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的設計

挑食的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用戶體驗
  • 行為心理學
  • 産品設計
  • 飲食習慣
  • 兒童教育
  • 創新方法
  • 問題解決
  • 用戶研究
  • 習慣養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挑食的設計》專挑飲食相關的設計物為介紹對象,從廚房的鍋刀杓到餐桌的杯盤碗不等,是一本看設計師如何以設計佐味美食的設計書,也是一本看現代傢庭如何從設計調和柴米油鹽的傢藏書。

  本書共十二章,每章挑一類廚具或餐具深入介紹及比較。作者透過在世界各國的親身遊曆,對照自己的成長背景,從東西飲食文化差異的麵嚮切入,展開對該項類設計物非常獨到的個人體驗與觀察見解,以最貼近生活的書寫方式,娓娓道來連結記憶中各階段生活切片裏的挑食設計。

  另外,本書每篇章都含「設計師的小題大作」與「設計師的同床異夢」兩單元。前者是闡釋該類項設計物中,有獨特趣味的設計「小」原理或「小」發明者;後者,則介紹該類項中,各設計師品牌中的經典作品,以及讀者最渴知的設計師的小故事。

作者簡介

林桂嵐

  非設計圈齣身,卻被設計圈住,就在設計資訊的圈子裏,落地生根。喜用文字寫齣「物」的人情世故,也喜歡觀察物的齣身文化背景。

  是中港颱三地的自由撰稿者、Life Style作傢,曾為《自由時報》、《商業周刊》、《雅砌》、《設計》、《Elle》、《費加洛》、《名牌Mangazine》、《華航》等媒體撰稿。目前是大陸瑞麗時尚先鋒「以貌取物」專欄作傢,同時也是自由展覽策畫者。
  著有《設計,不安於室》一書(田園城市齣版)。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匠心獨運:當代建築的邊界探索》的圖書簡介。 --- 《匠心獨運:當代建築的邊界探索》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建築領域湧現齣的關鍵趨勢、顛覆性技術以及核心理念的演變。我們不再滿足於僅僅建造可供居住的空間,當代建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材料科學、數字化設計、社會責任以及生態共存的多個維度進行極限探索。 《匠心獨運》集閤瞭全球頂尖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和城市規劃學者的前沿洞見,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案例分析,勾勒齣未來城市形態的藍圖。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係統梳理瞭從概念誕生到最終落成的復雜過程,揭示瞭“建造”行為背後深層次的文化、技術與哲學思考。 第一部:新材料的覺醒——超越鋼筋混凝土的疆界 本章聚焦於革命性的建築材料及其應用。我們探討瞭自修復混凝土、可塑性玻璃縴維、生物基復閤材料(如菌絲體結構)以及智能化材料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建築耐久性方麵的潛力。重點分析瞭“可持續性”不再是附加項,而是內嵌於材料基因中的設計要求。通過對一係列突破性項目的剖析,讀者將瞭解到工程師如何在分子層麵重塑建築的物理屬性,實現超輕量化、高強度和低碳排放的完美平衡。案例包括挪威一座利用本地木材和模塊化係統建造的零能耗社區,以及新加坡探索垂直農場與建築一體化的實驗塔樓。 第二部:算法與形態——參數化設計與生成藝術 參數化設計已從輔助工具演變為驅動設計的核心引擎。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復雜麯麵、非綫性結構以及大規模定製化構件是如何通過算法實現高效生成的。我們深入探討瞭BIM(建築信息模型)在跨學科協作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參數化工具如何幫助設計師在滿足結構、能耗和美學要求的同時,探索傳統幾何學無法觸及的形態空間。書中特彆呈現瞭關於“動態錶皮”的研究,即建築外立麵可以根據日照強度、風速等環境參數實時調整,實現主動式環境控製。 第三部:韌性城市與生態共生——氣候適應性建築的實踐 麵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建築的“韌性”(Resilience)成為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標準。《匠心獨運》將大量篇幅獻給適應性設計。這不僅僅是關於防洪或抗震,而是關乎建築在極端環境下能否快速恢復、並與自然係統和諧共存的能力。我們考察瞭海綿城市理念在建築尺度上的落地,探討瞭如何通過整閤雨水收集、地熱能利用和本土植被,使建築成為生態係統的一部分,而非消耗資源的孤島。對荷蘭水上居住區的深度調查,展示瞭人類如何主動與水共存的智慧。 第四部:數字化建造與工業革命4.0 本書探討瞭建築業如何擁抱工業化流程的徹底變革。從大型機械臂現場3D打印到全自動化的工廠預製,數字製造正在重塑供應鏈和施工現場的管理模式。重點分析瞭機器人技術如何解決高精度和高風險作業的難題,以及如何通過標準化接口實現大規模個性化生産。書中對“解構式設計”(Design for Disassembly)進行瞭深入闡述,即建築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其未來的迴收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築廢棄物,真正實現材料的閉環循環。 第五部:空間的人文敘事——超越功能的社會場所營造 建築的本質始終是為人服務。本章轉嚮瞭建築社會學和現象學。我們審視瞭後疫情時代對“公共空間”和“私密領域”界限的重新定義。成功的當代建築不僅僅是技術奇跡,更是能夠激發社區互動、促進文化認同的“容器”。通過對全球範圍內成功的文化中心、教育設施和混閤用途開發項目的分析,本書強調瞭建築如何通過光綫、尺度、紋理和流綫設計,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為。 第六部:曆史的對話與未來的假設 最後一部分超越瞭具體的項目,探討瞭建築理論的前沿思考。我們反思瞭現代主義遺産的繼承與批判,分析瞭後現代思潮在當代語境下的重生。本章提齣瞭幾個關鍵的“未來假設”:當居住空間完全由算法生成時,建築的“作者性”何在?當虛擬現實與實體空間深度融閤時,建築的物理邊界將如何被重新界定?本書旨在激發讀者,不僅將建築視為一個建造的行業,更視為一個解決人類未來生存挑戰的關鍵領域。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建築學、城市規劃、結構工程、室內設計等專業的學生與從業者;對可持續技術、數字化建造和未來城市形態感興趣的工程師、政策製定者及廣大設計愛好者。 核心價值 《匠心獨運:當代建築的邊界探索》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且充滿前瞻性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當代建築界在技術、美學和社會責任三重壓力下,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和不懈探索精神。它不僅僅記錄瞭正在發生的一切,更是在描繪未來我們生活、工作和互動的空間將如何被塑造。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作者序 挑食的設計
前言  餐桌上的世界觀??西方食器的設計風格簡介

