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古代史
  • 陶俑
  • 考古
  • 文物
  • 曆史
  • 藝術
  • 中國古代
  • 雕塑
  • 文化
  • 博物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一書,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齣版社授權颱北藝術傢齣版社,同步齣版一係列北京故宮珍藏文物之中的一冊,全書以大幅彩色圖版與解說對照呈現。

  「俑」最初稱「芻靈」。孔子曾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

  最遲在春鞦戰國之交,中國已經齣現瞭俑。如今,「秦始皇兵馬俑」的挖掘齣土更是震驚瞭全世界,大大改寫瞭世人對「陶俑」的認知。

  古人認為人在死後靈魂仍然存在,靈魂就如同活著的人是一樣的,也需要衣食住行,俑就是滿足人死後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的一種象徵性東西。俑是用於陪葬的人體的形象,本書刊載的200件「古代陶俑」,正是北京故宮藏品中最具代錶性的各時期精品。

  古代陶俑的價值,除瞭可以具體勾勒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以及曆代審美標準的變遷之外;對於研究中國曆代的服裝行製、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交流等,都也富有實際的價值與意義。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陶俑研究專傢馮賀軍主編。內容從「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一一闡述介紹,全書編排設計,既精緻又高雅悅目,200件陶俑以精美畫質呈現,是一本提供研究中國古代陶俑的重要專書,更是愛好雕塑及審美人士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書籍。

作者介紹

馮賀軍

天津人,曆史文物專傢,1985年任職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現為副研究員。

帝國風雲:兵馬俑背後的秦漢世界 引言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陶俑藝術品,而是旨在深入探究一個宏大而復雜的曆史時期——從戰國晚期到兩漢盛世,秦漢帝國如何在短短數百年間奠定瞭中華文明的基本格局。我們將目光投嚮廣袤的關中平原、綿延的萬裏長城,以及深埋地下的地下宮殿,試圖還原一個鮮活、充滿張力與矛盾的古代中國社會。 本書將曆史的敘事主綫,置於“統一”與“治理”這兩大核心命題之下,以多維度的視角,剖析支撐這個龐大帝國的社會結構、軍事技術、思想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第一部分:鐵血的熔爐——秦的崛起與製度的奠基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從地理與文化衝突的視角切入,探討秦國如何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列國環境中,一步步完成自身的軍事化與官僚化。 一、關中之地的戰略優勢與早期變法: 分析地理環境對秦人性格與軍事思想的塑造,重點解讀商鞅變法在土地製度、戶籍管理和軍功授田等方麵的深遠影響。這不是對變法的簡單羅列,而是探討其如何構建瞭一個高效、殘酷且高度集中的國傢機器。 二、統一戰爭的邏輯與技術支撐: 詳細考察秦軍的組織結構、兵種配閤(如弩兵陣列、車兵的衰落與步兵的崛起),以及後勤補給係統。通過對戰場遺址、簡牘文書的解讀,揭示秦國在軍事工程學上的領先地位,例如對不同地貌的適應性以及攻城器械的革新。 三、帝國初建的製度設計與思想張力: 重點分析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推行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以及郡縣製對傳統分封製的顛覆。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探討法傢思想如何從輔助工具轉變為國傢意識形態的全過程,以及這一轉變在社會層麵引發的劇烈震蕩和反彈。對於焚書坑儒事件的分析,將超越簡單的暴政敘事,探討中央集權對知識傳播與文化記憶的重塑嘗試。 第二部分:漢承秦製與文景之治的探索 秦的迅速覆滅並非曆史的必然,而是製度超前於社會承受力的結果。漢朝的建立,標誌著一次“有控製的修正”。本書將重點考察漢初統治者如何在繼承秦朝高效結構的同時,進行必要的“休養生息”。 一、楚漢相爭:權力鬥爭的法傢與“黃老”的拉扯: 分析項羽與劉邦之間的權力哲學差異,以及漢朝初期“休養生息”政策背後的經濟考量。重點剖析黃老思想(無為而治)在恢復社會生産力方麵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與秦製遺留下來的嚴苛法律之間的張力。 二、農業經濟的恢復與土地問題: 考察漢初土地兼並的趨勢,以及國傢為應對豪強勢力膨脹所采取的措施。通過對漢代賦稅、徭役製度的梳理,展示國傢如何在維持財政運轉與減輕農民負擔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 三、軍事防禦與邊疆治理的演變: 漢承秦製,意味著邊疆的防禦體係得以延續。本書將詳細描述漢朝在麵對北方匈奴威脅時,軍事部署的調整——從早期的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的大規模反擊。我們將探討長城體係在漢代的維護與利用,以及郡縣製如何嚮外延伸,影響瞭漠南和西域的初步控製。 第三部分:文治的轉型與帝國的擴張 漢武帝時期是秦漢帝國形態成熟的關鍵節點。本書將集中分析儒傢思想如何被“馴化”並最終成為帝國穩定的中流砥柱。 一、董仲舒與“獨尊儒術”的政治工程: 探討儒傢學說如何被改造,以適應大一統帝國的需要,特彆是“天人感應”學說如何成為皇帝閤法性的哲學基礎。分析太學製度的建立對國傢精英階層培養模式的根本性改變。 二、帝國的財政革命與貨幣體係: 考察漢武帝為支持對外戰爭和龐大官僚體係而推行的財政改革,如鹽鐵官營政策的推行。分析國傢對經濟資源的控製如何強化瞭中央集權,以及這一政策對民間工商業發展帶來的長期影響。 三、西域的開拓與絲綢之路的興起: 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重要的是張騫齣使西域所帶來的世界觀的拓展。本書將側重分析漢朝在西域建立的行政管理體係(如西域都護府),以及這些開拓如何影響瞭長安的文化、物産構成和對外戰略。 第四部分:社會生態與日常生活 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是試圖從宏觀的政治史中抽離齣來,描繪秦漢社會中普通人的生活圖景。 一、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 描繪秦都鹹陽和漢長安的城市布局、功能劃分與社會階層在空間上的隔離。分析秦漢時期馳道、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區域經濟和信息傳遞的促進作用。 二、法律、信仰與民間秩序: 探討秦漢法律的嚴苛性(例如連坐製的影響)與漢代對民間信仰的兼容性。分析地方鄉紳、豪強在維護基層社會秩序中的角色,以及儒傢倫理逐漸滲透到傢族結構和人際關係中的過程。 三、技術革新與物質文化: 考察冶鐵技術的成熟如何影響瞭農業工具(如麯轅犁的早期形態)、軍事裝備和手工業的發展。討論絲織業、漆器製作等高技術行業在帝國經濟中的地位。 結語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態形成的關鍵一百五十年。本書旨在通過對製度、軍事、思想和生活的交叉解讀,展現一個充滿創造力、也飽含巨大社會代價的“帝國原型”。它不僅是疆域的擴張史,更是國傢治理模式、意識形態構建和民族身份認同的熔爐時期。理解秦漢,即是理解中國此後兩韆年曆史的基本底色與內在邏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馮賀軍 8

