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的设计》专挑饮食相关的设计物为介绍对象,从厨房的锅刀杓到餐桌的杯盘碗不等,是一本看设计师如何以设计佐味美食的设计书,也是一本看现代家庭如何从设计调和柴米油盐的家藏书。
本书共十二章,每章挑一类厨具或餐具深入介绍及比较。作者透过在世界各国的亲身游历,对照自己的成长背景,从东西饮食文化差异的面向切入,展开对该项类设计物非常独到的个人体验与观察见解,以最贴近生活的书写方式,娓娓道来连结记忆中各阶段生活切片里的挑食设计。
另外,本书每篇章都含「设计师的小题大作」与「设计师的同床异梦」两单元。前者是阐释该类项设计物中,有独特趣味的设计「小」原理或「小」发明者;后者,则介绍该类项中,各设计师品牌中的经典作品,以及读者最渴知的设计师的小故事。
作者简介
林桂岚
非设计圈出身,却被设计圈住,就在设计资讯的圈子里,落地生根。喜用文字写出「物」的人情世故,也喜欢观察物的出身文化背景。
是中港台三地的自由撰稿者、Life Style作家,曾为《自由时报》、《商业周刊》、《雅砌》、《设计》、《Elle》、《费加洛》、《名牌Mangazine》、《华航》等媒体撰稿。目前是大陆瑞丽时尚先锋「以貌取物」专栏作家,同时也是自由展览策画者。
着有《设计,不安于室》一书(田园城市出版)。
作者序 挑食的设计
前言 餐桌上的世界观??西方食器的设计风格简介
1.独立精神刀叉,一物万用筷子
2.碗祝东西方的生活回忆
3.各自盘算的美食
4.从一粒蛋看世界
5.为生活,添油加醋
6.任好刀千万剁
7.掀出一锅子的吵架
8.厨房战场的小兵
9.水清,人就轻了
10.茶壶里的慢喝,立可杯的快喝
11.说是非的咖啡杯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微醺
后记 人要衣装,食要包装
餐桌上的世界观.西方食器的设计风格简介
名为「前言」,这篇文章自然不同于之后各篇。在这一本主要以我个人生活角度看饮食器皿的书里,前言的部分,我希望放大焦聚,从历史来看这些生活用品,还原这些小物被创造的时空背景,了解它们风格面貌的由来,也看民主思潮如何影响我们,所及甚至包括日常的用餐习惯。
我没有野心要谈整个设计史,只是挑几个经典作品来看这百年来设计风格的流变轨迹(这些经典作品,在陆续的内文里会有更深入的介绍),看百年前的独创观念如何继续影响着我们这一代;而这一代创新的概念又是如何架接先人的成就继续攀升。
你可以先阅读此篇,好对设计史有个粗略的认识,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先认识各篇章所介绍的作品后,再探其生世。我希望传达引介的是,以一种人性化、轻松的态度看设计;你可以单纯远观欣赏,甚至考虑买回家使用,但我最衷心的期望是,在欣赏、使用之余,你也可以了解手上所拿的餐具、茶杯,听听它的故事,回到它的出生年代,看看现代人视为当然的造形,在当时,是如何的离经叛道!
从工业革命讲起
设计的重要,很难一言以蔽之,但现今不论美国、欧洲、日本,或是甫于设计舞台崭露头角的韩国,无一不想从设计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却是不争的事实,工业设计作品在全球经济市场上所牵涉的面向,也因而越加广阔、复杂。
相信吗?从一副刀叉就可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优势;世局的剧烈变化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餐桌摆设。在皇权时代,就连刀叉筷碗也都有阶级之分,王宫贵族和平民百姓所使用的餐具是不一样的,器皿的选用必须严格遵守伦理的规范(像故宫所保存的精美食具文物,就是专为皇帝、贵族使用设计的);直到工业时代,随着民主思潮崛起,餐具才渐渐平民化、普及化;至于全球化的现代,世界各国的餐桌和厨房样貌,更越来越没有地域上的差别,甚至大家开始有志一同的严肃省思环保问题。
我们将回顾这些小物轰轰烈烈的一生,这百年来的进程,也可以算是一部西方食器风格简史吧。
●新艺术(Art Nouveau)(1890-1905)
1. 从乔治.杰生刀叉解读新艺术(1919)
19世纪中期的统治阶层因为害怕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会撼动既有的权力、地位,誓死固守传统,却还是抵不过新兴的资产阶级致力于改变的洪流。
现代主义最早萌芽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设计师对当时工业发展的混乱状况极为不满,尤其坊间充斥着大量仿古装饰包装的工业产品,在他们看来,既不伦不类,又不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于是有一批设计先驱开始提倡工业革命前的手工艺,进而造成一股风潮,这即是设计史上称的「工艺美术时期」(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其中以英国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为代表(他设计的纺织品至今还在贩卖)。
你是否怀疑,这样的设计主张不是倒退于保守了吗?其实,这个主张的创新之处在,工艺联盟所倡导的一个创作概念: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不再是传统的工匠,或专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人,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者。这就是现今罗浮宫的建筑师默默无闻,但户外金字塔的设计师贝律铭却能与总统平起平坐的原因。
真正打破传统设计风格的是,以自然抽象符号为基本元素的「新艺术」。新艺术风格是1890年代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达到最高峰。受到植物生生不息的生命鼓舞,有韵律的花草线条占满当时的马赛克门窗、家具和建筑,着名的例子有设计师吉马德(Hector Guimard)在1900年所设计的法国地铁站,用铸铁和玻璃表现流动的线条;以及坎福特–帝芬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用华丽花草镶嵌彩色玻璃的设计。他们都是支持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设计师。在同样的背景下,丹麦人乔治.杰生(Georg Jensen)来到法国,也深受新艺术的冲击,并且将这新的创作观念带进北欧的银器设计。
