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记忆

说吧,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Vladimir Nabokov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认为这全在乎一个爱字:你愈钟爱一段回忆,它便愈加鲜明,愈加奇妙。」
——纳博科夫,《如是我见》(Strong Opinion)

  四岁那一年,幼年纳博科夫已然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五岁时在一趟长程旅行途中,他初次轻尝想家的滋味(彼时幼年纳博科夫无论如何想像不到,十五年后,当他不得不离开祖国,这淡淡的惆怅将愈加浓烈苦涩)。身为长子的纳博科夫生长在富裕的家庭,备受宠爱。童年至青少年生涯,以圣彼得堡的大宅邸和乡间庄园为场景,孕育着纳博科夫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和纳博科夫一样能在文字中看见颜色、听到声音的母亲,常为小纳博科夫讲床边故事(听故事的男孩就像童书中的主角般幸福无忧)。十五岁的夏天,少年纳博科夫兴奋而颤慄地为母亲朗诵生平第一首诗作。纳博科夫的父亲是法律学者,活跃于政界;他把对蝴蝶的迷恋,连同回忆往事的情怀悉数传给纳博科夫。

  第一声颤音响起,悦耳的旋律变了调。1906年,纳博科夫身为国会议员的父亲抗议沙皇解散国会而遭监禁。1917年,纳博科夫一家从雅尔达港口仓皇逃离(枪声此起彼落,弹砲险险掠过船身),永远离开了俄国。

  1919年,纳博科夫进入剑桥大学;他持续尝试俄文创作,竭力保全「俄文」这唯一从祖国携出的资产。1922年,纳博科夫以优异成绩毕业;早在同年三月,他的父亲于一场政治集会上遇害。

  其后十八年,纳博科夫漂泊于欧陆。他先待在德国,其后移居巴黎。1940年,纳博科夫偕妻儿移居美国。晚年移居瑞士,抵达人生的终点。

  不只是形体流离飘荡,精神和情感也居无定所,因为「家」只存在于记忆中(纳博科夫想像着:如果拿起电话拨打圣彼得堡家中的电话号码,能听到昔日老管家的声音吗?)。他在文字中追寻缅怀,使回忆世界分外透澈明亮,彷彿是现实世界的另一个「我」。

  母亲搁在书页上那戴着红宝石钻戒的手,舅舅悽婉的吟唱,恋人编织的花冠,阳光筛过藤椅在拼花地板上投射的光点,指尖上的蝶翼微香。如果把这一缕缕、一片片细细拼缀,是否就能召回逝去的时光?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年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一个自由主义的贵族家庭,是家中长子。苏维埃成立后,纳博科夫一家被迫离开俄国,开始流亡生涯;先到伦敦,后来移居柏林。1922年,纳博科夫完成剑桥大学的学业后,才又到柏林与家人会合。1923至1940年间,纳博科夫陆续发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新诗等创作,并且将俄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他被视为俄国流亡世代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1940年,纳博科夫偕妻儿移民美国,并入美国籍,他在康乃尔大学教授俄国文学直至1959年退休。《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是纳博科夫第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而《罗丽泰》(Lolita)则是他最知名的代表作。1973年,纳博科夫获颁「美国文学奖章」(American National Medal for Literature) 。1977年逝于瑞士。

译者简介

廖月娟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

  主要翻译领域为文学、医学人文和历史。代表译作有《旁观者》(联经)、《一位外科医师的修炼》(天下)、《我母亲的自传》(大块)、《幽冥的火》(大块)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一章

摇篮在深渊之上摇啊摇。常识告诉我们:存在不过是一道光缝,稍纵即逝,前后俱是黑暗的永恆。人凝视自己出生前的那个深渊,总是平静得多,不像朝向另一个的时候(每小时心跳四千五百下)──尽管这两个深渊有如孪生子。我知道有个得了时间恐惧症的年轻人,初次观看自己出生前几个礼拜拍摄的家庭生活影片,就非常惊惧。他看到了一个几乎没有改变的世界:同样的房子,同样的人,他却不在那个世界里,也没有人因为看不到他而悲伤。他看见母亲的身影出现在楼上的窗口。她挥挥手。这个陌生的动作就像某种神祕的告别手势,让他觉得焦虑不安。摆放在门廊的一部全新的婴儿车更使他害怕。这婴儿车有种傲睨自若、步步进逼的氛围──就像棺材,虽然里头是空的。而他,彷彿已在事件逆向发展的过程中粉身碎骨。

对年轻人来说,这种幻想其实并不陌生。换句话说,生命的最初与最终都难脱一种青涩,除非可能有某种可敬而严峻的宗教来引导。一个成熟的人或许该照自然的指望泰然接受生前和死后那两个漆黑的虚空,就像接受两者之间种种光怪陆离的光景一般。想像──永生者和不成熟的人最大的乐趣──应该受到限制。为了享受人生,我们更该知道适可而止。

然而,我不甘心如此。我有一种冲动,想要反抗,围堵自然。我一再拚命,在我生命两头冷冷的漆黑中寻找那一丁点属于我自己的光和热。黑暗不过是时间之墙造成的;墙的这边是我和我那淤青的拳头,另一边就是永恆的自由世界。我拥抱这样的信念──那些脸上涂着艳丽油彩的野蛮人也是。我在思想里往回走,这思想的路愈走愈窄。最后,走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我在那儿摸索,想要找到一个祕密出口,却发现时间监狱是环状的,没有出口。除了自杀,我什么都试过了。我曾隐藏身分,装作是再普通不过的鬼魂,潜入我出生以前的那个世界。在我的心灵之旅,我曾勉强让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小说家和退休上校与我为伴。他们记得前世曾是罗马道路上的奴隶信差,或是西藏拉萨柳树下的圣者。我在最陈旧的梦里,找寻解答和线索,同时我要声明,我彻底扬弃佛洛伊德那个粗俗、残破的中古世界。千方百计找寻性的象征(有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寻找培根式的离合诗),实在是一种怪癖。更别提那个爱偷窥、尖酸刻薄的小胚胎,在天然的隐匿之处窥视父母的情爱生活。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