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者評語
介紹及評論日本自平成年代起(1989年)至今十大導演、演員及135部優秀電影,並探討當代日本電影新趨勢。
懷念著已逝戀人的女子在雪地上大叫「你好嗎?」;小女孩在龍貓的肚皮上跳彈床;戴著死亡頸環的一班少年在荒島上互相殘殺;母親與女兒在灰暗的住宅內被「鬼水」追逐;被迫穿著兜襠布參加相撲的五位男生……這些都是曾在香港上映的日本電影中的難忘場麵。
日本電影一嚮深受香港觀眾歡迎,近年如《Nana》、《死亡筆記》、《導盲犬小Q》等影片皆曾牽起過一陣熱潮;也有些在香港未掀起過如此熱潮,但卻深受「識貨」觀眾喜愛的經典電影如《花火》、《Go!大暴走》、《黃昏清兵?》等等。
本書特色
日本被視為潮流指標,日本電影亦一嚮受香港觀眾歡迎,近年如《導盲犬小Q》、《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影片皆曾牽起過一陣熱潮。本書所涵蓋的,正是近十七年的當代日本電影。
本書內容豐富,從曆史篇作引導,分析平成日本電影之風氣,介紹最重要的導演、演員,以及愛情、喜劇、驚悚等不同類型電影之代錶作,再以票房、奬項等多方麵資料作補充,令讀者有全麵、基本的認識。
有彆於一般電影評論書籍,作者棄用艱澀難懂的電影專業名詞,改以淺白的文字,著重客觀分析,更貼近普羅電影觀眾。
作者所挑選的作品以專業影評人的評價、所獲奬項及可觀性為依歸,故當中有雅俗共賞的大熱作,也有從未在香港上映的滄海遺珠。讀者對前者易有共鳴,相信也有興趣按介紹找尋後者欣賞。
作者簡介
舒明
日本電影專傢,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及香港大學文學碩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圖書館館長。1960年代起當影評人,著有《日本電影風貌》(颱北,1995)、〈追尋杜魯福在華人世界的文字之旅〉(2005)、〈日本藝術電影在香港,1962-2002年〉(2006)等,閤編《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香港,2003),譯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2005)中論錢鍾書及師陀兩章。1993至2001年曾在美國發錶5篇華語電影研究的英文書目。
這本書以“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1989-2006”為題,點齣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我渴望在書中看到對於那個時期日本電影美學風格的梳理和辨析。比如,在視覺呈現上,是否存在某種貫穿始終的時代烙印?是否有一些獨特的攝影技巧、剪輯方式,或者是色彩運用,能夠代錶那個時代的日本電影?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在那個時期崛起的,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導演,例如是枝裕和、黑澤清等,他們的作品是如何在影像語言上進行探索和創新的。他們是如何通過鏡頭來捕捉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或者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影片,而是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影像創作的幕後故事,或者導演們對於創作理念的闡述。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日本電影的“匠人精神”,以及在技術和藝術之間,他們是如何取得平衡的。對於那些曾經讓我驚艷的畫麵,我希望書中能提供更深層次的解讀,讓我從一個更專業的視角去欣賞它們。
评分這本關於平成年代日本電影的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份關於時代精神的解密報告。1989年至2006年,這段時間在日本社會經曆瞭怎樣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碰撞,而這些又如何體現在電影創作中?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在那個時期湧現齣的,具有深刻社會反思意義的影片。例如,一些關於青少年犯罪、校園暴力、或者關於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睏境的電影,它們是如何挑戰當時的社會規範,引發公眾的思考?我又對那些探討日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衝突的作品産生瞭濃厚興趣,在那個時代,這些矛盾是如何通過影像被展現和處理的?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提及一些在當時引起巨大社會爭議,但卻極具藝術價值的影片,它們是如何突破審查的界限,或者以一種大膽的方式來觸及敏感話題的。這本書如果能為我勾勒齣那個時代日本電影的藝術圖譜,讓我看到它們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的雙重突破,那無疑將是一次難忘的閱讀經曆。
评分這本書帶我重溫瞭那段充滿變遷的日本電影時光。從平成元年1989年開始,到2006年,這中間跨越瞭十多年的歲月,日本電影市場經曆瞭怎樣的起伏?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導演,他們的作品在當時是如何影響觀眾的,又留下瞭怎樣的印記?書中對宮崎駿的動畫係列,比如《韆與韆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是如何在那個時代掀起浪潮的,一定有深刻的分析。還有北野武,這位以暴力美學聞名的導演,他的《奏鳴麯》、《花火》等作品,是如何在國際影壇上嶄露頭角,又如何反映瞭日本社會的一些邊緣人群的生存狀態?我尤其期待書中對那個時代青春片、愛情片的描寫,比如岩井俊二的《情書》、《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等等,那些細膩的情感,那些關於成長、關於失去的青春故事,在那個年代是否有瞭新的錶達方式?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當時備受爭議卻又極具藝術價值的影片?那些挑戰傳統觀念、觸及社會敏感話題的作品,它們的齣現又意味著什麼?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日本電影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那段光影記憶的大門,讓我有機會去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的文化肌理,感受那些影像背後鮮活的生命力。
评分作為一個熱愛日本電影的普通觀眾,我被這本書的主題深深吸引。1989年到2006年,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段,更是日本電影發展史上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時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那些在當時備受矚目,甚至成為一代人集體迴憶的電影。比如,那些曾經在影院裏萬人空巷的作品,它們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影片的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以及它們在當時所引發的社會討論?我尤其想瞭解,那些成功的商業片背後,是否也隱藏著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批判。比如,一些反映職場壓力、傢庭關係變遷,或者關於社會不公的影片,它們是如何在娛樂性的外殼下,傳遞齣深刻的信息?同時,我也很好奇,在那段時期,有哪些新興的電影類型或錶現手法開始流行?是寫實主義的迴歸,還是奇幻、科幻元素的湧入?這本書如果能夠為我揭示這些,那將是一次非常棒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日本電影有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我曾經喜愛過的電影,它們之所以能夠打動我,究竟是哪些元素在起作用。
评分這本關於平成年代日本電影的著作,無疑是一次關於時代變遷與影像敘事的深刻梳理。我對於書中可能探討的,關於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電影産業所麵臨的挑戰與轉型,充滿瞭好奇。畢竟,1989年到2006年,這段時期,恰逢日本社會經曆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變革,這種變化必然會投射到電影創作中。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那些在泡沫經濟時期誕生的,帶有懷舊、迷茫甚至頹廢色彩的作品?例如,那些探討都市人群孤獨感、失落感,或者關於青春期迷惘的影片,它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引起共鳴的?我很想知道,在商業化浪潮的衝擊下,日本電影是如何在保持藝術個性的同時,尋找新的生存之道。有沒有提及那些試圖突破傳統類型片束縛,進行大膽創新的導演和他們的代錶作?比如,一些獨立電影的興起,或者一些類型片與藝術片界限模糊的探索,這些是否會被收錄其中?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羅列影片和導演,更在於它能夠勾勒齣一個時代的精神圖景,通過電影的視角,來理解那個時期日本社會的情感脈絡和文化心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