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時代群像

黑暗時代群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Hannah Arendt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她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之一

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
鄂蘭有幸與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時空中交會。

  本書是20世紀重要思想傢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於20世紀70年代完成的著作。這位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之一,她在這裏所論的都是20世紀前半葉的知識份子,都是她身邊熟識的人。處在上一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學術文化中心,一個最黑暗,也是思想文化最燦爛的年代,鄂蘭有幸與這些精采的人在同一時空中交會。

  鄂蘭在這裏談他們的人生經曆,談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活動,也談大時代對他們的影響。由於對人物與時代的熟識,鄂蘭信手拈來,侃侃而談,一個時代的輪廓,躍然眼前。

  這些人各有不同的纔華與信念,各人的專業與環境也大異其趣,唯一的共同點隻有他們全都互不相識,而且他們全都走過瞭一個共同的時代(萊辛例外),一個政治大災難、道德大淪喪,藝術與科學卻突飛猛進的時代,這個時代鄂蘭稱之為「黑暗時代」一個動盪、飢餓、大屠殺、絕望、不公不義的時代。

  人類的經驗與曆史,其實是不斷在重寫,與重演的,今天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已經走到一半,我們麵對的世界,似乎還可以在鄂蘭的這些篇章中看到影子。

  鄂蘭在這本書中評論瞭11位知識份子,包含瞭萊辛(1729-1781)、羅莎.盧森堡(1871-1919)、安捷羅.硃塞佩.隆加尤裏(1958-1963)、卡爾.雅斯培(1883-1969)、伊薩.迪內森(1885-1963)、賀曼.布羅赫(1886-1951)、華特.班雅明(1892-1940)、貝托爾特.布萊希特(1898-1956)、華特馬爾.居裏安(1903-1954)、藍道.賈雷爾(1914-1965)。

  鄂蘭在她的寫作中,並不把他們視為是一個時代的代錶人物、時代精神的代言人、或是曆史的詮釋者。對‧鄂蘭而言本書的寫作有些是感時之作,有些則是適逢其會。

  鄂蘭以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人們還是有期望光明的權利,而光明與其說是來自於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齣的螢螢微光,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乃有瞭這組群像的勾勒。

作者簡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傢之一,早年跟隨海德格、雅斯培。1933年納粹上颱後流亡巴黎,1941年到美國,先後在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任教。她的著作如《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人類的處境》(The Human Condition)、《心智生活》(The Life of the Mind),皆是社會、政治哲學的扛鼎之著。鄂蘭於1975年去世後,美國學界齣現「鄂蘭研究」,對於研究她的學者則稱為「鄂蘭派」,儼然成為一個學派之勢。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奬附設鬍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奬,現為《新觀光》雜誌專欄作者,譯作有《影子大地》、《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生活之道》等。(以上皆由立緒文化齣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黑暗時代的人文精神-------
兼論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德國啓濛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傢和文藝理論傢之一,他的劇作和理論著作對後世德語文學的發展産生瞭極其重要的影響

玫瑰的名字---------------
羅莎.盧森堡:1871-1919

  德國左派革命傢。德國共産黨鋼起草人。德國馬剋思主義政治傢、社會哲學傢及革命傢。德國共産黨的奠基人之一。

世界公民(1)-------------------------
頌: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

  二十世紀德國的存在哲學大師

世界公民(2)-------------------------
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

  是二十世紀德國的存在哲學大師

遠離非洲----------------------------
伊薩.迪內森Isak Dinesen 1885-1963

  她的作品曾兩度提名諾貝爾文學奬。以作者生平為藍本改編拍成的電影「遠離非洲」,曾榮獲一九八五年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影片。根據她的中篇小說〈芭比的盛宴〉拍攝的同名電影,則獲頒一九八七年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外國影片。

不情願的詩人-----------------------
賀曼.布羅赫Hermann Broch1886-1951

  德國重要作傢。他的「多麵小說」(multidimensional novels)獲國際好評。

最後的歐洲人---------------------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20世紀重要哲學傢

我們曾作為『光明的一代而生活』-----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德國戲劇钜擘
重新肯定佛洛斯特、惠特曼和威廉斯
藍道.賈雷爾Randall Jarrell1914-1965
美國詩人、小說傢、評論傢。

【論反猶太主義-】------------------------
華-特馬爾.居裏安Waldemar Gurian1903-1954

  德國重要政論傢與作傢

一個坐上聖彼得大位上的基督徒
安捷羅.硃塞佩?隆加裏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1881-1963

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是現代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聲望的教宗之一。

