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i
第一讲 崇焕之死 1
一、平台落狱 2
二、惨遭磔死 5
三、旷世悲剧 7
第二讲 万历怠政 11
一、怠政前奏 11
二、怠政原因 15
三、怠政表现 18
第三讲 朝政危机 23
一、中枢瘫痪 23
二、财政枯竭 27
三、边务废弛 29
第四讲 成梁守辽 35
一、北边防务 35
二、遏制蒙古 39
三、打击海西 41
四、局中之局 44
第五讲 满洲崛兴 47
一、满洲源流 47
二、燎原星火 51
三、统一女真 54
第六讲 辽事初起 59
一、「七大恨」告天 59
二、初陷抚顺 63
三、再陷清河 66
第七讲 四路丧师 71
一、战前准备 71
二、四路大战 72
三、简要分析 79
第八讲 开铁失守 83
一、双方对策 83
二、开原失陷 86
三、铁岭陷落 89
第九讲 明宫三案 93
一、梃击案 93
二、红丸案 97
三、移宫案 99
第十讲 沈阳失陷 103
一、朝廷党争 103
二、政治变局 106
三、沈阳陷落 108
第十一讲 辽阳陷落 113
一、辽阳激战 113
二、迁都辽阳 117
三、历史教训 118
第十二讲 广宁迎降 121
一、经抚之争 122
二、西平激战 125
三、广宁迎降 128
第十三讲 传首九边 133
一、三次赴辽 133
二、传首九边 137
三、廷弼之失 139
第十四讲 英雄家世 143
一、少年传说 143
二、考取举人 146
三、金榜题名 149
第十五讲 单骑阅塞 153
一、邵武知县 153
二、单骑阅塞 156
三、无局之局 159
第十六讲 营筑宁远 163
一、越级奏告 163
二、营筑宁远 166
三、红夷大砲 170
第十七讲 帝师督辽 175
一、帝师其人 175
二、巡关督辽 178
三、遭劾离职 184
第十八讲 宁远大捷 187
一、独卧孤城 187
二、宁远激战 191
三、兵略分析 195
第十九讲 觉华兵败 199
一、兵家要地 199
二、觉华之败 202
三、胜败兵略 205
第二十讲 巡抚辽东 211
一、后金变局 211
二、双方议和 216
三、关锦防线 221
第二十一讲 宁锦大捷(上) 225
一、箭在弦上 225
二、锦州被围 228
三、宁远激战 232
第二十二讲 宁锦大捷(下) 235
四、锦州再战 235
五、后金之败 237
六、明军之胜 238
第二十三讲 阉党专权 243
一、天启庸顽 243
二、三股势力 245
三、历史评说 250
第二十四讲 遭讦辞职 253
一、阉党乱政 253
二、东林惨败 256
三、愤然辞职 258
附录 对话阎崇年(访谈) 263
序
《明亡清兴六十年》是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主讲系列历史讲座的讲稿。讲稿有四种稿本:一是文案稿,二是录音稿,三是播出稿,四是综合稿。本书就是取前三种稿本综合,稍加润色,结集出版。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福临定都北京,其间整整60年。这60年历史的特点是四个字——「明亡清兴」:乃胜乃败,斯兴斯亡;兴亦悲壮,亡亦悲壮。为什么呢?我想起了贤哲释迦牟尼。
释家三世佛的哲学是:要用三双眼睛看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智者的思维,也是贤者的思维。因为不了解过去,就不能科学地认知现在;而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科学地认知未来。历史学正是认知过去的学问。所以,在文明的时代,智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智者;贤者应学历史,不学历史不能成为贤者。那么,中国历史的江河,源远流长,曲折回旋,日夜不息,奔腾向前,为什么要选取明亡清兴这段历史来学习呢?