专事银器设计前,乔治.杰生是雕塑家,因缘际会下接受了资助,到法国和义大利旅游,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新艺术创作风格启发,融合了雕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大自然元素带进银器设计,代表作是「花团锦簇」系列。乔治.杰生以复杂弯曲线条、互相缠绕的花?、枝叶,用镂空的雕刻表现新艺术拉长的曲线,进而树立了北欧银器设计的典雅风格。
●机械美学(1900-1930)
2. 从TAC No.1茶具看包浩斯(196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主思潮席卷欧洲国家,促进了经济市场的自由开放,使得物品也更加平民普及化。
当福特汽车开始标准化量产,手工艺产业也过渡到了工业设计的年代,崇尚弧线的新艺术风潮慢慢退烧,1900到1930年间,工业界全面进入机械美学(Machine Aesthetic)时代,机械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呈现简洁的美,人们推崇的是商品的功能性,此时着名的设计师有,功能主义者的建筑师如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拜他之赐,我们现在都在玻璃钢筋摩天大厦里办公)等人。不过,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理想(产品外在的形式必须跟随内在的功能),却是在包浩斯时代完成的。
包浩斯(The Bauhaus)是一所由葛罗佩斯(Walter Gropius)创办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最大贡献在于,将建筑设计的功能理论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另一个贡献则是提供完整设计的教学计画。包浩斯学校坚持,关于设计,学生必须从头学起,学习木工、金工、陶瓷、纺织等,因为唯有熟悉这些手工艺的技术后,日后才可能得心应手的运用材质做设计。在校内,老师要求从基本造形着手,无装饰是包浩斯的风格,因此陶瓷倾向简洁纯白,织品只是几何图案。此外,学生还必须在学校工厂学习机器生产,或是与校外的工厂合作学习实务操作。
包浩斯学校的新校舍即是葛罗佩斯所设计。他採用的单纯几何造形和现代化的玻璃帷幕,已是现代建筑的典范。而葛罗佩斯接任校长后,接受的设计委託案成品,如吊灯和扶手椅等,也都是简洁的几何造形。他生前(1968)最后一个设计委託案TAC一号茶具,虽然线条柔和许多,仍属包浩斯风格,符合简洁几何外形、「造形追随功能」等原则,整个茶组以圆为主,提把则是像细长的门把,这些如勾子的零件元素不仅是整体造形的一部份,也极具功能性,例如茶壶上壶盖的弯勾,可以轻易拉起壶盖和壶内的过泸器,并不是无用的装饰,充分表达了包浩斯的精神。
3. 1382桌上用品 完美呈现极简的现代理念(1931)
在19世纪末的设计师开始用简洁、抽象和几何造形表现现代设计。而格雷奇博士的1382瓷器其中是德国简洁现代主义的代表。
在1928年,在一场柏林优良设计博览会上,有人问发起人格雷奇(Hermann Gretsch)博士,为什么没有瓷器作品参展,格雷奇回答,因为在瓷器领域里还没看到称得上优良的设计作品。这样的评论传到当时以瓷器制造闻名的Arzberg公司,Arzberg的老板又惊又怒,决定雪耻,于是他邀请说大话的格雷奇为他们设计「优良的瓷器」,经典的1382餐具便诞生了。果然,也普获好评,甚至有一位评论家给1382极高评价,称之「实用、朴实,简洁的风格比肤浅的时尚更具经典意义」。这套餐具完美呈现「少即是多」的理论,在当时创下不错的销售成绩,至今也还是Arzberg畅销作品。
●美国流线时代(1935-1955)
4. 从可口可乐瓶把玩美国流线(1947)
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欧洲各国努力研究将现代主义运用在建筑和设计时,美国的工业设计师正在创造新的物质文明。他们致力于将普通日常生活用品设计成吸引人的商品,使得美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是美国对现代主义的贡献??将工业设计商业化、市场化(从iPod的热卖看来,美国至今仍维持着这种设计竞争力)。
1940年代的美国,速度感和时代感是设计师钟爱的课题。美国率先在交通工具上做空气动力实验,后来更将所发现的有如海豚般的流线形,大量应用在汽车和家用机器设计上。连来美国寻梦的法国设计师罗维(Raymond Loewy),都放下欧洲设计师肩上的理念和主张,只想把产品设计得吸引人,以便创造商品畅销佳绩。他为可口可乐设计了第一台流线造形的自动贩卖机,以及至今仍全球热卖的曲线可乐瓶。
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他将交通工具的流线造形运用在其他产品设计上,小至可口可乐瓶、香菸包装设计,大到美国太空总署(NASA)太空舱,无所不包。大受欢迎的程度,使其成为第一个被《时代》杂志选做封面人物的工业设计师。
●北欧自然简洁风格(1935-1955)
5. 湖泊瓶的人文主义(1936)
历经二次世界大战,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完全成型,也走向国际化。战后,许多国家都想借设计重塑形象打入国际市场,美国、日本、义大利、德国、英国是其中占出口优势的国家,北欧也冀望如此。瑞典、丹麦、芬兰这几个北欧国家,在了解世界经济局势后,也发展出属于自己本国的设计风格,并且应用在传统工艺,如玻璃、陶瓷、家具等领域。
这几个北欧国家细心保护传统工艺产业,并将之纳入工业体系内,同时全面展开建筑师、设计师与传统玻璃、陶瓷公司合作的生产模式,激发并提升商品的设计
水准,奠定了北欧设计的特色??强烈的本土风格和现代设计风格结合得宜。以芬兰最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与工业设计师阿奥托(Aalto Aalto)来说,他的湖泊玻璃器皿,弯曲的弧度呈现一种简单优雅的诗意,对当时的工艺技术却是一大考验;功能并未被侷限的湖泊瓶,可以当花瓶,也可以装水果、沙拉。阿奥托说:「每天要用的东西,更应该合乎人类的感觉。」这个经典作品的意义使阿奥托被称为建筑和设计的「人文主义者」。
