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有49%的人不喜欢美国!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2007.1.22最新民调报告—
你知道原因吗?
山姆大叔!你到底想把世界变成什么样子?
圣诞老人、威而刚、死刑、贝蒂.布波、基因改造生物、
麦当劳、电视购物、微软视窗、芭比娃娃、垃圾食品、
棒球帽、原子弹、番茄酱、肉毒桿菌毒素、海报女郎、
泰迪熊、涂鸦、卫生纸、硅胶隆乳、绿色和平组织……
不管是喜欢或是讨厌,我们都无法否认美国是目前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他以傲人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影响着全世界生活的种种面向,
包括了物质条件与思考方式。
有人将他奉为自由民主的圣地、追寻美国梦的所在,
也有人将他视为世纪的霸权、邪恶帝国主义的化身。
然而,如此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二元式论断,
是否让我们忽略了看待美国的其他可能?
到底什么才是这个山姆大叔的真实面貌呢?
本书特色:
1、具体列出「喜欢美国」与「讨厌美国」的各方说法,让关于美国文化的讨论与议题,不再流于肤浅的泛泛之言。
2、透过简明的书写方式,一窥美国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也看清世人对美国梦的渴望。
本书作者凡松.侯杰从理论分析到传闻轶事,
引领着我们重新认识这个要不是被吹捧上天,要不就是被骂到臭头的国家。
借由各种我们所熟悉、切身接触得到的生活实例,
让我们以多元的视角重新评价美国。
作者简介
凡松?侯杰(Vincent Roger)<*/b
法国人,一直以来都对各类文化事物保有高度的好奇心,堪称兴趣广泛。除了主持一家视听制作公司,专为行动电话厂商客户进行广告摄制之外,也曾经针对手机行销写作专着论述。他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对于缤纷多采的不同文化的面貌,始终兴趣盎然。而美国作为当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样本,则特别令他着迷。正因如此,让他想撰写一本书来呈现他对美国的种种印象与思考,并且具体罗列出「喜欢美国」与「讨厌美国」的各方说法,让关于美国文化的讨论,不致流于肤浅的泛泛之言。本书会有这样的构思与布局,正好也是他的个性使然:既兼容并蓄,又充满对于事物的热情。
凡松?侯杰现职为S&V兄弟公司总经理,他对于新兴商业活动的发展、策略性与操作性行销、媒体与电信部门合作关系等论题,多有琢磨,并能提供专业的建议给谘询的厂商企业。
译者简介
沈台训
台大动物系、清大社人所人类学组毕业。自由编辑,译有《文化与发展》、《旅行,旅行去》等书。
推荐者简介
陈希林
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毕业。曾任联合报、中国时报记者,现为编辑。
推荐序
看美国,却看到自己
陈希林 世界上有两个美国。 我认识的第一个美国,是爸爸从邮局扛回来的美国。 小学四年级,我和同年龄的朋友们整天穿着四角内裤,歪着身子骑上比自己还高的脚踏车到处跑。那个年代,每个小学生都在下午四点左右就回到家里了。那个年代,每个人的妈妈都待在家里,煮绿豆汤放在桌上,把黑黑的仙草切成四方小块,淋上红糖水之后冰进冰箱。 当爸爸扛着一个纸箱,欢天喜地从邮局回到家的时候,真的引起一阵骚动。那时已近黄昏,我们家所有的小孩都回来了,睁大眼睛看着纸箱进门。太好了,爸爸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把里面的东西藏起来,等我们乖的时候才拿出来。那天,我们一拥而上,打开纸箱子里面的神奇世界。 这真是太神奇了!