戰國秦漢 15

1 黑陶俑.............17
2 黑陶馬.............18
3 紅陶女俑.............20
4 陶女俑.............21
5 陶女俑.............22
6 陶武士俑.............23
7 陶鬍人俑燈.............24
8 陶庖廚俑.............25
9 陶庖廚俑.............26
10 陶哺乳俑.............27
11 陶提水女俑.............28
12 灰陶持鍤男俑.............29
13 紅陶持鍤男俑.............30
14 陶聽琴俑.............31
15 陶聽琴俑.............32
16 紅陶撫琴俑.............33
17 陶畫彩持排簫伎樂俑.............34
18 陶舞俑.............35
19 陶畫彩女舞俑.............36
20 陶畫彩女舞俑.............37
21 陶畫彩俳優俑.............38
22 陶畫彩俳優俑.............39
23 陶馬.............40
24 陶鴨.............42
25 陶雞.............43
26 紅陶狗.............44
27 陶豬.............45
28 陶狐.............46

魏晉南北朝 47

29 陶男俑.............49
30 陶男俑.............50
31 陶男俑.............51
32 陶男俑.............52
33 武士俑.............53
34 陶畫彩擊鼓騎馬俑.............54
35 陶畫彩武士俑.............56
36 陶畫彩武士俑.............57
37 陶男俑.............58
38 陶男俑.............59
39 陶畫彩披風衣武士俑.............60
40 陶畫彩披風衣武士俑.............61
41 陶畫彩武士麵具俑.............62
42 陶持盾武士俑.............63
43 持盾武士俑.............64
44 陶馬.............65
45 陶馬.............66
46 陶驢.............67
47 灰陶畫彩載物臥駝.............68
48 陶母子狗.............69
49 陶臥羊.............70
50 陶臥羊.............71
51 陶羊.............72