Image: iittala
6. 自由混搭的Teema非正式餐具(1952)
在二次大战后,德国极简现代主义仍保有它的影响力,但在北欧却被一种柔和、诗意的设计思想代替。在北欧,一来因为工业规模不如美国,所以北欧的设计和传统工业习习相关,二来因为许多家庭开始用洗碗机,银制餐具无法耐热,且经不起清洁剂的洗刷,再加上一般家庭父母都要上班,也无法准备繁复菜色,钢制材质开始被大量运用在餐具设计上,各种材质的餐具都可以组合套用,这反应了战后非正式用餐的需求。
弗兰克(Kaj Franck)是1940年代以来,芬兰重要的工业设计师。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他为陶瓷和玻璃工厂做设计,在1950、60年代的餐具设计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弗兰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宣扬者,他曾说:「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产品服务社会。」他在1952年,设计可「组合和选用」的非正式用餐餐具,既反应了战后的物资紧缺,所以价格便宜,又适合新婚夫妇,以「组合和选用」为概念,赋予这套餐具丰富颜色,包括白色、黑色、绿色、黄色等,可任意组合搭配。弗兰克希望打破一成不变的用餐方式,让餐具更灵活、轻松、贴近现代人生活。
●太空和普普的消费时代(1955-1975)
7. 在太空漫游的AJ餐具(1957)
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的富裕社会建立了新的消费型态,不但社会弥漫着乐观主义,欢乐普普风应运而起,美、苏的太空竞赛也为人们带来许多浪漫的太空想像。而在此之前的北欧设计,一直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直到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才开始与现代建筑有连结。
雅各布森出生在哥本哈根,1920年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建筑,受到现代主义建筑师凡–德–罗(Ludwig Mes Van der Rohe)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建筑设计必须由材料和功能决定,而不是那些装饰的细节,这也是混凝土和钢筋、玻璃等材料,成为我们目前居住、办公的建筑物外观的原因。而最能说明雅各布森设计理念的作品,是哥本哈根的SAS旅馆。不只是玻璃帷幕的外观,就连里面的家具,如蛋椅、天鹅椅、台灯和餐具等,都是专为饭店设计的,都有一种精致雕刻的美感。
雅各布森的AJ扁平餐具将餐具视为雕塑作品,犹如他的建筑,没有多余装饰,全由材质表现。这套餐具曾出现在史坦利?库柏的科幻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入选的理由是,它带给人们未来的想像。这餐具至今看来还是很有未来感。
8. 普普风格的Marimekko罂粟图案布料(1960)
1955年到1975年是现代主义进展到普普的年代,战后繁华的一代喜爱的是猫王与平面色彩的年轻图案,尤其,美国年轻人独立自主,流行音乐、广告、漫画在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就连芬兰的设计,也在1960年代大吹起普普风,其中又以纺织品的表现最为亮眼。芬兰着名Marimekko公司设计大量经典纺织布料,使得Marimekko成为60年代生活品味的代名词,而伊索拉(Maija Isola)的罂粟图案是最有名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伊索拉设计的桌巾和餐巾布。随着伊索拉作品在欧洲、美国及奥地利等国的展出,更显示出她对现代纺织品设计的重大影响。
伊索拉在1949年成为Marimekko的织品设计师,她同时也从事平面绘画创作。她的灵感无所不在,举凡传统工艺品、大自然、现代艺术和不断的旅行。伊索喜欢把各种颜色的小花、用简单俐落线条或是几何图案放满整个白布,没有太复杂设计概念,但活泼轻快的色彩搭配正是普普的精神。
9. 关怀弱势族群的Ergonomi餐具(1978)
正当普普风格的各种设计物品大量生产和消费之际,1970年代初期,已有设计师注意到社会责任问题,他们关怀弱势族群并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其中尤以瑞典耳格诺米设计工作室(Ergonomi Design Gruppen)为首。这种设计人的社会道德感,对北欧的公共建筑设施和私人设计的影响至今。
耳格诺米专门为残障人士设计特殊餐刀和家电用品,同时,他们也以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厨房用具闻名,就连瑞典政府也资助他们做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耳格诺米工作室有两位设计师,班克腾(Maria Benckton)和琼林(Sven-Eric Juhlin),专门为行动不便或是残障的人士设计装备或餐具。他们的想法是,提供残障人士合适的生活用品,增进他们生活的便利性,进而重建他们的尊严。当然,这些产品也适用于正常人,残障人士毋需因为使用『特别』器具而感到被歧视或被特别对待。
这套在1978年设计的餐具,有可调整角度的汤匙,手把适合手小的人或是儿童,而汤匙上的红绳则可缠绕在手腕上,帮助握力不佳的人使用;对于手有关节毛病的人,他们也有体贴的设计:把餐具把柄变厚实但轻巧,可减轻手指扭动的疼痛,除了容易握取外,刀叉的叉齿也比一般餐具尖锐,汤匙则比一般深,减轻使用者的施力力道;至于杯子,设计轻巧但杯柱较粗,握取时较稳;而斜成一边的盘子,在舀取硬食物时,可靠着一边舀取,并有塑胶垫加强稳固盘底。
●后现代主义(1970-至今)
10. 后现代建筑师群的「绝代风华」企画(1979)
