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威尼斯,怎么舍得离开?
所以停驻脚步吧,
慢游、窝居都可以,
直到自己也成为威尼斯的一部分!
只有威尼斯,才能这样令人意乱情迷,念念不忘!威尼斯的大街小巷,美景处处,净是千百年的华丽。居游,才能接触到这城市的古老灵魂啊。
所以,一大早跟着良忆和约柏的脚步,搭乘traghetto横越大运河,行经圣索菲亚广场到里亚托市场,採买新鲜食材,然后依照良忆的居游食谱,轻松的做出道地威尼斯菜色!至于懒洋洋的下午,则一定要买些腊肠、腌渍橄榄,加上外脆里软的『拖鞋』面包,到公共庭园享用一顿美味的义大利式野餐!向晚时分,迷路在水都的后街小巷中,享受河边老屋倒映在水面上的昏黄灯光,迷离又恬适的夜色乐趣!
然后,在良忆精选的特色小酒馆里,喝杯酒、吃些小点心,在那一刻,会觉得自己已经属于威尼斯了。而晚餐当然要在良忆推荐的『物有所值』餐馆里享用美食,酒酣耳热之际,想起昨天才去过的布拉诺小岛,那洒遍大街小巷的艳丽色彩和清凉的海风,餐桌上立时洋溢着人情之美的感动。
或者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里,坐进窗边的单人安乐椅上,看看书、喝杯咖啡,度过属于自己的威尼斯时光。然后发觉,水都居游的梦想,真的有了一个实在的地址了!
作者简介
居游品味家韩良忆
喜欢简单的生活,认为生活中只要有好吃的食物、好听的音乐、好看的书和电影,平日能在家附近散散步,一年至少去旅行一次,就很好了。尤其吃和音乐是最容易取得的乐趣,一日不能缺。
觉得吃东西时影响自己最多的是心情和食物的本身,再来就是一起吃的人。一看到就想买的CD,有Van Morrison、John Coltrane和Miles Davis。喜欢的作家很多,最喜爱又敬佩的『偶像』是已故的美国饮食文学作家M.F.K.,只要买得到的书,全部都收集了。
觉得幸福就是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但是对人生仍怀有梦想。总觉得,没有梦的人生,不值得活的。
正因为如此,目前定居荷兰,云游四海,依旧继续享受着美食和旅游的生活。
【最佳摄影师】侯约柏Job Honig
生于荷兰古城豪达(Gouda),从小爱摄影,长大学电脑科学,目前任职荷兰台夫特科技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担任研究员。《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和《在郁金香之国小住》,是他和妻子韩良忆共同的居游记忆。
我一直认为,有些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品味”。《地址:威尼斯》正是这样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需要慢慢啜饮,才能品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我尤其欣赏他对光影的捕捉,那种在水面上跳跃的粼粼波光,那种在古老建筑上投下的斑驳陆离,都通过他的笔触变得生动而富有层次。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看着雨滴打在玻璃上,思绪随着那些文字在威尼斯蜿蜒的小巷中穿梭。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美景,而是将那些寻常的、甚至是有些破败的景象,描绘得充满诗意。我能感受到作者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他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静默中听到回响。书中那些关于当地人的生活片段,也十分引人入胜,没有刻意的戏剧化,却充满了生活本身的韧性与温度。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曾在那片水域中徘徊过,感受过那份属于威尼斯的独特韵味。
评分对于《地址:威尼斯》,我只能说,它是一次关于“失落”的沉思。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细腻,描绘了这座城市在时间洪流中的变迁与消逝。我并非指的是字面上的消失,而是那种无形的、悄无声息的遗忘,被现代化的浪潮裹挟,被游客的匆忙脚步踩踏过的痕迹。书中对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被遗忘的角落的刻画,让我心生戚戚焉。那些精美的雕塑,那些宏伟的宫殿,它们依然矗立,但它们的灵魂,它们所承载的辉煌,是否还在?作者似乎在追问,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威尼斯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他笔下的人物,也常常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与这座城市一同被遗弃在时间的角落。我喜欢他对细节的挖掘,那些被海水腐蚀的木桩,那些脱落的石灰,那些静默的运河,都在诉说着时间的无情。这种对“逝去”的深刻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存在”的意义。它不是一篇轻松的旅行指南,而是一次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哲学探讨,触及到了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让人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地址:威尼斯》真是让人沉醉,刚翻开第一页,我就仿佛置身于那迷离的水城,耳边回荡着贡多拉船夫悠扬的歌声,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石桥的潮湿气息。作者描绘的威尼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心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隐藏在狭窄小巷深处的庭院的描写,那些被岁月染成斑驳的墙壁,盛开着热烈三角梅的阳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感,仿佛在低语着几个世纪前的往事。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情,那种超越了单纯游览和观光的依恋。他笔下的每一条水道,每一座桥梁,都似乎被赋予了灵魂,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与这座城市,也与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我常常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脑海里勾勒出那些画面:夕阳下的圣马可广场,金色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建筑上,鸽子扑棱着翅膀飞过,人群熙攘却又宁静。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从未在其他游记或历史读物中体验过的。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传递,是灵魂的唤醒。
评分我必须说,《地址:威尼斯》是一本充满“意外”的书。你以为它会是一本描绘浪漫风情的作品,但它却以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会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细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又会发现这些细节恰恰是构建整体意境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最欣赏的是他对“偶然性”的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人,那些在转角遇到的风景,那些在脑海中闪过的念头,都被他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组织得如此天衣无缝的?书中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比如对一种鸟的叫声的描绘,对一种旧建筑风化的痕迹的刻画,都显得格外传神。这种对“微小”事物的重视,恰恰构成了这座城市和书本的独特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旅程,它打破了我对威尼斯的刻板印象,也让我对叙事本身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地址:威尼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作品,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身份”的迷失与重塑。作者以一种令人不安的疏离感,描绘了身处异国他乡,尤其是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中的个人体验。我常常在想,当一个人漂泊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城市里,他原有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受到挑战?书中的主人公,似乎就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他试图融入,却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旁观者的审慎;他渴望理解,却又深知隔阂的存在。我尤其喜欢他对城市景观与内心世界的对应描写,那些迷宫般的街巷,那些如同幻境般的水域,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探索。他笔下的威尼斯,不再是游客眼中的明信片风景,而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场域。这种对“他者”身份的细腻探究,让我对旅行和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游记,而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对话,充满了智性的挑战和情感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