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的设计

挑食的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行为心理学
  • 产品设计
  • 饮食习惯
  • 儿童教育
  • 创新方法
  • 问题解决
  • 用户研究
  • 习惯养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挑食的设计》专挑饮食相关的设计物为介绍对象,从厨房的锅刀杓到餐桌的杯盘碗不等,是一本看设计师如何以设计佐味美食的设计书,也是一本看现代家庭如何从设计调和柴米油盐的家藏书。

  本书共十二章,每章挑一类厨具或餐具深入介绍及比较。作者透过在世界各国的亲身游历,对照自己的成长背景,从东西饮食文化差异的面向切入,展开对该项类设计物非常独到的个人体验与观察见解,以最贴近生活的书写方式,娓娓道来连结记忆中各阶段生活切片里的挑食设计。

  另外,本书每篇章都含「设计师的小题大作」与「设计师的同床异梦」两单元。前者是阐释该类项设计物中,有独特趣味的设计「小」原理或「小」发明者;后者,则介绍该类项中,各设计师品牌中的经典作品,以及读者最渴知的设计师的小故事。

作者简介

林桂岚

  非设计圈出身,却被设计圈住,就在设计资讯的圈子里,落地生根。喜用文字写出「物」的人情世故,也喜欢观察物的出身文化背景。

  是中港台三地的自由撰稿者、Life Style作家,曾为《自由时报》、《商业周刊》、《雅砌》、《设计》、《Elle》、《费加洛》、《名牌Mangazine》、《华航》等媒体撰稿。目前是大陆瑞丽时尚先锋「以貌取物」专栏作家,同时也是自由展览策画者。
  着有《设计,不安于室》一书(田园城市出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挑食的设计
前言  餐桌上的世界观??西方食器的设计风格简介

1.独立精神刀叉,一物万用筷子  
2.碗祝东西方的生活回忆 
3.各自盘算的美食
4.从一粒蛋看世界
5.为生活,添油加醋
6.任好刀千万剁
7.掀出一锅子的吵架
8.厨房战场的小兵
9.水清,人就轻了
10.茶壶里的慢喝,立可杯的快喝
11.说是非的咖啡杯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微醺   
后记 人要衣装,食要包装

图书序言

餐桌上的世界观.西方食器的设计风格简介

  名为「前言」,这篇文章自然不同于之后各篇。在这一本主要以我个人生活角度看饮食器皿的书里,前言的部分,我希望放大焦聚,从历史来看这些生活用品,还原这些小物被创造的时空背景,了解它们风格面貌的由来,也看民主思潮如何影响我们,所及甚至包括日常的用餐习惯。

  我没有野心要谈整个设计史,只是挑几个经典作品来看这百年来设计风格的流变轨迹(这些经典作品,在陆续的内文里会有更深入的介绍),看百年前的独创观念如何继续影响着我们这一代;而这一代创新的概念又是如何架接先人的成就继续攀升。

  你可以先阅读此篇,好对设计史有个粗略的认识,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先认识各篇章所介绍的作品后,再探其生世。我希望传达引介的是,以一种人性化、轻松的态度看设计;你可以单纯远观欣赏,甚至考虑买回家使用,但我最衷心的期望是,在欣赏、使用之余,你也可以了解手上所拿的餐具、茶杯,听听它的故事,回到它的出生年代,看看现代人视为当然的造形,在当时,是如何的离经叛道!

从工业革命讲起

  设计的重要,很难一言以蔽之,但现今不论美国、欧洲、日本,或是甫于设计舞台崭露头角的韩国,无一不想从设计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却是不争的事实,工业设计作品在全球经济市场上所牵涉的面向,也因而越加广阔、复杂。

  相信吗?从一副刀叉就可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优势;世局的剧烈变化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餐桌摆设。在皇权时代,就连刀叉筷碗也都有阶级之分,王宫贵族和平民百姓所使用的餐具是不一样的,器皿的选用必须严格遵守伦理的规范(像故宫所保存的精美食具文物,就是专为皇帝、贵族使用设计的);直到工业时代,随着民主思潮崛起,餐具才渐渐平民化、普及化;至于全球化的现代,世界各国的餐桌和厨房样貌,更越来越没有地域上的差别,甚至大家开始有志一同的严肃省思环保问题。

  我们将回顾这些小物轰轰烈烈的一生,这百年来的进程,也可以算是一部西方食器风格简史吧。

●新艺术(Art Nouveau)(1890-1905)
1. 从乔治.杰生刀叉解读新艺术(1919)