1.獨立精神刀叉,一物萬用筷子  
2.碗祝東西方的生活迴憶 
3.各自盤算的美食
4.從一粒蛋看世界
5.為生活,添油加醋
6.任好刀韆萬剁
7.掀齣一鍋子的吵架
8.廚房戰場的小兵
9.水清,人就輕瞭
10.茶壺裏的慢喝,立可杯的快喝
11.說是非的咖啡杯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微醺   
後記 人要衣裝,食要包裝

圖書序言

餐桌上的世界觀.西方食器的設計風格簡介

  名為「前言」,這篇文章自然不同於之後各篇。在這一本主要以我個人生活角度看飲食器皿的書裏,前言的部分,我希望放大焦聚,從曆史來看這些生活用品,還原這些小物被創造的時空背景,瞭解它們風格麵貌的由來,也看民主思潮如何影響我們,所及甚至包括日常的用餐習慣。

  我沒有野心要談整個設計史,隻是挑幾個經典作品來看這百年來設計風格的流變軌跡(這些經典作品,在陸續的內文裏會有更深入的介紹),看百年前的獨創觀念如何繼續影響著我們這一代;而這一代創新的概念又是如何架接先人的成就繼續攀升。

  你可以先閱讀此篇,好對設計史有個粗略的認識,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先認識各篇章所介紹的作品後,再探其生世。我希望傳達引介的是,以一種人性化、輕鬆的態度看設計;你可以單純遠觀欣賞,甚至考慮買迴傢使用,但我最衷心的期望是,在欣賞、使用之餘,你也可以瞭解手上所拿的餐具、茶杯,聽聽它的故事,迴到它的齣生年代,看看現代人視為當然的造形,在當時,是如何的離經叛道!

從工業革命講起

  設計的重要,很難一言以蔽之,但現今不論美國、歐洲、日本,或是甫於設計舞颱嶄露頭角的韓國,無一不想從設計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卻是不爭的事實,工業設計作品在全球經濟市場上所牽涉的麵嚮,也因而越加廣闊、復雜。

  相信嗎?從一副刀叉就可看齣一個國傢的文化、經濟優勢;世局的劇烈變化也可以影響一個國傢的餐桌擺設。在皇權時代,就連刀叉筷碗也都有階級之分,王宮貴族和平民百姓所使用的餐具是不一樣的,器皿的選用必須嚴格遵守倫理的規範(像故宮所保存的精美食具文物,就是專為皇帝、貴族使用設計的);直到工業時代,隨著民主思潮崛起,餐具纔漸漸平民化、普及化;至於全球化的現代,世界各國的餐桌和廚房樣貌,更越來越沒有地域上的差彆,甚至大傢開始有誌一同的嚴肅省思環保問題。

  我們將迴顧這些小物轟轟烈烈的一生,這百年來的進程,也可以算是一部西方食器風格簡史吧。

●新藝術(Art Nouveau)(1890-1905)
1. 從喬治.傑生刀叉解讀新藝術(1919)

  19世紀中期的統治階層因為害怕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變化,會撼動既有的權力、地位,誓死固守傳統,卻還是抵不過新興的資産階級緻力於改變的洪流。

  現代主義最早萌芽於19世紀末的工業革命時期,設計師對當時工業發展的混亂狀況極為不滿,尤其坊間充斥著大量仿古裝飾包裝的工業産品,在他們看來,既不倫不類,又不符閤使用者的需求。於是有一批設計先驅開始提倡工業革命前的手工藝,進而造成一股風潮,這即是設計史上稱的「工藝美術時期」(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其中以英國的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為代錶(他設計的紡織品至今還在販賣)。

  你是否懷疑,這樣的設計主張不是倒退於保守瞭嗎?其實,這個主張的創新之處在,工藝聯盟所倡導的一個創作概念:建築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不再是傳統的工匠,或專為統治階層服務的人,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作者。這就是現今羅浮宮的建築師默默無聞,但戶外金字塔的設計師貝律銘卻能與總統平起平坐的原因。

  真正打破傳統設計風格的是,以自然抽象符號為基本元素的「新藝術」。新藝術風格是1890年代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在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達到最高峰。受到植物生生不息的生命鼓舞,有韻律的花草綫條占滿當時的馬賽剋門窗、傢具和建築,著名的例子有設計師吉馬德(Hector Guimard)在1900年所設計的法國地鐵站,用鑄鐵和玻璃錶現流動的綫條;以及坎福特–帝芬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用華麗花草鑲嵌彩色玻璃的設計。他們都是支持新藝術運動的建築設計師。在同樣的背景下,丹麥人喬治.傑生(Georg Jensen)來到法國,也深受新藝術的衝擊,並且將這新的創作觀念帶進北歐的銀器設計。

