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二论

水浒二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浒传
  • 古典文学
  • 红学
  • 人物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施耐庵
  • 梁山好汉
  • 英雄谱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水浒》研究权威马幼垣教授汇次《水浒论衡》出版后所得为此书。资料丰备,论析透彻,与前书串连,相互辉映。是书选题,大小不一,角度□易,包罗广泛,且悉能畅所欲言,叠陈新见,屡諟前人研究之失。破立兼顾,足为典范。书后附详细索引,极便检稽。

作者简介

马幼垣

  广东番禺人。1940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文学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执教逾四分之一世纪,1996年退休,改任该校终身荣誉教授。曾在美国史丹福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东海大学、香港大学任客座或兼任教职。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讲座教授。着述宏富,文史兼精, 研究以古典小说和海军史为主。

《烟雨江湖赋:江湖风云录》 卷首语: 刀光剑影,情义两难,这江湖,从来不是一碗清水。 --- 【图书简介】 书名:《烟雨江湖赋:江湖风云录》 作者: 佚名(江湖隐士) 字数: 约十五万字 装帧形式: 仿宋古籍线装,扉页附有烫金“山河破碎”图样。 内容梗概: 《烟雨江湖赋:江湖风云录》并非讲述那广为人知的宋末英雄豪杰的聚义传奇,而是一部深入探究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北方边陲地带,一个名为“雁门关外”的地下武林势力兴衰史。本书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背景下,江湖中人如何求存、如何挣扎,以及那份在乱世之中愈发显得珍贵或扭曲的“义”字。 第一部分:朔风起,塞外烽烟 故事始于安史之乱的余波尚未平息的年代。朝廷对边疆的控制力日渐衰微,塞外草原上的铁骑蠢蠢欲动。本书的主角,并非是受朝廷庇护的“名门正派”,而是出身于雁门关附近,一个以贩运药材和走私军需为生的“药庐帮”。 药庐帮的帮主萧远山(注:与宋代人物无涉,纯为同名),武功深不可测,性情沉郁,他恪守着“不涉朝堂,不染血腥”的祖训,试图带领门下弟子在乱世中保有一方安宁。然而,宁静只是假象。 书中详细描绘了药庐帮与周边两股强大势力——“黑鸦寨”(由精通蛊术和暗杀的流亡吐蕃巫师建立)和“铁骑门”(一伙被朝廷剿灭后逃入山林、崇尚蛮力的前军官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既有利益上的勾结,也有理念上的冲突。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刻画了边塞特有的生存哲学:在饥饿与死亡面前,所谓的“江湖道义”显得何其脆弱。 第二部分:迷局与信物 故事的转折点,源于一份神秘的“九龙玉佩”的出现。此玉佩据传是当年唐玄宗赐予边关守将的信物,内藏有一张通往中原富庶之地的秘密地图。黑鸦寨与铁骑门都为此物大打出手,无辜的药庐帮被卷入其中。 萧远山奉师命,必须保全玉佩不落入宵小之手。在此过程中,引出了本书的核心人物群: 1. 柳清歌: 一位身负血海深仇的女剑客,武功路数诡谲多变,她既非正派弟子,也非山寨头领,其行踪飘忽不定,目标只有一个——找到当年陷害她师门的元凶,而元凶的线索似乎指向了这块玉佩。 2. 谢玄机: 曾是京城名儒,因反对某位权臣而流放边疆,后沦为江湖说书人。他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对时局的洞察力,在暗中推动着各方势力的平衡,是本书中智谋的代表。 3. “冷面判官”方岳: 曾是朝廷精锐“飞羽营”的百户,因目睹朝廷腐败而心灰意冷,退隐山林,却被各方势力利用其军事才能。他代表了体制内人物对江湖的干预与无奈。 本书的叙事结构精妙,采用了多视角交叉叙事,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和行动,展现了信息的失真和认知的局限性。读者会随着柳清歌的追查,逐步揭开玉佩背后的历史真相——它并非通往财富的地图,而是当年唐室为应对突厥入侵而秘密部署的一支“隐形军”的联络暗号。 第三部分:义的重量与抉择 随着各方势力围绕玉佩的角力升级,雁门关外的局势彻底失控。铁骑门企图利用玉佩的号召力,裹挟当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聚落,意图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萧远山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恪守不干政的教条,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战火吞噬;还是打破祖训,出手干预,承担因武林介入俗世带来的所有后果? 全书的高潮部分,是一场发生在“黄沙古渡”的血战。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光明正大对决,而是充满了陷阱、诡计和人性考验的残酷冲突。药庐帮的弟子们,平日里只是采药济世的普通人,此刻却不得不拿起生锈的兵刃,为了守护他们所理解的“和平”,与各自的宿敌殊死搏斗。 