在20世纪60年代,义大利有一群后现代设计师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现代设计理念,他们注重历史,也重视消费者的喜好,愿意按照消费者的意愿设计,所以特别注重产品的形状、色彩及图案,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蒙蒂尼(Alessandro Mendini,安娜红酒开瓶器就是他的代表作)。
时又逢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义大利政府面临经济紧缩,以减税补助的政策,鼓励一些工厂转型为设计导向的小公司,当一些大型公司不敌经济衰退时,这些技术精良、专业化的小型工厂反而因高水准的产品热卖而得以存活。这些小型设计公司奠定了义大利制造业的基础,当今着名的家用品牌Alessi即是其中之一。「设计」对这些小型公司来讲,非常重要,Alessi甚至以设计为公司最高指导准则,以委託着名设计师设计作品的方式,来提高公司知名度,无形中也向外传播设计文化。
这样的合作模式后来也被其他公司仿效。在Alessi,最经典的是由蒙蒂尼所主导的「绝代风华」(Tea & Coffe Piazza)企画。蒙蒂尼网罗了11位现代主义建筑师,请他们以各自的建筑理念和建筑语言设计咖啡壶、杯组。这种「微建筑」的理念提出,不但使得世人开始注意家用品的设计,也吸引一群艺术家和设计师投身于家具以外的日用品设计。影响所及,甚至吸引了许多世界上建筑师投身于工业设计领域,使得义大利设计充满艺术建筑的创造活力。
至于这些建筑师到底将咖啡壶、杯组带往什么样的艺术境界?以义大利建筑师罗西(Aldo Rossi)为例,他为「绝代风华」所设计的咖啡壶是,再盖一个房子。罗西强调建筑与城市的统一性,认为建筑特征必须融入城市,因为身处义大利这样古典的城市,他设计的咖啡组就像有尖顶、圆顶的大小城堡。而另一位讲究装饰色彩、童趣构图,且富含古典元素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格雷夫斯,代表作是狄士尼乐园的天鹅饭店,一个色彩丰富、装饰夸张、生动有趣的建筑,有拱型和长方形建筑线条,与他常用的贝壳和天鹅等古典元素。他的「绝代风华」咖啡壶,也是四方以圆柱组成的外表,再运用他擅长的色彩,使得整个咖啡组看起来趣味盎然。继德国包浩斯风格后,义大利现代设计师开始强调个人主义。
11. 明星设计师的柳橙机(1990)
在20世纪的80和90年代,「设计」有了新的意义。设计代表一种个性和品味的象征,设计师和商品连在一块,设计师的商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
在20世纪全球市场运作下,设计和设计师的概念日益普及。欧洲、美国、日本等国都在设计文化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而设计师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越来越高,等同于艺术家、建筑师;同时,设计与广告、行销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以堪称当代明星设计师的史塔克来说,他的外星人榨柳橙器是曝光率最高的设计商品,虽然实用性不大,却是Alessi历久不衰的长销商品。
史塔克是个性外向的设计师,不同于其他躲在幕后的设计师,史塔克能面对媒体大谈设计理念,因此也是当代曝光率最高的设计师。史塔克专注于日常生活小物的设计,以将平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变有趣为目标。这个名为Juicy Salif的全球畅销榨柳橙器,即展现了他的超凡创造力。许多人购买这台机器,不因它的机能,而是它的科幻外表,这是许多人喜欢摆在厨房的经典榨柳橙器。
绿色设计的OZ冰箱(1994-1998)
在20世纪,越来越多设计师感悟到生态设计的重要,也把它考虑在设计中。
绿色设计是指设计师开始关心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开始注意设计的过程中是否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亦即是所谓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减少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希望所设计商品能再回收或再利用。
帕泽塔(Roberto Pezzetta)的OZ 冰箱就是强调由100%可回收的材料制造而成。
帕泽塔是一位自学的设计师,他的OZ冰箱不只是符合欧洲环保的最高标准,冰箱的外形也时尚有趣,突破了长方壁橱的外观,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弯曲的曲线,因此适合摆在室内任合一个角落;连冰箱里面也是流畅的曲线,门内分三层,方便于收纳食物。OZ冰箱可谓是未来绿色设计代表。
未来设计和经济力量越来越紧密,许多过去设计师奠定的风格,至今仍被许运用??德国包浩斯的简单、北欧尊重工艺的人文气质、义大利的奔放艺术性、美国的科技商业化、日本的人性化体贴。每个设计风格的奠定都不是偶然,都随着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着全世界,连餐桌上餐具和厨房用具也必须为全球环境尽义务。工业革命带动民主革命,民主主义使得中产阶级兴起,女权运动继之。当女人成为职业妇女,家庭关系改变,餐桌风貌也随之改变,现代碗盘设计还必须配合微波炉、洗碗机,以简便女人在厨房的工作。同时,随着民智的提升,工业产品背后的社会责任省思,益形重要,瑞典工业设计以人体工学角度关心弱势族群的生活问题,即增修了设计来自人性的定律范围。
