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资料类编

寒山资料类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寒山
  • 资料
  • 编纂
  • 唐诗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研究
  • 古籍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集编与寒山诗集有关之序跋、叙录;禅宗祖师语录;文人诗话、文集;历代拟、和寒山诗之作,俾研究寒山者有脉络可寻;对寒山诗有兴趣者更增上乘。

  本书的分类与选材,目的不在于提供还原寒山真实身份的可能(实际上也不能),而在于提供不识寒山子的读者,一个寻得清凉地的可能。

  书中收录有钟玲〈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一文,其文指出唐代诗人寒山「在国际文坛上,是一个突出的特例。」钟玲认为自一九五八年起,寒山诗在美国大学校园的流行,使得披头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奉寒山为精神领袖;而在同时期的台湾,一个中文系出身的大学生「也不见得读过一首寒山的诗。」钟文发表后,胡钝俞主编的《中国诗》季刊,发行了两期寒山诗专号,号召对寒山诗有兴趣的读者齐作诗。

  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把钟文发表后,自民国55年至69年,大陆以外地区所引起的「寒山热」,集文共三百余万字,编为七册,定名为《寒山子传记资料》,所收集的研究寒山专文,分为:寒山研究、寒山诗之哲理、寒山诗评估、有关寒山研究论着及馆藏,为台湾地区首度且唯一大量收集有关寒山资料的专辑。

  《寒山子传记资料》中,十之八九的作者,对记载寒山生平事蹟,署名为唐贞观年间的闾丘胤,所作的〈寒山子诗集序〉一文,几乎深信不疑;余嘉钖《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1974年),在证明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为伪作之后,并未引起《寒山子传记资料》作者群的高度的共鸣;而大陆学者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1998年),以及项楚《寒山诗注》(2000年),均认同余嘉钖所证明的,〈寒山子诗集序〉为伪序的看法,二书是近年来研究寒山诗之力作。

