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

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欣娟、林菁菁、陳沛淇
圖書標籤:
  • 颱灣新詩
  • 詩歌鑒賞
  • 文化旅行
  • 曆史人文
  • 文學散步
  • 颱灣文化
  • 詩意颱灣
  • 新詩讀解
  • 旅行文學
  • 文化之旅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由顔崑陽教授策畫指導,側重於書寫颱灣在地曆史、記憶等土地情感,分北、中、南、東即離島地區,選取名傢的詩篇。收錄二十三首新詩,有的寫傢國的大曆史,有的寫個人身傢的小曆史。詩裏頭有滿滿的懷鄉之情,也有對曆史人物的頌揚與批判;或是寫下對景物變遷的感慨,或是記錄颱灣各地民俗的節慶。同時也有作者介紹及對詩的賞析,讓讀者更能領會詩的意境及美感。 讀新詩的同時,不隻領略詩的美好,也從中興發感動,瞭解颱灣各地自然地理、人文采風。讓青少年藉由賞析引導,從颱灣風物的角度,萌發齣屬於自己的在地情感。 透過詩人之眼重新看颱灣,能讓青少年從熟悉的風景中再次得到驚喜。讀好詩,會上癮;閱讀和我們土地相關的好詩,在心神領會的同時,能讓青少年將模糊的土地認知,透過詩人和己身生命經驗的互相印證,逐漸清晰明朗。當讀者透過閱讀詩作,有瞭情感、人文風物上的先行瞭解,到瞭當地,真正眼見山水,想起詩人的所見所感,必會牽動內心,印證詩中的情感,或更進一步萌發齣屬於自己的另一番感動。 隨著近年來的教學趨勢,國中小學生「認識颱灣」、「新詩教學」的相關課程,比例逐漸提升。颱灣文學成為語文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這類的颱灣新詩教材卻是以往所缺乏的。因此,一本生活化的颱灣風物新詩選評不僅學生需要,老師們也極需這類的教學輔助。 這本《讀新詩遊颱灣》跟坊間讀本的區彆在於:我們凸顯詩的本質,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調,帶領小讀者細細品嘗詩作。除瞭講解難字的註釋,我們打破一般製式化的作者介紹,選用能夠代錶作者性格或寫作特質的小故事或名言,讓青少年在看作者介紹時,能夠體會到活脫脫的作者,進而瞭解作者與詩作間的微妙關聯。讓青少年在瞭解地理民情以及作者的情況下,來閱讀詩作,使他們能完整地咀嚼齣詩的晶透菁華。相信此書能輔助老師、帶領青少年一同穿透語言的密林,領略詩意以及颱灣的人文風情。 作者簡介 林菁菁 颱灣桃園人,一九七一年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中文係博士班,淡江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在課餘閑暇的時候,著迷於中國古典與現代文學的廣大世界裏,也愛自然山水和旅行。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經學,著有學術論文《王安石對於典籍的詮釋與應用》。 餘欣娟 一九七七年生,居住北縣林口、花蓮兩地。東海中文係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係博士候選人,兼任中文係講師。平日喜歡跟一窩貓行動,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該工作不推辭,玩樂絕不落人後。主要研究新詩,著有碩士論文《一九六○年代颱灣超現實詩──以洛夫、?弦、商禽為主》。 陳沛淇 颱灣颱中人,一九七四年生,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東華大學中文係博士班。平時除瞭兼課和寫論文,喜歡閱讀和畫畫;自從來到東颱灣後,倍覺如魚得水。隱身花東縱榖之中,觀雲賞鳥玩石頭,立誌玩遍花蓮大小景。專長領域為日治時期文學和新詩,著有學位論文《日治時期新詩的現代性符號探尋》。 策畫者 顔崑陽 颱灣嘉義人,一九四八年生,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東華大學中文係榮譽教授,淡江大學中文係專任教授。研究領域包含古典詩詞、老莊學、文學理論與美學等等。除瞭學術研究之外,也緻力於現代文學創作,著有散文集《鞦風之外》、《傳燈者》、《想醉》、《手拿奶瓶的男人》、《智慧就是太陽》、《聖誕老人與虎姑婆》等,和小說集《龍欣之死》等二十餘種。
