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ky,Big Party
广袤无垠的山峦,天空中翱翔的鹰隼,四方一望无际如海涛般翻腾的大草原,星辰在清透的夜幕中闪烁,伴着郊狼的长嚎,牛仔在营火边沈沈睡去。这些,或许你曾在电影「断背山」里看过,而这就是货真价实的蒙大拿。
在美国,蒙大拿是个地广人稀的一州,别名Big Sky(大天空)。
开车旅行在蒙大拿,道路两旁的草原、麦田如海波般翻飞起伏,小溪蜿蜒不止,而远方群山缓缓自地平线上升起,晃如驶进天地悠悠的壮阔里。大天空底下,还有许多Scenic Byway(风景小径)等着你探访。夏天,换上涉水凉鞋走进河里溪钓,让自己置身大河恋的电影场景,黄石国家公园与冰河国家公园,此刻也变得可亲。
蒙大拿的整个夏季,就像在开一个大Party一般,小孩欢乐,大人兴奋。一连串的乡郡庆典(County Fairs)纷纷展开;到处都有牛仔竞技(Rodeo)的场子可看个过瘾,还有一年一度各地印地安保留区的原住民节庆!夏天,去蒙大拿吧!
作者简介
安新民
年龄:过了35岁以后,就是永远的35岁
性别:男
星座:天秤座
学历:美国 伊利诺大学企管硕士
经历:资讯人,一直都在外商、券商企业的资讯部门
.发表过的作品:
《慢游.在托斯卡尼》(时报出版)
《勇闯天关─圣母峰基地营纪行》(时报出版)
.个人网站:
六月罂粟花─托斯卡纳www.toscanajune.com
工程师的背景,以为自己的脑子可能有较多的理性和逻辑,而少了些感性。幸好,旅行是个需要用大量感情的一种活动。在认知里,旅行和摄影、摄影和旅行,本来就是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小时候,环游世界是个漫无边际的梦想,是个转个不停的地球仪。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每游历一州就悄悄地将一片磁铁放进口袋,一片亚历桑纳,一片犹他,曾想用片片磁块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美利坚合众国。现在,心闲下来了,脚也自由了,更想一块一块地去编织,心中那片美如织锦的世界地图。
那年夏天,在蒙大拿
The land is rich with grass and color, and the mountains are the kind I would create if mountains were ever put on my agenda. Montana seems to me be what a small boy would think Texas is like from hearing Texans.
~~~ From Travels with Charley, by John Steinbeck
用以管窥豹来形容一般国人对美国印象的肤浅恐怕一点都不为过。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以为纽约、旧金山就是美国,或者,充其量洛杉矶再加上拉斯维加斯而已,这种有趣但可笑的现象不知道该不该推给时下的旅行社业者去承担。
很多年以前,刚到美国当学生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但很快就感受到美国的辽阔深远和四季多变的特色,潜藏内心深处的驿马星,直教我不甘蛰伏校园里当个每天只知往返于教室、餐厅、图书馆三定点的书虫。只要一放假,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唿朋引伴四处去旅行。在美国租车方便,公路交通发达,我的身边也从不欠缺游伴,总会有几个死党随着我天南地北遨游。在当时以学生身分只需缴交少许年费即可成为Triple A(AAA: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的会员,而Triple A提供了详尽的公路旅行资讯,让我们如虎添翼。虽然才初到美国,我们却常自豪的对人说:「Give me a map, I can go anywhere!」
短短二年的时间里,四个寒暑假,再加上两个春假,我游历了许多地方:北起尼加拉瓜瀑布,最南曾到过佛罗里达的西屿列岛(Key West),东岸的大城如费城、纽约、波士顿,到西岸的加州1号公路、洛杉矶、和旧金山附近的酒乡,那帕山谷。那时候有个习惯,每游历过一州,就会收藏一片有着该州州形的磁铁片作为纪念。现今台湾的青少年爱收集各式各样的Hello Kitty或哆啦A梦磁片,但在那个年代美国各地风景区卖纪念品的小店陈列最多的就是这种美国本土四十八州各州的磁铁。若把至今还收藏在身边的这一堆磁片,按其相对的地理位置一一吸黏在冰箱上,美国本土的形状俨然呈现。算一算数目,居然有二十多片。真是疯狂、痛快的二年!
