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伯玛斯点燃战火
全欧知识精英总动员的空前文化大论战
冰岛、丹麦、波兰、德国、匈牙利、瑞士、英国、法国、西班牙、义大利—等十余国,26位欧洲知识精英共同发声!
象征一个欧洲公共领域的诞生
二○○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好几篇讨论欧洲与美国关系的文章,同时刊登在德国、法国、义大利、西班牙与瑞士的主要日报上,分别由欧洲几位望重士林的学者执笔﹝其中一名为美国人﹞。
这次有关欧洲议题的公开讨论,堪称前所未有,系由德国哲学巨擘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一手策划、协调,旨在集思广益,讨论伊拉克战争后欧洲在﹝跨大西洋﹞世界中的地位。哈伯玛斯自己的文章发表于《法兰克福广讯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同时列名的还有法国哲学家德希达﹝Sacques Derrida﹞。
而就在宣言发表的同一天,哈伯玛斯亦安排欧美多位知名的学者与作家,包括义大利的艾柯﹝Umberto Eco﹞、凡第摩﹝Gianni Vattimo﹞、瑞士的穆希格﹝Adolf Muschg﹞与西班牙的塞维特﹝Fernando Savater﹞等,同时在欧洲各大报撰文唿应,立刻引起欧美两地的热烈回响,针对攸关欧洲统一的欧洲认同以及欧美之间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走向展开激烈辩论,形成一场正反俱呈的空前论战。
这场论战像极了十九世纪初期复兴运动孕育民族主义的情况。 哈伯玛斯这位沟通行动的哲学家,希望透过学术将这次冲突突显出来,并将之变成一次欧洲公共言论的诞生,其成果可谓惊人。这一次的亮相,如今已经使全欧洲都动了起来,随后有第一波、第二波的回响,甚至扩及欧洲之外的美洲大陆学者。
参与这次论辩的,几乎网罗了全欧各大学重要学者,以及舆论媒体界的重量级人物,可谓全欧知识界精英倾巢而出。虽然这是以高水准报纸,通晓多国语言的读者、知识阶层和文化界人士为主,不及于一般的民主大众,但毫无疑问地,这种阵仗已经足可在类似运动中留下傲人纪录。
哈伯玛斯开宗明义指出,同年的二月十五日是一个历史性的大日子,可能会因为「象征一个欧洲公共领域的诞生而名垂青史」。那一天,数百万人在全欧洲的城市,包括伦敦、罗马、马德里、巴塞隆纳、柏林与巴黎,抗议伊拉克战争,这些示威声气相通、举世同步,预示着一个欧洲公共领域的出现。
哈伯玛斯所发起的这个运动,可以视为欧洲人对欧洲的「再发现」。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本书综合各家的观点,正反俱呈,因此也提供了一个全面性的角度,堪称一扇认识欧洲的广角视窗。
本书由三位美国学者丹尼尔.李维﹝Danial Levy﹞、马克思.潘斯基﹝Max Pensky﹞及约翰.托尔佩﹝John Torpey﹞合编,旨在让欧洲以外的读者也能够参与这次论战,深入了解欧洲人对自己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立绪文化在世界公民丛书收入这本书,除了出版大师论着的期望之外,也希望能与关心国际情势及世界发展的读者们,一同分享这个文化界的大事!
作者简介
丹尼尔.李维﹝Danial Levy﹞
任职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Stony Brook)
马克思.潘斯基﹝Max Pensky﹞
为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Binghamton Univers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哲学系教授
约翰.托尔佩﹝John Torpey﹞
则任教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人类学与社会学院、以及欧洲研究中心。
译者简介
邓伯宸先生
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现为《新观光》杂志专栏作者。曾翻译多本英文着作,包括《影子大地》、《族群》、《绿色宣言》、《邱吉尔的黑狗》、《生活之道》、《黑暗时代群像》﹝以上皆为立绪文化公司出版﹞,以及《时间等候区》与《说谎》﹝以上为心灵工坊出版﹞。《绿色宣言》曾获国立编译馆94年度「奖励人权教育出版品」奖励,《时间等候区》曾获卫生署国民健康局「2004健康好书」首奖。
1 攻击发起线,二○○三、五、三十一
哈伯玛斯与德希达 / 二月十五日,欧洲人民团结日:以核心欧洲为起点,缔结共同外交政策
安贝托.艾柯 / 不确定的欧洲:再生或没落
亚道夫.穆希格 / 「核心欧洲」:关于欧洲的认同
吉雅尼.凡第摩 / 欧盟发展的关键点
李察.罗提 / 被羞辱还是团结起来?
费南多.塞维特 / 欧洲:充分与不足
2 初步回响
芭芭拉.史皮纳里 / 欧洲的终结
尤尔根.考柏 / 我们是理性的吗?