书中深刻探讨了“道”与“术”的矛盾:萧远山代表的“仁义之道”,在面对谢玄机所代表的“权谋之术”时,显得力不从心;而柳清歌的“复仇之术”,又在撞见方岳为了保护无辜百姓而做出的牺牲时,开始反思自己行为的代价。 尾声:烟雨落尽,江湖仍在 最终,九龙玉佩的秘密被揭开,隐形军的部署被阻止,铁骑门覆灭,黑鸦寨的巫师逃回草原。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药庐帮元气大伤,萧远山身受重创,而柳清歌也放下了仇恨,选择了继续漂泊。 本书的结局并非大团圆,而是充满了时代宿命感。它没有歌颂某一位大侠的功绩,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为了一丝微光而挣扎求生的“小人物”。塞外风雪依旧,江湖的烟雨朦胧,预示着新的纷争随时可能再次燃起。这本书,是乱世中小人物对“安稳”二字,最沉痛而真实的注解。 --- 【本书特色】 地域特色鲜明: 摒弃中原名山大派的叙事,聚焦于北方边陲,环境的艰苦和民族文化的冲突,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厚重感。 武学体系写实: 摒弃天马行空的轻功和内力设定,更注重冷兵器对决、毒术、阵法和山地游击战的描写,体现了“乱世求生”的实用主义。 义理的深度挖掘: 探讨在国家概念模糊、生命贱如草芥的年代,个体对“忠”、“孝”、“义”的全新定义,其“义”的重量,往往是沉甸甸的责任,而非轻飘飘的承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插图
自序
专论
梁山聚宝记 3
《宣和遗事》中水浒故事考释 31
钱允治〈《宣和遗事》序〉与《水浒传》首次着录的问题 53
嘉靖残本《水浒传》非郭武定刻本辨 69
缪荃孙未尝购藏郭武定本《水浒传》辨 97
问题重重的所谓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 111
两种插增本《水浒传》探索──兼论若干相关问题 127
评林本《水浒传》如何处理引头诗的问题 211
从评林本《水浒传》加插的诗句式评语看余象斗的
文抄公本色 235
南京图书馆藏《新刻出像京本忠义水浒传》考释 247
三论穆弘 265
嚣□更 关胜 277
关胜的死之谜 299
从朱武的武功问题和芒砀山事件在书中的位置看《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 311
梁山头目排座次名位问题发微 325
寻微探隐──从田王降将的下落看《水浒传》故事的演变 379
真假王庆──兼论《水浒传》田虎王庆故事的来历 395
附录: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水浒传》对阵法的描写
(曾瑞龙) 409
简研
宛子城、碗子城与《水浒》书中所见梁山大寨的地形 435
屏风御书四大寇名之谜 439
水泊环境屏护梁山说的大破绽 441
《水浒传》真的没有赵姓人物吗? 443
嘉靖本《水浒传》的新传消息 451
所谓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尚未发现第二套存本 455
从挂名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的插图看该本的素质 459
袁无涯、杨定见本《水浒传》的类别问题 471
简本《水浒传》第九回的问题 475
手校并题记王洛川本《宣和遗事》的文素松 479
各种《水浒》词典的通病 483
如何编校全传式的《水浒传》 487
田虎王庆二传背后确有真人真事吗? 491
罗贯中託名许贯忠说置疑 495
《水浒传》採用关云长刮骨疗毒故事所反映的成书过程 501
传说某明人总集收录《水浒》故事之不确 505
宋江感叹燕青射雁所作词的标点问题 509
企图瞒天过海的《给水浒传里人物的信》 515
祸枣灾梨的《水浒系列小说集成》 525
索引 53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水浒二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古老庭院,而作者的笔触,就是那把拂去尘埃的手,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故事再次跃然纸上,却又带着一种全新的光芒。我一直以为自己很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但《二论》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另一扇门。作者在书中对“江湖”的定义,就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他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草莽之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他对李逵的解读,更是让我对这个“黑旋风”有了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他只是一个粗鲁莽撞的“打手”,但《二论》中,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朴素的正义感,以及他对宋江的绝对忠诚,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个体。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又不失理性,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作者的深邃思考,让我不禁拍案叫绝。

