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生在师大附中唸书时,学生借书每次只能借一本,老师却可以借六本。李老师常亲自带他去图书馆借书,并且指导他阅读,对他谆谆教诲,爱护备至。
据郭松芬说:高中毕业后,他曾拜访过李老师。李老师对他说:「你们班上最有可能成为作家的是陈垣三。」这件事是一九九六年我们移居美国后,才从郭松芬的口中获知。那时郭松芬已是有名的作家,而我先生才从教职退休,他学的是物理,教的也是物理,根本跟文学沾不上边。
不过我先生从年少时,就对写作非常有兴趣。他写是写了很多,但很少发表。
记得三十多年前,钟肇政主编《台湾文艺革新号》时,曾写信向我先生邀稿。信是寄到学校,封口却被拆过,又歪歪扭扭地黏上。我先生没拆封,便放进办公桌的抽屉里,匆匆赶去上课。等下课回来时,信已不翼而飞。过了几天,那封信用另一个信封装上,寄到家里。他知道这是一个警告,但他还是写了一篇评论叫做〈追寻──论郑清文小说的文体〉。标题是〈追寻〉,后来钟肇政加进〈论郑清文小说的文体〉做为副标题。李乔是第一位读者,很喜欢。等发表后,他便到处推荐。听说这篇评论,目前还有人把它当做研究郑清文小说的参考资料。
由于我先生生长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到的种种事情,使他很不爱表现。到了美国后,他认识了郑炳全和林良彬,受他们的邀请,才开始参与洛杉矶台美人笔会的各项文学活动。
这本自选集共收录了十六篇短篇小说。〈喜饼〉和〈班车司机〉,初稿都写于一九七○年代。
我比较喜欢〈喜饼〉的写法,平铺直述,故事简单,却能道出人间的冷暖和无奈。至于〈班车司机〉,则谈到价值判断和人事纠葛,比较深沉,我就不太能欣赏。
〈西北雨〉则成稿于一九九五年,后来得过台美人笔会第一次征文比赛小说组第二名(首奖从缺)。它的情节是双向的,一个是叙述汽车商人尔虞我诈的行径,一个是叙述白色恐怖时期受难者的悽惨下场。一场西北雨下得路人措手不及,躲进人家的骑楼下避雨。在无聊的等待中,陌生人开始交谈,于是说出了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听到的故事。西北雨是台湾特有的天候,淹水也是台湾人长期忍受的灾难。避雨的人所期望的是天晴、水退,因此等待是免不了的,然而等待还是等待。
最近我先生受到郭松芬的敦促和廖清山的鼓励,写了不少作品。〈蛋卷〉,〈枯树〉、〈乖宝宝〉、〈小学同学〉、〈戏剧人生〉、〈老阿嬷〉、〈优剧场〉和〈虎姑婆〉都很短小,他想透过文字特有的表现方式,营造出一种气氛,使人感受到人在真实世界中,不可逃避的各种处境。其它如〈浦尾的春天〉、〈方形化妆盒〉、〈无壳蜗牛和还魂草〉、〈礼物〉和〈繁花似锦〉,则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其中含意颇难掌握。我是门外汉,虽耐心细读过几次,但仍不易了解。
每次我先生完成一篇作品,总是献宝似地要我做第一个读者。我常问他说:「你到底要讲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他则回答说:「我只负责把故事说得简单,有条理,至于其中的含意,以及给人的感受,则是读者的事。他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想像,否则作者也无能为力。」
这本自选集得以出书,感谢李日章和李永海的协助。不管我先生的小说写得怎么样,这是对李维棻老师的一种敬意和怀念,也是对诸多爱护他的朋友,尤其郑清文、曹永洋,所能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这本《浦尾的春天》,真的勾起了我好多关于回忆的涟漪。我们台湾人对“春天”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它象征着新生、希望,也常常伴随着阵阵细雨和淡淡的花香,有一种既温柔又充满力量的感觉。书名里的“浦尾”,听起来就很有乡土气息,让我联想到许多老一辈台湾人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曾经承载着浓厚人情味的小村落。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描绘出当年我们父辈那一代的生活图景,他们的勤劳、朴实,以及在艰辛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是不是会有一些关于土地的故事,关于农作物生长的细节,关于节气的变化?又或者,故事会聚焦在某个家庭,描绘他们在春天里经历的喜怒哀乐,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永恒的主题在春天的背景下,会呈现出怎样独特的光彩?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怀旧的情绪,回忆起那些逝去的时光,以及那些简单却弥足珍贵的情感。
评分《浦尾的春天》,这名字本身就很有诗意,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温暖、生机,以及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台湾,春天代表着希望,也常常是万物竞相绽放的季节,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我猜想,“浦尾”可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或许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落,或许是某个承载着许多回忆的角落。这本书会不会描绘出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关于他们的辛勤耕耘,关于他们的喜怒哀乐,关于他们的相互扶持?又或者,它会讲述一段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主角在春天的气息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或者收获了真挚的感情。总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温暖、舒缓、充满希望的感觉,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浦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又会在春天里发生怎样动人的故事,让人读来心旷神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评分这书名《浦尾的春天》,一听就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就像台湾春天里那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人心。我总觉得,春天里的故事,总带着一种特别的柔情和希望。而“浦尾”这个名字,又很有乡土气息,让我联想到台湾某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角落,那里或许有淳朴的村民,有代代相传的故事,有不变的乡愁。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出一些关于成长、关于情感的细腻叙事,比如某个少年在春天里萌发的懵懂情愫,或者一个家庭在春天里经历的变迁和成长。又或者,它会展现出台湾乡野的自然风光,春天里花草树木的勃勃生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总之,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温暖、宁静、充满力量的感受,让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评分哇,看到《浦尾的春天》这本书名,就忍不住联想到家乡的美好画面,好像耳边已经响起了那熟悉的乡音,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春天,不仅仅是花开的声音,更是一种生命力在土地里涌动、在人们的心里生根的感觉。《浦尾的春天》,光是这名字,就让人充满期待,不知道它会描绘出怎样的故事情节,是关于某个小镇、某户人家,还是关于一段跨越时代的记忆?我猜想,作者一定是用了很多细腻的心思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季节变化,以及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温情。或许,它会带我们回到一个过去的时空,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纯粹的生活,用最真挚的情感去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又或者,它会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追寻的故事,主角在春天的气息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总之,光是书名就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迫不及待想知道“浦尾”究竟是何方圣地,又会在春天里发生怎样令人心动的故事。
评分《浦尾的春天》,这个名字实在太有画面感了!台湾的春天,对我来说,是那种空气中都弥漫着湿润和生机的味道,走在田埂上,耳边是鸟鸣,眼前是绿油油的稻田,还有远处山上传来的淡淡的茶香。想到“浦尾”,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宁静的小镇,有古老的屋檐,有悠闲的时光,有淳朴的居民。不知道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地方,它是否真实存在,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沉淀?我期待它能展现出台湾特有的风土人情,那些隐藏在巷弄里的故事,那些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智慧和生活哲学。或许,故事会围绕着一个关于“等待”的主题展开,就像春天等待着花开,人们等待着希望。又或者,它会是一个关于“归来”的故事,离乡游子在春天里回到故土,找回遗失的美好。总之,这本书名传递出一种安宁、温暖、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让人心生向往,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