《挑食的設計》,這本書我只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作者的筆觸,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魔術師,變幻出無窮無盡的設計洞見。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使用者慣性」的解析,他並沒有將其視為一種需要打破的阻礙,而是強調如何順應慣性,並在其中注入創新的元素。他舉了一個關於一款電子書閱讀器的例子,它如何透過模擬真實紙張的觸感和翻頁的動畫,讓習慣閱讀紙本書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地過渡到數位閱讀。這讓我意識到,創新的重點,並不是要完全推翻舊有,而是要尋找最佳的融合點。書中關於「情境設計」的探討,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指出,優秀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到使用者所處的情境,並且為之提供最適切的解決方案。他舉了一個關於一家咖啡店的設計案例,它如何透過燈光、音樂、座位安排,營造出不同的氛圍,滿足顧客在不同時間、不同目的下的需求。這讓我想起,台灣許多獨立咖啡店,它們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正是因為它們能夠根據不同的客群,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氛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台灣特色,作者的幽默感和洞察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時會心一笑。作者在探討「設計的影響力」時,更是引發了我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思考。他指出,設計不僅僅是改變產品的外觀,它更能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是一種文化。這讓我聯想到,許多成功的品牌,例如無印良品,他們所創造的,不僅僅是商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思考的書,它會讓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你所處的這個被設計包圍的世界。
评分對於《挑食的設計》這本書,我只能說,它徹底刷新了我對「設計」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洗滌了我腦中那些陳舊、僵化的設計觀念。我一直認為設計就是把東西做得漂亮,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設計,遠不止於此。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一種與世界溝通的語言。書中提到的一個關於「使用者旅程」的章節,我花了好長時間才消化。作者不是直接告訴我「什麼是使用者旅程」,而是透過一個他親身經歷的,在機場辦理登機的過程,一步步拆解了其中的痛點與巧妙之處。那個過程中,他描述了人群的移動、指示牌的清晰度、甚至是座位安排的考量,都影響著旅客的情緒與效率。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無數個「使用者旅程」,而設計就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在探討「資訊架構」時,也讓我大開眼界。我從來沒有想過,網頁上的連結、選單的排版,竟然蘊含著這麼深的學問。作者用一個比喻,將資訊架構比喻成一座圖書館的藏書系統,讓我瞬間明白了,一個清晰的架構,能讓使用者快速找到所需,反之則會讓人迷失方向。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設計師描繪成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們去觀察、去思考、去感受。他鼓勵我們用「挑剔」的眼光去審視身邊的設計,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模式。書中的案例很多都與台灣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捷運的站牌設計、便利商店的動線規劃,都讓我在閱讀時,產生強烈的共鳴。我甚至會一邊讀一邊拿出手機,打開一些常用的APP,試著用書中的觀點去分析它們的設計。這本書不只是提供知識,它更是一種啟發,一種讓我對周遭世界產生全新好奇心的催化劑。
评分這本《挑食的設計》,簡直是我近年來讀過最「走心」的設計書籍了。作者的文字,時而像是在跟我閒聊,時而又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哲學思辨。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使用者習慣」的剖析,他並沒有將習慣視為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而是強調設計師應該如何透過巧妙的引導,幫助使用者建立更有效、更健康的習慣。他舉了一個例子,關於一個智能手錶,如何透過提醒、鼓勵的方式,幫助使用者增加運動量,這讓我意識到,原來設計也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生活導師。書中關於「簡約」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將簡約理解為「什麼都沒有」,而是強調「刪除不必要的,保留最重要的」。他用一個設計師如何透過不斷的刪減,最終找到產品核心價值的過程,讓我對「少即是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讓我想起,台灣許多傳統工藝品,例如茶壺、陶瓷,它們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們在極致的簡約中,蘊含著深厚的工藝與美學。作者在闡述「設計的創新」時,也並沒有局限於技術層面的突破,而是強調如何從使用者需求、社會趨勢中尋找靈感。他引用了一個設計師如何觀察人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從而設計出更具互動性的公共空間的例子,讓我看到了創新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貼近台灣讀者的生活,舉的例子也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例如便利商店的貨架擺放、公車的路線指示,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未來」時,更是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他鼓勵我們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設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思考的書,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審視你周遭的世界。