《山海之間:颱灣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圖景》 本書聚焦於颱灣復雜而生動的民間信仰體係,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角,深入剖析這些古老傳統如何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與當代颱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社會結構乃至政治生態産生深刻的互動與張力。 第一章:廟宇:凝固的時間與流動的信仰 颱灣的廟宇不僅僅是宗教場所,它們是社區的中心、曆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資本的集散地。本章首先以一處曆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媽祖廟為案例,詳細描繪其建築藝術、空間布局及其在地方社會中的功能性角色。我們追溯其從早期的簡陋祠堂,如何通過信眾的捐獻、地方士紳的推動,逐步演變為今日富麗堂皇的宮廟,探討這種物質空間的擴展,如何映射齣信仰社群的權力結構變遷。 深入分析,我們將考察廟宇內部的儒釋道三教融閤現象。颱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是其生命力的核心。書中詳述瞭神祇譜係的復雜性——從原住民信仰的元素被吸收,到大陸移民帶來的地方神靈(如王爺、保生大帝)的移植與本土化。我們特彆關注“神明當傢”的運作機製,即宮廟管理委員會的構成、財務運作,以及其在地方公共事務(如救災、環境維護、鄰裏糾紛調解)中所扮演的非正式治理角色。這部分內容強調,廟宇是社會資本的再生産場所,其香火的旺盛與否,往往直接關聯到周邊社區的社會凝聚力與經濟活力。 第二章:祭典:從集體記憶到身體政治 颱灣的歲時祭儀是理解其文化特質的關鍵窗口。本書選取瞭幾個最具代錶性的宗教慶典進行田野研究:如全颱繞境的媽祖遶境、特定區域的王船祭(送王),以及清明時期的祭祖活動。我們不僅記錄瞭儀式的流程、科儀的細節,更重要的是,探究其背後的社會意義。 繞境活動被視為一種“身體政治”的體現。信眾扛抬神轎、接受香火的“過火”,這些身體性的實踐,構建瞭一種超越個體、連接集體的神聖經驗。書中分析瞭參與者(如轎班成員、進香隊伍的組織者)如何通過在儀式中的角色扮演,實現社會地位的確認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我們也批判性地審視瞭過度商業化對傳統祭典的影響,探討現代媒體與觀光旅遊如何重塑瞭這些儀式的意義,使其在保持傳統內核的同時,也呈現齣錶演性的特質。 王船祭則是一個關於“告彆”與“重生”的復雜儀式。我們深入探討瞭“送王”過程中對“穢物”的處理、對“不潔”的規避,以及最終船隻的焚燒,象徵著對過去一年社區中積纍的負麵能量的集體淨化。這種對時間循環的哲學錶達,在快速更迭的現代社會中,為人們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穩定錨點。 第三章:神諭與協商:信仰在公共領域的投射 本章著重探討颱灣民間信仰如何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決策過程,特彆是通過抽簽問事、擲筊杯等神諭工具。我們收集瞭大量的“求簽”案例,分析信眾如何將模糊的、具有多重解釋空間的簽文,與自身麵臨的現實睏境(如求學、婚姻、投資)進行對譯。這揭示瞭一種特殊的知識獲取模式:在科學理性與世俗經驗難以給齣明確答案時,神諭提供瞭一種“具有約束力的模糊性”,引導個體做齣選擇,並將最終的責任轉移給超自然力量。 此外,書中還詳細考察瞭“神明代言人”(如乩童、法師)在社區中扮演的調解角色。在正式法律或行政係統介入之前,這些儀式性的中介者常常是解決人際衝突、處理財産糾紛的最後一道防綫。他們的判決往往被視為“天意”,具有極強的社會約束力。我們通過案例分析,論證瞭這種“信仰治理”在維護社區和諧方麵,比純粹的法治更具有情感上的說服力。 第四章:現代化、全球化與信仰的重塑 颱灣社會在戰後經曆瞭急速的工業化與民主化,這不可避免地對傳統信仰體係帶來瞭衝擊。本章探討瞭這種衝擊帶來的雙嚮作用力。一方麵,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精神的普及,一部分年輕世代對傳統儀式産生瞭疏離感,信仰呈現齣“小型化”和“個人化”的趨勢,例如“居傢供奉”取代瞭頻繁的廟宇參與。 另一方麵,信仰也展現齣驚人的適應性和“藉殼上市”的能力。我們觀察到,許多宮廟開始利用現代科技(如網站建設、直播、電子支付)來擴大信眾基礎和傳播影響力。例如,某些知名的神祇形象被成功地“品牌化”,並被融入到文創産品、旅遊推廣中。本書認為,這種“信仰的媒體化”並非信仰的衰落,而是一種適應後現代消費文化的生存策略。 最後,我們探討瞭跨國移民與全球化背景下,颱灣民間信仰的“外溢”現象。隨著颱商、留學生的足跡,一些本土神祇的香火也被帶到海外,形成“異地信仰中心”,這為研究文化認同的流動性提供瞭新的視角。 結語:在“信”與“用”之間 《山海之間》最終試圖構建一個框架,理解颱灣民間信仰的本質:它是一種活態的、具有高度實用性的文化資源。它既承載著沉重的曆史記憶,又靈活地應對著當下的現實挑戰。本書拒絕將信仰簡單地視為“迷信”或“文化遺産”,而是將其視為理解颱灣人精神世界、社會韌性與集體身份構建的關鍵鑰匙。通過對廟宇、祭典和神諭的細緻描摹,我們得以窺見颱灣社會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劇烈碰撞下,所展現齣的復雜而迷人的生命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真正的詩都從土地長齣來∕顔崑陽

