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蒐集2650词条,可分为四大部分:
1.放射生态学。这些词条是比较新颖的,国际辐射单位与度量委员会(ICRU)于2001年7月出版第65号报告,即针对放射生态学的量与专有名词而编写的。
2.放(辐)射防护。这方面的变化很大,民国97年(2008)元旦即将施行的新版「游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所使用的专有名词,均收纳于本书。
3.放射性废弃物。除了放射性的词条外,凡涉及与放射性废弃物处置有关的地质名词均入选。
4.环境辐射。环境辐射的度量包含低背景辐射计测技术与数理统计学,其有关的词条均纳入本书。
本书的词条系依照英文字母顺序编排,并附有依照笔画编排的中文名词索引,以利检索。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过去认为:保护人类达到当前认为需要的程度而採用管制环境的标准,可以保证不致危及其它物种。在偶尔的情况下,不属于人类的某些物种中的个体可能受到危害,但不致达到危及整个物种或在各个物种之间造成不平衡的程度。目前,ICRP在关心人类环境方面仅限于针对放射性核种在环境中的迁移,因为这迁移会直接影响人类的辐射防护的。
在环境伦理范围之内,目前能确定几个观点,这些观点是源于哲学的考虑。为了方便起见,其可概括如下:以人为中心(anthropocentric),是以人类为主体或为道德标准的唯一对象,对于所关心的环境主要考虑其对于人类的影响。以生物为中心(biocentric),此道德标准可以延伸至其他物种的个体,因此势必负有保护此个体的义务和责任。以生态为中心(ecocentric),实际上此道德标准可延伸至环境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也因此包括了山川风景,其着重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更胜于其所拥有的单一或每一个体成分的道德重要性。以生态为中心的观点则大不同,尤其关于考虑到环境方面所持的道德标准。在许多社会中系从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宗教层面上,集体地反映出这些观点。也就是强调众生物的生存权利,要从上帝的眼界,确立众生平等,不再以人为中心。ICRP有鉴于此,已将环境保护推及人类以外的物、种,并将纳入未来的辐射防护系统,是促成笔者编写本书的动机。
本书共蒐集约2650词条,概可分为四大主要部分:
笔者有幸,均参与上述4种领域辞典的编纂工作。本书虽涵盖4领域,但仍以放射生态与防护为重,故亦以此命名。英译为Dictionary of Radiological Ecology and Protection。
本书的编纂,第一部分放射生态学承蒙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辐射防护处黄肇基科长及辐射侦测中心黄景钟主任逐条细校指正,全书的打字排版则蒙财团法人中华民国辐射防护协会陈柔蓁小姐鼎力相助,谨致谢忱。
作为一个在核工业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兵,我对放射性相关的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在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都来自近些年的权威期刊和研究报告,很多内容都反映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水平。例如,在关于新的辐射监测技术和个人剂量计的介绍部分,信息非常翔实,这对于我们一线工作人员来说,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动态,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问题,也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和阐述,并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这一点非常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推动进步的工具书。我曾经向不少年轻的同事推荐过这本书,他们也都反馈说,这本书帮助他们建立了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界中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力量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放射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这涉及到环境、生物以及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课题。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就被其中涵盖的广度和深度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而是将放射生态学和防护学这两个紧密相连的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从放射性衰变的基本原理,到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性质,再到它们在不同环境介质(土壤、水、空气)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潜在影响,这本书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深入探讨了各种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辐射剂量评估的方法、核事故应急响应的流程等等。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全面了解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概念,并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问题中去。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揭开放射生态与防护的神秘面纱。
评分说实话,我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毕竟“辞典”这个词听起来总是有些枯燥和技术化。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吸引人。虽然它是面向专业人士的,但它的解释并非生硬的学术堆砌,而是力求用清晰、简洁、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一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经过精炼的表述后,变得生动有趣,甚至有些地方还带有一丝文学的韵味。例如,在描述放射性污染扩散时,它没有使用过于冷冰冰的数据模型,而是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其过程,让我仿佛能“看到”放射性粒子如何在环境中播散。这种“故事感”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并从中学习到知识。我常常会因为被某个词条的解释所吸引,而顺着其引用的相关条目一路读下去,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点。这绝对是一本我愿意主动去翻阅,而不是被动去查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在整理和编撰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术语解释集,更是一部关于放射生态与防护领域知识的百科全书。我注意到,书中很多词条的解释都包含了该领域的历史发展、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关于“核安全文化”的条目中,它不仅解释了其基本内涵,还详细阐述了其在国际核安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穿透性”的解释,让我不仅了解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和“将来会怎样”。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在这个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野和启示,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对整个领域的发展有更宏观的把握。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设计真的让我非常舒服。页面排版宽松适度,字体大小也正合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重要概念时,会使用加粗或者斜体来突出关键信息,这使得我在快速浏览时,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而且,书中的图表都非常清晰,数据标注准确,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非常有帮助。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来传递信息,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效。我曾经在一次重要的会议前,需要快速查找一些专业术语的准确定义,这本书就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让我自信地进行了报告。这种“用得顺手”的感觉,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采用的是一种沉稳而富有质感的深蓝色,上面印着烫金的“放射生态与防护辞典”几个大字,散发着一种专业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息。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厚重感,翻开来,文字印刷清晰,版式设计也相当合理,每一页的信息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或者杂乱。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一点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它在一些术语的解释部分,还配有一些精美的插图或者示意图,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非常有帮助,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物理层面的呈现,就已经为我的学习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是一个初涉这个领域的研究生,对于很多专业术语都感到陌生,所以这样一本精心制作的辞典,无疑是我的及时雨,也让我觉得这笔投资非常值得,毕竟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知识的容器,而这个“容器”本身就足够让人满意了。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刚刚开始接触放射生态学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是一座宝藏。我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和教材,但总是感觉概念繁杂,难以系统掌握。而这本辞典,则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分解开来。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非常到位,既有基础的概念定义,也有深入的原理阐述,并且用词规范、准确。最重要的是,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和比较,让我能够避免走入误区。例如,在“辐射”和“放射性”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中,它就清晰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避免了初学者常见的混淆。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让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对这个领域的正确认知,为我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关于放射性防护的书籍,但很多都侧重于某一方面,要么是理论讲解过于深奥,要么是实践操作过于简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解释每一个专业术语时,它都会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比如,在讲解“辐射屏蔽”这个概念时,它不仅列出了各种屏蔽材料的衰减系数,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场景下(如实验室、医院、核电站)的屏蔽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甚至还提供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图表。这样的内容安排,让我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知道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的设计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它让我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实用信息,并且能够理解这些信息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学普及读物,不仅要准确传达科学知识,更要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虽然它是一本辞典,但它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知识。作者在解释每一个条目时,都会尽量挖掘其背后的科学故事或者历史渊源。例如,在介绍“居里夫人”这个条目时,它不仅简述了她的主要贡献,还描绘了她当年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艰苦研究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伟大与不易。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科学词汇,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我经常会在睡前翻阅几页,享受这种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的乐趣,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科学精神的启迪。它让我意识到,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数据,更是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的结晶。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人性化。我非常看重一本工具书的检索便利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中文拼音索引,还配备了英文术语对照表,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阅读英文文献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在查找某个特定术语时,我可以通过拼音快速定位,或者直接通过英文术语去查找,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而且,书中的条目之间设置了大量的交叉引用,当我阅读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时,可以很方便地跳转到相关的解释条目,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整体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跳跃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孤立的词条上。它就像一个智能化的知识导航系统,指引我在放射生态与防护的浩瀚海洋中自由航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