评分《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絕對是我讀過最有啟發性的一本設計類書籍,它的觀點之獨特,敘事之生動,讓我欲罷不能。作者彷彿是一位資深的設計偵探,帶領我深入探究那些看似平凡的設計背後,所蘊含的深層邏輯與巧思。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迭代」的闡述,他並沒有將其視為一個冰冷的詞彙,而是將其比喻為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就像是廚師不斷調整調味,以求達到最完美的味道。書中對於「無意識設計」的探討,更是讓我驚嘆。作者指出,許多優秀的設計,是能夠在使用者無意識的狀態下,悄悄地發揮作用,引導他們做出期望的行為,而不會引起反感。這讓我想起台灣許多公園裡的休憩座椅,那種看似隨意的擺放,卻能恰到好處地引導人們停留、交流,這背後其實是深思熟慮的設計。書中對於「使用者中心」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強調,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人,而真正的「使用者中心」,並不是簡單地聽取使用者的意見,而是要深入理解他們的需求、習慣,甚至挖掘他們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潛在需求。這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們跟設計師溝通時,往往只能說出「我想要這樣」,但優秀的設計師,卻能透過提問,引導我們說出「我需要那樣」。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非常巧妙,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又環環相扣,共同構築了一個龐大的設計思維體系。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權力」時,更是引發了我對社會議題的思考。他指出,設計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涉及到權力的分配、價值觀的傳遞,甚至是一種隱性的社會控制。這讓我對許多廣告、標誌的解讀,有了全新的視角。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充滿智慧的對話,作者不斷地拋出問題,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
评分這本書,《挑食的設計》,絕對是我近期閱讀清單裡最令人驚豔的一本,沒有之一。作者的筆觸彷彿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深入探索設計這個看似熟悉,實則充滿未知領域。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挑食」這個比喻的運用,它精準地捕捉了設計師在面對眾多選擇時所面臨的掙扎與權衡。書中探討的「非必要之惡」,也就是那些看似多餘卻極其關鍵的設計元素,讓我對許多日常用品的重新審視。例如,作者分析了某款經典咖啡機的按鈕設計,從最初的複雜繁瑣,到後來的極簡直觀,這背後的設計演變過程,其實就是一場與「挑食」的較量。作者在探討「留白」的力量時,更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我們習慣於追求填滿,害怕空虛,但設計中的留白,卻能引導視線,創造空間,甚至賦予意義。這讓我想起了台灣許多老建築的庭院設計,那種不事雕琢,卻充滿禪意的空間佈局,或許也蘊含著異曲同工之妙。書中還有一段關於「設計的敘事性」,讓我顛覆了對單純功能性產品的認知。一件好的設計,不只是好用,它還能講故事,傳遞價值觀。作者引用了一個設計師如何透過一個簡單的提燈,訴說了光線與人際連結的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設計能夠觸動人心,甚至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的圖文並茂,讓我在理解抽象概念時,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那些充滿巧思的插畫,不僅僅是裝飾,它們本身就是設計的一部分,與文字相互輝映,營造出一種獨特的閱讀氛圍。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錯誤」的看法,他認為錯誤並非終點,而是設計過程中寶貴的學習機會,這對於我們這些在生活中常常害怕犯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釋放。
评分這本《挑食的設計》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作者的文字風格簡直像在跟我隔空對話,時而犀利得像把刀子,直接戳破我一直以來對「設計」這個詞的刻板印象;時而又溫柔得像暖暖的陽光,引導我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書,名字就很吸引我,想說,設計跟挑食到底能扯上什麼關係?結果翻開後,我就像掉進了一個充滿驚喜的兔子洞,再也出不來。書中探討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感,更多的是一種思考的態度,一種對於「什麼是真正好的設計」的質疑與追尋。