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套《斯未信齋文編》和《斯未信齋雜錄》,我得說,這完全是一場意外的驚喜。平常我比較喜歡閱讀當代的小說或散文,對於這種比較「硬」的古籍,其實是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不過,有次跟一位長輩聊天,他提到這套書,說裡面的內容很有深度,尤其是在談論人性、社會議題方面,即便過了這麼多年,依然非常受用。我聽了很心動,就託人幫我找來了。坦白說,一開始翻開《文編》,我確實有點被那些文言文給嚇到,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慢慢發現,裡面的邏輯和思考方式,其實是非常有條理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從一個小小的觀察點,延伸出對大局的分析,而且論述嚴謹,不像現在有些書,看來看去都抓不到重點。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同理心」的探討,雖然用的詞彙不太一樣,但核心思想,跟我們現在強調的「換位思考」完全是相通的。這讓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而《雜錄》的部分,就比較像是作者的隨筆,記錄了一些日常的感悟、對身邊人事物的評論。我發現,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人性的許多面向,例如情感的起伏、對價值的追求,都是跨越時空的。讀《雜錄》,讓我感覺像是和一位很有智慧的前輩在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聽他分享對人生的看法,受益良多。這兩本書,真的讓我對「經典」有了新的定義,也讓我意識到,閱讀,不應該被時代或形式所侷限。
评分天啊,最近我跟家裡的長輩們一起整理書櫃,赫然發現了這套《斯未信齋文編》和《斯未信齋雜錄》。家父以前就很有藏書的習慣,我一直以為他都是買些裝飾用的,沒想到翻開來,才發現裡頭藏著寶!雖然我對古籍的功力不深,但光是看那排版、紙質,就覺得很有質感。家母在一旁說,這兩本書啊,是她年輕時就認識的長輩留下的,那時候他們就對這書裡的內容讚不絕口。我趁著休假,翻了幾頁《文編》,裡頭的文字風格讓我想到以前在學校讀的論語、詩經,很有味道,不會像現在的書那麼直白,有種含蓄的美感。而且,裡面談論的很多道理,雖然說是古時候寫的,但拿來對照現在的生活,竟然也頗有啟發。像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或者對於一些小事的看法,都覺得很有智慧。我特別喜歡其中一段,雖然我有點忘記確切的字句了,但大意是說,做人處事要看長遠,不要因為一時的得失而慌亂,這不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沈住氣」嗎?真的很有意思。至於《雜錄》的部分,我還沒細看,但聽家父說,裡面記載了很多當時的軼聞趣事,還有一些生活經驗的分享,感覺會是更貼近日常的內容,這點我倒是很期待。總之,這兩本書讓我在這個數位時代,重新找回了一點閱讀古籍的樂趣,也讓我對家父的品味有了更深的認識。
评分最近在整理家中老一輩留下的書籍,意外發現了這兩本《斯未信齋文編》和《斯未信齋雜錄》。說實話,我平常比較常接觸的是新書,對於這種比較傳統的書籍,一開始並沒有太大的期待。但當我翻開《文編》時,那種沈穩的文字風格,以及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深刻思考,立刻吸引了我。我花了幾個晚上,慢慢品讀其中的篇章。書中對於人生哲理的探討,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充滿了細膩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知足常樂」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否定追求進步的價值,而是強調要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這種平衡的觀念,在現在這個社會,我覺得尤其難能可貴。而且,書中偶爾穿插的一些譬喻和典故,也讓閱讀過程增添了不少趣味。至於《雜錄》的部分,我認為它更像是作者在生活中的點滴感悟,紀錄了一些當時的社會現象、人情世故,甚至是一些生活上的小妙招。這些看似零散的內容,卻能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輪廓,也讓我得以從更貼近生活層面去理解那個時期的社會氛圍。讀這兩本書,我感覺像是和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在交流,他的人生閱歷和深刻的見解,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我,也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了更深的體會。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也讓我對傳統書籍的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
评分最近迷上了聽Podcast,發現好多節目都在聊台灣近代的文史,讓我對這片土地的過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天偶然逛到一家老書店,看到架子上擺著《斯未信齋文編》和《斯未信齋雜錄》,心想,這不就是我最近在找的,可以深入了解那個時代的讀物嗎?買回家後,我立刻迫不及待地翻開《文編》。它的文字風格,讓我想起大學時修習過的一些古典文學課程,雖然一開始讀起來需要一點時間消化,但一旦進入狀況,那種精煉的文字、深刻的意涵,真的會讓人沉醉。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個人修養和處世哲學的論述印象深刻。有別於現在流行的一些勵志書籍,它不是直接給你一堆「如何做」,而是透過更深沉的內省和對人性的觀察,引導你去思考「為何要如此」。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而《雜錄》的部分,我目前才剛開始接觸,但裡面紀錄的許多生活細節,像是當時的服飾、飲食、社交禮儀,或是對於時事的個人看法,都讓我彷彿穿越時空,親身經歷了那個年代。這種貼近真實生活的紀錄,比起純粹的學術論述,更能讓我感受到時代的脈動。這兩本書,就像兩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台灣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的精神面貌,也讓我對「經典」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评分說到近期讓我最有收穫的閱讀經驗,那絕對是這套《斯未信齋文編》與《斯未信齋雜錄》。我一直對台灣的歷史和文化懷有濃厚的好奇心,所以當我在一場文史講座中,聽聞這兩本書是了解某個特定時期社會風貌與思想的重要文獻時,便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拿到書後,我首先翻閱了《文編》。它的文字結構嚴謹,邏輯清晰,探討的議題從個人品德的養成,到對社會現象的批判,都顯得鞭辟入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複雜概念時,總能舉出貼切的例子,讓原本可能艱澀的論點,變得生動易懂。書中對於「言行一致」的強調,以及對「虛偽」的鞭撻,都讓我深感共鳴。在這個資訊爆炸、言論自由的時代,我們似乎常常忽略了言論背後所承載的責任。而《雜錄》則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它不像《文編》那樣結構化,更像是一本隨身筆記,記錄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細微之處,或是對某些事件的即時感悟。透過這些零散的紀錄,我得以窺見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社會上各種微妙的互動。這些細節,往往比宏觀的歷史敘事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真實樣貌。這兩本書,就像兩條不同但互補的河流,共同匯聚成一股深厚的文化力量,讓我對台灣的過去有了更為全面和立體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