评分

读完《水浒二论》,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以往看《水浒传》,最吸引我的无非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打斗场面和人物的江湖恩怨,但《二论》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水浒传》背后更宏大的历史图景和更深刻的社会寓意。作者在书中对梁山好汉的“出身”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他指出,这些被逼上梁山的人,很多都并非出身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很多都有着曾经的功名利禄,或是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让我明白,他们的反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穷人造反”,而是更复杂的人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爆发。尤其是对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个人物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身上的一些“粗暴”和“过激”的行为,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崩塌、法律不彰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对他们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严谨,而且充满了作者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热爱《水浒传》这部经典。

评分

这本《水浒二论》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水浒传》原著情有独钟,但读完《水浒二论》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对那个江湖的理解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地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切入,比如他对于宋江这个人物的解读,就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我之前总觉得宋江是一个有些虚伪、爱卖弄仁义的“及时雨”,但《二论》中对宋江的“忠君”思想的剖析,以及他身处乱世之中,为了“国家”和“兄弟”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复杂、更有人性的宋江。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论证链条。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想原著中的情节,然后在《二论》的解读下,发现那些熟悉的场景竟然有了全新的意义。比如,武松打虎这段,在《二论》里,作者并不是去纠结武松的勇猛,而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官府的腐败,以及民间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渴望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我觉得这个故事的背后,有着比单纯的武艺高强更深刻的社会根源。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

《水浒二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被重新点亮的古代战场。我之前对《水浒传》的认识,可能更多停留在“好汉聚义”的层面,觉得他们是一群反抗官府、替天行道的江湖豪杰。但《二论》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更深沉的无奈和悲哀。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忠义”在那个时代的不同解读,以及在不同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林冲这个人物的分析,不单单是讲述他的遭遇,而是从他作为一名禁军教头,在体制内的挣扎,以及个人荣辱与国家安危之间摇摆的心理历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读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林冲那压抑在心底的愤懑和不甘,也理解了他最终被逼上梁山的无奈。还有书中关于“替天行道”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而是提出了“谁来定义‘天’?”、“‘替天’的代价是什么?”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让我对故事的道德判断产生了动摇。这种辩证的分析,打破了我以往非黑即白的认知,让我对《水浒传》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满了思考的乐趣。

评分

《水浒二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水浒传》文本的解读。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秩序与反抗”、“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的讨论,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困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官逼民反”这个概念的剖析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这种反抗简单地归结为某个昏君或奸臣的责任,而是从更深层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道德沦丧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读的时候,我经常会联想到一些现代的社会现象,会思考在面对不公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分析,也让我眼前一亮。以往阅读《水浒传》时,我可能不太关注女性角色的命运,但《二论》中对潘金莲、孙二娘等人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她们在那个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无奈,也看到了她们身上所蕴含的生命力。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真的让我觉得这本书极具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