  真正的詩,都從土地長齣來;颱灣的新詩,當然也就從颱灣這塊土地長齣來。

  詩,它可能從你傢門前的小河邊發芽、可能從屋後的山坡上發芽、可能從你路過的田野間,跟著稻子、花生、蘿蔔一起發芽;當然也有可能在你旅遊到墾丁、溪頭、阿裏山、淡水、太魯閣、蘭嶼、澎湖、金門……,甚至士林夜市、龍騰斷橋、億載金城……,或者就在你傢那條嘈雜的小巷子裏;詩,乍然從你的感覺、想像中,便發芽而迅速地長齣來,並且開瞭花、結瞭果。

  總之,詩從來不曾離開過你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離開土地、離開生活,就沒有詩瞭;即使湊齣一行行漂亮的句子,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詩」。反過來說,對這塊土地上的種種人、種種物、種種事、種種生活,不管古老的、現代的,都很關心、很有體驗,「真正的詩」就可能從這當中長齣來。並且,關心越貼切,體驗越深刻,詩便越真正而越感人。

  這麼說,似乎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詩人」。是的,每個人都有這個可能。當然,最終能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除瞭對這塊土地的關心及體驗之外,還要多讓想像力釋放齣來,彷彿韆裏馬在奔跑、大冠鷲在高飛;然後,再懂得怎麼用隱喻呀、象徵呀、擬人呀、對比呀、層遞呀……等等的修辭技巧,去把你的關心、體驗、想像錶現齣來,詩就真的從你踩踏的土地、從你的生活、從你的心田、從你的筆端長齣來瞭。這些,當然可以學習;嚮紀弦、餘光中、楊牧、洛夫、羅門、鄭愁予、葉維廉、蓉子、席慕蓉、鍾玲、嚮陽、渡也、詹澈等詩人去學習。他們都寫瞭不少從颱灣這塊土地長齣來「真正的詩」。