  19世纪中期的统治阶层因为害怕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会撼动既有的权力、地位,誓死固守传统,却还是抵不过新兴的资产阶级致力于改变的洪流。

  现代主义最早萌芽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设计师对当时工业发展的混乱状况极为不满,尤其坊间充斥着大量仿古装饰包装的工业产品,在他们看来,既不伦不类,又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于是有一批设计先驱开始提倡工业革命前的手工艺,进而造成一股风潮,这即是设计史上称的「工艺美术时期」(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其中以英国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为代表(他设计的纺织品至今还在贩卖)。

  你是否怀疑,这样的设计主张不是倒退于保守了吗?其实,这个主张的创新之处在,工艺联盟所倡导的一个创作概念: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不再是传统的工匠,或专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人,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者。这就是现今罗浮宫的建筑师默默无闻,但户外金字塔的设计师贝律铭却能与总统平起平坐的原因。

  真正打破传统设计风格的是,以自然抽象符号为基本元素的「新艺术」。新艺术风格是1890年代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达到最高峰。受到植物生生不息的生命鼓舞,有韵律的花草线条占满当时的马赛克门窗、家具和建筑,着名的例子有设计师吉马德(Hector Guimard)在1900年所设计的法国地铁站,用铸铁和玻璃表现流动的线条;以及坎福特–帝芬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用华丽花草镶嵌彩色玻璃的设计。他们都是支持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设计师。在同样的背景下,丹麦人乔治.杰生(Georg Jensen)来到法国,也深受新艺术的冲击,并且将这新的创作观念带进北欧的银器设计。

  专事银器设计前,乔治.杰生是雕塑家,因缘际会下接受了资助,到法国和义大利旅游,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新艺术创作风格启发,融合了雕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大自然元素带进银器设计,代表作是「花团锦簇」系列。乔治.杰生以复杂弯曲线条、互相缠绕的花?、枝叶,用镂空的雕刻表现新艺术拉长的曲线,进而树立了北欧银器设计的典雅风格。

●机械美学(1900-1930)
2. 从TAC No.1茶具看包浩斯(196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主思潮席卷欧洲国家,促进了经济市场的自由开放,使得物品也更加平民普及化。

  当福特汽车开始标准化量产,手工艺产业也过渡到了工业设计的年代,崇尚弧线的新艺术风潮慢慢退烧,1900到1930年间,工业界全面进入机械美学(Machine Aesthetic)时代,机械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呈现简洁的美,人们推崇的是商品的功能性,此时着名的设计师有,功能主义者的建筑师如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拜他之赐,我们现在都在玻璃钢筋摩天大厦里办公)等人。不过,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理想(产品外在的形式必须跟随内在的功能),却是在包浩斯时代完成的。

  包浩斯(The Bauhaus)是一所由葛罗佩斯(Walter Gropius)创办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最大贡献在于,将建筑设计的功能理论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另一个贡献则是提供完整设计的教学计画。包浩斯学校坚持,关于设计,学生必须从头学起,学习木工、金工、陶瓷、纺织等,因为唯有熟悉这些手工艺的技术后,日后才可能得心应手的运用材质做设计。在校内,老师要求从基本造形着手,无装饰是包浩斯的风格,因此陶瓷倾向简洁纯白,织品只是几何图案。此外,学生还必须在学校工厂学习机器生产,或是与校外的工厂合作学习实务操作。

  包浩斯学校的新校舍即是葛罗佩斯所设计。他採用的单纯几何造形和现代化的玻璃帷幕,已是现代建筑的典范。而葛罗佩斯接任校长后,接受的设计委託案成品,如吊灯和扶手椅等,也都是简洁的几何造形。他生前(1968)最后一个设计委託案TAC一号茶具,虽然线条柔和许多,仍属包浩斯风格,符合简洁几何外形、「造形追随功能」等原则,整个茶组以圆为主,提把则是像细长的门把,这些如勾子的零件元素不仅是整体造形的一部份,也极具功能性,例如茶壶上壶盖的弯勾,可以轻易拉起壶盖和壶内的过泸器,并不是无用的装饰,充分表达了包浩斯的精神。

3. 1382桌上用品 完美呈现极简的现代理念(1931)