  於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在位為羅馬教宗。曾召開梵帝岡第二次大公會議(the en:Second Vatican Council),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發佈著名通諭《和平於世》。

圖書序言

最後的歐洲人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二十世紀重要哲學傢
Ⅰ駝子
菲瑪(Fama),這個貪得無饜的女神,有許多張麵孔,她掌管的名聲當然也不例外,種類份量之多自不在話下,小者如封麵故事為期一週的浮名,大者到垂諸青史的顯赫美名。在菲瑪的名譽榜中,還有一種名聲,能得到的人固然不多,想得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那就是人死瞭之後纔跑齣來的身後名,隻不過,這種名聲纔真的不是浪得的虛名,若非貨真價實,還真是輪不到的。最有利可圖的主體既然都作瞭古,其為非賣品也就是必然的瞭。像這種非商業、非營利的死後名聲,在德國,今天倒是給瞭一個人,給瞭華特.班雅明和他的作品。說起班雅明這個猶太裔作傢,名是有的,但又不是頂齣名,隻知道在希特勒掌權以及他移居國外之前,曾經為雜誌和報紙的文學副刊寫稿,為期不齣十年。

一九四○年早鞦,他選擇死亡時,知道他的人還寥寥無幾,當時,對他的親人和同時代的人來說,正是戰時最黑暗的時期,法國淪陷,英國受睏,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條約尚未撕毀,歐洲這兩大警察國傢的閤作正弄得人心惶惶。事過十五年之後,他兩捲閤為一冊的作品在德國齣版,一夕之間洛陽紙貴,他那生前少有人知的大名也跟著散播開來。說到聲譽,光是最識貨的大行傢所給的評價,不論有多高,對作傢與藝術傢來說都不足以餬口,非得社會大眾有口皆碑,即便不是為數極眾,那纔是活得下去的保證,難怪有人會(附和西塞羅)說,「身後贏得的成功,在身前就成就瞭」,一切就都大不相同瞭!

說到身後之名,由於其不同一般,其實不能怪世人之不識貨,也怨不得文學界的墮落,更不能說,跑在時代前麵的人活該隻能嘗這樣的苦果 ──彷彿是說,在曆史的跑道上跑得太快的競賽者,由於迅若飆風,反而會一眨眼就消失在觀眾的視野之外瞭。其實剛好相反,身後能得大名者,活著的時候,通常已在同儕之間獲得瞭最高的認同。卡夫卡一九二四年去世的時候,齣版的書沒有幾本,賣齣去的,為數更是不到兩百,但文學界的朋友與區區可數的讀者,盡管隻是偶然讀到他的短篇散文(當時他尚無小說問世),莫不為之傾倒,確信他必將成為現代散文的一代宗師。

這樣的評價,華特.班雅明也是在早年就獲得瞭;他年輕時的好友,當時仍然默默無聞的蕭勒姆(Gerhard Scholem)與他唯一的追隨者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固然不必說,兩人後來一起整理瞭他的遺稿與書信,1另外讓我們立刻想到的,則是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早在一九二四年班雅明論歌德的《親和力》(Elective Affinities)發錶時,他就對班雅明大錶肯定,至於布萊希特(Bertot Brecht),在他獲悉班雅明的噩耗時,據說曾錶示,那乃是希特勒對德國文學所造成的最大損失。天纔之完全不被賞識,這樣的事情是否真有,或者那根本隻是自以為天纔的人的妄想,我們雖然無法知道,但卻有理由相信,死後能得大名者,肯定是輪不到這些人的。

名聲之為物,是一種社會現象;正如塞尼卡(Seneca)既有智慧又見賣弄的說法:「名聲,不是一個人說瞭就算。」當然,友誼與愛情就另當彆論瞭。任何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層級之分,人與事也沒有分門彆類的安排,那是不可能運作的。這種必然的分類乃是社會差彆形成的基礎,這種差彆,今天盡管有人大不以為然,但其為社會構成之要件,絕不下於平等之為政治的構成要件。重點在於,完全不同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是「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在被彆人問起時都必須作答,他的角色,他的功能,他絕不能迴答說:我是獨一無二的,不隻因為這樣的迴答未免顯得傲慢,更因為這樣的迴答完全沒有意義。至於班雅明的情形,仔細迴顧一下便不難看齣問題的癥結;當霍夫曼斯塔爾讀瞭這位籍籍無名的作者論歌德的長文之後,他的評語是「絕對無與倫比」,問題就齣在這幾個字講得太貼切瞭,他寫的東西跟當時的文學根本無從比較,他的每篇文章永遠都獨具一格。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