  專事銀器設計前,喬治.傑生是雕塑傢,因緣際會下接受瞭資助,到法國和義大利旅遊,受當時流行於歐洲的新藝術創作風格啓發,融閤瞭雕刻的藝術錶現手法,將大自然元素帶進銀器設計,代錶作是「花團錦簇」係列。喬治.傑生以復雜彎麯綫條、互相纏繞的花?、枝葉,用鏤空的雕刻錶現新藝術拉長的麯綫,進而樹立瞭北歐銀器設計的典雅風格。

●機械美學(1900-1930)
2. 從TAC No.1茶具看包浩斯(1968)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主思潮席捲歐洲國傢,促進瞭經濟市場的自由開放,使得物品也更加平民普及化。

  當福特汽車開始標準化量産,手工藝産業也過渡到瞭工業設計的年代,崇尚弧綫的新藝術風潮慢慢退燒,1900到1930年間,工業界全麵進入機械美學(Machine Aesthetic)時代,機械生産的標準化商品,呈現簡潔的美,人們推崇的是商品的功能性,此時著名的設計師有,功能主義者的建築師如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拜他之賜,我們現在都在玻璃鋼筋摩天大廈裏辦公)等人。不過,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的理想(産品外在的形式必須跟隨內在的功能),卻是在包浩斯時代完成的。

  包浩斯(The Bauhaus)是一所由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創辦的學校,這所學校的最大貢獻在於,將建築設計的功能理論運用在産品設計中,另一個貢獻則是提供完整設計的教學計畫。包浩斯學校堅持,關於設計,學生必須從頭學起,學習木工、金工、陶瓷、紡織等,因為唯有熟悉這些手工藝的技術後,日後纔可能得心應手的運用材質做設計。在校內,老師要求從基本造形著手,無裝飾是包浩斯的風格,因此陶瓷傾嚮簡潔純白,織品隻是幾何圖案。此外,學生還必須在學校工廠學習機器生産,或是與校外的工廠閤作學習實務操作。

  包浩斯學校的新校捨即是葛羅佩斯所設計。他採用的單純幾何造形和現代化的玻璃帷幕,已是現代建築的典範。而葛羅佩斯接任校長後,接受的設計委託案成品,如吊燈和扶手椅等,也都是簡潔的幾何造形。他生前(1968)最後一個設計委託案TAC一號茶具,雖然綫條柔和許多,仍屬包浩斯風格,符閤簡潔幾何外形、「造形追隨功能」等原則,整個茶組以圓為主,提把則是像細長的門把,這些如勾子的零件元素不僅是整體造形的一部份,也極具功能性,例如茶壺上壺蓋的彎勾,可以輕易拉起壺蓋和壺內的過濾器,並不是無用的裝飾,充分錶達瞭包浩斯的精神。

3. 1382桌上用品 完美呈現極簡的現代理念(1931)

  在19世紀末的設計師開始用簡潔、抽象和幾何造形錶現現代設計。而格雷奇博士的1382瓷器其中是德國簡潔現代主義的代錶。

  在1928年,在一場柏林優良設計博覽會上,有人問發起人格雷奇(Hermann Gretsch)博士,為什麼沒有瓷器作品參展,格雷奇迴答,因為在瓷器領域裏還沒看到稱得上優良的設計作品。這樣的評論傳到當時以瓷器製造聞名的Arzberg公司,Arzberg的老闆又驚又怒,決定雪恥,於是他邀請說大話的格雷奇為他們設計「優良的瓷器」,經典的1382餐具便誕生瞭。果然,也普獲好評,甚至有一位評論傢給1382極高評價,稱之「實用、樸實,簡潔的風格比膚淺的時尚更具經典意義」。這套餐具完美呈現「少即是多」的理論,在當時創下不錯的銷售成績,至今也還是Arzberg暢銷作品。

●美國流綫時代(1935-1955)
4. 從可口可樂瓶把玩美國流綫(1947)

  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歐洲各國努力研究將現代主義運用在建築和設計時,美國的工業設計師正在創造新的物質文明。他們緻力於將普通日常生活用品設計成吸引人的商品,使得美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這是美國對現代主義的貢獻??將工業設計商業化、市場化(從iPod的熱賣看來,美國至今仍維持著這種設計競爭力)。

  1940年代的美國,速度感和時代感是設計師鍾愛的課題。美國率先在交通工具上做空氣動力實驗,後來更將所發現的有如海豚般的流綫形,大量應用在汽車和傢用機器設計上。連來美國尋夢的法國設計師羅維(Raymond Loewy),都放下歐洲設計師肩上的理念和主張,隻想把産品設計得吸引人,以便創造商品暢銷佳績。他為可口可樂設計瞭第一颱流綫造形的自動販賣機,以及至今仍全球熱賣的麯綫可樂瓶。

  羅維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火車、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他將交通工具的流綫造形運用在其他産品設計上,小至可口可樂瓶、香菸包裝設計,大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艙,無所不包。大受歡迎的程度,使其成為第一個被《時代》雜誌選做封麵人物的工業設計師。

●北歐自然簡潔風格(1935-1955)
5. 湖泊瓶的人文主義(1936)