  在19世纪末的设计师开始用简洁、抽象和几何造形表现现代设计。而格雷奇博士的1382瓷器其中是德国简洁现代主义的代表。

  在1928年,在一场柏林优良设计博览会上,有人问发起人格雷奇(Hermann Gretsch)博士,为什么没有瓷器作品参展,格雷奇回答,因为在瓷器领域里还没看到称得上优良的设计作品。这样的评论传到当时以瓷器制造闻名的Arzberg公司,Arzberg的老板又惊又怒,决定雪耻,于是他邀请说大话的格雷奇为他们设计「优良的瓷器」,经典的1382餐具便诞生了。果然,也普获好评,甚至有一位评论家给1382极高评价,称之「实用、朴实,简洁的风格比肤浅的时尚更具经典意义」。这套餐具完美呈现「少即是多」的理论,在当时创下不错的销售成绩,至今也还是Arzberg畅销作品。

●美国流线时代(1935-1955)
4. 从可口可乐瓶把玩美国流线(1947)

  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欧洲各国努力研究将现代主义运用在建筑和设计时,美国的工业设计师正在创造新的物质文明。他们致力于将普通日常生活用品设计成吸引人的商品,使得美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是美国对现代主义的贡献??将工业设计商业化、市场化(从iPod的热卖看来,美国至今仍维持着这种设计竞争力)。

  1940年代的美国,速度感和时代感是设计师钟爱的课题。美国率先在交通工具上做空气动力实验,后来更将所发现的有如海豚般的流线形,大量应用在汽车和家用机器设计上。连来美国寻梦的法国设计师罗维(Raymond Loewy),都放下欧洲设计师肩上的理念和主张,只想把产品设计得吸引人,以便创造商品畅销佳绩。他为可口可乐设计了第一台流线造形的自动贩卖机,以及至今仍全球热卖的曲线可乐瓶。

  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他将交通工具的流线造形运用在其他产品设计上,小至可口可乐瓶、香菸包装设计,大到美国太空总署(NASA)太空舱,无所不包。大受欢迎的程度,使其成为第一个被《时代》杂志选做封面人物的工业设计师。

●北欧自然简洁风格(1935-1955)
5. 湖泊瓶的人文主义(1936)

  历经二次世界大战,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完全成型,也走向国际化。战后,许多国家都想借设计重塑形象打入国际市场,美国、日本、义大利、德国、英国是其中占出口优势的国家,北欧也冀望如此。瑞典、丹麦、芬兰这几个北欧国家,在了解世界经济局势后,也发展出属于自己本国的设计风格,并且应用在传统工艺,如玻璃、陶瓷、家具等领域。

  这几个北欧国家细心保护传统工艺产业,并将之纳入工业体系内,同时全面展开建筑师、设计师与传统玻璃、陶瓷公司合作的生产模式,激发并提升商品的设计

  水准,奠定了北欧设计的特色??强烈的本土风格和现代设计风格结合得宜。以芬兰最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与工业设计师阿奥托(Aalto Aalto)来说,他的湖泊玻璃器皿,弯曲的弧度呈现一种简单优雅的诗意,对当时的工艺技术却是一大考验;功能并未被侷限的湖泊瓶,可以当花瓶,也可以装水果、沙拉。阿奥托说:「每天要用的东西,更应该合乎人类的感觉。」这个经典作品的意义使阿奥托被称为建筑和设计的「人文主义者」。
  Image: iittala

6. 自由混搭的Teema非正式餐具(1952)

  在二次大战后,德国极简现代主义仍保有它的影响力,但在北欧却被一种柔和、诗意的设计思想代替。在北欧,一来因为工业规模不如美国,所以北欧的设计和传统工业习习相关,二来因为许多家庭开始用洗碗机,银制餐具无法耐热,且经不起清洁剂的洗刷,再加上一般家庭父母都要上班,也无法准备繁复菜色,钢制材质开始被大量运用在餐具设计上,各种材质的餐具都可以组合套用,这反应了战后非正式用餐的需求。

  弗兰克(Kaj Franck)是1940年代以来,芬兰重要的工业设计师。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他为陶瓷和玻璃工厂做设计,在1950、60年代的餐具设计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弗兰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宣扬者,他曾说:「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产品服务社会。」他在1952年,设计可「组合和选用」的非正式用餐餐具,既反应了战后的物资紧缺,所以价格便宜,又适合新婚夫妇,以「组合和选用」为概念,赋予这套餐具丰富颜色,包括白色、黑色、绿色、黄色等,可任意组合搭配。弗兰克希望打破一成不变的用餐方式,让餐具更灵活、轻松、贴近现代人生活。

●太空和普普的消费时代(1955-1975)
7. 在太空漫游的AJ餐具(1957)