哈罗德.詹姆斯 / 外交政策:由内向外翻转
吉雅尼.李奥塔 / 欧洲人、美国人与法国的例外
詹.罗斯 / 巧克力高层的幽灵
吉雅尼.凡第摩 / 欧盟与美国:我们守护的价值──回应李奥塔
彼得.艾斯特海奇 / 欧洲侏儒有多大?
艾尔多.齐欧 / 从斯堪地纳维亚的角度俯瞰核心欧洲
卡尔.奥图.洪德里克 / 正在组织起来的力量
丹恩.迪勒 / 主权与人权之间:欧洲与美国传统的并置
戴特.葛利姆 / 时代的创举:一个举世公认的角色典范,欧洲不需要一部宪法
安德利兹.史特希欧 / 野蛮、狡诈、非我族类:东欧将甩开欧洲
彼得.史奈德 / 无所不知的一天
乔其姆.史达贝提 / 哈伯玛斯对欧洲太有信心了
汉斯乌里奇.威勒 / 美国何妨强大!欧洲不妨屈就──回应哈伯玛斯
古斯塔夫.塞特 / 拜託,别太敏感:哈伯玛斯还在柏林争辩不休
约翰尼斯.威廉 / 跳蚤市场即景:欧洲的拒绝,古董的心态
马西亚斯.葛拉夫赖特 / 欧化自己:马路上的坑洞
提摩西.卡顿与拉芙.达轮到肤 / 欧洲的再造:回应哈伯玛斯
亚当.柯兹明斯基 / 先是康德,今天是哈伯玛斯:波兰观点看「核心欧洲」
艾里斯.马里欧.杨 / 全球民主大业的去中心化
葛德.朗古斯 / 「核心欧洲」,谁出的点子?
3 后续回响
乌尔里奇.普莱厄斯 / 伊拉克战争:「旧欧洲」的危机思考
乌尔里奇.贝克 / 强与弱:在一个举世冒险的社会
安德烈.S..马可维兹 / 欧洲的反美情结:从精英的蔑视到政治的强势
苏珊.宋塔 / 文学即自由:德国出版人协会和平奖颁奖典礼讲词,法兰克福书展,二○○三年十月
我最近读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旧欧洲”的章节里,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极其强烈。他没有选择去歌颂那些宏伟的建筑和辉煌的历史事件,而是将视角聚焦在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生活细节里。我清晰地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古老小镇上,一家世代传承的面包店。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面包师揉面时的专注,烤箱散发出的温暖香气,以及顾客们带着期待的眼神。他通过这些平凡的场景,展现了“旧欧洲”那种缓慢而扎实的生活节奏,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情怀。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我仿佛就站在那个小镇的街角,亲身感受着那份古老的气息。他还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欧洲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部分,这些故事虽然看似琐碎,但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作者用一种充满敬意的笔触,将这些故事重新呈现出来,让我看到了“旧欧洲”在物质之外,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对于这些故事的解读,也充满了智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这种对“旧欧洲”的温情回顾,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连接,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故事。
评分“新欧洲”章节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未来。作者的视角非常敏锐,他能够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并且深刻地洞察未来趋势。我尤其欣赏他对“欧洲公民意识”在数字时代的重塑的探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构建一种跨越国界的、更加紧密的欧洲公民身份,是“新欧洲”面临的重大课题。作者用了一些非常生动的案例,比如线上社群的兴起、跨国合作项目的推进,以及数字民主的探索,来阐释“新欧洲”在身份认同上的创新和突破。他对于“软实力”在“新欧洲”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信息时代,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变得更加重要。作者认为,“新欧洲”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其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力。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现代,语言充满活力,并且不乏一些幽默感。他对于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描绘,既充满了理性,又带着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让我对欧洲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评分这本书的“核心欧洲”部分,是对欧洲大陆复杂性的深刻剖析。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他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结合起来,对“核心欧洲”这一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对于“核心欧洲”的权力结构演变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种静态的权力中心,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部存在的各种博弈和制衡。例如,他提到了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利益、地缘政治、以及文化认同上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对“核心欧洲”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于“核心欧洲”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也充满了洞察力。他认为,未来的“核心欧洲”将更加注重内涵的丰富和结构的优化,而非一味地追求扩张。这种观点让我看到了欧洲大陆在面对全球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深刻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扎实,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晦涩。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史料和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证过程非常严密。同时,他又能在复杂的分析中,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思考,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充实。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才读完,之后又反复回味了几个小时。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那种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通过这些细节,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欧洲在眼前徐徐展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旧欧洲”的那部分,他没有刻意去描绘那些辉煌的宫殿和古老的城堡,反而深入到那些被遗忘的街角巷尾,讲述了一些关于普通人生活的故事。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位在巴黎街头卖艺的老人,他的音乐曾经是那个时代的背景音,但随着时代变迁,他渐渐被遗忘。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老人眼神中的落寞和音乐中蕴含的沧桑,让我不禁想象,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多少故事在静静地流淌,又有哪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洪流悄然消逝。这种视角让我对“旧欧洲”不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冰冷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某个旁观者,亲眼见证着一切。而且,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非常有见地,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让我对欧洲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他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和经济层面,还探讨了当时社会思潮、民族情绪等更深层次的因素,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书中的世界,用我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新欧洲”章节,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拘泥于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大胆地展望了欧洲的未来,并且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对“技术奇点”在欧洲的可能影响的探讨。他并没有将科技进步描绘成一种全然美好的事物,而是深刻分析了它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甚至是伦理困境。书中列举的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案例,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形态产生了极大的思考。我想象着,当机器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时,人类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这种新的时代?