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时代群像

黑暗时代群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annah Arendt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是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一个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灿烂的年代,
鄂兰有幸与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时空中交会。

  本书是20世纪重要思想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 1906-1975)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的着作。这位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这里所论的都是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份子,都是她身边熟识的人。处在上一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学术文化中心,一个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灿烂的年代,鄂兰有幸与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时空中交会。

  鄂兰在这里谈他们的人生经历,谈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活动,也谈大时代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对人物与时代的熟识,鄂兰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一个时代的轮廓,跃然眼前。

  这些人各有不同的才华与信念,各人的专业与环境也大异其趣,唯一的共同点只有他们全都互不相识,而且他们全都走过了一个共同的时代(莱辛例外),一个政治大灾难、道德大沦丧,艺术与科学却突飞勐进的时代,这个时代鄂兰称之为「黑暗时代」一个动盪、饥饿、大屠杀、绝望、不公不义的时代。

  人类的经验与历史,其实是不断在重写,与重演的,今天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经走到一半,我们面对的世界,似乎还可以在鄂兰的这些篇章中看到影子。

  鄂兰在这本书中评论了11位知识份子,包含了莱辛(1729-1781)、罗莎.卢森堡(1871-1919)、安捷罗.朱塞佩.隆加尤里(1958-1963)、卡尔.雅斯培(1883-1969)、伊萨.迪内森(1885-1963)、贺曼.布罗赫(1886-1951)、华特.班雅明(1892-1940)、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华特马尔.居里安(1903-1954)、蓝道.贾雷尔(1914-1965)。

  鄂兰在她的写作中,并不把他们视为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时代精神的代言人、或是历史的诠释者。对‧鄂兰而言本书的写作有些是感时之作,有些则是适逢其会。

  鄂兰以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人们还是有期望光明的权利,而光明与其说是来自于理论与观念,不如说是来自于凡夫俗子所发出的萤萤微光,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乃有了这组群像的勾勒。

作者简介

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 1906-1975)

  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早年跟随海德格、雅斯培。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纽约新学院(New School)任教。她的着作如《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人类的处境》(The Human Condition)、《心智生活》(The Life of the Mind),皆是社会、政治哲学的扛鼎之着。鄂兰于1975年去世后,美国学界出现「鄂兰研究」,对于研究她的学者则称为「鄂兰派」,俨然成为一个学派之势。

译者简介

邓伯宸

  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现为《新观光》杂志专栏作者,译作有《影子大地》、《族群》、《绿色全球宣言》、《邱吉尔的黑狗》、《生活之道》等。(以上皆由立绪文化出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黑暗时代的人文精神-------
兼论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剧作和理论着作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玫瑰的名字---------------
罗莎.卢森堡:1871-1919

  德国左派革命家。德国共产党钢起草人。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哲学家及革命家。德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之一。

世界公民(1)-------------------------
颂:卡尔.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

  二十世纪德国的存在哲学大师

世界公民(2)-------------------------
卡尔.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

  是二十世纪德国的存在哲学大师

远离非洲----------------------------
伊萨.迪内森Isak Dinesen 1885-1963

  她的作品曾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以作者生平为蓝本改编拍成的电影「远离非洲」,曾荣获一九八五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根据她的中篇小说〈芭比的盛宴〉拍摄的同名电影,则获颁一九八七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影片。

不情愿的诗人-----------------------
贺曼.布罗赫Hermann Broch1886-1951

  德国重要作家。他的「多面小说」(multidimensional novels)获国际好评。

最后的欧洲人---------------------
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20世纪重要哲学家

我们曾作为『光明的一代而生活』-----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德国戏剧鉅擘
重新肯定佛洛斯特、惠特曼和威廉斯
蓝道.贾雷尔Randall Jarrell1914-1965
美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论反犹太主义-】------------------------
华-特马尔.居里安Waldemar Gurian1903-1954

  德国重要政论家与作家

一个坐上圣彼得大位上的基督徒
安捷罗.朱塞佩?隆加里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1881-1963

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是现代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声望的教宗之一。

