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轻薄短小的经典名着里头,齐普斯先生有许多乍看平凡,却是一语中的、洞悉世情、历久弥新的好言好语,如果你是第一次展读,在拥有一些温馨乐趣之余,我很高兴你还有机会借由这本书来充实心灵。如果之前已读过这本小书、或看过它的电影,那么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相信你也能别有一番新体会。」 ~ ~ 李家同
年轻、充满热诚的齐普斯先生,到布鲁克菲德学校任教。在那个尊严与宽厚精神尚存的年代,齐普斯以无比的爱心、耐心,对一群调皮难驯的学生展现这些信念,教导一代代的孩子们自生活中学习。
他一生中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来自以爱教导学生而丰富。而当学生们毕业、必须与齐普斯先生挥别时,他们感伤又感激地一再传诵他的故事……
本书特色
.「新发现的伟大之作」,《纽约时报》赞誉不绝!
.最甜美灿烂的故事,风靡全世界,20国以上语言版本,魅力持续上扬!
.李家同校长极力推荐的不朽名作,不断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影集、广播剧、舞台剧
作者简介
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
.英国着名小说家,出生于英国西北兰开郡。
.1915 ~ 1918年就读于雷斯中学(The Leys School);毕业于剑桥大学。
.作品除了1934年出版的《万世师表》,数十年来深受全球读者喜爱之外,1933年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线》同样脍炙人口,他在该书中创造的「香格里拉」一词,至今仍世界通用。这两部作品均曾被改编成电影并风靡世界,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
.他也是位成功的电影编剧,1942年以「忠勇之家」(Mr. Miniver)得到奥斯卡改编剧本奖。
.1948 ~ 1953年曾在CBS电台主持广播节目;曾结婚、离婚两次,1954年死于肝癌,逝于加州。。
译者简介
林淑娟
自由译者,译作包括:《划破地毯的少年──伊克宝的故事》《姊姊的守护者》《把托斯卡尼带回家》……等逾百本。
【推荐序】邀你一起阅读《万世师表》李家同
【前言】注定要流传上百年的深刻、动人故事
【序文】向伟大的教师们致敬
【译序】认识全世界最有价值的老师
万世师表内文
《万世师表》是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在伦敦、一个多雾的礼拜写成的。我小心运用「灵感」这个名词,它经常不存在,当一个作者懒惰的时候就等待它出现。可是,以纪录来说,《万世师表》是我以前曾经写过,或者该说自我开始写作以来,写得比较快、比较容易写、写完后也没什么修改的作品。
它最先是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圣诞节前发行的那一期《英国週刊》登出,之后就被人遗忘了。尔后我把它寄到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长久以来,我一直暗自怀着野心,希望我的作品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一九三四年四月份的《大西洋月刊》刊登这个故事,约此同时他们要求将它出版成书。这本小书在六月八日出版;四个月后,《万世师表》第一次以书的形式,在英国由霍德和斯托顿(Messrs. Hodder and Stoughton)公司出版。
因此,你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故事写作和第一次印刷出版都是在我的母国,但是经由美国人的肯定,挟带它在美国出版的成功之势再回到英国。现在,它在美国重新改版,换上豪华的新装。
即使我骄傲地重忆细节,我也是怀着谦虚之心,因为我知道很少作者能有这种浪漫的际遇。不管各方的赞赏很多或很少,我认为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幸运。不过我的确甚感荣幸,美国人对我这本很英国风的书接受度竟然如此之高。没有一个作者能比我在过去的一年里,更享受他的信件。齐普斯先生的人物特征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被人发现。我相信那些读者的来信说的都是事实,在此我要向世界各地、许许多多从事伟大教职的老师们献上敬意。