  曆經二次世界大戰,現代主義設計已經完全成型,也走嚮國際化。戰後,許多國傢都想藉設計重塑形象打入國際市場,美國、日本、義大利、德國、英國是其中占齣口優勢的國傢,北歐也冀望如此。瑞典、丹麥、芬蘭這幾個北歐國傢,在瞭解世界經濟局勢後,也發展齣屬於自己本國的設計風格,並且應用在傳統工藝,如玻璃、陶瓷、傢具等領域。

  這幾個北歐國傢細心保護傳統工藝産業,並將之納入工業體係內,同時全麵展開建築師、設計師與傳統玻璃、陶瓷公司閤作的生産模式,激發並提升商品的設計

  水準,奠定瞭北歐設計的特色??強烈的本土風格和現代設計風格結閤得宜。以芬蘭最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與工業設計師阿奧托(Aalto Aalto)來說,他的湖泊玻璃器皿,彎麯的弧度呈現一種簡單優雅的詩意,對當時的工藝技術卻是一大考驗;功能並未被侷限的湖泊瓶,可以當花瓶,也可以裝水果、沙拉。阿奧托說:「每天要用的東西,更應該閤乎人類的感覺。」這個經典作品的意義使阿奧托被稱為建築和設計的「人文主義者」。
  Image: iittala

6. 自由混搭的Teema非正式餐具(1952)

  在二次大戰後,德國極簡現代主義仍保有它的影響力,但在北歐卻被一種柔和、詩意的設計思想代替。在北歐,一來因為工業規模不如美國,所以北歐的設計和傳統工業習習相關,二來因為許多傢庭開始用洗碗機,銀製餐具無法耐熱,且經不起清潔劑的洗刷,再加上一般傢庭父母都要上班,也無法準備繁復菜色,鋼製材質開始被大量運用在餐具設計上,各種材質的餐具都可以組閤套用,這反應瞭戰後非正式用餐的需求。

  弗蘭剋(Kaj Franck)是1940年代以來,芬蘭重要的工業設計師。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他為陶瓷和玻璃工廠做設計,在1950、60年代的餐具設計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弗蘭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的宣揚者,他曾說:「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以産品服務社會。」他在1952年,設計可「組閤和選用」的非正式用餐餐具,既反應瞭戰後的物資緊缺,所以價格便宜,又適閤新婚夫婦,以「組閤和選用」為概念,賦予這套餐具豐富顔色,包括白色、黑色、綠色、黃色等,可任意組閤搭配。弗蘭剋希望打破一成不變的用餐方式,讓餐具更靈活、輕鬆、貼近現代人生活。

●太空和普普的消費時代(1955-1975)
7. 在太空漫遊的AJ餐具(1957)

  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代的富裕社會建立瞭新的消費型態,不但社會彌漫著樂觀主義,歡樂普普風應運而起,美、蘇的太空競賽也為人們帶來許多浪漫的太空想像。而在此之前的北歐設計,一直與傳統手工藝結閤,直到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纔開始與現代建築有連結。

  雅各布森齣生在哥本哈根,1920年在丹麥皇傢藝術學院學習建築,受到現代主義建築師凡–德–羅(Ludwig Mes Van der Rohe)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功能主義的影響,強調建築設計必須由材料和功能決定,而不是那些裝飾的細節,這也是混凝土和鋼筋、玻璃等材料,成為我們目前居住、辦公的建築物外觀的原因。而最能說明雅各布森設計理念的作品,是哥本哈根的SAS旅館。不隻是玻璃帷幕的外觀,就連裏麵的傢具,如蛋椅、天鵝椅、颱燈和餐具等,都是專為飯店設計的,都有一種精緻雕刻的美感。

  雅各布森的AJ扁平餐具將餐具視為雕塑作品,猶如他的建築,沒有多餘裝飾,全由材質錶現。這套餐具曾齣現在史坦利?庫柏的科幻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入選的理由是,它帶給人們未來的想像。這餐具至今看來還是很有未來感。

8. 普普風格的Marimekko罌粟圖案布料(1960)

  1955年到1975年是現代主義進展到普普的年代,戰後繁華的一代喜愛的是貓王與平麵色彩的年輕圖案,尤其,美國年輕人獨立自主,流行音樂、廣告、漫畫在在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就連芬蘭的設計,也在1960年代大吹起普普風,其中又以紡織品的錶現最為亮眼。芬蘭著名Marimekko公司設計大量經典紡織布料,使得Marimekko成為60年代生活品味的代名詞,而伊索拉(Maija Isola)的罌粟圖案是最有名的,幾乎傢傢戶戶都有伊索拉設計的桌巾和餐巾布。隨著伊索拉作品在歐洲、美國及奧地利等國的展齣,更顯示齣她對現代紡織品設計的重大影響。

  伊索拉在1949年成為Marimekko的織品設計師,她同時也從事平麵繪畫創作。她的靈感無所不在,舉凡傳統工藝品、大自然、現代藝術和不斷的旅行。伊索喜歡把各種顔色的小花、用簡單俐落綫條或是幾何圖案放滿整個白布,沒有太復雜設計概念,但活潑輕快的色彩搭配正是普普的精神。

9. 關懷弱勢族群的Ergonomi餐具(1978)

  正當普普風格的各種設計物品大量生産和消費之際,1970年代初期,已有設計師注意到社會責任問題,他們關懷弱勢族群並緻力於保護自然資源,其中尤以瑞典耳格諾米設計工作室(Ergonomi Design Gruppen)為首。這種設計人的社會道德感,對北歐的公共建築設施和私人設計的影響至今。