  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在位为罗马教宗。曾召开梵帝冈第二次大公会议(the en:Second Vatican Council),提倡清廉教会,1963年4月发佈着名通谕《和平于世》。

图书序言

最后的欧洲人
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二十世纪重要哲学家
Ⅰ驼子
菲玛(Fama),这个贪得无餍的女神,有许多张面孔,她掌管的名声当然也不例外,种类份量之多自不在话下,小者如封面故事为期一週的浮名,大者到垂诸青史的显赫美名。在菲玛的名誉榜中,还有一种名声,能得到的人固然不多,想得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那就是人死了之后才跑出来的身后名,只不过,这种名声才真的不是浪得的虚名,若非货真价实,还真是轮不到的。最有利可图的主体既然都作了古,其为非卖品也就是必然的了。像这种非商业、非营利的死后名声,在德国,今天倒是给了一个人,给了华特.班雅明和他的作品。说起班雅明这个犹太裔作家,名是有的,但又不是顶出名,只知道在希特勒掌权以及他移居国外之前,曾经为杂志和报纸的文学副刊写稿,为期不出十年。

一九四○年早秋,他选择死亡时,知道他的人还寥寥无几,当时,对他的亲人和同时代的人来说,正是战时最黑暗的时期,法国沦陷,英国受困,希特勒与史达林的条约尚未撕毁,欧洲这两大警察国家的合作正弄得人心惶惶。事过十五年之后,他两卷合为一册的作品在德国出版,一夕之间洛阳纸贵,他那生前少有人知的大名也跟着散播开来。说到声誉,光是最识货的大行家所给的评价,不论有多高,对作家与艺术家来说都不足以餬口,非得社会大众有口皆碑,即便不是为数极众,那才是活得下去的保证,难怪有人会(附和西塞罗)说,「身后赢得的成功,在身前就成就了」,一切就都大不相同了!

说到身后之名,由于其不同一般,其实不能怪世人之不识货,也怨不得文学界的堕落,更不能说,跑在时代前面的人活该只能尝这样的苦果 ──彷彿是说,在历史的跑道上跑得太快的竞赛者,由于迅若飙风,反而会一眨眼就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之外了。其实刚好相反,身后能得大名者,活着的时候,通常已在同侪之间获得了最高的认同。卡夫卡一九二四年去世的时候,出版的书没有几本,卖出去的,为数更是不到两百,但文学界的朋友与区区可数的读者,尽管只是偶然读到他的短篇散文(当时他尚无小说问世),莫不为之倾倒,确信他必将成为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

这样的评价,华特.班雅明也是在早年就获得了;他年轻时的好友,当时仍然默默无闻的萧勒姆(Gerhard Scholem)与他唯一的追随者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固然不必说,两人后来一起整理了他的遗稿与书信,1另外让我们立刻想到的,则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早在一九二四年班雅明论歌德的《亲和力》(Elective Affinities)发表时,他就对班雅明大表肯定,至于布莱希特(Bertot Brecht),在他获悉班雅明的噩耗时,据说曾表示,那乃是希特勒对德国文学所造成的最大损失。天才之完全不被赏识,这样的事情是否真有,或者那根本只是自以为天才的人的妄想,我们虽然无法知道,但却有理由相信,死后能得大名者,肯定是轮不到这些人的。

名声之为物,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塞尼卡(Seneca)既有智慧又见卖弄的说法:「名声,不是一个人说了就算。」当然,友谊与爱情就另当别论了。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层级之分,人与事也没有分门别类的安排,那是不可能运作的。这种必然的分类乃是社会差别形成的基础,这种差别,今天尽管有人大不以为然,但其为社会构成之要件,绝不下于平等之为政治的构成要件。重点在于,完全不同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在被别人问起时都必须作答,他的角色,他的功能,他绝不能回答说:我是独一无二的,不只因为这样的回答未免显得傲慢,更因为这样的回答完全没有意义。至于班雅明的情形,仔细回顾一下便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当霍夫曼斯塔尔读了这位籍籍无名的作者论歌德的长文之后,他的评语是「绝对无与伦比」,问题就出在这几个字讲得太贴切了,他写的东西跟当时的文学根本无从比较,他的每篇文章永远都独具一格。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