  詩,怎麼長齣來,就怎麼去讀。讀他們一篇篇從颱灣這塊土地長齣來的詩,首先你得拿齣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的經驗,也就是你對颱灣的海呀、山呀、河呀、森林呀、田野呀、寺廟呀、古城呀、街巷呀,當然還有人呀,以及發生過的大事呀,曾經有過的觀察、感受、認識、思考,再發揮你的想像力,跟著紀弦、餘光中、楊牧等人,一起在他們的詩中去遨遊颱灣。有些地方,你也去過,就可以憑自己的經驗,和詩人對話起來;詩人當然比一般人的感覺更敏銳、更精細,想像得更特彆、更奇妙。例如鍾玲〈蘭嶼風景〉,她怎麼去想像那些海岸邊高高突起的山岩呢?就讓鍾玲告訴你:

海岬的山勢
是一頭悶損的獸
踡伏成一團打不開的結
由皮膚直黑到心底。

  假如你也去過蘭嶼,會怎麼想像那些海岬?夠特彆、夠奇妙!你可以和鍾玲交換交換心得呀!又例如詹澈〈黃昏坐在都蘭灣〉,假如你和詩人一起坐在颱東這個海灣邊,天色昏暗,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而又怎麼去想像?就先讓詹澈告訴你:

安靜的夜海
隻聽見浪花擊碎星粒
星粒滾滾磨蹭浪齒

  很可能,你也有和詩人不一樣的感覺與想像,就說齣來吧!

  假如不少地方,你還沒到過,那就先隨著詩人去「神遊」。嚮往之餘,或許有一天,你真會親臨其境,體驗以後,也可以和詩人印證一下呀!

  接著,你就要留意詩人用瞭什麼巧妙的修辭,去錶達自己的感覺與想像。或許,你可以把它學起來;或許,你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會用什麼巧妙的修辭,去錶達這樣的感覺與想像?

  這麼說,閱讀一篇篇從颱灣這塊土地長齣來的詩,一方麵隨詩去旅遊,另一方麵也學到瞭如何錶達你對這塊土地的感覺與想像。「讀新詩遊颱灣」,真好!

  這套書分為二冊,第一冊取名《風櫃上的演奏會》,選瞭二十四首新詩,絕大部分是描寫詩人對颱灣自然景觀的感覺與想像。第二冊取名《走入曆史的身影》,也選瞭二十三首新詩,絕大部分是描寫詩人對颱灣曆史遺蹟、風俗民情的感覺與想像。這四十八首詩所描寫的景點,廣布在颱灣本島北中南東各部以及外島的澎湖、金門、馬祖。讀完它,你也全颱灣走透透瞭。並且,省瞭好多好多旅費!

  帶領大傢「讀新詩遊颱灣」的人,是餘欣娟、林菁菁、陳沛淇三個大女孩。她們都是國立東華大學中文係的博士生,很優秀的年輕學者,懂得新詩,對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的生活也相當有體驗。我欣賞她們,因此樂意協助她們完成這二本書。她們幾次很認真地與我討論,怎樣纔能好好的帶領大傢「讀新詩遊颱灣」?我知道她們寫得非常用心;寫好以後,先讓我到詩裏去遊瞭一趟颱灣。每首詩以及她們所寫的每個字,我都趣味盎然地讀過瞭。感想是:

  讀新詩遊颱灣,真好!你也一起隨詩去旅遊吧!

【自序】這套書的誕生讓我們心中洋溢著詩意∕林菁菁

  這套書可以說是在東華大學孕育齣來的。由於顔崑陽教授的鼓勵,我們開始在詩裏找尋風景,在風景裏找詩。這套書的構想,就在如詩似畫的校園中逐漸成形。

  全書的主題,就是「詩」和「旅遊」。我們都知道,旅遊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在旅行的路途中,隨時充滿瞭令人驚奇的事物。希望讀者在這趟詩的旅行裏,帶的不是地圖和指南,而是詩。因為,在文字的世界裏,詩是兩點間最短的距離;人人都可以發揮想像,遊走在詩的世界裏。「讀萬捲『詩』,行韆裏路」,能讓我們將文學與生活密切的結閤在一起。

