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9
「我认为这全在乎一个爱字:你愈钟爱一段回忆,它便愈加鲜明,愈加奇妙。」
——纳博科夫,《如是我见》(Strong Opinion)
四岁那一年,幼年纳博科夫已然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五岁时在一趟长程旅行途中,他初次轻尝想家的滋味(彼时幼年纳博科夫无论如何想像不到,十五年后,当他不得不离开祖国,这淡淡的惆怅将愈加浓烈苦涩)。身为长子的纳博科夫生长在富裕的家庭,备受宠爱。童年至青少年生涯,以圣彼得堡的大宅邸和乡间庄园为场景,孕育着纳博科夫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和纳博科夫一样能在文字中看见颜色、听到声音的母亲,常为小纳博科夫讲床边故事(听故事的男孩就像童书中的主角般幸福无忧)。十五岁的夏天,少年纳博科夫兴奋而颤慄地为母亲朗诵生平第一首诗作。纳博科夫的父亲是法律学者,活跃于政界;他把对蝴蝶的迷恋,连同回忆往事的情怀悉数传给纳博科夫。
第一声颤音响起,悦耳的旋律变了调。1906年,纳博科夫身为国会议员的父亲抗议沙皇解散国会而遭监禁。1917年,纳博科夫一家从雅尔达港口仓皇逃离(枪声此起彼落,弹砲险险掠过船身),永远离开了俄国。
1919年,纳博科夫进入剑桥大学;他持续尝试俄文创作,竭力保全「俄文」这唯一从祖国携出的资产。1922年,纳博科夫以优异成绩毕业;早在同年三月,他的父亲于一场政治集会上遇害。
其后十八年,纳博科夫漂泊于欧陆。他先待在德国,其后移居巴黎。1940年,纳博科夫偕妻儿移居美国。晚年移居瑞士,抵达人生的终点。
不只是形体流离飘荡,精神和情感也居无定所,因为「家」只存在于记忆中(纳博科夫想像着:如果拿起电话拨打圣彼得堡家中的电话号码,能听到昔日老管家的声音吗?)。他在文字中追寻缅怀,使回忆世界分外透澈明亮,彷彿是现实世界的另一个「我」。
母亲搁在书页上那戴着红宝石钻戒的手,舅舅悽婉的吟唱,恋人编织的花冠,阳光筛过藤椅在拼花地板上投射的光点,指尖上的蝶翼微香。如果把这一缕缕、一片片细细拼缀,是否就能召回逝去的时光?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年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一个自由主义的贵族家庭,是家中长子。苏维埃成立后,纳博科夫一家被迫离开俄国,开始流亡生涯;先到伦敦,后来移居柏林。1922年,纳博科夫完成剑桥大学的学业后,才又到柏林与家人会合。1923至1940年间,纳博科夫陆续发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新诗等创作,并且将俄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他被视为俄国流亡世代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1940年,纳博科夫偕妻儿移民美国,并入美国籍,他在康乃尔大学教授俄国文学直至1959年退休。《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是纳博科夫第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而《罗丽泰》(Lolita)则是他最知名的代表作。1973年,纳博科夫获颁「美国文学奖章」(American National Medal for Literature) 。1977年逝于瑞士。
译者简介
廖月娟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
主要翻译领域为文学、医学人文和历史。代表译作有《旁观者》(联经)、《一位外科医师的修炼》(天下)、《我母亲的自传》(大块)、《幽冥的火》(大块)等。
说吧,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说吧,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