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生存不安的年轻人──突破未来的完全工作策略
山本真司 着
李淑芳 译
30岁起迈向顶尖人生的10堂课
永远有学不完的新事物,永远有赶不上的新潮流。
准备好全力冲刺的你,该是取舍的时候了!
掌握住真正的职场经营之道,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最想要的人才。
写给生存不安的年轻人──突破未来的完全工作策略
在生存不安的年代,你需要的不是名牌奢侈品般的学历,而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实力。
看到新闻媒体上报导各国企业的大起大落,让年轻人无不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拿MBA学位、考证照、修读商管课程……俨然成了一种全民运动。然而,学海无涯,时间有限,不採取「舍弃策略」,你可能会忙得焦头烂额,却一事无成。
光是拥有MBA学位,已经无法创造「差别化」!让闯荡商场15年的老先觉,教导对未来不知所措的你创造自我战略,在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领导人!
2大策略打败生存不安魔咒
僵化是成长的大敌,为你的心灵与头脑做一次全盘大扫除!
策略1:差别化策略*找出感兴趣的领域,不求全知全能,但求一枝独秀。
策略2:舍弃策略*为人所不为,学会跟世界唱反调。
30分钟搞定MBA课程
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最精准的原则,重点式掌握MBA精华
(1)*6分钟就能理解的logical thinking(逻辑思考)
(2)*6分钟就能理解的investment(投资理论)
(3)*6分钟就能理解的finance(财务理论)
(4)*6分钟就能理解的marketing(市场行销)
(5)*6分钟就能理解的corporate strategy(企业策略)
战胜成长恐惧的10堂课
第1堂课:撰写一套独门教战守则
第6堂课:不要追逐时间、金钱、人脉
第2堂课:迎战知识大众化时代
第7堂课:摆脱你的MBA情结
第3堂课:把目标放在学习前面
第8堂课:理论与感情双管齐下
第4堂课:看整体,不看局部
第9堂课:在野心与无欲间取得平衡的心灵管理
第5堂课:越专注,越有效率
第10堂课:追求理想,更要快乐
作者简介
山本真司
195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庆应大学经济系,后赴芝加哥大学取得MBA学位。曾经服务于东京银行、波士顿顾问集团,目前为ATKEARNEY顾问公司副总裁、战略?组织集团亚洲代表,并于2005年成立山本真司事务所。着作有《改变公司的战略》《创造赚钱的银行》《40岁开始的工作术》。
译者简介
李淑芳
文化大学日本研究所毕业,曾任杂志社主编、杂志专栏作家,现为专业翻译。
着有《解剖铃木一朗》《野茂英雄》《铃木一朗》。译有漫画《王贞治》《长岛茂雄》《金田正一》《棒球东游记》《彻底思考找到答案》《王贞治,百年归乡》等。
第1章 建构起成长战略吧──给感受到「生存不安」的年轻人
1. 在世代断绝之中
2. 在年轻人之间扩散的「三种病症」
3. 让成长策略来解救你
第2章 借由企业技术营造差别化的策略──处于「知识大众化」时代的成长策略
1. 学习企业的成长策略
2. 思考个人的成长策略
第3章 以输出为目标的学习法的建议──不会因为漫无目的的研读而感到疲累
1. 反常识工作技巧的建议
2. 从以输入为目标的学习到以输出为目标的学习
3. 发展以输出志向为目标的学习
第4章 迈向成长的思考方法──看整体不看部分、与其批判不如提出不同对策
1. 注视整体的人成长得比较快
2. 避开「最适度部分的陷阱」的四个方法
3. 与其批判不如思考对策
4. 以「提出不同对策主义」来磨练自己
第5章 将集中力发挥到最大极限的时间管理──积极地松弛的建议
1. 克服集中力不足
2. 学会掌握「工作投资组合的管理」与「时间管理十训」
3. 松弛是为了要做大事:以「松弛→集中」的方式来超越临界量
第6章 如果提高附加价值、资源就会伴随而来──不要追逐「时间」「金钱」「人脉」
1. 不要制造时间
2. 不能创造金钱
3. 不能营造人脉
第7章 克服MBA情结──光这样就OK了!「三十分钟MBA课程」
第一堂课 六分钟就能理解的Logical Thinking(逻辑思考)
第二堂课 六分钟就能理解的Investment(投资理论)
第三堂课 六分钟就能理解的Finance(财务理论)
第四堂课 六分钟就能理解的Marketing(市场行销)
第五堂课 六分钟就能理解的Corporate Strategy(企业策略)
第8章 合併理论与感情──从逻辑思考到共鸣思考
1. 逻辑思考不会打动人心
2. 以整体思考法来提升创造力
3. 以共鸣思考法来合併理论与感情
4. 共鸣思考法的应用──他人感情的管理与认识时代
第9章 以经营者人才为目标──自我心灵的管理
1. 所谓的经营者条件究竟为何?