明亡清兴的60年,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时代。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舞台上:格局,雄伟壮阔;人物,群星灿烂;事件,繁复跌宕;故事,生动有趣。人们都在表现,也都在表演:真与假、善与伪、美与丑、智与愚、勇与怯、廉与贪。明亡清兴的60年,又是近世社会的缩影。凡是近世社会的重要元素——贫与富、夷与夏、官与民、中与西,都在这里展示;求民生、求自由、求平等、求民权,也都在这里交会、碰撞、融合。明亡清兴的60年,亦如《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说人心不安、道心不明。正义者不安其死,不义者鸡犬升天。而治国平天下,应当明道安民,道明则民安,民安则国泰。
三百多年来,人们在思考:明朝何以亡?清朝何以兴?其道其理,亦显亦隐。一个人、一个群体、一支军队、一个民族,其兴衰、其成败,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结论和答案、经验和教训、思考和启迪、聪明和智慧。所以,每位后来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国籍,都可以从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中,学到宝贵的智慧并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灿若星汉的人物中,我选取袁崇焕作为一面折射明亡清兴的历史镜子,是因为他所经历的大喜大悲:喜,惊天地;悲,泣鬼神。袁崇焕值得后人景仰的仁、智、勇、廉,及其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既是其时志士仁人的典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3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袁崇焕,出版了《袁崇焕研究论集》、《袁崇焕资料集录》(合)、《袁崇焕传》和《袁崇焕》,多次倡议或主持袁崇焕国际学术研讨会,考察全国同袁崇焕相关的历史遗迹,及其在海外华人圈的影响。也出版了《努尔哈赤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和《满学论集》。进而从明与清两个视角,加深了对明清之际60年历史的考察与思索。
在明亡清兴历史的背后,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兴起。我们重新阅读这段历史时,应当既看到中国,又放眼世界。要避免两种认识上的误区:或持傲自矜,或过于悲观。应取的态度是: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讲求历史的科学性,又力戒历史的片面性。
真实是历史科学的生命,玄幻则是历史科学的肿瘤。历史的大众传授要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否则的「浅」是浅薄;历史的大众传授要雅俗共赏,只有大雅才能大俗,否则的「俗」是庸俗。观众和读者需要的是浅明而不是浅薄,是通俗而不是庸俗。表述史学的着作忌长——能省一个字,就不多一个字。知理虽易,实行则难。一部儒家经典《大学》才1753个字,字字推敲,句句雕琢。一部《史记》太史公司马迁说它不过526500字。无论历史的学术表述,还是历史的通俗表述,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我说过,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这里补充一句:对历史的传承与表述,也应当採取敬畏的态度。
本书的旨趣在于同广大读者进行「求知、求真、求励、求愉、求鑑」的对话。
——求知,历史会提供丰富有趣的知识;
——求真,历史会提供江山风雨的真实;
——求励,历史会提供修齐励志的经验;
——求愉,历史会提供赏心悦目的愉悦;
——求鑑,历史会提供参政资治的通鑑。
我们应从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中,学习胜利者的智慧与修养,记住失败者的愚蠢与骄纵。
阎崇年
2006年8月8日
于四合书屋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书中,为我们揭示这段漫长历史背后的逻辑。明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末路的?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挖掘明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以及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矛盾激化。或许,它会细致描写几次关键性的军事失利,那些让明朝军队士气低落、元气大伤的战役。与此同时,我更想了解的是,清朝是如何在那段时期,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悄然积蓄力量,完成统一,并逐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南方。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清朝在军事上的创新,比如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其在战场上的战术运用。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清朝的崛起与明朝的衰亡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是否是明朝自身的衰弱,为清朝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更能从中提炼出历史的规律,分析出促成王朝更替的深层动因,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的转折点。
评分读到《明亡清兴六十年(上)》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六十年,对于一个王朝的兴衰而言,绝非短暂。我猜测,作者大概率会从明朝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入手,深入剖析导致其走向衰亡的根本性问题。比如,是否会详细描写晚明时期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同时,对于官场的腐败,税收的混乱,这些是否也会被细致地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是如何从内部开始瓦解的。而在另一边,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关外,作者又会如何描绘清朝的崛起之路?是从军事制度的改革,还是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机器?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着重描写一些关键人物,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他们的雄才大略是如何一步步推动清朝走向强盛的。这种“兴”与“亡”的对比,我想会是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它不仅仅是两个朝代的更替,更是两种政治文化、两种社会力量的碰撞与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这段在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历史厚重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我尤其对“六十年”这个时间跨度很感兴趣,这意味着作者应该能够深入剖析这段时期内,明朝从鼎盛走向衰落,以及清朝如何悄然崛起,并最终取而代之的复杂过程。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书中可能会细致描绘明朝末年的朝堂之上,那些岌岌可危的权力斗争,宦官弄权、党争不断,以及边疆危机四伏的景象。与此同时,作者又会如何笔锋一转,去展现关外那个新兴的满洲部落,在首领的领导下,是如何一步步壮大,建立起坚实的军事力量,又是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明朝内部的动荡,最终一步步南下的。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满各种历史细节,比如朝代更迭时的政治博弈,关键人物的决策分析,甚至是一些被历史洪流掩埋的小人物的命运。这种跨越两个朝代、长达六十年的宏大叙事,无疑需要作者拥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卓越的叙事能力,才能将如此庞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了解到宏观的历史走向,还能窥见一些微观的社会变迁,看到那个时代的鲜活图景,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直白而有力:《明亡清兴六十年(上)》。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不禁要问,这六十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明朝是如何在看似强大的表面下,暗流涌动,最终走向灭亡的?作者是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维度,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明朝末年的种种弊病?是党争不休,导致政治效率低下?是财政枯竭,无力应对内外危机?还是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燎原了整个帝国?我更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描绘明朝衰亡的同时,巧妙地引入清朝崛起的线索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清朝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吞噬明朝的强大力量?书中会不会出现一些被历史学家们反复提及的关键事件,比如萨尔浒之战,或者皇太极的即位,甚至是明朝内部的几次重大变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详实的史料梳理,更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将这些尘封的历史事件重新鲜活起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特别是“明亡清兴”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反差感。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会从明朝的视角出发,一点点揭示那些导致其灭亡的深层原因。或许是腐朽的政治体制,官员的贪婪无度,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亦或是外部的军事压力。作者是否会细致地描写明朝后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却又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最终引发了整个王朝的崩塌?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明朝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困境,他们在内忧外患面前的挣扎与无力。而另一方面,关于“清兴”,我更想知道的是,在明朝走向衰亡的漫长过程中,清朝是如何抓住机会,步步为营,积蓄力量的。是通过军事上的革新,还是政治上的策略?书中有没有可能去剖析那些关键的战役,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决策?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在时间上的交叠,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是否会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来呈现?这本书的“上”字也暗示着故事的未完待续,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遐想,也更加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