作者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一張椅子、一個APP的介面,甚至是我們每天使用的筷子,來闡述設計背後的邏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使用者體驗」的一段,作者不是空泛地講大道理,而是舉了一個我實際遇過的無名小站登入頁面的例子,那種貼近生活的觀察,讓我瞬間驚覺,原來我每天都在被「設計」影響,而我卻渾然不知。書裡也探討了「設計的倫理」,這個部分讓我思考良多,我們在追求功能性和美學的同時,是否也應該考量到設計對社會、環境甚至個人心理的潛在影響?作者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拋出問題,邀請讀者一起思考。這本書的文字量其實不算小,但因為作者的敘事方式很生動,加上豐富的插畫和圖表輔助,閱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有時候我會讀著讀著,突然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腦中不斷回想書裡的某個觀點,然後又急著翻回書頁,尋找更多的線索。這本書不像是那種快速翻閱就能讀完的書,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靜靜地陪你,一起探索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
评分我必須說,《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簡直像是一場對我固有思維的「設計革命」。作者的筆鋒犀利,卻又充滿人文關懷,讓人忍不住跟著他的節奏,一步步深入設計的奧秘。我從來沒有想過,設計的「挑食」,竟然是如此充滿哲學意味。作者在探討「功能至上」與「形式美感」的平衡時,用了一個極具體的案例,我記得是關於一個傳統的手搖式電影放映機。他深入分析了那個放映機的每一個旋鈕、每一個齒輪,是如何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又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機械美學。這讓我不禁思考,在我們這個追求效率與簡約的時代,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挑剔」精神?書中對於「使用者期望」的解讀,更是讓我醍醐灌頂。作者指出,優秀的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使用者的顯性需求,更要能夠預測並引導他們未來的期望。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接觸到智慧型手機時,完全無法想像它能做這麼多事情,但設計師們卻早已預見了我們的需求。作者在闡述「設計的在地化」時,也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探討了為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樣的設計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的夜市文化,那些充滿在地特色的招牌、攤位設計,是如何巧妙地融入了台灣人的生活習慣與情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親切的幽默感。有時候讀著讀著,會被作者的某句話逗得哈哈大笑,下一秒又被他的深刻洞察所打動。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永續性」時,更是觸及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他鼓勵我們思考,如何設計出能夠長久使用、並且對環境友善的產品,這對於我們身處這個消費主義時代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鐘。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讀物,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設計」這個詞的全新認知,讓我開始用一種更為挑剔、更為深入的眼光,去審視我所處的這個被設計包圍的世界。
评分《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的標題就足以讓人充滿好奇,而內容更是超出預期。作者的文字風格,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走進設計的奇妙世界,揭示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中的奧秘。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使用者情感」的細膩描寫。他並沒有將情感視為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透過具體的案例,展現了設計如何能夠觸動人們的情感,甚至影響他們的心情。他舉了一個例子,關於一個童書的插畫設計,如何透過色彩、線條,營造出溫馨、有趣的氛圍,讓孩子們愛不釋手。這讓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讀過的幾本非常喜歡的童書,它們的插畫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書中關於「使用者參與」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認為,優秀的設計,並不應該是封閉的,而是應該鼓勵使用者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他舉了一個社區公園的設計案例,設計師是如何透過與居民們的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最終設計出了一個更符合大家需求的公園。這讓我意識到,設計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夠與人們產生連結,並且真正地服務於人們。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流暢,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又相互補充,共同構築了一個完整的設計觀。作者在探討「設計的文化影響」時,更是引發了我對台灣在地文化的深入思考。他指出,設計不僅僅是產品的外觀,它更是一種文化符碼,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讓我聯想到,台灣許多傳統的廟宇建築、布袋戲偶的造型,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涵。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充滿智慧的頭腦風暴,作者不斷地提出新的觀點,引導我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