  在這段寫作期間,東華的校園生活,提供瞭我們不少靈感。在校園裏,你可以隨時仰頭看山、看雲、看天空,生活很詩意。而花蓮的大塊美景,更是得天獨厚;隻要一有空閑,我們隨時都能往山與海的方嚮前進。走走逛逛,花東縱榖的新奇事物,彷彿永遠都發掘不完。而這套書的齣版,也為這段生活在花蓮的歲月,留下美好的印記。

【導讀】詩中有曆史  曆史中有詩∕陳沛淇

  唐朝大詩人杜甫,正當壯年時,遇上瞭安史之亂。他一顆善感的詩心,對當時的社會亂象悲憤交集,便寫下瞭著名的「三吏」與「三彆」,描述戰爭和貪官汙吏的罪惡。因為杜甫敢於批判時事,悲憫百姓的苦難;後人就給瞭他「詩史」的尊號,敬重他以詩寫史的事蹟。

  颱灣的新詩,其實也不乏「詩史」的作品。早在日治時期,颱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也是一位勇於批判時政,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專製的作傢。

所有的戰士已都死去,
隻殘存些婦女小兒,
這天大的奇變,
誰敢說是起於一時?
人們最珍重莫如生命,
未嘗有人敢自看輕,
這一舉會使種族滅亡,
在他們當然早就看明,
但終於覺悟地走嚮滅亡,
這原因就不容妄測。
……

  這首〈南國哀歌〉記錄的就是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那是一個新文學正在起步的年代;作傢們一邊被迫學習日文,一邊不屈不撓地使用白話中文來寫詩。略帶生澀的文字,寫下那場「官逼民反」的原住民戰役;無論是作傢的擇善固執,還是霧社事件的壯烈悲戚,都足以令讀者動容。

  我們或許都知道,什麼是詩;但是對於什麼是曆史,這問題就得好好想一想纔能迴答囉!如果有人說,過去的事情就叫做曆史;這樣隻答對瞭一半。所謂曆史,可以簡單的說,就是過去事件的總和;但是,這些「事件」必須是對多數人的生活有影響的事件。舉個例子來說:清代福建省巡撫瀋葆楨,在牡丹社事件後,來到颱灣建設恆春縣;這是一件曆史上的大事。假使說,瀋葆楨到恆春時,曾經感冒發燒;這雖然也是過去的事;但過於雞毛蒜皮,可不能算成曆史事件喔!

  曆史的範圍可以很大,也可以縮小;例如說,一個人的生平,就可以看成是一部「個人史」。同樣的,我們會把他的齣生,或者是考上什麼大學,受到什麼人事物的影響,當成他個人史中的「事件」。若是他哪天走路跌瞭一跤,這就不適閤列入他的個人史中瞭;除非他那一跤跌齣瞭個大名堂,就像希臘思想傢阿幾米德一樣,隻是洗個澡,忽然就想齣瞭「浮力定律」!

  在這本書中收錄的詩,有的寫傢國的大曆史,有的寫個人身傢的小曆史。詩裏頭有滿滿的懷鄉之情,也有對曆史人物的頌揚與批判;或是寫下對景物變遷的感慨,或是記錄颱灣各地民俗的節慶。

  〈關於1930?霧社〉、〈龍騰斷橋〉、〈春迴鳳凰山--寫給九二一災後四個月的故鄉〉、〈嘉義速記--紅毛井〉、〈後山碑誌〉等,就是從曆史事件著手,抒發詩人對於這些史事的獨特看法。〈巷上盛夏〉、〈士林夜市〉、〈廈門街的巷子〉、〈觀燈記〉、〈大度山寫意〉、〈億載金城〉、〈馬祖印象〉等,寫的則是詩人對於特定地標的記憶;這些記憶曾帶給他們各種復雜的情感,有失落、有歡笑,也有人生的體悟。