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提出的问题,却足够我思考很久。他还对欧洲在数字时代如何保持其文化独特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被同质化的文化所淹没,保持自身的文化根基,是“新欧洲”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来阐释“新欧洲”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努力和可能性。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现代化,语言精练而充满张力,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有冲击力。他对于未来趋势的预测,虽然带着一丝不确定性,但却充满了启发性,让我对欧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旧欧洲”部分,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那种宏大叙事的角度,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细节上。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古老集市的景象,摊贩们大声吆喝着,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料和食物的气味,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个热闹的集市上,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他还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欧洲传统手工艺的部分,比如制陶、纺织、金属加工等。作者用一种极其敬畏的态度,去描述这些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以及它们在欧洲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描述让我看到了“旧欧洲”在物质文明之外,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他对于这些手工艺的讲述,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这种对“旧欧洲”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性和温度的文明。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被刷新了。尤其是关于“新欧洲”的章节,作者的观点简直是石破天惊。他没有回避欧洲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反而直面那些尖锐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他对科技发展如何重塑欧洲社会形态的描绘,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新兴技术,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思维方式。例如,他提到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欧洲传统产业的案例,这让我思考,当机器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时,人类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这种对未来的畅想,既充满了希望,也带着一丝不安,但正是这种真实的思考,才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力量。我还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融合的探讨。在“新欧洲”,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融合描绘成和谐的统一,而是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张力和矛盾。他引用了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城市中如何共存,如何理解彼此,如何建立新的社会规范。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新欧洲”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演进、充满活力的有机体。他对于移民问题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审视,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吸引人,语言犀利且充满洞察力,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核心欧洲”部分,简直就是一本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对欧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没有预设任何立场,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呈现出欧洲大陆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张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解读。他没有像一些评论家那样,简单地将欧盟描绘成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存在的深层矛盾和挑战。他用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文化隔阂、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来阐释“核心欧洲”这个概念的复杂性。他对于“核心”与“边缘”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让我对欧洲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在作者看来,“核心欧洲”并非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他质疑了这种“核心”地位的稳固性,并预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权力结构的重塑。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摆脱了对某些既定观念的迷信,开始用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欧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迪。我尤其喜欢他对历史叙事的重塑,他并没有简单地继承前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让我耳目一新。
评分“核心欧洲”这个概念,在我的理解中一直有些模糊,但读完这本书,我豁然开朗。作者对于“核心欧洲”的定义,并非简单地指向地缘政治上的中心,而是更加侧重于一种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影响力。他以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分析了“核心欧洲”在历史进程中的形成和演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对于“核心”与“边缘”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他并没有将“核心”描绘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存在的裂痕和挑战。例如,他提到了欧洲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些都构成了对“核心欧洲”稳固性的潜在威胁。他对于“核心欧洲”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充满了智慧。他认为,未来的“核心欧洲”将更加注重包容性和多元性,而非单一的中心化。这种观点让我看到了欧洲大陆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适应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作者善于引用大量的史实和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同时,他又能在复杂的分析中,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旧欧洲”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去描绘那些辉煌的历史篇章,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里。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描写的是一家咖啡馆,在那个咖啡馆里,人们谈论着政治、艺术,也谈论着家长里短。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将咖啡馆里弥漫的咖啡香气、人们低语交谈的声音、以及窗外流动的街景,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描绘让我感觉,我仿佛就坐在那个咖啡馆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份子,亲身感受着那份闲适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氛围。他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欧洲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描写,通过这些作品,我看到了“旧欧洲”在精神层面的丰富和多元。他对于这些作品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赏析,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文关怀,以及艺术家们的心灵世界。这种对“旧欧洲”的细腻描绘,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