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者评语
介绍及评论日本自平成年代起(1989年)至今十大导演、演员及135部优秀电影,并探讨当代日本电影新趋势。
怀念着已逝恋人的女子在雪地上大叫「你好吗?」;小女孩在龙猫的肚皮上跳弹床;戴着死亡颈环的一班少年在荒岛上互相残杀;母亲与女儿在灰暗的住宅内被「鬼水」追逐;被迫穿着兜裆布参加相扑的五位男生……这些都是曾在香港上映的日本电影中的难忘场面。
日本电影一向深受香港观众欢迎,近年如《Nana》、《死亡笔记》、《导盲犬小Q》等影片皆曾牵起过一阵热潮;也有些在香港未掀起过如此热潮,但却深受「识货」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如《花火》、《Go!大暴走》、《黄昏清兵?》等等。
本书特色
日本被视为潮流指标,日本电影亦一向受香港观众欢迎,近年如《导盲犬小Q》、《在世界中心唿唤爱》等影片皆曾牵起过一阵热潮。本书所涵盖的,正是近十七年的当代日本电影。
本书内容丰富,从历史篇作引导,分析平成日本电影之风气,介绍最重要的导演、演员,以及爱情、喜剧、惊悚等不同类型电影之代表作,再以票房、奖项等多方面资料作补充,令读者有全面、基本的认识。
有别于一般电影评论书籍,作者弃用艰涩难懂的电影专业名词,改以浅白的文字,着重客观分析,更贴近普罗电影观众。
作者所挑选的作品以专业影评人的评价、所获奖项及可观性为依归,故当中有雅俗共赏的大热作,也有从未在香港上映的沧海遗珠。读者对前者易有共鸣,相信也有兴趣按介绍找寻后者欣赏。
作者简介
舒明
日本电影专家,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士及香港大学文学硕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1960年代起当影评人,着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1995)、〈追寻杜鲁福在华人世界的文字之旅〉(2005)、〈日本艺术电影在香港,1962-2002年〉(2006)等,合编《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香港,2003),译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2005)中论钱钟书及师陀两章。1993至2001年曾在美国发表5篇华语电影研究的英文书目。
这本书带我重温了那段充满变迁的日本电影时光。从平成元年1989年开始,到2006年,这中间跨越了十多年的岁月,日本电影市场经历了怎样的起伏?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导演,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是如何影响观众的,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书中对宫崎骏的动画系列,比如《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掀起浪潮的,一定有深刻的分析。还有北野武,这位以暴力美学闻名的导演,他的《奏鸣曲》、《花火》等作品,是如何在国际影坛上崭露头角,又如何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些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个时代青春片、爱情片的描写,比如岩井俊二的《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的青春故事,在那个年代是否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当时备受争议却又极具艺术价值的影片?那些挑战传统观念、触及社会敏感话题的作品,它们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日本电影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那段光影记忆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肌理,感受那些影像背后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关于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关于时代精神的解密报告。1989年至2006年,这段时间在日本社会经历了怎样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而这些又如何体现在电影创作中?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在那个时期涌现出的,具有深刻社会反思意义的影片。例如,一些关于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或者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困境的电影,它们是如何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引发公众的思考?我又对那些探讨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那个时代,这些矛盾是如何通过影像被展现和处理的?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提及一些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争议,但却极具艺术价值的影片,它们是如何突破审查的界限,或者以一种大胆的方式来触及敏感话题的。这本书如果能为我勾勒出那个时代日本电影的艺术图谱,让我看到它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双重突破,那无疑将是一次难忘的阅读经历。
评分这本关于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著作,无疑是一次关于时代变迁与影像叙事的深刻梳理。我对于书中可能探讨的,关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电影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充满了好奇。毕竟,1989年到2006年,这段时期,恰逢日本社会经历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这种变化必然会投射到电影创作中。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那些在泡沫经济时期诞生的,带有怀旧、迷茫甚至颓废色彩的作品?例如,那些探讨都市人群孤独感、失落感,或者关于青春期迷惘的影片,它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引起共鸣的?我很想知道,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本电影是如何在保持艺术个性的同时,寻找新的生存之道。有没有提及那些试图突破传统类型片束缚,进行大胆创新的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比如,一些独立电影的兴起,或者一些类型片与艺术片界限模糊的探索,这些是否会被收录其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罗列影片和导演,更在于它能够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通过电影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期日本社会的情感脉络和文化心理。
评分作为一个热爱日本电影的普通观众,我被这本书的主题深深吸引。1989年到2006年,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更是日本电影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时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那些在当时备受瞩目,甚至成为一代人集体回忆的电影。比如,那些曾经在影院里万人空巷的作品,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影片的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以及它们在当时所引发的社会讨论?我尤其想了解,那些成功的商业片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比如,一些反映职场压力、家庭关系变迁,或者关于社会不公的影片,它们是如何在娱乐性的外壳下,传递出深刻的信息?同时,我也很好奇,在那段时期,有哪些新兴的电影类型或表现手法开始流行?是写实主义的回归,还是奇幻、科幻元素的涌入?这本书如果能够为我揭示这些,那将是一次非常棒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日本电影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我曾经喜爱过的电影,它们之所以能够打动我,究竟是哪些元素在起作用。
评分这本书以“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1989-2006”为题,点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渴望在书中看到对于那个时期日本电影美学风格的梳理和辨析。比如,在视觉呈现上,是否存在某种贯穿始终的时代烙印?是否有一些独特的摄影技巧、剪辑方式,或者是色彩运用,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日本电影?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在那个时期崛起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导演,例如是枝裕和、黑泽清等,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在影像语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他们是如何通过镜头来捕捉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或者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影片,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影像创作的幕后故事,或者导演们对于创作理念的阐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日本电影的“匠人精神”,以及在技术和艺术之间,他们是如何取得平衡的。对于那些曾经让我惊艳的画面,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让我从一个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