@为什么独钟情于蒙大拿?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也常问自己。回台之后的这十几年间心中一直有股冲动想要再回美国走一趟蒙大拿(Montana)。在美国的二年,对于未曾去到蒙大拿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回国后我曾二度写信到蒙大拿旅游局去索取该州的旅游资料(Travel planning guide),但总是有一些原因而未能成行,直到2005年年底在台北的旅游展中认识了蒙大拿州政府亚太办事处的王美美小姐,以及当时未演先轰动的电影──李安的「断背山」,这才再度撩起我去蒙大拿的念头。然而,到底是什么让我单单对位在美国西北边陲的蒙大拿如此情有独钟?为何这一生当中会认为若没去一趟蒙大拿将是生命中的不圆满?当然,这绝不单纯的只是为了想要填满磁铁地图上的一块空白而已。
家父爱看电影,自幼,每每于晚饭后,由父亲踩着脚踏车,让我坐在脚踏车手把后的横槓上,父子俩一同到市区看电影。50、60年代西部片当道,从电影银幕印刻在我小小脑袋的记忆中,不乏西部拓荒的画面,成群剽悍的印地安人骑着马,尖声嘶叫地,自山坡上奔驰而下攻击围成防御圈的篷车队伍;印地安人在出征的前一夜总会在脸上涂上战士的符记、头插羽毛、手持战斧,围着篝火跳战舞;战况危急时穿蓝制服的骑兵队总会及时出现,那激昂的冲锋号曾经令我血脉贲张;当然,少不了日正当中侠客和恶霸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决斗,枪响之后一方倒下;侠客和目无法纪的淘金客在酒吧里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打翻了桌子撞碎了窗子,双双翻落在大街上。
自小我就是个十足的西部迷。那时候,银幕上的西部牛仔行侠仗义、弹无虚发,穿越穷山恶水,走过万里黄沙,终将歼灭恶棍,自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青少年时轻易地染上抽烟的习惯恐怕和60年代万宝路香烟广告所塑造出来的那位名为「Marlboro Man」的西部牛仔有关:一个目光深沈、皮肤粗糙,浑身散发着粗犷豪迈,纵横驰骋、四海为家的牛仔,当时心想这才是男子汉。
成年之后依然爱看电影,随着「小巨人」、「大河恋」、「惊涛骇浪」、「轻声细雨」、「真爱一世情」、「远离家园」等一部部美国西部电影的渲染,更使得蒙大拿的印象在脑海中清晰可见。几年前换房子的时候,布置新居,特地在一面白墙挂上一幅我百般看百般爱的电影海报,那是「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中的一个场景。男主角站立在河中突起的大石上,正将鱼竿奋力甩出,此刻,晨曦正自溪谷上方浓密的枝叶中挥洒而下,逆着光,林梢、钓者、钓竿、岩石、水波,无不镶上一道细细薄薄的金边,那才抛出去的丝线在空中形成一道曲线优美的金弧,宁静中彷彿听得见丝线抛出时划破空气的尖哨声。
原来,那股渴望竟然启蒙于童年,源自于电影印象。事实上,蒙大拿根本就是一座电影的大场景,从来就一直上演着「西部原野」这部电影。广袤无垠的山峦,天空中翱翔的鹰隼,四方一望无际如海涛般翻腾的大草原,挺立在秋色里的桦树,星辰在清透的夜幕中闪烁,伴着郊狼的长嚎,牛仔在营火边沈沈睡去。这些,或许你曾在「断背山」里看过,但这就是货真价实的蒙大拿。渴望前往蒙大拿,是要去寻觅一处其实是深藏在儿时记忆里的一处奇幻地。
为什么非要在夏天?