  〈在鹿港寫給女兒〉、〈迴鄉〉、〈檳榔花開的季節?路過美濃〉、〈七星潭〉、〈卑南溪〉、〈風獅爺〉、〈高樑稈〉等,則是詩人對於故鄉風土民情的思念、體悟與再齣發。「血濃於水」的情感,使得這些詩篇讀來十分真誠動人;讓我們不禁也想要認真起來,仔細看看自己齣生和成長的地方。〈蜂炮〉、〈豐年祭的午後〉、〈燒香行〉、〈四月廿六日南鯤鯓廟〉等,寫的是颱灣人都熟悉的民俗活動或慶典;透過詩人的參與和觀察,你是否找到瞭以前不曾注意的新鮮事呢?

  詩中有曆史,曆史中有詩。先人的足跡,藏在颱灣的山水裏;詩人是最有想像力的導遊,把古老的故事,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現在總是流行說「深耕颱灣,放眼世界」;不過長輩們也曾告誡過:「要瞭解彆人,先要瞭解自己」。所以呢,「深耕颱灣」就得從讀懂颱灣和颱灣人的身世開始。

  當然啦,曆史故事不比童話故事,結局並非永遠皆大歡喜。颱灣的故事,有太多太多令人氣憤握拳、扼腕嘆息的情節;但是曆史與仇恨,畢竟不能畫上等號。讀曆史要有點兒知性的頭腦,有點兒感性的熱誠;更要有氣度,要有超然的胸襟。從新詩來讀曆史、讀鄉土的記憶,正好可以藉由詩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習到一些課本來不及教我們的事。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四** 作為一個對颱灣充滿嚮往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瞭解這片土地的途徑。這次,《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本書,以其詩意的書名和獨特的內容定位,牢牢抓住瞭我的目光。《走入曆史的身影》這幾個字,充滿瞭探索的意味,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化身曆史的探尋者,在颱灣的土地上,尋找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把“讀新詩”這個元素融入到對曆史的解讀中。我一直認為,詩歌是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精神和人們內心世界的藝術形式,而颱灣的新詩,承載瞭這片土地上獨特的曆史情感和文化底蘊。我非常期待,通過詩歌的濾鏡,去重新發現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事件,去感受那些曆史人物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做齣那樣的選擇,又承受瞭怎樣的壓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瀏覽颱灣的景點,更是能夠深入到那些曆史事件發生的現場,去觸摸那些曆史的痕跡,去傾聽那些曆史的聲音,並用詩歌這種充滿靈性的語言,去解讀和感悟這一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颱灣的曆史和文化有更深刻、更感性的認識。

评分

**評價三** 我對曆史的理解,一直以來都更偏嚮於宏大的敘事和關鍵人物的傳記,但總覺得缺少瞭些什麼,一種更貼近土地,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當我在書店偶然瞥見《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時,立刻被它獨特的書名所吸引。《走入曆史的身影》這幾個字,瞬間就勾勒齣一種身臨其境的畫麵感,仿佛我將有機會穿梭於颱灣的古往今來,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對話。而“讀新詩”這個附加的維度,更是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理解曆史的窗口。我一直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是時代的縮影,通過新詩來解讀颱灣的曆史,無疑會帶來一種更加細膩、更加觸動人心的體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瞭解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更是去體會那些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個體,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夢想,是如何被轉化為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颱灣的地理風貌,那些山川湖海、古老街巷,與曆史事件和新詩意境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颱灣這片土地上,每一個角落都迴響著曆史的餘音,每一個字句都蘊含著詩意的芬芳。我渴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一場精神的盛宴,讓我與颱灣的曆史進行一場深刻而又美妙的對話。

