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廿九)

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廿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籍文献
  • 译解方法
  • 东亚文化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化传承
  • 翻译理论
  • 文献学
  • 汉语言文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为题,共收录论文九篇。除了首篇康达维教授(Professor David R. Knechtges)The Perils and Pleasures of Translation: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以《易经》的翻译为例,讲述西方学者翻译东方经典的甘苦之外,全书又建立了三个主题,主题一「文献註解的型态与性质问题」主要探讨中国传统学者註解文献,在方法上具有何种特殊性的问题,共收录张以仁〈从温词〈归国遥〉「小凤战篦金飐艳」句五家注的讨论谈到注解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张素卿〈经点阅读与「评点」的解释类型〉和庄雅州〈论尔雅草木虫鱼鸟兽考释方法〉三篇论文。

  主题二「文献诠解的思想与方法问题」,是指诠解经典的文献所关涉的思维与观念、以及思想史的相关问题。这方面本书收录了李焯然〈越南狂士黎文敔《大学晰义》对《大学》的诠释〉、林忠军〈试论汉儒以象解《易》的方法〉和何俊〈晚宋儒学的转型与解经方法的变化〉三篇论文。

  主题三「文献译注的语言制约问题」,涉及的是东亚地区不同国家之学者在翻译、解释中国传世文献时,受到语言的制约,而产生出特殊的方法,进行诠解。本书收录两篇论文:金文京〈试论日韩两国翻译中国典籍的方法〉和木田章义〈日本における汉文训读の历史〉(日本汉文训读史)。两篇论文都讨论了东亚经典译注中的「训读法」问题。

  中国奕世相传、并流播至韩国、日本、越南等地,而发生影响的重要经典文献,数量极多。而其流播过程,中、日、韩、越各地学者均依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性,按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诠解,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方法与传统。事实上,传世汉籍文献在世界各国翻译与注释的历程,也反映了东亚文明在东西方流传播迁的历史。这部书所收的各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观察汉籍译解方法的相关问题。

  本书的〈导言〉也针对了注解内容的整体性问题、经典注释的范式问题、文献结构与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典诠释理论的「语言」与「超语言」问题等,作出了补充。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近代中外科技文献的翻译与知识传播研究 导言 自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叩关与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场深刻的知识结构重塑与文化碰撞在中国大地拉开序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科技文献的翻译与传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进入中国的主要载体,更是影响中国社会、教育、工业乃至政治思想变迁的强大动力。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代(约1840年至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翻译家群体,在面对浩瀚、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西方科技文献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面临的语言学困境、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这些译介活动如何重塑了中国传统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近代中外科技文献翻译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本部分将首先勾勒出近代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层面的剧变。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刺激了有识之士对“富强”之路的迫切探求,而“西学为用”的思想成为翻译运动最直接的驱动力。 1. 从“师夷长技”到体系构建:翻译的阶段性演变: 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后,翻译任务和重点的转移。初期主要集中于军事技术(如火器、造船),后期则扩展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工程学等更宏大的知识体系。 2. 翻译主体群体的构成与身份: 详细考察了早期传教士、晚清官员、留学生以及专业学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定位。重点探讨了他们如何平衡自身的传统文化背景与外来知识体系的冲突,以及翻译实践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与局限性。 3. 官方机构与民间力量的互动: 梳理了由朝廷主导的广方言馆、同文馆,到各类译书局、学会(如格致汇编社)在推动翻译工作中的作用与影响,对比了不同机构在资源调配、学术标准制定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翻译策略、词汇构建与语言工程 科技文献的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工程和知识重构过程。本部分将聚焦于翻译家们在具体操作层面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1. 术语的困境与创造: 西方科学术语的“新颖性”是中国翻译界面临的首要难题。本书将细致分析“化学”、“物理”、“原子”、“电磁学”等核心概念的早期译名是如何在竞争、模仿、融合中最终确立的。考察了音译、意译、兼顾音义的复合译法在不同学科中的偏好与效果。 2. 句法结构的本土化改造: 探讨了如何将逻辑严密、句式冗长的西方科学叙事,转译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利于传播的表达方式。分析了被动语态、复杂从句结构在译入语中处理的技巧,以及由此带来的意义上的微小偏差或修正。 3. “体例”与“范式”的翻译: 超越单纯的词语翻译,研究地图、图表、公式、符号等非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探讨了科学教科书在组织结构、章节安排上对中国传统学术著述范式的冲击与吸收。 第三部分:知识的接受、影响与社会渗透 翻译出的文本如何在中国社会中流动、被吸收并产生实际效用,是理解近代知识转型的关键。 1. 知识传播的链条:从译本到教科书: 追踪科技译著从初版到被引入新式学堂课程的路径。分析了如傅兰雅(John Fryer)的译作、徐寿的化学译本等,如何成为中国第一代科学教育的蓝本。 2. 科学精神与文化认同的张力: 深入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理性”、“实证”精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分析了哪些概念轻易被接受,而哪些涉及哲学基础或与传统“格物致知”理念产生激烈碰撞。 3. 翻译对现代汉语的贡献: 考察科技翻译如何加速了白话文的普及,并为现代汉语注入了大量富有生命力的结构和词汇。特别是其对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的塑造作用,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近代中外科技文献的翻译史,是一部关于知识权力、民族焦虑与文化重生的宏大叙事。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翻译文本的细致爬梳与分析,揭示了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复杂动能,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形成轨迹,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和深刻的视角。它不仅是对翻译技巧的探讨,更是对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群体“救亡图存”时代精神的深层剖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吉雄


