈论尔雅草木虫鱼鸟兽考释方法〉三篇论文。

  主题二「文献诠解的思想与方法问题」,是指诠解经典的文献所关涉的思维与观念、以及思想史的相关问题。这方面本书收录了李焯然〈越南狂士黎文敔《大学晰义》对《大学》的诠释〉、林忠军〈试论汉儒以象解《易》的方法〉和何俊〈晚宋儒学的转型与解经方法的变化〉三篇论文。

  主题三「文献译注的语言制约问题」,涉及的是东亚地区不同国家之学者在翻译、解释中国传世文献时,受到语言的制约,而产生出特殊的方法,进行诠解。本书收录两篇论文:金文京〈试论日韩两国翻译中国典籍的方法〉和木田章义〈日本における汉文训读の历史〉(日本汉文训读史)。两篇论文都讨论了东亚经典译注中的「训读法」问题。

  中国奕世相传、并流播至韩国、日本、越南等地,而发生影响的重要经典文献,数量极多。而其流播过程,中、日、韩、越各地学者均依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性,按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诠解,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方法与传统。事实上,传世汉籍文献在世界各国翻译与注释的历程,也反映了东亚文明在东西方流传播迁的历史。这部书所收的各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观察汉籍译解方法的相关问题。

  本书的〈导言〉也针对了注解内容的整体性问题、经典注释的范式问题、文献结构与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典诠释理论的「语言」与「超语言」问题等,作出了补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吉雄


  广东省中山县人,1960年生于香港。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曾任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计画(2000-2004)、推动研究型大学整合计画(2002-2005)分项计画主持人、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2002-2005)东亚文献研究室召集人。曾受邀赴美国华盛顿大学(1994-1995)、香港中文大学(1997)、中央研究院(1999)、日本北海道大学(2005)任访问学人。

  主要研究范围为《易》学、清代学术思想、东亚文献诠释学。主要编着:《王阳明──躬行实践的儒者》、《易图象与易诠释》、《清儒名着述评》、《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合编)、《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集初集》(合编)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近年专注于探讨儒家经典、诠释理论和思想史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推动「经典诠释中的语文分析」、「图象诠释学」、「《周易》经传与哲理的形成」等研究计画。

张宝三

  Prof. Pao-San Chang

  一、研究领域:
  ‧中国经学史
  ‧日本汉学
  ‧训诂学
  ‧文献学

  二、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三、学历: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1992)

  四、经历: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1992-1998)、教授(1998- )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1996-1997)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1)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2-2003)

图书目录

导言

壹、The Perils and Pleasure of Translation: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David R. Knechtges
文献註解的型态与性质

贰、从温词<归国遥>「小凤战篦金飐艳」句五家注的讨论谈到註解的态度与方法问题
一 前言
二 五家六说---从华连圃到顾农
三 资料的筛理与重点的提出
四 分项讨论
五 训解小结
六 结语
七 尾声

参、「评点」的解释类型----从读者标抹读经到经书评点的侧面考察
一 引言:何谓「评点」
二 端绪:古代传抄与阅读的标记
三 宋元儒者读经及其标抹方法
四 明清以来的经书评点
五 评点的基本性质
六 结语

肆、论考释<<尔雅>>草本虫鱼鸟兽之方法
前言
一 校正为误
二 辨别名实
三 因声求义
四 比较互证
五 发凡起例
六 根据目验
七 描述性状
八 绘制图影
九 运用新知
结论 文献註解的思维与方法

伍、越南狂士黎文郚《大学?义》对《大学》的诠释
一 引言
二 越南儒学的发展
三 官方儒学在越南的发展
四 黎文郚的《大学?义》
五 《大学?义》的知本说
六 结语

陆、试论汉儒以象解《易》方法
一 前言
二 以象解《易》方法确立──从「观象系辞」到「观象玩辞」
三 汉儒对《易传》以象解经方法发展
四 余论 : 对汉儒以象注《易》方法评价

柒、晚宋儒学的转型与解经方法的变化
一 前言
二 晚宋儒学的区域性特征以及思想向学术的转型
三 从义理阐释向经史考辩过渡
四 学思相融、经史并重的学术范式的确立
五 结论
文献译注的语言制约

捌、试论日韩两国翻译中国典籍的方法
一 前言
二 日本的训读
三 韩国的训读
四 中国周围的训读现象
五 结语

玖、日本汉文训读史
一 前言
二 训读法
三 训读资料
四 宣命体与和汉混淆文
五 日本对外国文化的接受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跋 : 记与康达维教授的文字因缘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