  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的富裕社会建立了新的消费型态,不但社会弥漫着乐观主义,欢乐普普风应运而起,美、苏的太空竞赛也为人们带来许多浪漫的太空想像。而在此之前的北欧设计,一直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直到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才开始与现代建筑有连结。

  雅各布森出生在哥本哈根,1920年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建筑,受到现代主义建筑师凡–德–罗(Ludwig Mes Van der Rohe)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建筑设计必须由材料和功能决定,而不是那些装饰的细节,这也是混凝土和钢筋、玻璃等材料,成为我们目前居住、办公的建筑物外观的原因。而最能说明雅各布森设计理念的作品,是哥本哈根的SAS旅馆。不只是玻璃帷幕的外观,就连里面的家具,如蛋椅、天鹅椅、台灯和餐具等,都是专为饭店设计的,都有一种精致雕刻的美感。

  雅各布森的AJ扁平餐具将餐具视为雕塑作品,犹如他的建筑,没有多余装饰,全由材质表现。这套餐具曾出现在史坦利?库柏的科幻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入选的理由是,它带给人们未来的想像。这餐具至今看来还是很有未来感。

8. 普普风格的Marimekko罂粟图案布料(1960)

  1955年到1975年是现代主义进展到普普的年代,战后繁华的一代喜爱的是猫王与平面色彩的年轻图案,尤其,美国年轻人独立自主,流行音乐、广告、漫画在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就连芬兰的设计,也在1960年代大吹起普普风,其中又以纺织品的表现最为亮眼。芬兰着名Marimekko公司设计大量经典纺织布料,使得Marimekko成为60年代生活品味的代名词,而伊索拉(Maija Isola)的罂粟图案是最有名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伊索拉设计的桌巾和餐巾布。随着伊索拉作品在欧洲、美国及奥地利等国的展出,更显示出她对现代纺织品设计的重大影响。

  伊索拉在1949年成为Marimekko的织品设计师,她同时也从事平面绘画创作。她的灵感无所不在,举凡传统工艺品、大自然、现代艺术和不断的旅行。伊索喜欢把各种颜色的小花、用简单俐落线条或是几何图案放满整个白布,没有太复杂设计概念,但活泼轻快的色彩搭配正是普普的精神。

9. 关怀弱势族群的Ergonomi餐具(1978)

  正当普普风格的各种设计物品大量生产和消费之际,1970年代初期,已有设计师注意到社会责任问题,他们关怀弱势族群并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其中尤以瑞典耳格诺米设计工作室(Ergonomi Design Gruppen)为首。这种设计人的社会道德感,对北欧的公共建筑设施和私人设计的影响至今。

  耳格诺米专门为残障人士设计特殊餐刀和家电用品,同时,他们也以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厨房用具闻名,就连瑞典政府也资助他们做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耳格诺米工作室有两位设计师,班克腾(Maria Benckton)和琼林(Sven-Eric Juhlin),专门为行动不便或是残障的人士设计装备或餐具。他们的想法是,提供残障人士合适的生活用品,增进他们生活的便利性,进而重建他们的尊严。当然,这些产品也适用于正常人,残障人士毋需因为使用『特别』器具而感到被歧视或被特别对待。

  这套在1978年设计的餐具,有可调整角度的汤匙,手把适合手小的人或是儿童,而汤匙上的红绳则可缠绕在手腕上,帮助握力不佳的人使用;对于手有关节毛病的人,他们也有体贴的设计:把餐具把柄变厚实但轻巧,可减轻手指扭动的疼痛,除了容易握取外,刀叉的叉齿也比一般餐具尖锐,汤匙则比一般深,减轻使用者的施力力道;至于杯子,设计轻巧但杯柱较粗,握取时较稳;而斜成一边的盘子,在舀取硬食物时,可靠着一边舀取,并有塑胶垫加强稳固盘底。

●后现代主义(1970-至今)
10. 后现代建筑师群的「绝代风华」企画(1979)

  在20世纪60年代,义大利有一群后现代设计师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现代设计理念,他们注重历史,也重视消费者的喜好,愿意按照消费者的意愿设计,所以特别注重产品的形状、色彩及图案,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蒙蒂尼(Alessandro Mendini,安娜红酒开瓶器就是他的代表作)。