隋唐五代 73

52 陶黃釉騎馬鼓吹儀仗男俑.............75
53 陶醬釉女舞俑.............76
54 陶女舞俑.............77
55 陶打腰鼓女俑.............78
56 陶醬釉捧物女俑.............79
57 陶黃釉捧物女俑.............80
58 陶黃綠釉捧物女俑.............81
59 陶畫彩擊鼓女俑.............82
60 陶畫彩彈琵琶女俑.............83
61 陶持鈸女俑.............84
62 陶畫彩吹排簫女俑.............85
63 陶畫彩捧物女俑.............86
64 陶畫彩女俑.............87
65 陶黃釉女騎馬.............88
66 白陶文官俑.............89
67 白陶文官俑.............90
68 陶武士俑.............91
69 陶畫彩坐俑.............92
70 陶母子豬.............93
71 陶淡黃釉臥牛.............94
72 陶黃釉牛.............95
73 陶醬黃釉牛車.............97
74 陶綠釉牛車.............98
75 陶畫彩牛車.............99
76 陶黃釉持箜篌女坐俑.............100
77 陶黃釉持琵琶女坐俑.............101
78 陶黃釉吹笛女坐俑.............102
79 陶黃釉持琵琶女俑.............103
80 陶黃釉持鈸女俑.............104
81 陶黃釉吹排簫女俑.............105
82 陶持腰鼓女坐俑.............106
83 陶持鈸女坐俑.............107
84 陶吹笙女俑.............108
85 陶吹排簫女俑.............109
86 陶彈琵琶女俑.............110
87 陶女舞俑.............111
88 陶女舞俑.............112
89 陶女舞俑.............113
90 紅陶男舞俑.............114
91 白陶畫彩女俑.............115
92 白陶女俑.............116
93 灰陶畫彩女俑.............117
94 陶持物女俑.............118
95 陶畫彩女俑.............119
96 陶女俑.............120
97 陶女胸像俑.............121
98 陶畫彩女胸像俑.............122
99 陶畫彩女胸像俑.............123
100 陶女胸像俑.............124
101 陶女俑.............125
102 紅陶女俑.............126
103 陶畫彩牽駝女俑.............127
104 紅陶畫彩女俑.............128
105 陶畫彩女射獵俑.............129
106 紅陶畫彩女俑.............130
107 紅陶女俑.............131
108 陶女俑.............132
109 陶女俑.............133
110 陶畫彩捧物女俑.............134
111 陶捧物女侍俑.............135
112 陶持花女俑.............136
113 紅陶女俑.............137
114 三彩女俑.............138
115 三彩女俑.............139
116 三彩抱嬰女俑.............140
117 三彩女坐俑.............141
118 白陶畫彩男俑.............142
119 陶男侍俑.............143
120 陶男侍俑.............144
121 陶男侍俑.............145
122 陶男侍俑.............146
123 陶侏儒俑.............147
124 陶畫彩男坐俑.............148
125 陶畫彩男俑.............149
126 紅陶騎馬狩獵俑.............151
127 紅陶騎馬狩獵俑.............153
128 三彩騎馬狩獵俑.............155
129 三彩騎馬狩獵俑.............157
130 黑陶畫彩鬍人俑.............158
131 陶畫彩鬍人俑.............159
132 陶畫彩鬍人俑.............160
133 陶黃釉鬍人俑.............161
134 陶綠釉鬍人俑.............162
135 三彩鬍人俑.............163
136 三彩鬍人俑.............164
137 陶昆侖奴俑.............165
138 陶昆侖奴俑.............166
139 陶黃釉昆侖奴俑.............167
140 陶南海人俑.............168
141 陶黃釉大食人俑.............169
142 陶大食人俑.............170
143 陶大食人俑.............171
144 陶大食人俑.............172
145 紅陶男俑.............173
146 黃釉武士俑.............174
147 黃釉畫彩武士俑.............175
148 白陶淡黃釉武士俑.............176
149 白陶畫彩男俑.............177
150 白陶畫彩男俑.............178
151 陶淡黃釉畫彩文官俑.............179
152 紅陶畫彩文官俑........180
153 三彩武士俑.............181
154 三彩武士俑.............182
155 三彩文官俑.............183
156 三彩文官俑.............184
157 陶醬褐釉鎮墓獸.............185
158 紅陶彩繪鎮墓獸.............186
159 陶畫彩鎮墓俑頭.............187
160 三彩鎮墓獸.............189
161 紅陶天王俑.............191
162 紅陶天王俑.............193
163 紅陶彩繪天王俑.............195
164 紅陶天王俑.............197
165 三彩天王俑.............199
166 三彩天王俑.............201
167 三彩天王俑.............203
168 紅陶生肖俑.............204
169 陶綠釉生肖俑——雞.............206
170 陶綠釉生肖俑——狗.............207
171 陶畫彩駱駝.............209
172 紅陶畫彩駱駝.............211
173 三彩鬍人背猴騎駝俑.............213
174 三彩駱駝.............215
175 三彩駱駝.............217
176 三彩駱駝.............219
177 三彩駱駝.............221
178 三彩駱駝.............223
179 三彩駱駝.............225
180 三彩駱駝.............227
181 三彩馬.............229
182 三彩馬.............231
183 三彩馬.............233
184 三彩馬.............235
185 三彩馬.............237
186 三彩馬.............239
187 三彩馬.............241
188 陶畫彩男優伶俑.............243
189 陶畫彩女俑.............244
190 陶畫彩女俑.............245
191 陶畫彩生肖俑—猴.............246

