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编与寒山诗集有关之序跋、叙录;禅宗祖师语录;文人诗话、文集;历代拟、和寒山诗之作,俾研究寒山者有脉络可寻;对寒山诗有兴趣者更增上乘。
本书的分类与选材,目的不在于提供还原寒山真实身份的可能(实际上也不能),而在于提供不识寒山子的读者,一个寻得清凉地的可能。
书中收录有钟玲〈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一文,其文指出唐代诗人寒山「在国际文坛上,是一个突出的特例。」钟玲认为自一九五八年起,寒山诗在美国大学校园的流行,使得披头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奉寒山为精神领袖;而在同时期的台湾,一个中文系出身的大学生「也不见得读过一首寒山的诗。」钟文发表后,胡钝俞主编的《中国诗》季刊,发行了两期寒山诗专号,号召对寒山诗有兴趣的读者齐作诗。
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把钟文发表后,自民国55年至69年,大陆以外地区所引起的「寒山热」,集文共三百余万字,编为七册,定名为《寒山子传记资料》,所收集的研究寒山专文,分为:寒山研究、寒山诗之哲理、寒山诗评估、有关寒山研究论着及馆藏,为台湾地区首度且唯一大量收集有关寒山资料的专辑。
《寒山子传记资料》中,十之八九的作者,对记载寒山生平事蹟,署名为唐贞观年间的闾丘胤,所作的〈寒山子诗集序〉一文,几乎深信不疑;余嘉钖《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1974年),在证明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为伪作之后,并未引起《寒山子传记资料》作者群的高度的共鸣;而大陆学者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1998年),以及项楚《寒山诗注》(2000年),均认同余嘉钖所证明的,〈寒山子诗集序〉为伪序的看法,二书是近年来研究寒山诗之力作。
把寒山称为文殊转世;拾得是普贤再来;丰干是弥陀化身,流传了一千多年,研究寒山的第一手资料──〈寒山子诗集序〉被证实为伪作之后,对致力于找出寒山真实姓名、生平事蹟的学者,寒山研究才只是个开始。在演述〈寒山子诗集序〉中,天台三圣(寒山、拾得、丰干)情节的禅宗祖师语录中,看不到义旨晦涩,文辞琐碎的释教经文,只有吉光片羽任君挑的明白语;而相信〈寒山子诗集序〉为真的历代禅师与文人,在咀嚼寒山诗之余,个人寻求清凈本性之下的灵光乍现,流传至今的诗话、文集,是文学上的另类奇葩;而不管是释子或文人,所作的和寒山、拟寒山,效寒山偈、拟寒山体,在属于禅宗特有的「发心」过程中,所铺陈出来的,心灵的高峰经验,更是寒山诗真正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叶珠红,女,1964年生,台湾省台南县人,中兴大学中文所硕士。自大学时开始研读寒山诗,硕士论文即以寒山资料为题。已出版《寒山诗集校考》、《寒山资料考辨》。
序i
壹‧文本资料1
一、寒山诗版本、序跋、叙录、目录等文本资料1
二、寒山诗综述资料37
贰‧事蹟资料57
一、佛藏、道藏等与寒山、拾得、丰干事蹟相关之资料57
二、佛藏中与寒山、拾得、丰干事蹟相关之祖师语录73
参‧拟和资料133
一、和寒山诗133
二、拟寒山诗235
三、仿作303
肆‧诗话资料309
一、历代祖师语录有关寒山、拾得诗之评论309
二、历代文人诗话、文集有关寒山、拾得诗之评论336
《寒山资料类编》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它不张扬,不浮夸,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将它所积淀的千年智慧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述方式,没有炫技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布局,只有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的内容。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谈,你提出的任何疑问,它都能以一种清晰而富有条理的方式为你解答,并且常常能触及你未曾想到的角度。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琐碎的资料,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和联系,仿佛在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而这些小小的资料,正是构成这幅画卷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彩。我常常因为书中的某些观点而陷入沉思,继而产生新的灵感。它所提供的并非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也让我对《寒山资料类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初次接触《寒山资料类编》,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那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透露出一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准确性的不懈追求。这让我这个求知欲旺盛的读者感到无比安心,因为我知道,我所阅读的每一个信息,都经过了审慎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梳理。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快餐式”的读物,只是泛泛而谈,浅尝辄止。《寒山资料类编》更像是为那些真正渴望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人准备的盛宴,它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层层剥开迷雾,直抵核心。我曾被其中的某个细节深深吸引,进而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和进一步的探究,而这本书总是能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更深层次的线索和更广阔的视野。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更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刻洞察和智慧结晶。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能开启通往更广阔知识海洋的大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认知世界的能力。
评分《寒山资料类编》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沉淀。它不像许多书籍那样追求即时的“爽感”,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去慢慢咀嚼,去细细品味。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分散、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一条清晰而有力的逻辑链条。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尤其喜欢它在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个词语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每一次的讲述都像是在回顾一段早已远去的时光。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产生的土壤和背景中去。每次读完一章,我都忍不住会停下来,回味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并思考它与我已知知识体系的联系。《寒山资料类编》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用最质朴的方式,将最深刻的智慧传递给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而这份耐心,也必将带来丰厚的回报。
评分坦白说,《寒山资料类编》的体量让我最初有些许的畏惧,但当我真正投入其中后,便发现自己完全被它所吸引,无法自拔。它所收录的资料之广泛,涉猎之深远,几乎涵盖了我曾经对某个领域的所有好奇心,甚至还激发了我一些之前从未有过的求知欲。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清晰度,即使面对海量的、多维度的资料,它也能通过精妙的组织和归纳,让读者轻松理解其内在逻辑。这让我摆脱了以往阅读类似书籍时,那种面对信息洪流而不知所措的窘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知识的“寻宝”,在看似寻常的资料中挖掘出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宝。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扎实和完整,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理解那些更宏大的议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多少“你知道”的信息,而在于它能引导你发现“你不知道”但却至关重要的事情,并为你打开通往这些未知领域的道路。
评分翻开《寒山资料类编》的那一刻,我便被一股沉静而浩瀚的气息所包裹,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藏书阁,墨香与岁月交织,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资料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些被遗忘的、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珍贵信息一一打捞上来,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条理和深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其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经过精心的分类和编排,使得原本可能杂乱无章的资料变得清晰可见,脉络分明。每一个条目都仿佛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与那些曾经的思想者、实践者进行灵魂的交流。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想象着这些资料背后所承载的生动场景和人物命运。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角度之独特,足以让任何对过往有着强烈探索欲望的读者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