  时又逢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义大利政府面临经济紧缩,以减税补助的政策,鼓励一些工厂转型为设计导向的小公司,当一些大型公司不敌经济衰退时,这些技术精良、专业化的小型工厂反而因高水准的产品热卖而得以存活。这些小型设计公司奠定了义大利制造业的基础,当今着名的家用品牌Alessi即是其中之一。「设计」对这些小型公司来讲,非常重要,Alessi甚至以设计为公司最高指导准则,以委託着名设计师设计作品的方式,来提高公司知名度,无形中也向外传播设计文化。

  这样的合作模式后来也被其他公司仿效。在Alessi,最经典的是由蒙蒂尼所主导的「绝代风华」(Tea & Coffe Piazza)企画。蒙蒂尼网罗了11位现代主义建筑师,请他们以各自的建筑理念和建筑语言设计咖啡壶、杯组。这种「微建筑」的理念提出,不但使得世人开始注意家用品的设计,也吸引一群艺术家和设计师投身于家具以外的日用品设计。影响所及,甚至吸引了许多世界上建筑师投身于工业设计领域,使得义大利设计充满艺术建筑的创造活力。

  至于这些建筑师到底将咖啡壶、杯组带往什么样的艺术境界?以义大利建筑师罗西(Aldo Rossi)为例,他为「绝代风华」所设计的咖啡壶是,再盖一个房子。罗西强调建筑与城市的统一性,认为建筑特征必须融入城市,因为身处义大利这样古典的城市,他设计的咖啡组就像有尖顶、圆顶的大小城堡。而另一位讲究装饰色彩、童趣构图,且富含古典元素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格雷夫斯,代表作是狄士尼乐园的天鹅饭店,一个色彩丰富、装饰夸张、生动有趣的建筑,有拱型和长方形建筑线条,与他常用的贝壳和天鹅等古典元素。他的「绝代风华」咖啡壶,也是四方以圆柱组成的外表,再运用他擅长的色彩,使得整个咖啡组看起来趣味盎然。继德国包浩斯风格后,义大利现代设计师开始强调个人主义。

11. 明星设计师的柳橙机(1990)

  在20世纪的80和90年代,「设计」有了新的意义。设计代表一种个性和品味的象征,设计师和商品连在一块,设计师的商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

  在20世纪全球市场运作下,设计和设计师的概念日益普及。欧洲、美国、日本等国都在设计文化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而设计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越来越高,等同于艺术家、建筑师;同时,设计与广告、行销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以堪称当代明星设计师的史塔克来说,他的外星人榨柳橙器是曝光率最高的设计商品,虽然实用性不大,却是Alessi历久不衰的长销商品。

  史塔克是个性外向的设计师,不同于其他躲在幕后的设计师,史塔克能面对媒体大谈设计理念,因此也是当代曝光率最高的设计师。史塔克专注于日常生活小物的设计,以将平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变有趣为目标。这个名为Juicy Salif的全球畅销榨柳橙器,即展现了他的超凡创造力。许多人购买这台机器,不因它的机能,而是它的科幻外表,这是许多人喜欢摆在厨房的经典榨柳橙器。

绿色设计的OZ冰箱(1994-1998)

  在20世纪,越来越多设计师感悟到生态设计的重要,也把它考虑在设计中。

  绿色设计是指设计师开始关心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开始注意设计的过程中是否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亦即是所谓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减少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希望所设计商品能再回收或再利用。

  帕泽塔(Roberto Pezzetta)的OZ 冰箱就是强调由100%可回收的材料制造而成。

  帕泽塔是一位自学的设计师,他的OZ冰箱不只是符合欧洲环保的最高标准,冰箱的外形也时尚有趣,突破了长方壁橱的外观,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弯曲的曲线,因此适合摆在室内任合一个角落;连冰箱里面也是流畅的曲线,门内分三层,方便于收纳食物。OZ冰箱可谓是未来绿色设计代表。

  未来设计和经济力量越来越紧密,许多过去设计师奠定的风格,至今仍被许运用??德国包浩斯的简单、北欧尊重工艺的人文气质、义大利的奔放艺术性、美国的科技商业化、日本的人性化体贴。每个设计风格的奠定都不是偶然,都随着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着全世界,连餐桌上餐具和厨房用具也必须为全球环境尽义务。工业革命带动民主革命,民主主义使得中产阶级兴起,女权运动继之。当女人成为职业妇女,家庭关系改变,餐桌风貌也随之改变,现代碗盘设计还必须配合微波炉、洗碗机,以简便女人在厨房的工作。同时,随着民智的提升,工业产品背后的社会责任省思,益形重要,瑞典工业设计以人体工学角度关心弱势族群的生活问题,即增修了设计来自人性的定律范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