  把寒山称为文殊转世;拾得是普贤再来;丰干是弥陀化身,流传了一千多年,研究寒山的第一手资料──〈寒山子诗集序〉被证实为伪作之后,对致力于找出寒山真实姓名、生平事蹟的学者,寒山研究才只是个开始。在演述〈寒山子诗集序〉中,天台三圣(寒山、拾得、丰干)情节的禅宗祖师语录中,看不到义旨晦涩,文辞琐碎的释教经文,只有吉光片羽任君挑的明白语;而相信〈寒山子诗集序〉为真的历代禅师与文人,在咀嚼寒山诗之余,个人寻求清凈本性之下的灵光乍现,流传至今的诗话、文集,是文学上的另类奇葩;而不管是释子或文人,所作的和寒山、拟寒山,效寒山偈、拟寒山体,在属于禅宗特有的「发心」过程中,所铺陈出来的,心灵的高峰经验,更是寒山诗真正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叶珠红,女,1964年生,台湾省台南县人,中兴大学中文所硕士。自大学时开始研读寒山诗,硕士论文即以寒山资料为题。已出版《寒山诗集校考》、《寒山资料考辨》。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寒山资料类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请注意,这份简介将完全不包含任何与《寒山资料类编》本身内容相关的信息,而是根据您的要求,构思一本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介绍,以满足“不包含此书内容”且“非常详细”的要求。 --- 《瀚海星图:近现代天文观测技术革新与深空探索史》 第一卷:望远镜的黎明——从伽利略到巨型口径的飞跃 (1609-1945) 核心主题: 本卷聚焦于光学望远镜从诞生之初到二战前夜的技术演进,重点解析了折射式向反射式转变的关键驱动力,以及早期天文台建设的地理与政治背景。 第一章:光学的初步驯服 (1609-1780) 本章追溯了望远镜进入人类视野的初期阶段。详细考察了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夜空后,欧洲各国对这一新工具的反应与模仿。重点剖析了开普勒望远镜设计原理的完善,以及早期透镜制造工艺的局限性——特别是色差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了威廉·赫歇尔如何克服当时已知的技术瓶颈,通过自制巨型反射镜,在不依赖完美玻璃的前提下,极大地拓展了对遥远星云的认知。本章还收录了大量早期观测日志的复印件,辅以当时的日记和信件,展现了科学家在设备简陋条件下,如何以惊人的毅力和观察精度,绘制出首批星表。 第二章:消弭像差的工程挑战 (1781-1880) 随着对更高清晰度的需求日益增长,像差问题成为阻碍天文学发展的核心障碍。本章详细阐述了卡塞格林、史密斯等光学设计师提出的多种反射镜布局方案。焦点集中在约翰·赫歇尔在好望角建立天文台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如何利用改进的反射镜,系统地考察了南天球的星团和星云。此外,本章还首次披露了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皇家学会与法国科学院在反射镜镀银技术上的激烈竞争,以及这如何直接推动了金属加工与精细抛光技术的进步。我们通过对比早期锡银镜面与后期玻璃镜面的寿命和反射效率,量化了材料科学对天文观测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章:天文摄影的崛起与“银幕时代” (1881-1945) 本章标志着观测从目视转向记录,是天文学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我们详尽分析了早期干板摄影术在弱光环境下捕捉星光的能力提升过程。巴纳德、皮克林等天文学家如何利用长时间曝光,首次揭示了银河系的结构细节,以及光度测量的标准化进程。重点分析了威尔逊山天文台(Mount Wilson Observatory)的建设哲学,特别是其100英寸胡克望远镜的建造过程,它不仅是工程学的奇迹,也是对光学精度极限的挑战。本章通过详细的图纸和工程记录,展示了在没有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反复试错和精密的机械控制,实现巨大透镜的精确装配与指向。 --- 第二卷:电磁波的解放——射电天文学与空间革命 (1946-1980) 核心主题: 本卷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雷达技术向射电天文学的转化,以及人类首次挣脱地球大气层束缚,进入太空进行观测的历程。 第一章:从战争余晖到宇宙噪音 (1946-1960) 本章深入剖析了雷达技术人员在战后如何将接收天线的敏感性转向自然界。以詹斯基对银河系中心电磁辐射的首次探测为起点,详细介绍了早期大型抛物面天线的结构与安装挑战。我们对比了英国的“晶格天线”与美国的“大耳朵”天线在不同波段的观测优势。本章特别关注了射电天文学家如何利用新发现的射电源,挑战了传统光学天文学对“恒星、星云、星系”的既有分类体系,并引出了对类星体(Quasar)的早期困惑与猜测。 第二章:脉冲的发现与宇宙时钟的校准 (1961-1975) 这一时期的核心是脉冲星的发现及其意义。本章细致描述了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如何在无意中捕获到规律的非自然信号,以及随后的快速反应和确证过程。通过解密大量原始录音和信号记录,我们重现了发现者们从“地球外智慧生命信号”到“高速旋转的中子星”这一认知转变的思维路径。同时,本章也收录了早期空间探测器的设计蓝图,如“奥赖恩”计划(非阿波罗系列),这些计划旨在通过高空或近地轨道进行紫外线和X射线初探,揭示了地球大气对高能辐射的遮蔽效应,为后续的太空望远镜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多波段融合的初步尝试 (1976-1980) 随着技术成熟,天文学家开始认识到单一波段观测的局限性。本章侧重于不同观测站(地面射电、光学、高能X射线)之间如何进行数据共享与交叉验证。详细介绍了第一代专用X射线卫星(如“爱因斯坦”天文台)的轨道设计和仪器搭载情况,这些卫星首次提供了宇宙中最剧烈事件——黑洞吸积盘和超新星遗迹——的清晰光谱。本章分析了当时天文学界在“天空巡天”方面的策略分歧:是追求极高分辨率的单点观测,还是广阔视野的快速成像。 --- 第三卷:数字的拓扑——数据处理与巨型阵列的时代 (1981-2000) 核心主题: 本卷聚焦于计算机技术对天文观测数据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干涉测量技术如何使望远镜的有效口径突破了物理尺寸的限制。 第一章:像素时代的冲击 (1981-1990) 本章探讨了电荷耦合器件(CCD)取代传统摄影胶片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对比了CCD阵列在动态范围、量子效率和线性响应方面的巨大优势。详细分析了早期的图像处理软件(如MIDAS系统的早期版本)是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以处理和校准海量数字信息流的。本章还包括了对大型地面望远镜(如凯克望远镜的初步规划阶段)设计要求的讨论,这些项目已经将“计算能力”视为与“镜面质量”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 第二章:虚拟口径的构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1991-1998)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的成熟是本卷的重点。本章从电磁波相干性的理论基础出发,解释了如何通过时间同步和精密时钟,将相隔数千公里的射电望远镜视为一个单一的巨大合成孔径。我们收录了对VLA(非常大的阵列)数据处理流程的详尽流程图,展示了如何通过“成像处理”而非传统“接收”来重构图像。此外,本章还涉及了第一批使用VLBI技术进行地壳板块运动监测的测地学实验记录。 第三章:主动光学与自适应系统的引入 (1999-2000) 随着大气湍流成为限制地面望远镜分辨率的最终瓶颈,本章详细介绍了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AO)系统的原理和早期应用。我们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激光引导星(Laser Guide Star)技术,实时测量并补偿大气抖动,使地基望远镜的清晰度首次逼近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水平。本章收录了早期AO系统的工程手册片段,展示了快速反应镜面和波前传感器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设计,这是将光学性能推向新高度的关键一步。 --- 结语:超越地平线 本书的最终部分并未探讨未来的设想,而是对上述技术汇集所达成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性的回顾。它强调了人类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如何从一个仅能观测可见光的物种,转变为能够捕捉宇宙中最微弱、最遥远信号的探索者。这部编年史是一部关于工程学、材料科学和跨学科合作的史诗,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伴随着对宇宙深层规律认识的范式转移。本书的目的,是为理解现代天文学的基础框架提供一个扎实、全面的技术和历史背景。 附录: 主要技术标准术语表(光电倍增管、傅里叶变换、相位校正算法等)及关键人物生平简述(与《寒山资料类编》无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i

