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十篇论文,大致依时代先后顺序编辑而成。前四篇是平安时代的汉文学,第一篇兴膳宏教授的论文,主要在论述平安朝初期汉诗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唐诗的关连,第二篇后藤昭雄教授则是论述平安后期,特别是十一世纪日本文人对中国诗史的了解及其受容情形,第三篇陈明姿的〈源氏退居须磨记对中国史书及文学的受容〉则是在探讨汉文学在日本和文学成立之际扮演何种角色,第四篇三田明弘教授的论文是探讨〈和汉朗咏集〉的古注释对中国历史故事的受容和变容。 由三田教授的论文可看出安禄山、杨贵妃等历史人物在日本被改写的情形。从第五篇至第九篇是论述江户时代的汉文学。相对于海村惟一教授借由江户高僧以心崇传的《翰林五凤集》道出日本汉学里的「中国性」,朱秋而教授的〈论六如上人在汉诗上的继承与开拓──以季节景物描写为中心〉则是在论述江户汉诗日本化的特性。第七篇廖肇亨教授的论文,则是在探讨将黄檗文化传至日本的隐元禅师晚年诗作的两种声音。第八篇黄昭渊教授的论文是借由〈和汉乘合船〉来探讨中国俗文学如何直接或经由韩国影响及江户时代的俗文学。本篇论文除了中日之外,韩国的汉学亦列入探讨的范围。第九篇蔡毅教授从新发现的资料,论述来往于长崎的清代客商在江户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何种角色。第十篇川合康三教授的论文,则是在论述日本中国文学史的成立及其对中国本土中国文学史成立的影响。
导言…………………………………………………………………………叶国良、陈明姿
壹、平安朝汉诗人与唐诗…………………………………………………兴膳宏
贰、大江匡房的《诗境记》:十一世纪日本人所写的中国诗略史………后藤昭雄
参、〈源氏退居须磨记〉对中国史书及文学的受容………………………陈明姿
肆、《和汉朗咏集》古註释中对中国历史故事之承袭与改变……………三田明弘
伍、关于「日本汉学(日本汉文学)」的「中国性」:以《翰林五凤集》的汉诗为例…海村惟一
陆、论六如上人在汉诗上的继承与开拓:以季节景物描写为中心……………朱秋而
柒、隐元禅师诗歌中的两种声音:以晚年诗作为中心………………………廖肇亨
捌、汉学与日本近世俗文学:以《和汉乘合船》为主………………………黄昭渊
玖、长崎清客与江户汉诗:新发现的江芸阁、沈萍香书简初探……………蔡毅
拾、中国文学史的诞生:二十世纪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之一面……………川合康三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历史的温度并存的美妙体验。作者在“文学篇”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演变轨迹,并将之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他对于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本土化”进程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日本的汉学研究视为一种“翻译”或“搬运”,而是深入探讨了日本学者在理解、接受乃至改造中国文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造力。书中对一些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变异”或“新生”的案例的剖析,更是发人深省。例如,关于日本汉诗的创作,作者在探讨其与中国汉诗在形式、意境上的异同之时,也揭示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在其中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和分析,让我对文化交流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本书的论述,不仅充满了学术的深度,更传递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宏大而精深的学术世界。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汉学研究,转化为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中国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观察力。他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日本人对中国文学的不同解读,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日本本土的文学创作。书中对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关于《源氏物语》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作者的论述既有宏观的理论支撑,又不乏微观的文本细节,让人信服。而且,整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学术性与可读性并存,即使是对汉学研究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作者在梳理复杂史料时,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知识的丛林中穿梭,既不迷失方向,又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美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在静谧的夜晚,独自推开一扇古老的书房大门,空气中弥漫着纸墨的香气,昏黄的灯光下,无数先贤的智慧在低语。作者在“文学篇”中,仿佛是一位细心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发掘着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遗迹。他对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接受史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梳理,不仅仅是罗列作品的流传,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这种接受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动因。比如,书中对唐代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士大夫阶层中的流行,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创作风潮的论述,就极其引人深思。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细致考证,揭示了中日两国在文学审美、叙事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使得我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他对于一些被现代学术界忽略的细节,如某些小众的汉文小说在日本的传播情况,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无疑拓宽了我们对日本汉学研究的视野。读这本书,我常常感到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作者的洞察力总能触及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生命力。作者在“文学篇”中,并非孤立地研究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互动性的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他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书写,展现了日本如何“学习”中国文学,又如何“转化”中国文学,最终形成自身独特文学传统的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国文学对日本和歌、物语文学等本土文学的影响时,所表现出的深刻洞察。他不仅指出了模仿与借鉴的痕迹,更挖掘了日本文学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书中对“汉字文化圈”下文学互动的讨论,更是将视野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让我认识到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多维度。作者的笔触时而严谨细致,时而又充满人文关怀,他仿佛是一位老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汉学研究的魅力。
评分阅读此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有些许醇厚,细品之下,则能感受到其馥郁的香气和悠长的回味。作者在“文学篇”中的研究,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作品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再创作”与“再诠释”过程,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张力和历史智慧。例如,书中对某些中国古典戏曲在日本的传播与改编,以及由此引发的观众接受差异的分析,就让我对跨文化传播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辨析,展现了日本汉学界在文学研究上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他对一些学术争议的梳理和评述,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他能够将复杂的学术论证,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他的思路。读这本书,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进一步探索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