  耳格諾米專門為殘障人士設計特殊餐刀和傢電用品,同時,他們也以設計符閤人體工學的廚房用具聞名,就連瑞典政府也資助他們做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耳格諾米工作室有兩位設計師,班剋騰(Maria Benckton)和瓊林(Sven-Eric Juhlin),專門為行動不便或是殘障的人士設計裝備或餐具。他們的想法是,提供殘障人士閤適的生活用品,增進他們生活的便利性,進而重建他們的尊嚴。當然,這些産品也適用於正常人,殘障人士毋需因為使用『特彆』器具而感到被歧視或被特彆對待。

  這套在1978年設計的餐具,有可調整角度的湯匙,手把適閤手小的人或是兒童,而湯匙上的紅繩則可纏繞在手腕上,幫助握力不佳的人使用;對於手有關節毛病的人,他們也有體貼的設計:把餐具把柄變厚實但輕巧,可減輕手指扭動的疼痛,除瞭容易握取外,刀叉的叉齒也比一般餐具尖銳,湯匙則比一般深,減輕使用者的施力力道;至於杯子,設計輕巧但杯柱較粗,握取時較穩;而斜成一邊的盤子,在舀取硬食物時,可靠著一邊舀取,並有塑膠墊加強穩固盤底。

●後現代主義(1970-至今)
10. 後現代建築師群的「絕代風華」企畫(1979)

  在20世紀60年代,義大利有一群後現代設計師反對「功能決定形式」的現代設計理念,他們注重曆史,也重視消費者的喜好,願意按照消費者的意願設計,所以特彆注重産品的形狀、色彩及圖案,其中的代錶人物就是濛蒂尼(Alessandro Mendini,安娜紅酒開瓶器就是他的代錶作)。

  時又逢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義大利政府麵臨經濟緊縮,以減稅補助的政策,鼓勵一些工廠轉型為設計導嚮的小公司,當一些大型公司不敵經濟衰退時,這些技術精良、專業化的小型工廠反而因高水準的産品熱賣而得以存活。這些小型設計公司奠定瞭義大利製造業的基礎,當今著名的傢用品牌Alessi即是其中之一。「設計」對這些小型公司來講,非常重要,Alessi甚至以設計為公司最高指導準則,以委託著名設計師設計作品的方式,來提高公司知名度,無形中也嚮外傳播設計文化。

  這樣的閤作模式後來也被其他公司仿效。在Alessi,最經典的是由濛蒂尼所主導的「絕代風華」(Tea & Coffe Piazza)企畫。濛蒂尼網羅瞭11位現代主義建築師,請他們以各自的建築理念和建築語言設計咖啡壺、杯組。這種「微建築」的理念提齣,不但使得世人開始注意傢用品的設計,也吸引一群藝術傢和設計師投身於傢具以外的日用品設計。影響所及,甚至吸引瞭許多世界上建築師投身於工業設計領域,使得義大利設計充滿藝術建築的創造活力。

  至於這些建築師到底將咖啡壺、杯組帶往什麼樣的藝術境界?以義大利建築師羅西(Aldo Rossi)為例,他為「絕代風華」所設計的咖啡壺是,再蓋一個房子。羅西強調建築與城市的統一性,認為建築特徵必須融入城市,因為身處義大利這樣古典的城市,他設計的咖啡組就像有尖頂、圓頂的大小城堡。而另一位講究裝飾色彩、童趣構圖,且富含古典元素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格雷夫斯,代錶作是狄士尼樂園的天鵝飯店,一個色彩豐富、裝飾誇張、生動有趣的建築,有拱型和長方形建築綫條,與他常用的貝殼和天鵝等古典元素。他的「絕代風華」咖啡壺,也是四方以圓柱組成的外錶,再運用他擅長的色彩,使得整個咖啡組看起來趣味盎然。繼德國包浩斯風格後,義大利現代設計師開始強調個人主義。

11. 明星設計師的柳橙機(1990)

  在20世紀的80和90年代,「設計」有瞭新的意義。設計代錶一種個性和品味的象徵,設計師和商品連在一塊,設計師的商品不同於一般的商品。

  在20世紀全球市場運作下,設計和設計師的概念日益普及。歐洲、美國、日本等國都在設計文化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而設計師的社會地位也相對越來越高,等同於藝術傢、建築師;同時,設計與廣告、行銷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以堪稱當代明星設計師的史塔剋來說,他的外星人榨柳橙器是曝光率最高的設計商品,雖然實用性不大,卻是Alessi曆久不衰的長銷商品。

  史塔剋是個性外嚮的設計師,不同於其他躲在幕後的設計師,史塔剋能麵對媒體大談設計理念,因此也是當代曝光率最高的設計師。史塔剋專注於日常生活小物的設計,以將平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變有趣為目標。這個名為Juicy Salif的全球暢銷榨柳橙器,即展現瞭他的超凡創造力。許多人購買這颱機器,不因它的機能,而是它的科幻外錶,這是許多人喜歡擺在廚房的經典榨柳橙器。

綠色設計的OZ冰箱(1994-1998)

  在20世紀,越來越多設計師感悟到生態設計的重要,也把它考慮在設計中。

  綠色設計是指設計師開始關心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開始注意設計的過程中是否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亦即是所謂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則,減少對物質和能源的消耗,希望所設計商品能再迴收或再利用。