评分《挑食的設計》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意外的邂逅,卻又充滿了必然的吸引力。作者的文字充滿了台灣特有的生活氣息,他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探討了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設計理論。我記得有一個章節,關於「使用者疲勞」,作者用他自己在家裡,不斷被各種APP的彈窗廣告打擾的經歷,生動地描述了使用者是如何因為過多的無效資訊而感到疲憊。這讓我瞬間回想起,有多少次,我因為受不了APP裡過多的廣告,而默默地刪除了它。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了「意圖設計」的重要性。作者並不是讓我們去猜測使用者的意圖,而是要設計師主動地去引導和塑造使用者的意圖。他舉了一個例子,關於一個導航APP,如何透過精確的時間估計和路線規劃,讓使用者在開車時,能夠更加安心和專注。這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們在旅行時,總是會擔心迷路,但一個好的導航APP,卻能為我們帶來無比的安心感。書中對於「設計的影響力」的探討,更是讓我驚嘆。作者指出,設計不僅僅是改變產品的外觀,它更能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是一種文化。這讓我聯想到,許多成功的品牌,例如Apple,他們所創造的,不僅僅是手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極具巧思,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標題,而且字體大小、行距都經過精心考量,讓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作者在探討「設計的責任」時,更是引發了我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思考。他鼓勵我們思考,設計師在創造產品時,是否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例如保護隱私、促進公平等。這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的設計決策,都可能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不像是那種讓你讀完就忘記的書,它會在你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讓你對周遭的一切,產生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
评分《挑食的設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作者的文字,時而像一位嚴謹的科學家,對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剖析;時而又像一位浪漫的詩人,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設計的美感。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視覺層次」的解讀,他並沒有將其視為單純的排版技巧,而是強調如何透過視覺層次,引導使用者的注意力,並且傳達重要的資訊。他舉了一個設計師如何利用字體大小、顏色對比,讓使用者在瀏覽一份複雜的報告時,能夠快速找到重點的例子。這讓我想起,有時候我們在閱讀網頁時,如果資訊過於雜亂,很容易就會失去耐心,而一個好的視覺層次,就能大大提升閱讀體驗。書中關於「觸覺設計」的探討,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指出,除了視覺,觸覺也是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他舉了一個關於一款精緻的巧克力禮盒的例子,其外包裝的材質、觸感,都營造出一種奢華、精緻的氛圍,讓品嚐者在打開禮盒的瞬間,就能感受到愉悅。這讓我想起,台灣許多文創產品,在材質的選擇和觸感的打磨上,都非常用心,這也正是它們吸引人的地方。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豐富,既有嚴謹的學術用語,又不乏生動的日常口語,讓閱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作者在探討「設計的包容性」時,更是引發了我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思考。他鼓勵我們思考,如何設計出能夠讓所有人都方便使用的產品,無論是老人、小孩,還是身障人士。這讓我意識到,設計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為所有人服務,而不是僅僅為一部分人。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同理心的書,它會讓你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這個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