为去蒙大拿,找好了理由。但什么时候去最恰当呢?虽然,秋、冬、春各季各有其动人之处,然而对于生长在南方的咱们来说,夏天最适宜。秋、冬酷寒,人们大多蜷缩在房子里,充其量只能在晨起时将堵在房门口的积雪铲一铲活动一下筋骨,牲畜大都还关在兽栏里嚼咬干草粮。春天,依然料峭,河水刚要解冻,万万不敢将脚趾贸然伸进水里。夏天,天气渐暖,人们稍有信心脱掉厚重的冬衣,换上涉水的凉鞋走进河里溪钓。素有「世界瑰宝」之称的黄石国家公园,或是有「落矶山脉皇冠」美誉的冰河国家公园这时候才让人们觉得可亲。
夏天也是农夫市场(Farmers Market)开市的季节,人们在那里见到一整个冬天久没谋面的左邻右舍;一连串像嘉年华会般的乡郡庆典(County Fairs)也纷纷展开;到处都有牛仔竞技(Rodeo)的场子、家庭聚会、婚礼宴会好不热闹。还有,一入夏,也是牧场里的牛仔们最忙碌的时候,收割牧草、给上百只的初生之犊烙印记、忙着把牛群赶往水草肥美的牧草地。无疑的,成千上万的人们可以找到一大堆的理由走到户外,伸伸懒腰,享受阳光。连一年一度各地印地安保留区的原住民节庆Powwow也大都选在七、八月举行。在此时,到访的观光客最易感受到此地欢乐的气氛。整个夏季,蒙大拿就像在开一个大Party一般,小孩欢乐,大人兴奋。
我常以为一个真正的假期该是让人有机会去探索自己从没有过的经验,去认识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来回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而蒙大拿对于台湾的大众而言可能就是这样的地方。美国大西部的神祕和传奇尽在那里,它正等着我。因此之故,我想,若要述说美国,就从我最神往的蒙大拿开始吧!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一种柔和的蓝绿色调,配合着简洁的字体,给人一种宁静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封面上一抹淡淡的日落余晖,像是为整个故事染上了温暖的底色。我一直在思考,作者选择“蒙大拿”这个地方,一定有其深远的用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纯粹、一种自由、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的那份本真。我设想,主人公在蒙大拿的经历,会让她/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质疑那些被社会强加的价值观。也许,她/他会在那片土地上,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回被遗忘的热情。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穿插许多关于蒙大拿自然风光的描写,那些生动细腻的笔触,定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那片土地的壮丽与辽阔,体会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
评分这本《夏天,去蒙大拿吧》的书名,光听着就让我心生向往,仿佛一股凉爽的山风裹挟着野花的香气扑面而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它的第一页,但单凭这个意境,我就已经为它准备了无数种解读。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关于逃离,关于追寻的故事。或许主角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压抑,在某个燥热的夏日,一个冲动之下,便踏上了前往遥远蒙大拿的旅程。蒙大拿,这个在美国西部的名字,总是与广袤的草原、巍峨的山脉、清澈的湖泊联系在一起。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画面:绵延不绝的落基山脉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野牛成群地在辽阔的平原上奔跑,也许还有一条蜿蜒的河流,映照着湛蓝的天空。这趟旅程,一定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主角在那里,是否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人,经历刻骨铭心的事件?是找回了迷失的自我,还是发现了全新的可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夏天,去蒙大拿吧”的决定,会为她/他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转折。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起强烈画面感和情感共鸣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夏天,去蒙大拿吧》这个名字,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日志,更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它或许探讨的是关于“家”的概念,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居所,更是心灵的归属。主人公可能在蒙大拿,找到了那个让她/他真正感到安宁和自在的地方,那个可以卸下所有伪装,坦然做自己的地方。我设想,书中会有一段关于爱情的描绘,可能是在那片纯净的土地上,发生了一段纯粹而美好的感情,又或者,是通过这次旅程,主角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阵清风,吹散我心中积攒的烦闷,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评分当我看到“夏天,去蒙大拿吧”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即闪过一些关于自由、辽阔和野性的意象。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一部关于打破束缚、追寻梦想的励志故事。主人公或许被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所困,萌生了去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体验一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念头。蒙大拿,作为美国西部的代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种自由与广阔的象征。我设想,书中的主角,会在那片充满原始力量的土地上,挑战自己的极限,或许是徒步穿越壮丽的山脉,或许是体验惊险刺激的户外运动,从而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勇气。我希望,这本书能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鼓励读者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蒙大拿”。
评分听闻《夏天,去蒙大拿吧》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年轻的灵魂,在夏日的阳光下,独自驾驶着一辆老旧的汽车,驶向远方的地平线。我猜测,这可能是一本关于成长与自我发现的小说。主角或许正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困惑,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而这场突如其来的蒙大拿之旅,就像是一次冒险,一次逃离,更是为了寻找答案。我想象着,她/他会在广袤的草原上,遇到一些质朴而善良的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学到生活的智慧与力量。也许,她/他会在那些孤寂的山谷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直面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蒙大拿的夏天,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捕捉到这种生命力,并将其融入到故事之中。我想,最终,主角不会只是找回了什么,而是蜕变成了一个更强大的自己,一个更懂得爱与被爱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