  帕澤塔(Roberto Pezzetta)的OZ 冰箱就是強調由100%可迴收的材料製造而成。

  帕澤塔是一位自學的設計師,他的OZ冰箱不隻是符閤歐洲環保的最高標準,冰箱的外形也時尚有趣,突破瞭長方壁櫥的外觀,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彎麯的麯綫,因此適閤擺在室內任閤一個角落;連冰箱裏麵也是流暢的麯綫,門內分三層,方便於收納食物。OZ冰箱可謂是未來綠色設計代錶。

  未來設計和經濟力量越來越緊密,許多過去設計師奠定的風格,至今仍被許運用??德國包浩斯的簡單、北歐尊重工藝的人文氣質、義大利的奔放藝術性、美國的科技商業化、日本的人性化體貼。每個設計風格的奠定都不是偶然,都隨著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影響著全世界,連餐桌上餐具和廚房用具也必須為全球環境盡義務。工業革命帶動民主革命,民主主義使得中産階級興起,女權運動繼之。當女人成為職業婦女,傢庭關係改變,餐桌風貌也隨之改變,現代碗盤設計還必須配閤微波爐、洗碗機,以簡便女人在廚房的工作。同時,隨著民智的提升,工業産品背後的社會責任省思,益形重要,瑞典工業設計以人體工學角度關心弱勢族群的生活問題,即增修瞭設計來自人性的定律範圍。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挑食的設計》,簡直是我近年來讀過最「走心」的設計書籍瞭。作者的文字,時而像是在跟我閒聊,時而又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哲學思辨。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使用者習慣」的剖析,他並沒有將習慣視為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而是強調設計師應該如何透過巧妙的引導,幫助使用者建立更有效、更健康的習慣。他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個智能手錶,如何透過提醒、鼓勵的方式,幫助使用者增加運動量,這讓我意識到,原來設計也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生活導師。書中關於「簡約」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將簡約理解為「什麼都沒有」,而是強調「刪除不必要的,保留最重要的」。他用一個設計師如何透過不斷的刪減,最終找到產品核心價值的過程,讓我對「少即是多」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讓我想起,颱灣許多傳統工藝品,例如茶壺、陶瓷,它們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們在極緻的簡約中,蘊含著深厚的工藝與美學。作者在闡述「設計的創新」時,也並沒有局限於技術層麵的突破,而是強調如何從使用者需求、社會趨勢中尋找靈感。他引用瞭一個設計師如何觀察人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從而設計齣更具互動性的公共空間的例子,讓我看到瞭創新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貼近颱灣讀者的生活,舉的例子也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例如便利商店的貨架擺放、公車的路線指示,都讓我產生瞭強烈的共鳴。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未來」時,更是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他鼓勵我們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設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思考的書,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審視你周遭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挑食的設計》,絕對是我近期閱讀清單裡最令人驚豔的一本,沒有之一。作者的筆觸彷彿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深入探索設計這個看似熟悉,實則充滿未知領域。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挑食」這個比喻的運用,它精準地捕捉瞭設計師在麵對眾多選擇時所麵臨的掙紮與權衡。書中探討的「非必要之惡」,也就是那些看似多餘卻極其關鍵的設計元素,讓我對許多日常用品的重新審視。例如,作者分析瞭某款經典咖啡機的按鈕設計,從最初的複雜繁瑣,到後來的極簡直觀,這背後的設計演變過程,其實就是一場與「挑食」的較量。作者在探討「留白」的力量時,更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們習慣於追求填滿,害怕空虛,但設計中的留白,卻能引導視線,創造空間,甚至賦予意義。這讓我想起瞭颱灣許多老建築的庭院設計,那種不事雕琢,卻充滿禪意的空間佈局,或許也蘊含著異麯同工之妙。書中還有一段關於「設計的敘事性」,讓我顛覆瞭對單純功能性產品的認知。一件好的設計,不隻是好用,它還能講故事,傳遞價值觀。作者引用瞭一個設計師如何透過一個簡單的提燈,訴說瞭光線與人際連結的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設計能夠觸動人心,甚至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的圖文並茂,讓我在理解抽象概念時,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那些充滿巧思的插畫,不僅僅是裝飾,它們本身就是設計的一部分,與文字相互輝映,營造齣一種獨特的閱讀氛圍。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錯誤」的看法,他認為錯誤並非終點,而是設計過程中寶貴的學習機會,這對於我們這些在生活中常常害怕犯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釋放。

评分

這本《挑食的設計》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作者的文字風格簡直像在跟我隔空對話,時而犀利得像把刀子,直接戳破我一直以來對「設計」這個詞的刻闆印象;時而又溫柔得像暖暖的陽光,引導我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書,名字就很吸引我,想說,設計跟挑食到底能扯上什麼關係?結果翻開後,我就像掉進瞭一個充滿驚喜的兔子洞,再也齣不來。書中探討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感,更多的是一種思考的態度,一種對於「什麼是真正好的設計」的質疑與追尋。作者用瞭很多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一張椅子、一個APP的介麵,甚至是我們每天使用的筷子,來闡述設計背後的邏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使用者體驗」的一段,作者不是空泛地講大道理,而是舉瞭一個我實際遇過的無名小站登入頁麵的例子,那種貼近生活的觀察,讓我瞬間驚覺,原來我每天都在被「設計」影響,而我卻渾然不知。書裡也探討瞭「設計的倫理」,這個部分讓我思考良多,我們在追求功能性和美學的同時,是否也應該考量到設計對社會、環境甚至個人心理的潛在影響?作者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拋齣問題,邀請讀者一起思考。這本書的文字量其實不算小,但因為作者的敘事方式很生動,加上豐富的插畫和圖錶輔助,閱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有時候我會讀著讀著,突然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腦中不斷迴想書裡的某個觀點,然後又急著翻迴書頁,尋找更多的線索。這本書不像是那種快速翻閱就能讀完的書,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靜靜地陪你,一起探索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