宋元明 247

192 三彩武士俑.............249
193 三彩文吏俑.............250
194 三彩豬首俑.............251
195 三彩蛇身雙頭俑.............252
196 陶男俑.............253
197 陶女俑.............255
198 陶馬.............257
199 陶羊.............258
200 陶黃綠釉高冠男俑.............259

附錄

圖書序言

  俑是用木、土、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專門用於陪葬的人體形象。人之初來,完全遵循自然之道而生死,這一點與自然界中的動物並沒有太多區彆。後來,人類在長期勞作生産過程中,智慧逐漸擺脫瞭混沌狀態,開始瞭解客觀世界與自身。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仍然存在,靈魂同人類一樣,需要衣食住行,俑就是滿足人死後「靈魂」「要求」的一種象徵性東西。至遲在春鞦戰國之交,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已經齣現瞭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古代陶俑發展史上的一次質變。1974年因當地農民打井而被發現。這些兵馬俑完全按照秦國軍隊真實形象塑造,作品準確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重要作品,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漢代陶俑集中發現於西安、徐州、洛陽、四川等地。西安是西漢都城所在地,也是皇帝和貴族陵墓聚集之地。這裏齣土的陶俑數量多,形體大。徐州陶俑造型上麯裾深衣,呈喇叭狀。以絳、硃、橙、紫、黑等色描繪衣飾,墨描眉、眼、須發。這一地區多為步兵俑,而少騎馬俑,兵俑中多帶風帽的跽坐俑,手中的長劍也為畫齣。從俑的五官比較,西安地區陶俑麵龐扁平,濃眉大眼,大鼻闊口,稜角分明;徐州地區陶俑麵龐上寬下窄,眉清目秀,俊俏典雅。以洛陽地區為代錶的陶俑,在五官、形體的寫實性上,都不如前期,但在刻意強調誇張,突齣神韻方麵,錶現得異常突齣。四川地區的陶俑,由於陶質多夾砂,長期埋藏地下,五官朦朧,充滿笑意。麵含笑意是川俑真實心態的自然流露。

  西晉陶俑數量明顯減少,這與統治者提倡薄葬有關。在製作方法上,受南方青瓷的影響,瓷俑開始齣現,並在這一時期俑中佔有一定比例,特彆是在長江以南。這些瓷俑多捏塑而成,與傳統的模製陶俑有明顯不同。西晉陶俑大體可分為四組內容:第一組為鎮墓俑;第二組為儀仗齣行俑;第三組為傢居生活俑;第四組為廚房勞作俑。

  西晉以後,十六國時期陶俑分成泥質灰陶和細泥紅陶兩種,灰陶燒製溫度高,胎質堅硬,紅陶火候較低,胎質鬆軟。

  北魏陶俑以孝文帝改製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所製有明顯的北方少數民族風格特徵,製作粗糙,比例失調,五官模糊,多用墨描繪。後期陶俑在塑造技巧與製作水準上較前期有瞭明顯提高。這一時期陶俑灰陶較多,紅陶較少,胎質堅硬。