詹姆斯?希尔顿
一九三五年三月 伦敦,旺斯戴德
前言
詹姆斯?希尔顿不只是个了不起的小说家,他的口才也出名的好。虽然在英国出生,但他人生的后半段却在美国的加州度过。
我每次去西海岸,都期待和他一起悠闲地共进午餐,那个时候我们会晒着太阳,互相比较每一件事。我还清楚记得我们的最后一次聚会,因为时间就在我们得知苏俄宣称他们比原订进度提早研发出完美的原子弹后不久。
詹姆斯听到那个消息很难过,有远见的他立即看出,那会使得我们陷入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军备竞赛中。
我知道他当时在写一本新的小说,一开始写得得心应手。我问他那本小说进行得怎么样。「我已经写了四个开头,」他说。「我感觉自己有灵感。大约一个礼拜的时间,每天早上我会开始在打字机前信心满满,但就在写到过了五十页,『那又怎样?』这几个字便会突然浮现在打字纸上头。我对之前写的那些文字突然缺乏信心,现在我们知道有那些原子弹存在,想要写虚构的故事变得很困难。」
《万世师表》是希尔顿最成功的小说,也是我们身处的时代、最喜爱的老师形象人物,但却是他在急迫的情况下所写成。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詹姆斯?希尔顿急着要写一篇故事,以便赶上《英国週刊》(British Weekly)预备在圣诞节发行那期的截稿日。他需要那笔他可以得到的五十镑稿费(相当于美金二五○元),但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失眠了一个晚上后,他起身跨上脚踏车,骑进清晨的浓雾里。当他回到家,狼吞虎嚥地吃完早餐,开始迅速写下《万世师表》,接连写了四天,几乎没有修改。
这篇小说在伦敦发表时并没有获得多少掌声,可是次年四月经美国的《大西洋》(Atlantic)月刊转载后,美国人对它的喝采,唤醒了英国人对它的注意。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谈论故事中的主角──齐普斯先生,彷彿他是大家认识的某个人。威廉?A.?劳伦斯(William A. Lawrence)主教曾在波士顿的圣三主教堂(Trinity Church)佈道时提到《万世师表》;谈话经常被引述的纽黑文市(New Haven)教授──威廉?里昂?菲尔普斯(William Lyon Phelps)也说:「它是一本经典之作,一百年后在文坛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亚历山大?伍尔寇特,他是那个时期对读者最有影响力的书评家,广为赞扬《万世师表》说:「它是最深刻、最动人的故事,会流传许多年。」
对詹姆斯?希尔顿而言,这个主题自然得像唿吸。他的父亲是位校长,而他在被送去就读的寄宿学校过得很快乐。如果詹姆斯是名体育健将,可能就不会去观察老师。然而,他长得矮胖、好脾气,不擅长运动;他天生好奇敏感,书写关于苏俄革命和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沈没的诗,并打破快速背诵长篇拉丁祈祷文的所有纪录。
希尔顿塑造的齐普斯先生是个混合体,他的聪明和讨人喜欢来自詹姆斯的父亲,重视纪律和习惯来自他的拉丁老师,还有他们两人对教师职业无私的奉献。这就是为什么从全球各地写信来给他的人们都说,他们曾被齐普斯先生那样的老师教过。他写这篇故事的时候是三十三岁,而这个故事为他建立了终生不坠的名声。
爱德华?威克斯(Edward Weeks)
《大西洋》月刊主编
推荐序
邀你一起阅读《万世师表》 李家同
关于《万世师表》(Goodbye,Mr. Chips)这本书,其实我在《李伯伯最爱的40本书》中已经有一些介绍:
「故事主角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我们国家有很多这种一生奉献教育的工作者,看这本书,令我们感到会心一笑的是学生顽皮行为。学生一代跟一代,有的聪明,有的不太聪明,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顽皮,其实到了大学,依然好不到哪里去。」
在大学里,调皮学生帮我取了一个「李伯伯」的绰号,所以才有《李伯伯最爱的40本书》这个书名的产生。而在《万世师表》这本书里,齐平恩先生(Mr. Chipping)这位有爱心的老师,学生也喜欢戏称他为「齐普斯先生」(Mr. Chips)。