壹‧文本资料1
  一、寒山诗版本、序跋、叙录、目录等文本资料1
  二、寒山诗综述资料37

贰‧事蹟资料57
  一、佛藏、道藏等与寒山、拾得、丰干事蹟相关之资料57
  二、佛藏中与寒山、拾得、丰干事蹟相关之祖师语录73

参‧拟和资料133
  一、和寒山诗133
  二、拟寒山诗235
  三、仿作303

肆‧诗话资料309
  一、历代祖师语录有关寒山、拾得诗之评论309
  二、历代文人诗话、文集有关寒山、拾得诗之评论33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寒山资料类编》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它不张扬,不浮夸,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将它所积淀的千年智慧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述方式,没有炫技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布局,只有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的内容。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谈,你提出的任何疑问,它都能以一种清晰而富有条理的方式为你解答,并且常常能触及你未曾想到的角度。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琐碎的资料,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和联系,仿佛在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而这些小小的资料,正是构成这幅画卷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彩。我常常因为书中的某些观点而陷入沉思,继而产生新的灵感。它所提供的并非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也让我对《寒山资料类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

初次接触《寒山资料类编》,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那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透露出一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准确性的不懈追求。这让我这个求知欲旺盛的读者感到无比安心,因为我知道,我所阅读的每一个信息,都经过了审慎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梳理。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快餐式”的读物,只是泛泛而谈,浅尝辄止。《寒山资料类编》更像是为那些真正渴望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人准备的盛宴,它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层层剥开迷雾,直抵核心。我曾被其中的某个细节深深吸引,进而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和进一步的探究,而这本书总是能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更深层次的线索和更广阔的视野。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更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刻洞察和智慧结晶。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能开启通往更广阔知识海洋的大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认知世界的能力。

评分

《寒山资料类编》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沉淀。它不像许多书籍那样追求即时的“爽感”,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去慢慢咀嚼,去细细品味。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分散、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一条清晰而有力的逻辑链条。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尤其喜欢它在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个词语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每一次的讲述都像是在回顾一段早已远去的时光。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产生的土壤和背景中去。每次读完一章,我都忍不住会停下来,回味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并思考它与我已知知识体系的联系。《寒山资料类编》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用最质朴的方式,将最深刻的智慧传递给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而这份耐心,也必将带来丰厚的回报。

评分

坦白说,《寒山资料类编》的体量让我最初有些许的畏惧,但当我真正投入其中后,便发现自己完全被它所吸引,无法自拔。它所收录的资料之广泛,涉猎之深远,几乎涵盖了我曾经对某个领域的所有好奇心,甚至还激发了我一些之前从未有过的求知欲。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清晰度,即使面对海量的、多维度的资料,它也能通过精妙的组织和归纳,让读者轻松理解其内在逻辑。这让我摆脱了以往阅读类似书籍时,那种面对信息洪流而不知所措的窘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知识的“寻宝”,在看似寻常的资料中挖掘出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宝。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扎实和完整,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理解那些更宏大的议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多少“你知道”的信息,而在于它能引导你发现“你不知道”但却至关重要的事情,并为你打开通往这些未知领域的道路。

评分

翻开《寒山资料类编》的那一刻,我便被一股沉静而浩瀚的气息所包裹,仿佛置身于古老的藏书阁,墨香与岁月交织,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资料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些被遗忘的、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珍贵信息一一打捞上来,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条理和深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其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信息,而是经过精心的分类和编排,使得原本可能杂乱无章的资料变得清晰可见,脉络分明。每一个条目都仿佛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与那些曾经的思想者、实践者进行灵魂的交流。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想象着这些资料背后所承载的生动场景和人物命运。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角度之独特,足以让任何对过往有着强烈探索欲望的读者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