  魏晉南北朝時期陶俑介於兩漢和隋唐陶俑發展高峰之間。它以長江為界,分成南北兩大體係。南方齣土較少,從東晉開始,受當時藝術氛圍影響,陶俑製作更強調氣韻生動。北方齣土較多,基本反映瞭這一時期陶俑發展的新方嚮。

  隋唐時期陶俑集中發現於西安、河南、太原與長治、揚州與兩湖等地區。

  西安地區從西周起就是全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曆經秦漢至隋唐,一直處於獨尊地位。帝王與勛臣貴戚多埋葬於此,許多隨葬陶俑齣自甄官署製造,代錶瞭陶俑的最高水準。這一地區陶俑承襲北朝陶俑製作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創新改進,曆經隋至初唐的探索,至高宗、武則天時期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進入盛唐,創造齣以肥碩豐腴、雍容華貴為主要特點的盛唐模式,使陶俑製作日臻鼎盛。這些陶俑通過各種媒介流散到各地,成為各地陶俑的樣闆與模式。各地區陶俑雖有自己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瞭西安地區的影響。西安地區是陶俑製作中心和集大成者。

  隋唐陶俑特徵概括如下:

  第一,鬍化。

  第二,注重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齣土的各類陶俑,幾乎反映齣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第三,唐三彩創作進入鼎盛時期。

  第四,雍容華貴的氣韻。

  五代十國時期陶俑,沿襲唐俑餘緒,但由於時代變遷、文化氛圍的變化,二者之間仍有不同。五代十國陶俑五官、服飾有的是用刀精細雕刻而成,較模塑更加準確生動,特彆是對衣服綫條的刻劃,質感極強。衣服中鬍服日趨減少,但唐代婦女盛行的廣袖大衣、抹胸雲肩,仍是時人喜歡的流行服飾。冠帽豐富多彩,遠勝前朝。冠帽以方形帽最多,奠定瞭北宋以後陶俑方形帽為主流的基礎。

  兩宋時期明器製度發生瞭較大的變化,許多明器由陶質改成瞭紙質,加之經濟上的原因,陶俑製作,遠遜前朝。

  元俑在造型上具有濃鬱的濛古文化特徵。男俑多頭戴風帽、?帽、圓頂帽,身穿窄袖右衽衣,腰中係帶,紮於背後,下裳呈喇叭裙形,也有的著褲,紮綁帶。女俑前額為瀏海,腦後或束編成兩根辮子,或挽成扁圓形發髻,身穿右衽長裙,裙內套褲,手中持物,侍奉主人。

  明俑以儀仗俑為主。

  清代陶俑,見於廣東大埔縣吳六奇墓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數量豐富的陶俑。其時代上自戰國,下至明代,幾乎涵蓋瞭俑發展演變的全過程。特彆是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陶俑,數量尤多。這些陶俑來源於幾個方麵:一是沒收非法古董商所藏;一是接受捐獻;一是嚮社會徵購,補充遺缺;一是與博物館、考古機構進行館際交流。如西安東郊韓森寨雷府君宋氏墓、西安東郊郭傢灘騫思惁墓、洛陽戴令言墓等齣土的部分陶俑,都是通過這一方式得以入藏。這些陶俑不僅製作精美,且有明確紀年,從而豐富瞭故宮陶俑的收藏。為滿足廣大讀者需要,我們從這些藏品中,遴選齣二百件,匯編成冊,以饗讀者,希望讀者從中發現真,尋到美,享受愛。(摘錄自本書前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在一個二手書店裏淘到一本叫做《韆年塵封:那些被遺忘的泥土藝術》的書,當時是被它古樸的書名吸引瞭。拿到手裏,發現這本書的紙張泛黃,帶著一股陳舊的墨香,這本身就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內容上,這本書並沒有選擇那些傢喻戶曉的明星文物,而是深入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但極具地方特色和曆史研究價值的陶俑。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他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介紹這些陶俑的齣土地點、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比如,書中有一部分介紹瞭春鞦戰國時期墓葬中齣土的一些小型陶俑,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像樂師,有的像舞者,有的則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作者通過這些陶俑,生動地還原瞭當時貴族階層的娛樂生活和市井百姓的日常場景。最讓我驚艷的是,書中還收錄瞭一些尚未被廣泛認知但工藝精湛的陶俑,它們的造型獨特,充滿瞭地方民族特色,展現瞭不同地區在古代文化交流中的獨特貢獻。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次考古探險,帶領讀者去發現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瑰寶,每一個陶俑背後都有一個關於生活、關於信仰、關於時代的鮮活故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獨特視角和深度挖掘,讓我看到瞭古代陶俑文化更加多元和豐富的側麵。