评分

**評價五** 《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個書名,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畫麵感和故事感撲麵而來。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影響深遠的事件和人物,總讓我忍不住想要深入瞭解。而“讀新詩”這個概念的加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是時代的縮影,通過詩歌的視角來解讀曆史,一定能挖掘齣更加細膩、更加動人的曆史內涵。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梳理那些宏大的曆史脈絡,更能去感受那些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個體,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思考、他們的掙紮,是如何被凝練成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仿佛親身走進那些曆史事件發生的現場,去觸摸那些曆史的溫度,去感受那些曆史人物的心跳,並且用詩歌這種極富感染力的方式,去理解和品味他們的人生軌跡。我期待作者能夠將颱灣獨特的地理風貌與曆史事件、新詩意境巧妙地結閤,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仿佛置身於寶島的土地上,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與詩意的浪漫。我渴望這本書能帶我進行一場深刻的“讀史”與“遊曆”的融閤,讓我對颱灣的曆史與文化産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

**評價二**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藝術感,帶著一種曆史的滄桑與詩意的柔情,深深吸引瞭我。我一直以來都對颱灣的曆史變遷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那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總讓我忍不住去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和影響。而《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個書名,則巧妙地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的情感體驗結閤瞭起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曆史人物的真實生活,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的選擇與睏境。更令我著迷的是“讀新詩”這一環節,我一直認為詩歌是最能觸動人心靈的藝術形式之一,而颱灣的新詩,更是承載瞭這片土地獨特的曆史記憶與情感。我渴望通過詩歌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熟悉或陌生的曆史事件,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力量。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將我帶入一個 multisensory 的體驗,我不僅能“讀”曆史,更能“感”曆史,甚至能“遊”曆史。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身影”。我希望能夠跟隨作者的筆觸,在颱灣的土地上,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感受那些沉澱下來的曆史厚重感,並且用詩歌這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去體會人與土地、人與曆史之間那份深刻而又動人的聯結。

评分

**評價六** 拿到《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充滿瞭一種獨特的魅力。書名本身就極富吸引力,“走入曆史的身影”立刻勾勒齣一個探索與發現的畫麵,仿佛我將有機會穿越時空,去近距離觀察那些曾經塑造瞭颱灣曆史的人物和事件。“讀新詩”這個詞的齣現,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色彩。我一直深信,詩歌是連接人與曆史、人與土地最柔軟也最深刻的橋梁。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颱灣新詩的解讀,為我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曆史圖景。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史實的陳述,而是能夠深入到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的情感波動、他們的思想掙紮,以及他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用文字留下瞭自己的印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遊”颱灣,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遊曆,更是精神層麵的深度探索,讓我能夠在一首首詩歌的意境中,感受到颱灣的曆史脈動,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瞭解颱灣曆史的一扇獨特窗口,讓我能夠用一種更加感性、更加詩意的方式,去觸摸曆史的溫度,去感受那些“身影”的生命力。

评分

**評價十** 拿到《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溫厚而富有深度的文化氣息。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想象空間,“走入曆史的身影”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穿越時空的旅者,在颱灣的土地上,尋找那些曾經鮮活而又觸動人心的曆史印記。“讀新詩”這一獨特的切入點,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詩歌是最能捕捉時代精神、最能反映個體情感的藝術形式,而颱灣的新詩,無疑承載瞭這片土地上豐富的曆史記憶和獨特的文化基因。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詩歌為綫索,帶領我們去“遊”颱灣,不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行走,更是精神層麵的深度探索。我希望能夠通過詩歌的意象和情感,去理解那些曆史事件背後的復雜人性,去感受那些曆史人物的悲歡離閤,去體會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以一種更加細膩、更加感性、更加充滿詩意的方式,去認識颱灣的曆史,去觸摸那些“身影”的溫度,去理解這片土地上人與曆史、人與土地之間那份深刻而又動人的聯結。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期待的精神漫遊。

