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力不如鬥智,強齣頭不如避風頭,以勇力見長者大多沒有好下場。盛極一時的「人中呂布」被縊死後梟首,關雲長走麥城敗死,張翼德遇刺而絕,黃忠中箭身亡,明顯透露齣有勇無謀的後果。諸葛亮帶隊南徵孟獲、五度北伐中原,採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指導原則,成就「七擒孟獲」的美談。孔明網開一麵,隻求限製孟獲的活動範圍,這種近於自治的政策,對穩定蜀國大後方的秩序大有效力。然而魏、吳的「心」皆不為所動,前者隻想與蜀互爭正統,後者隻想亂中取利,三國的局勢,依舊充滿變數……。
作者簡介
林漢達(1900-1972)
浙江慈溪人,中國著名的教育傢、語言文字學傢和曆史學傢。
1924年畢業於上海之江大學,1937年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並獲博士學位。1947年任遼北省教育廳廳長兼遼北學院副院長。1949年後,曆任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並曾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等。
林漢達從1920年代起即從事研究和寫作,著作豐富,涉及麵廣泛,極具影響。教育方麵的著作有《嚮傳統教育挑戰》、《西洋教育史講話》等;文學研究著有《中國拼音文字的齣路》、《中國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曆史讀物有《上下五韆年》、《東周列國的故事.王者風格》、《漢朝的故事.盛世經營》、《三國的故事.英雄崛起》等,共達六十餘種。他的通俗曆史讀物,深受讀者的歡迎。
「如國傢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從此可見曹操的心機與耐力,他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邊際效益發揮得淋灕盡緻。直到西元二一九年劉備自任漢中王,這颱假戲也到瞭不得不真做的時候。當年結束前,關羽遇害。
西元二二○至二二二年間,陸續齣現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蜀漢劉備章武元年、吳王孫權黃武元年(孫權於二二九年稱帝,名為黃龍元年)的稱號。這些走馬燈般的稱號,固然可以滿足稱孤道寡的欲望,但誰也不能徹底擊倒對方,所以彼此不斷試探,大傢都在鞏固自己的樁腳之餘,企圖挖空彆人的牆腳。
迴顧三國故事,以勇力見長者大多沒有好下場。盛極一時的「人中呂布」被縊死後梟首,關雲長走麥城敗死,張翼德遇刺而絕,黃忠中箭身亡,隻趙雲、馬超病死,明顯透露齣有勇無謀的後果。雖說趙子龍名揚長阪坡,馬孟起甚至讓曹操在對戰中割須棄袍,但許褚一齣,就挫瞭馬的銳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在體力上嚮來沒有絕對的強者。
鬥力不如鬥智,強齣頭不如避風頭。即便曆史記載裏的周瑜(一七五─二一○)並非小心眼的凡夫,但「三氣周公瑾」的故事栩栩如生,「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更深植人心。看來隻有穩紮穩打,忍一時徐圖壯大,纔能深得三國精髓。
三國也是識人之書:魏延腦後有反骨,馬謖言過其實,諸葛恪聰明外露、威震其主,以上說明決策者必須注意部屬緻命的缺點。反之,若有老臣建言,則須細聽。如趙雲指齣「國賊」為曹操(主要敵人)而非孫權(次要敵人),這一針見血的判斷卻不為劉備接受,寜可枉費成本做傻事(伐吳),連諸葛亮都勸阻無效,隻好說「亡蜀漢者,始於劉備」。
兩個無法團結的弱者想對抗一個強者,竟還各行其是,隻好自取滅亡。遙想戰國七雄中的六國被各個擊破,近者如「赤壁經驗」也化為塵煙,劉集團成長的極限已成定局。至於缺乏願景孫集團,在孫權(一八二─二五二)死後更是毫無作為。
劉、孫結盟無望,就算有孔明的纔華也成不瞭大事。國際關係的矛盾如此,大材也隻能小用。所謂「小用」者,就是從攻擊性的防禦中謀取和平。
三國各有繼承大位的問題,惟蜀國最輕,所以孔明可帶隊南徵孟獲(二二五)、五度北伐中原(二二八─二三四)。有趣的是,諸葛亮在發動第一次攻擊前,採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指導原則,所以纔有「七擒孟獲」的篇章。坦白講,馬謖對南徵的建議完全正確,導緻孔明在街亭一役敢放手讓馬謖、魏延等人主持。事實上,兩者戰果差之韆裏。
因為恩威並施、軟硬兼具的領導統禦難以拿捏,要讓戰敗者心服口服更難,所以「七擒」之說充滿傳奇色彩,然而「攻心」或「心戰」的方針倒是充滿智慧。「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對付一個無法徹底消滅的對手,用趕盡殺絕的策略隻會引發強烈反彈,所以孔明網開一麵,隻求限製孟獲的活動範圍即可。這種近於自治的政策,對穩定蜀國大後方的秩序也較省力。然而魏、吳的「心」皆不為所動,因為前者隻想與蜀互爭正統,後者隻想亂中取利。
在成不瞭大事、也打不倒主要敵人的時候,就更要善於收拾人心。這正是劉董事長與諸葛執行長的一貫作風,也為三國留下稍有人性的一麵。
《三國的故事03:英雄崛起之攻心為上》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它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設計也相當考究,將三國時期那種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其中。我一直對三國故事情有獨鍾,尤其鍾愛那些既有宏大戰爭場麵,又不乏智慧較量的情節。這本書的標題“攻心為上”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這正是三國時期戰略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我最想在書中看到的。我期待著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經典的“攻心計”,不僅僅是簡單的智謀比拼,更希望能展現齣人物在運用這些計謀時的內心掙紮、權衡利弊,以及計謀背後所摺射齣的人性百態。比如,曹操是如何在赤壁之戰前,通過離間計瓦解孫劉聯盟的?諸葛亮在七擒孟獲時,又是如何以德服人,真正做到“攻心”而非單純的軍事壓製?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曆史事件,更能將人物的情感、動機、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局限性一一展現齣來,讓讀者能夠真正地走進那個時代,去感受英雄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選擇的理由。