四个小孩,日后会取名玛丽、杰克、罗宾、珍妮花,此时正围在纸箱旁边,等着爸爸拿剪刀拆开纸箱,扯掉透明胶带,把印有奇妙字样的怪纸撕开,让我们进入一个小眼睛未曾看见,小耳朵未曾听见,小小心灵未曾想到的世界。美国的世界。 那是叔叔寄来的纸箱,里面装满了书籍和玩具,送给未来的玛丽、杰克、罗宾、珍妮花。箱子一开,首先捉住我们注意力的事情,是一种味道,一种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味道,陌生的,香香的,让我微笑起来。这是美国的味道。
其次才是视觉上场。一大堆白色,很像菱角的东西,把箱子塞得满满的。这些是衬垫的保丽龙,啧啧,你看看,美国连保丽龙都做得这么别致,这么香! 终于,神奇的世界从保丽龙底下浮现出来,进入我们的眼中。女孩子得到什么礼物,我完全没印象。但我们男孩子的东西,我可清楚了。一把银身黑柄手枪,按着扳机啪啪响;一架铁制小飞机(机身很简陋),底下卡着一个铁炸弹。炸弹的顶端可以稍微移动出小小的空间,容纳纸条形状的火药,只要手里拿着机头往地面俯冲,炸弹就会掉下来。 还有一个五彩缤纷的长方形纸盒子,上面画着一艘船,舰艏的火砲喷出橘黄色、黑色的火光和烟雾,好漂亮!船上有几个模煳不清的人影在跑来跑去,尖尖的船头上面漆着「932」几个数字。打开一看,一片片塑胶小零件掉落下来。这个纸盒子我保存了好久好久,船都已经不见了,盒子还在。长大以后才搞清楚,这是编号九三二的驱逐舰「约翰.保罗.琼斯号」,曾经参与「双子星」太空计画的太空舱回收。
「 你看看!」爸爸指着大纸箱底部的一个破洞:「真差劲,被人打开过了。」我们这才发现纸箱破了一个洞。我们的心里也破了一个洞,想像着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我们不认识的家庭,分享着从我们这里拿去的神奇美国货。 「叫他不要再寄这些东西,他可怜了。」妈妈在旁接腔。她说的是叔叔。长大以后,我回头推算叔叔寄来那箱玩具的时间,他还没有身分,搬过好几个州,偶尔找个怪学校上两堂课,开过计程车,打过各样的工。照片上的他插腰站在宏伟壮丽的奇妙美国建筑列柱旁边,非常瘦。 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美国:事事丰富,处处先进。 世上有两个美国,两个美国都像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第一个美国,照出我们的渴望。小时候一直听大人说,美国人好天真,路上见到人,即使是不认识的,都会打招唿。大人说,美国人好天真,只要我们有难,他们就会帮我们。他们的东西好棒喔,吉普车不用钱就这样送我们。
我们心底渴望我们也能够同样富裕,每个人都能住大房子,有院子,每家四个人坐享六辆车,一艘船,两只狗。我们渴望生活舒适,收入丰富,可以游走全球,到处旅行。我们渴望社会安宁,人民有礼,国家强大:格瑞那达、利比亚、巴拿马、伊朗……谁惹到我谁就挫咧等我海扁他。多神气啊! 第二个美国,到了一九九○年代以后,才在我的心里出现。前苏联瓦解,中部与东部欧洲诸国巨变, 「单边主义」这个词汇也开始流行。大家开始指摘美国粗暴、蛮横、独大,我开始注意到各地各方对美国发出抗议的消息。 各地的人,抗议美国的原因都不太一样。纽澳不让美舰携带核武进入他们的港口,日、韩因为美国驻军的政治、风纪问题大吵大闹,大陆悲愤于美机误炸该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第二个美国的影像在我心里渐渐成形:他是可以被人讨厌的,可以被人抗拒的。 随着社会发展,第二个美国照映出来的我们,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我们集体的自我意识长大了,变得比较有主见,比较有自信,比较勇于表达看法。
我们很多当年的渴望,现在已经被填满。我们有房子有车子了(有时比不上美国人的大、舒服),我们读过书了,心中形成独立的见解了,会讲英文了,敢表达了。而且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价值不在家道丰富,不在金发碧眼,乃在心中有平静安稳,对未来有盼望。 某个层次上,第一个纯真丰富的美国,和第二个充满争议的美国,在我们心里是相互冲突的。我们大可反对美国的霸权,但政客又告诉我们说,我们当然要抱美国的大腿。我们对现实不满,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 「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就成为我们所想像、渴望的对象。很多人在嘴里讨厌美国,但如果他们真正诚实的话,也会承认自己向往那种「想像中的理想美国生活」。
《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替我们把这两个美国整理清楚。首先,这本书剥除了「第一个美国」的浪漫梦幻,让我们看清楚想像与真实的差异。其次,这本书把「第二个美国」用冷静的事实呈献给我们看。书中简明如字典词条般的安排,最适合我们读者用轻松的脚步,回顾过去两个世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潮流发展,让我们把美国想个透彻,也把自己好好看清楚。 看美国,看来看去其实我们渴望看到的是自己。
本文作者为文化工作者
作者序
啊,对于山姆大叔…… 如果不是喜欢他,就是讨厌他!所有关于美国的议论、所有的成见,经常都是立场对立、泾渭分明。大家各自选边站,一经决定,就抵死不改。事实的真相对这些人而言,理应白纸黑字、非黑即白。但却一点也不!真相不过是一尾双头蛇,两边人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这本选粹,邀请我们以另一种角度,「一种不选边站」、「多元想法」的角度,来审视五十个喜欢美国的理由,以及五十个讨厌美国的理由。在本书中,讨厌的理由佔有一半的数目,其排序并无依照什么轻重大小的标准,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对各种想法,时时保持警戒之心、继续多方查考,而一方面也希望能够让人读来兴趣盎然。
每个人都可以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建立对于事情的观点与看法。 谈论「美国这个议题」,可说完全切合现况。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强权,是所有批评论战的焦点。在国际纠纷或商业战争期间,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在都引发无数的文章、出版物、电视评论节目争相指责,说美国这种没有竞争对手的作法弊端丛生。可是在此同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却不断引人群起效尤,影响无远弗届。在电影、广告、音乐、流行文化、商业活动等领域,都可看到来自这个大国的影子渗透其间。 在本书接下来的篇章中,你将可以读到(或重温)所有属于我们时代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题:真人实境秀、快速约会、圣诞老人、威而刚、死刑、小甜甜布兰妮、基因改造生物、莫妮卡.陆文斯基、芭比娃娃、垃圾食品、棒球帽、原子弹、蕃茄酱、京都协议破局、肉毒桿菌毒素、法国小孩的新名字、海报女郎、泰迪熊、涂鸦、卫生纸等等。所有这些子题,或好或坏,都是美国带给我们的事物。本书就是为了唤醒我们去注意这个美国现象。