  广东省中山县人,1960年生于香港。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曾任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计画(2000-2004)、推动研究型大学整合计画(2002-2005)分项计画主持人、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2002-2005)东亚文献研究室召集人。曾受邀赴美国华盛顿大学(1994-1995)、香港中文大学(1997)、中央研究院(1999)、日本北海道大学(2005)任访问学人。

  主要研究范围为《易》学、清代学术思想、东亚文献诠释学。主要编着:《王阳明──躬行实践的儒者》、《易图象与易诠释》、《清儒名着述评》、《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合编)、《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集初集》(合编)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近年专注于探讨儒家经典、诠释理论和思想史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推动「经典诠释中的语文分析」、「图象诠释学」、「《周易》经传与哲理的形成」等研究计画。

张宝三

  Prof. Pao-San Chang

  一、研究领域:
  ‧中国经学史
  ‧日本汉学
  ‧训诂学
  ‧文献学

  二、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三、学历: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1992)

  四、经历: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1992-1998)、教授(1998- )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1996-1997)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1)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2-2003)

图书目录

导言

壹、The Perils and Pleasure of Translation: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David R. Knechtges
文献註解的型态与性质

贰、从温词<归国遥>「小凤战篦金飐艳」句五家注的讨论谈到註解的态度与方法问题
一 前言
二 五家六说---从华连圃到顾农
三 资料的筛理与重点的提出
四 分项讨论
五 训解小结
六 结语
七 尾声

参、「评点」的解释类型----从读者标抹读经到经书评点的侧面考察
一 引言:何谓「评点」
二 端绪:古代传抄与阅读的标记
三 宋元儒者读经及其标抹方法
四 明清以来的经书评点
五 评点的基本性质
六 结语

肆、论考释<<尔雅>>草本虫鱼鸟兽之方法
前言
一 校正为误
二 辨别名实
三 因声求义
四 比较互证
五 发凡起例
六 根据目验
七 描述性状
八 绘制图影
九 运用新知
结论 文献註解的思维与方法

伍、越南狂士黎文郚《大学?义》对《大学》的诠释
一 引言
二 越南儒学的发展
三 官方儒学在越南的发展
四 黎文郚的《大学?义》
五 《大学?义》的知本说
六 结语

陆、试论汉儒以象解《易》方法
一 前言
二 以象解《易》方法确立──从「观象系辞」到「观象玩辞」
三 汉儒对《易传》以象解经方法发展
四 余论 : 对汉儒以象注《易》方法评价

柒、晚宋儒学的转型与解经方法的变化
一 前言
二 晚宋儒学的区域性特征以及思想向学术的转型
三 从义理阐释向经史考辩过渡
四 学思相融、经史并重的学术范式的确立
五 结论
文献译注的语言制约

捌、试论日韩两国翻译中国典籍的方法
一 前言
二 日本的训读
三 韩国的训读
四 中国周围的训读现象
五 结语

玖、日本汉文训读史
一 前言
二 训读法
三 训读资料
四 宣命体与和汉混淆文
五 日本对外国文化的接受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跋 : 记与康达维教授的文字因缘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厚重的手稿,静静地躺在案头,纸张泛黄,墨迹古朴,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翻开它,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便萦绕周身,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严谨与沉静,让人一眼便知其非凡。它的装帧也十分考究,线装的古朴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兼顾了阅读的便利性,拿在手里,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与智慧的重量。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典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献世界的大门。我曾经对那些古籍望而生畏,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译解方法,清晰明了,循序渐进,让我逐渐克服了对古籍的恐惧,并且开始享受探索的过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对话,他不仅教会我如何理解文字,更教会我如何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

初读这本书,便被其深邃的学术眼光和精湛的论证技巧所折服。作者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却又字字珠玑,饱含深意。他对汉籍文献的理解,远超常人,仿佛能洞察字里行间隐藏的千年玄机。每一次的译解,都如同一次精密的考古发掘,将尘封的历史片段 meticulously 还原,让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生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时,总是能旁征博引,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汉籍文献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东亚文化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翻译的书,更是一次深入东方思想腹地的旅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古代的学者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汉籍文献的细致辨析,展现了他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充满了匠心,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经过反复推敲,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对文化的认知是否足够全面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贡献,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精神。它鼓励我们去追寻历史的根脉,去体悟先人的智慧,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沉淀在时间长河中的宝藏。而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珍贵财富。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和传承文化,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启迪的探索之旅。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历史、文化和智慧有所追求的人去阅读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