2. 心灵的管理──四个阶段
3. 合併慾望与无慾的过程
第10章 改变成长策略吧──送给年轻人的五个成功原则
1. 你的成长策略是什么?
2. 成长策略的四个类型
(1)慾望之奴隶型(2)逃避现实的温水型
(3)模范优等生型(4)着眼两极、着手单极型
3. 最后──我的想法
尾声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不时会想到我身边一些已经工作的朋友。他们有的在努力晋升,有的在考虑转行,还有的,就是每天像一颗陀螺一样忙碌,但好像也找不到真正的意义。我觉得,现代社会对年轻人的压力真的太大了,我们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挑战,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和自我的多重期待。而这本书,它的切入点就非常精准,直击了我们“生存不安”的痛点。我特别好奇它会怎么解读“未来的完全工作策略”,听起来就好有力量,仿佛有一种能够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我是那种会花很多时间去搜集信息、研究各种可能性的读者,所以,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趋势、如何学习新技能、如何建立个人品牌,甚至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心理韧性的方法,那我绝对会非常惊喜。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所谓的“策略”,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心态上的转变,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主动塑造未来,而不是被未来推着走的能力。
评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关于“成功”的定义,好像只有拿到名校文凭,进入大公司,成为高管,才是唯一的出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很多时候,它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快乐。因此,我特别希望《写给生存不安的年轻人:突破未来的完全工作策略》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多元化的视角。它会不会探讨一些非传统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斜杠青年、自由职业者,或者是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专家? 我对这种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单一成功标准的书籍,有着强烈的需求。我想要知道,如何在不被社会既定的框架束缚的情况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指南。
评分最近几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被推着走”,好像社会的大潮把我推到哪里,我就往哪里去。这种感觉让我很不舒服,我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工作这件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的事情上。所以,《写给生存不安的年轻人:突破未来的完全工作策略》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心。我想要的是那种能够让我“突破”的东西,不是简单地适应,而是主动地去创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看到一些我以前从未想过的可能性。它会不会讲到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擅长的事业?或者,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辨别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我对这种能够带来启发,并且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未来方向的书籍,有着特别的期待。我渴望的是那种能够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敢于去尝试,敢于去改变,最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有点沉静又带点希望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常常在深夜里,看着窗外发呆,想着自己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是不是真的会像长辈们说的那么“卷”,每天都在担心着能不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不被淘汰。书名《写给生存不安的年轻人:突破未来的完全工作策略》,光看就觉得很贴心,好像有人懂我的焦虑一样。我一直觉得,所谓的“未来”,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由我们现在一点一滴的努力拼凑出来的。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不是在唱高调,也不是在讲空泛的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地探讨“工作策略”,这对于我这种还没完全找到方向,或者找到了方向但又感到迷茫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路,并且有勇气去走下去。毕竟,我们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那种能够带来切实改变的智慧,而不是那些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的“鸡汤”。
评分我算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看书的时候,我最看重的是内容的落地性。对于《写给生存不安的年轻人:突破未来的完全工作策略》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给我一些“干货”。不是那种听了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的东西。我需要的是一些能够让我马上就能去实践,并且能够看到一点点效果的策略。比如,它会不会讲解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去拥抱变化,而不是害怕变化?或者,在“内卷”如此严重的当下,有没有一些“非典型”的路径可以选择? 我很想知道,书里面会不会有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实际的练习题,让我能够边读边学,边思边行。毕竟,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是在试错中成长的,如果能有一本像指南一样的手册,指引我们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弯路,那将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韧性、更有智慧的职场人,能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