我购买《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是因为我一直对“美国梦”的实现程度存疑,想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这个国家。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美国社会光鲜亮丽表象下的另一面。作者在书中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运作、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美国,而是通过列举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展现美国社会在不同方面的真实情况。我特别喜欢他分析美国创新精神的部分,既肯定了其强大的驱动力,也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化和资源浪费。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存在其固有的矛盾和挑战。它也促使我反思,我们自己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决。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事务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不能只听信官方的宣传,也不能只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新闻。因此,《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度解读的需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引用了不少数据、历史事件和学术研究,使得他的论点既有深度又有说服力。他分析问题时,角度非常多元,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力求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美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话题,比如种族问题、移民政策、医疗体系的缺陷等等,而是直面现实,深入探讨。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丰富了我对美国的认知,也提升了我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这本书的期待不高,以为会是一本充满情绪宣泄、观点偏颇的书。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给我带来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美国社会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裂痕”,并将其放大,让我们看清那些潜藏的危机。书中的很多例子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一样。他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美国社会中的个体命运,让我看到了在宏大叙事背后,那些被忽略的普通人的挣扎与无奈。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喜欢”或“讨厌”的罗列,而是在这种对比中,展现了美国文明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它让我学会了更加批判性地看待信息,也让我意识到,在评价任何事物时,都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评分我一直对美国这个国家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向往,也有疑虑,所以看到《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这本书就像一把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光鲜外表下的种种矛盾与真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姿态,将美国人引以为傲的自由民主、创新精神,与背后隐藏的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枪支泛滥等社会弊病一一呈现。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陷入沉思,思考那些“喜欢”的理由背后是否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而那些“讨厌”的理由,又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自身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去辨别,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国的书,更是一面映照世界的镜子,让我们在审视他人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评分我购买《喜欢与讨厌美国的100个理由》纯粹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别人是如何看待这个强大而又充满争议的国家。读完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娓娓道来,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他能够从一个非常细微的生活细节切入,然后引申到一个宏观的社会问题,这种叙事技巧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比如,他可能会从美国人对小费的讲究,聊到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生存状态;又或者从美国人对个人空间的执着,谈到社会个体主义的盛行及其对集体意识的影响。书中的观点,有些我非常赞同,觉得“说出了我的心声”,有些则让我感到震惊,甚至有些难以接受。但正是这种“不喜欢”的观点,反而让我更加警醒,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打破了我过去对美国的一些刻板印象,也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