评分《三國的故事03:英雄崛起之攻心為上》這本書,光看名字,我就覺得作者一定是個深諳三國之道的人。我一直覺得,三國爭霸不僅僅是刀光劍影的廝殺,更是一場智慧的博弈,而“攻心”便是這場博弈的最高境界。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剖析那些經典的“攻心”案例,不僅僅是羅列計謀,而是要深入到計謀的産生背景、實施過程,以及最終帶來的影響。例如,在“草船藉箭”中,諸葛亮是如何洞察曹操多疑的性格,利用大霧和自己的膽識,巧妙地達到目的?在“連環計”中,王允是如何利用貂蟬的美貌和智慧,一步步瓦解董卓和呂布之間的信任?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的筆觸,將這些計謀的細節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風險。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探討“攻心”的哲學,比如,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如何準確地判斷對手的心理弱點?如何將自身優勢轉化為影響他人的力量?這本書若能將這些方麵都做到極緻,那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拿到《三國的故事03:英雄崛起之攻心為上》這本書,我內心湧起的是一種對曆史細節的探究欲望。三國時期,很多事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細微之處,而“攻心”策略正是將這種細微之處發揮到極緻的體現。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用嚴謹的態度去考證,用生動的語言去描繪。比如說,在一些戰役中,某個將領的一句激勵人心的呐喊,或者一次巧妙的心理暗示,往往能扭轉戰局。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這些“細節”放大,讓我們看到英雄們是如何通過觀察、分析,甚至預測對手的心理,來製定齣看似簡單卻效果驚人的“攻心”之策。我還想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做到如此精準地“攻心”?這背後是否有什麼樣的社會背景、文化習俗,亦或是某種不成文的“潛規則”?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事件的復述,更能引領我深入思考,去理解那些英雄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存智慧和戰略眼光,從而對曆史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拿到《三國的故事03:英雄崛起之攻心為上》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深度。三國時期群星璀璨,每個英雄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復雜性。我希望作者能夠跳齣傳統的人物標簽,去描繪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他們。比如,劉備,他身上有著仁德的形象,但同時他也有著對權力的渴望,以及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堅韌和謀略。關羽的忠義自然不必多說,但我更想看到他作為一名將軍,在戰場上運籌帷幄,或者在麵對政治鬥爭時的思考。張飛的勇猛是眾所周知的,但我也好奇他在戰術上的錶現,以及他性格中其他不為人知的一麵。還有那些被我們常常忽視的謀士,如郭嘉、荀彧,他們的智慧是如何體現在局勢判斷和戰略製定上的?這本書的標題“攻心為上”暗示瞭智謀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對這些角色的心理刻畫,來展現他們如何運用智慧去影響他人,改變局勢,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這些熟悉的人物産生新的認識,發現他們身上更深層次的閃光點。
评分讀《三國的故事03:英雄崛起之攻心為上》這本書,我最想看到的是那種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三國故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不落俗套的方式來講述,讓故事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我喜歡那種能夠調動讀者情緒的文字,時而讓人熱血沸騰,時而讓人扼腕嘆息。這本書的副標題“英雄崛起”讓我對其中描繪的英雄形象充滿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功績,更是他們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磨礪、挫摺,以及他們如何憑藉智慧和勇氣,一步步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攻心為上”則讓我聯想到那些扣人心弦的智謀對決,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這些智謀的展現寫得引人入勝,不僅僅是簡單的智力比拼,更能融入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讓每一次的謀劃都充滿瞭張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亂世,與英雄們一同經曆那段波詭雲譎的歲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