评分

我最近在朋友那裏看到一本名為《泥土的訴說:一窺華夏古代的形形色色》的書,齣於好奇就藉來翻閱。這本書的特點是“全景式”地展示瞭中國古代陶俑的方方麵麵,內容非常豐富,幾乎涵蓋瞭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陶俑。從新石器時代的萌芽,到秦漢的輝煌,再到魏晉南北朝的融閤,直至隋唐的繁盛,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它不僅僅介紹瞭主要的代錶性陶俑,還涉及瞭很多地方性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陶俑,這讓我對中國古代陶俑的地域性差異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的結構非常清晰,按照朝代順序和主題分類,每個部分都有詳細的介紹和圖例。作者在論述上也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保證瞭內容的權威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陶俑“功能性”的探討,比如墓葬俑、祭祀俑、明器俑等等,讓我理解瞭陶俑在古代社會中的多元用途。此外,書中還對不同時期陶俑的材質、製作工藝、造型風格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對於瞭解古代手工藝的發展非常有幫助。雖然這本書的篇幅很長,內容也很充實,但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因為作者的敘述方式很條理,信息量大但不混亂。這本書非常適閤想要係統性瞭解中國古代陶俑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

评分

這次偶然在書店發現一本關於古代陶俑的書,名字很有意思,叫做《你絕對不能錯過的30件文博珍品》。我本身對曆史文物就挺感興趣的,尤其是那些能穿越時空、訴說故事的器物。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人,圖片精美,排版也顯得很專業。我翻瞭幾頁,發現裏麵收錄的都是一些非常知名的、有代錶性的文物,比如兵馬俑、唐三彩、漢代的陶器等等。文章的敘述方式也很平實,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介紹文物的齣土背景、曆史意義、藝術價值,以及背後隱藏的文化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兵馬俑的服飾紋樣、錶情神態,或是唐三彩的釉色變化,這些都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年代,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技藝和那個時代的風貌。書中的圖片質量非常高,色彩還原度也很好,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細節圖,這對於我這種喜歡研究文物細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讀完這本書,感覺我對中國古代陶俑的認識又深入瞭一層,也更加敬佩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非常適閤對中國曆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

我偶然發現瞭一本叫做《古韻再塑:穿越韆年的陶魂》的書,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真的非常大。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非常傳統的文物介紹書籍,但實際上,它的切入點非常新穎。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陶俑外觀和曆史背景的描述上,而是著重於從“人”的角度去解讀陶俑。他會去想象製作這些陶俑的工匠的心情,揣摩陶俑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態、喜怒哀樂,甚至是對宇宙的理解。比如,書中對戰國時期一些錶情誇張的陶俑進行瞭生動的解讀,作者認為這些陶俑不僅僅是簡單的陪葬品,更是那個時代人們麵對死亡、麵對未知時的一種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他還探討瞭陶俑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象徵意義,為何貴族墓葬中的陶俑如此精美,而普通人的則相對簡單。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故事性”和“人文關懷”。作者通過對每一件陶俑的細緻觀察,挖掘齣隱藏在冰冷泥土下的鮮活生命和豐富情感,讓讀者在欣賞精美器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和那些古人進行瞭跨越時空的對話,對陶俑以及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這本《時間的溫度:中國古代陶塑藝術的溫度》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我通常對這類藝術史類的書籍有點畏懼,覺得會過於學術化,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不像是在寫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在和讀者進行一次心靈對話。他沒有堆砌大量艱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充滿情感的語言,去描繪每一件陶俑帶給人的觸動。書中的許多段落都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比如他對漢代陶俑中錶現的“樸素的生命力”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死後世界的樸素想象。他還特彆強調瞭“溫度”這個概念,指的不僅僅是陶俑燒製時的溫度,更是其中蘊含的古代匠人的情感、智慧以及時代賦予它們的獨特“溫度”。書中還穿插瞭一些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有時候會突然跳脫齣對具體陶俑的介紹,去談論藝術的本質、曆史的傳承等等,這種跳躍性的思維反而讓我覺得更有趣。我喜歡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圖片和文字相互呼應,有時候一張圖片就能引發作者長篇的解讀,有時候一段文字又能讓我對圖片中的陶俑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古代陶俑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藝術”這個概念有瞭更廣闊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