评分

**評價九** 《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個書名,就像一首未曾吟誦過的詩,充滿瞭邀請和期待。我始終認為,曆史的生命力在於它與人的情感連接,而詩歌,正是這種連接的絕佳媒介。這本書的構想,是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颱灣新詩的細膩情感,以及“遊”的體驗融為一體,這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無限的好奇和想象。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走進”那些曾經活躍在颱灣曆史舞颱上的“身影”,去瞭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奮鬥,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跡。而“讀新詩”這個維度,更是為我的閱讀之旅增添瞭豐富的色彩。我相信,颱灣的新詩,一定承載瞭這片土地獨特的曆史情感、文化記憶和對未來的期盼。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詩歌的解讀,為我們揭示那些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情感力量,理解那些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甚至能夠感受到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那份深沉的羈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文字與詩句的交織中,感受颱灣的曆史溫度,品味颱灣的人文風情,更深刻地理解這片土地的靈魂。

评分

**評價八** 這本書的書名《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仿佛一張精心繪製的藏寶圖,邀請我去探索颱灣隱藏在時光深處的寶藏。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和人物的鮮活形象充滿興趣,總覺得曆史書上的文字,有時過於冰冷和疏離。而“走入曆史的身影”這個詞,立刻讓我聯想到瞭一種身臨其境、與曆史人物近距離接觸的體驗。更令我興奮的是“讀新詩”的元素,我深信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是時代的縮影。通過颱灣新詩來解讀曆史,一定能挖掘齣更加細膩、更加觸動人心的曆史維度。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瞭解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更能去感受那些曆史事件背後的個體命運,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思考,是如何被化為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颱灣獨特的地理環境,那些山川、河流、城鎮,與曆史事件和詩歌意境巧妙地融閤,讓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颱灣這片土地上所積澱的深厚曆史文化底蘊,以及那些“身影”們留下的獨特印記。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充滿詩意和探索的旅程,一次對颱灣曆史和文化的深度對話。

评分

**評價一** 拿到《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本書,我的內心湧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期待。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和文化充滿瞭好奇,而“新詩”這個詞更是勾起瞭我對颱灣文學最深沉的嚮往。想象一下,在寶島那充滿故事的山川河流之間,漫步於先賢的足跡,感受著詩歌的韻律與曆史的厚重交織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何等浪漫的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風景,去理解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曆史人物,以及那些用生命和熱血書寫颱灣故事的偉大靈魂。這本書的名字,仿佛一張邀請函,邀請我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感受颱灣土地上湧動的脈搏,去聆聽那些來自過去的低語。我期待它能帶我領略那些鮮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曆史事件,不僅僅是史書上冰冷的記載,更是那些充滿情感、掙紮與希望的鮮活故事。同時,書中關於新詩的解讀,我希望能觸及到颱灣新詩發展脈絡中的那些璀璨的星辰,去理解詩人是如何將時代洪流、個人情感以及對土地的深情融於詩句之中,用獨特的語言描繪齣颱灣的獨特氣質。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灌輸,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鳴,一次靈魂的洗禮,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颱灣,理解那些“曆史的身影”,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今日的颱灣。

评分

**評價七** 《走入曆史的身影:讀新詩遊颱灣》這本書,僅從書名就透露齣一種沉甸甸的文化氣息和探索精神。我一直以來都對颱灣的曆史發展軌跡充滿瞭好奇,也對颱灣的新詩藝術情有獨鍾。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場恰逢其時的邀約,將這兩個我極為關注的領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我們“走入”那些曆史事件的發生地,去感受那裏的時代氛圍,去體會那些曆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讀新詩”這個概念的引入,更是讓我的期待值倍增。我相信,詩歌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觸及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而颱灣的新詩,必定承載瞭這片土地上獨特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傳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提供曆史知識,更能通過詩歌的解讀,讓我們感受到曆史人物的悲歡離閤,理解他們的選擇與睏境,從而形成一種更加深刻的共情。我期待作者能夠將颱灣的山川景緻,與曆史事件和詩歌意象融為一體,讓讀者在品讀文字的同時,仿佛也能身臨其境,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與人文的溫暖。這本書,無疑將是我瞭解颱灣曆史和文化的一段難忘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