评分

《挑食的設計》,這本書我隻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作者的筆觸,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魔術師,變幻齣無窮無盡的設計洞見。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使用者慣性」的解析,他並沒有將其視為一種需要打破的阻礙,而是強調如何順應慣性,並在其中注入創新的元素。他舉瞭一個關於一款電子書閱讀器的例子,它如何透過模擬真實紙張的觸感和翻頁的動畫,讓習慣閱讀紙本書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地過渡到數位閱讀。這讓我意識到,創新的重點,並不是要完全推翻舊有,而是要尋找最佳的融閤點。書中關於「情境設計」的探討,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指齣,優秀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到使用者所處的情境,並且為之提供最適切的解決方案。他舉瞭一個關於一傢咖啡店的設計案例,它如何透過燈光、音樂、座位安排,營造齣不同的氛圍,滿足顧客在不同時間、不同目的下的需求。這讓我想起,颱灣許多獨立咖啡店,它們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正是因為它們能夠根據不同的客群,營造齣獨特的空間氛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颱灣特色,作者的幽默感和洞察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時會心一笑。作者在探討「設計的影響力」時,更是引發瞭我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思考。他指齣,設計不僅僅是改變產品的外觀,它更能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是一種文化。這讓我聯想到,許多成功的品牌,例如無印良品,他們所創造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思考的書,它會讓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你所處的這個被設計包圍的世界。

评分

對於《挑食的設計》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徹底刷新瞭我對「設計」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洗滌瞭我腦中那些陳舊、僵化的設計觀念。我一直認為設計就是把東西做得漂亮,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設計,遠不止於此。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一種與世界溝通的語言。書中提到的一個關於「使用者旅程」的章節,我花瞭好長時間纔消化。作者不是直接告訴我「什麼是使用者旅程」,而是透過一個他親身經歷的,在機場辦理登機的過程,一步步拆解瞭其中的痛點與巧妙之處。那個過程中,他描述瞭人群的移動、指示牌的清晰度、甚至是座位安排的考量,都影響著旅客的情緒與效率。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無數個「使用者旅程」,而設計就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在探討「資訊架構」時,也讓我大開眼界。我從來沒有想過,網頁上的連結、選單的排版,竟然蘊含著這麼深的學問。作者用一個比喻,將資訊架構比喻成一座圖書館的藏書係統,讓我瞬間明白瞭,一個清晰的架構,能讓使用者快速找到所需,反之則會讓人迷失方嚮。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設計師描繪成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們去觀察、去思考、去感受。他鼓勵我們用「挑剔」的眼光去審視身邊的設計,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模式。書中的案例很多都與颱灣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捷運的站牌設計、便利商店的動線規劃,都讓我在閱讀時,產生強烈的共鳴。我甚至會一邊讀一邊拿齣手機,打開一些常用的APP,試著用書中的觀點去分析它們的設計。這本書不隻是提供知識,它更是一種啟發,一種讓我對周遭世界產生全新好奇心的催化劑。

评分

我必須說,《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簡直像是一場對我固有思維的「設計革命」。作者的筆鋒犀利,卻又充滿人文關懷,讓人忍不住跟著他的節奏,一步步深入設計的奧秘。我從來沒有想過,設計的「挑食」,竟然是如此充滿哲學意味。作者在探討「功能至上」與「形式美感」的平衡時,用瞭一個極具體的案例,我記得是關於一個傳統的手搖式電影放映機。他深入分析瞭那個放映機的每一個鏇鈕、每一個齒輪,是如何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又散發齣一種獨特的機械美學。這讓我不禁思考,在我們這個追求效率與簡約的時代,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挑剔」精神?書中對於「使用者期望」的解讀,更是讓我醍醐灌頂。作者指齣,優秀的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使用者的顯性需求,更要能夠預測並引導他們未來的期望。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接觸到智慧型手機時,完全無法想像它能做這麼多事情,但設計師們卻早已預見瞭我們的需求。作者在闡述「設計的在地化」時,也讓我產生瞭強烈的共鳴。他探討瞭為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樣的設計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的夜市文化,那些充滿在地特色的招牌、攤位設計,是如何巧妙地融入瞭颱灣人的生活習慣與情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親切的幽默感。有時候讀著讀著,會被作者的某句話逗得哈哈大笑,下一秒又被他的深刻洞察所打動。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永續性」時,更是觸及瞭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他鼓勵我們思考,如何設計齣能夠長久使用、並且對環境友善的產品,這對於我們身處這個消費主義時代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鐘。這本書不隻是一本讀物,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設計」這個詞的全新認知,讓我開始用一種更為挑剔、更為深入的眼光,去審視我所處的這個被設計包圍的世界。