「Chips」原意是指碎屑、没有价值的东西。而学生之所以这么称唿他,我想是因为他们相信他,愿意和他亲近。这是师生教学相长间的趣味互动,也是齐普斯先生为人师表成功的地方。他无私无求的真心奉献,为自己创造了难以估量的永世价值。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年代,齐普斯在布鲁克菲德教授拉丁文与希腊文,其间有一位罗史东校长嘲讽他的教学方法落伍、不思进步──「你的学生连他们该学的都没学到。他们去年没有一个通过低等的证书考试。」
但齐普斯可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这些考试和证书之类的东西,有必要吗?有效率的学习和流行的教法,有必要吗?罗史东把布鲁克菲德经营得像一家工厂,他要生产出一些沾了点文化气息的势利鬼机器。旧有的绅士教养和传统的家庭观,以及开阔的心胸都改变了……
我之前曾在接受专访时提过:「国家的教育机构应该注意到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但学校也绝对不是职业训练所。我们政府一直不能了解学生应该要拥有基本的学识,就是国文、英数都要好到一个程度,很多学生连加减法都不会就去修电机科,当然没有竞争力。这个跟政府相关单位有关,你们不做好品质管控,就让这些学生毕业,然后现在又埋怨这些学生能力不够好……」
在这本轻薄短小的经典名着里头,齐普斯先生有许多乍看平凡,却是一语中的、洞悉世情、历久弥新的好言好语,如果你是第一次展读,在拥有一些温馨乐趣之余,我很高兴你还有机会借由这本书来充实心灵。如果之前已读过这本小书、或看过它的电影,那么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相信你也能别有一番新体会。
译序
本书的作者詹姆斯?希尔顿,一九○○年在英国出生,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一八年就读于雷斯中学(The Leys School),咸信他就是以母校当蓝图,来描绘本书中的布鲁克菲德学校。
作者的父亲是个校长,那可能启发他写本书的灵感,但据信作者的老师巴尔轧尼(W.H. Balgarnie)才是本书主角齐普斯先生的写照。巴尔轧尼八十二岁时死在雷斯中学,与学校的关系长达五十一年,他晚年就寄宿在学校对面。虽然他对学生相当严格,但也会邀请学生到他的住处喝茶、吃饼干。詹姆斯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巴尔轧尼指导的校刊发表。
詹姆斯是一位早慧型的作家,二十岁便出版第一本小说,但是他多本闻名国际的畅销书都是一九三○年搬到好莱坞之后才创作。除了一九三四年出版的《万世师表》,数十年来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之外,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线》也脍炙人口,他在该书中创造的「香格里拉」一词,至今仍世界通用。
此外,詹姆斯也是位成功的电影编剧,一九四二年以「忠勇之家」(Mr. Miniver)得到奥斯卡改编剧本奖。他的口才也很好,一九四八至一九五三年曾在CBS电台主持广播节目。他曾结婚、离婚两次,一九五四年死于肝癌。
英国的学制与台湾不同,书中提到的三年级相当于台湾的国中三年级,四年级相当于台湾的高一,依此类推。
本书中的布鲁克菲德是一所男生的寄宿学校。英国的寄宿学校由来久远,有它的历史背景。殖民地时期住在殖民地的商人或军政官员、牧师等,会把学龄的孩子送回英国本土,接受传统的英国教育。寄宿学校里有专人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可以让海外的父母放心。尔后把孩子送到私立寄宿贵族学校,成为家长社会地位的表征。这些孩子通常得等到放长假时才能见到父母,可以想见当时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可能不若与朝夕相处的老师亲近。如果他们有个像齐普斯这样关心学生又有幽默感的老师,那真是他们的福气,也当然会衷心地敬爱他。
齐普斯先生的后半生勤讲笑话,而他的绰号「Chips」就是一则笑话。「chip」指的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但他其实是最有价值、全球最出名的老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