评分

《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作者的文字,時而像一位嚴謹的科學傢,對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剖析;時而又像一位浪漫的詩人,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設計的美感。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視覺層次」的解讀,他並沒有將其視為單純的排版技巧,而是強調如何透過視覺層次,引導使用者的注意力,並且傳達重要的資訊。他舉瞭一個設計師如何利用字體大小、顏色對比,讓使用者在瀏覽一份複雜的報告時,能夠快速找到重點的例子。這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們在閱讀網頁時,如果資訊過於雜亂,很容易就會失去耐心,而一個好的視覺層次,就能大大提升閱讀體驗。書中關於「觸覺設計」的探討,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指齣,除瞭視覺,觸覺也是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他舉瞭一個關於一款精緻的巧剋力禮盒的例子,其外包裝的材質、觸感,都營造齣一種奢華、精緻的氛圍,讓品嚐者在打開禮盒的瞬間,就能感受到愉悅。這讓我想起,颱灣許多文創產品,在材質的選擇和觸感的打磨上,都非常用心,這也正是它們吸引人的地方。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豐富,既有嚴謹的學術用語,又不乏生動的日常口語,讓閱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作者在探討「設計的包容性」時,更是引發瞭我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思考。他鼓勵我們思考,如何設計齣能夠讓所有人都方便使用的產品,無論是老人、小孩,還是身障人士。這讓我意識到,設計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為所有人服務,而不是僅僅為一部分人。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同理心的書,它會讓你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這個世界。

评分

《挑食的設計》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意外的邂逅,卻又充滿瞭必然的吸引力。作者的文字充滿瞭颱灣特有的生活氣息,他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探討瞭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設計理論。我記得有一個章節,關於「使用者疲勞」,作者用他自己在傢裡,不斷被各種APP的彈窗廣告打擾的經歷,生動地描述瞭使用者是如何因為過多的無效資訊而感到疲憊。這讓我瞬間迴想起,有多少次,我因為受不瞭APP裡過多的廣告,而默默地刪除瞭它。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意圖設計」的重要性。作者並不是讓我們去猜測使用者的意圖,而是要設計師主動地去引導和塑造使用者的意圖。他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個導航APP,如何透過精確的時間估計和路線規劃,讓使用者在開車時,能夠更加安心和專注。這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們在旅行時,總是會擔心迷路,但一個好的導航APP,卻能為我們帶來無比的安心感。書中對於「設計的影響力」的探討,更是讓我驚嘆。作者指齣,設計不僅僅是改變產品的外觀,它更能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是一種文化。這讓我聯想到,許多成功的品牌,例如Apple,他們所創造的,不僅僅是手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極具巧思,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標題,而且字體大小、行距都經過精心考量,讓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作者在探討「設計的責任」時,更是引發瞭我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思考。他鼓勵我們思考,設計師在創造產品時,是否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例如保護隱私、促進公平等。這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的設計決策,都可能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不像是那種讓你讀完就忘記的書,它會在你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讓你對周遭的一切,產生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

评分

《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絕對是我讀過最有啟發性的一本設計類書籍,它的觀點之獨特,敘事之生動,讓我欲罷不能。作者彷彿是一位資深的設計偵探,帶領我深入探究那些看似平凡的設計背後,所蘊含的深層邏輯與巧思。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迭代」的闡述,他並沒有將其視為一個冰冷的詞彙,而是將其比喻為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就像是廚師不斷調整調味,以求達到最完美的味道。書中對於「無意識設計」的探討,更是讓我驚嘆。作者指齣,許多優秀的設計,是能夠在使用者無意識的狀態下,悄悄地發揮作用,引導他們做齣期望的行為,而不會引起反感。這讓我想起颱灣許多公園裡的休憩座椅,那種看似隨意的擺放,卻能恰到好處地引導人們停留、交流,這背後其實是深思熟慮的設計。書中對於「使用者中心」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強調,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服務人,而真正的「使用者中心」,並不是簡單地聽取使用者的意見,而是要深入理解他們的需求、習慣,甚至挖掘他們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潛在需求。這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們跟設計師溝通時,往往隻能說齣「我想要這樣」,但優秀的設計師,卻能透過提問,引導我們說齣「我需要那樣」。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非常巧妙,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又環環相扣,共同構築瞭一個龐大的設計思維體係。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權力」時,更是引發瞭我對社會議題的思考。他指齣,設計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更涉及到權力的分配、價值觀的傳遞,甚至是一種隱性的社會控製。這讓我對許多廣告、標誌的解讀,有瞭全新的視角。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充滿智慧的對話,作者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

评分

《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的標題就足以讓人充滿好奇,而內容更是超齣預期。作者的文字風格,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走進設計的奇妙世界,揭示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中的奧秘。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使用者情感」的細膩描寫。他並沒有將情感視為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透過具體的案例,展現瞭設計如何能夠觸動人們的情感,甚至影響他們的心情。他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個童書的插畫設計,如何透過色彩、線條,營造齣溫馨、有趣的氛圍,讓孩子們愛不釋手。這讓我迴想起,自己小時候讀過的幾本非常喜歡的童書,它們的插畫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書中關於「使用者參與」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認為,優秀的設計,並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是應該鼓勵使用者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他舉瞭一個社區公園的設計案例,設計師是如何透過與居民們的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最終設計齣瞭一個更符閤大傢需求的公園。這讓我意識到,設計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夠與人們產生連結,並且真正地服務於人們。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流暢,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又相互補充,共同構築瞭一個完整的設計觀。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文化影響」時,更是引發瞭我對颱灣在地文化的深入思考。他指齣,設計不僅僅是產品的外觀,它更是一種文化符碼,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讓我聯想到,颱灣許多傳統的廟宇建築、布袋戲偶的造型,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涵。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充滿智慧的頭腦風暴,作者不斷地提齣新的觀點,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