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

思想(6)乡土、本土、在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邱毓斌 另一种转型正义:乐生疗养院保存运动 (7826)
  乐生院将是一个反省与反思的机会,可以称为「社会的转型正义」,而唯有社会部门的持续众声喧哗,才能使国家退让,正义的曙光得以早日乍现。
崔卫平 为甚么没有春风吹拂大地:中国八十年代人道主义论战(19390字)
  王若水重提人道主义,不是对于资本主义的继承。相反,他首先继承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从而提出对于自己所处“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
钟乔 东亚民众戏剧的另类视野 (9900)
  东亚甚或亚洲的概念,是另类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东亚民众戏剧亦已随之进入创造另类全球化的状态了!这样的状态,伴随的是一种文化、政治及意识形态的紧张感。

乡土、本土、在地:乡土文学三十年

杨照 为甚么会有乡土文学论战:一个政治经济史的解释 (9422)
  「乡土文学论战」中有两个最核心的价值,而「文学」并不在其中。一个核心价值是「现实」,另一个核心价值则是「农村」。
邱贵芬 在地性论述的发展与全球空间:乡土文学论战三十年 (10934)
  「在地化」与「多元主义」是乡土文学论战最大的建树。……(但是)在地性论述发展的副作用,呈现一种「往内钻研」的远重于「往外学习」的文化格局。
吕正惠 我的接近中国之路: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10949)
  乡土文学论战已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是我一生中最艰苦、但也最宝贵的三十年。最艰苦,因为台湾像我这样想的人太少了;最宝贵,因为我摸索出自己的历史观。

王震邦 两岸史学与史家:罗志田访谈(19508)

  史学研究者致力于理解异时代的「他人」。尝试与不习惯的社会行?「共处」,或与观念不同的群体「共处」,恐怕是两岸文化社会生活中不得不经之路,而长期与「他人」交往的史学可以提供很多借鉴。
贝岭 天空已不再:纪念苏珊桑塔格(16772)
  这篇献给她亡灵的文字,这篇生者缅怀逝者,追忆逝者教诲着生者的文字,是生者被唤醒的责任──按逝者生前对你的期望去做,让逝者的精神在你身上再生。
罗逖 托洛茨基与野兰花:我的自述 (12903)
  在正统派和后现代主义派的眼中,我都是不可靠的——因为我认为正统派在哲学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危险的;后现代主义派在哲学上是正确的,但在政治上却是愚蠢的。
──单德兴 罗逖访台始末:一个思想传播的个案记述 (3470)

思想状况

周保松 我在香港:一个人的新移民史(14562)
  我是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跨过罗湖桥的。跨过去的时候,并没想过后来种种。现在回过头来,又显得有点欲说无从。外面正是十年回归大庆,我却独坐一室,茫然地整理个人的移民史。
许德发 华人、建国与解放:马来西亚独立50週年的再思考 (8710)
  在解放运动向建国运动转化的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与其他少数族群遭遇了挫折和灾难。但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多元化已经无可挽回。马来民族主义者最终必须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
唐小兵 底层话语与大陆知识份子的内部分裂 (7561)
  “底层”问题不仅是一个底层如何被表述的学术问题,也不仅是知识份子如何为底层代言的道德问题,它还涉及了当代中国知识份子如何处理自身在道德与政治的夹缝中的困境。
金雁 后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困惑 (8804)
  东欧知识份子接受的不是当年西方反专制时的近现代文化,而是对现代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后现代文化」。后现代的思想武器,能否解决转型期面临的种种难题,乃是东欧人的困惑。

思想钩沈

严搏非 戏剧两则(2626)
  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正在演一个话剧,非常好看。话剧叫“乌托邦彼岸”,整部戏演完要将近11个小时。这是部关于“革命”的戏剧,它写了整个十九世纪俄国的思想风暴……
李有成 杰克伦敦 (4141)
  杰克伦敦在一九○二年抵达伦敦,化装成流浪汉,一身褴褛,混迹伦敦东区七週,每天与三餐不继的贫苦工人和失业大众为伍,尝试了解他们的生活窘境……

新书序跋

  赵鼎新 社会运动研究的问题意识:《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更新与中国经验》台湾版前言 (5723)
  套用在美国问题意识下所产生的社会运动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社会运动,势必会有很大的局限。正是在这不适应的紧张下,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了我的问题意识所在。

173139

思想采风

刘俊麟 布莱克本论布希亚(2110)
陈玮鸿 英国马克思主义(3838)
钟大智 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去世(4277)
183364

图书序言

为什么会有「乡土文学论战」──一个政治经济史的解释
文/杨照

1.

让我们以历史溯源的方式,试着话说从头。

得从战后台湾史的关键,「二二八事件」说起。

先不追究「二二八」的责任,就目前已经整理出来的史料,其实可以清楚看出「二二八」的发展梗概,也可以分析理解事件对台湾社会纽带产生的具体破坏作用。

「二二八」过程中爆发了台湾民众对长官公署及「接收人员」的强烈不满,然而冲突消息传回国民政府中央,却被定性定调为「共产党暴乱」。当时刚攻进中共老巢延安的国民政府,最不愿见到的,就是中共可能取得新的据点。于是军队迅速动员,自然採取了过去处理「红区」的收拾模式。军队上岸后,先一路展示火力压制局面,等控制了秩序后,开始「清乡」。

「二二八」的镇压造成两类伤亡。一类是军队上岸之初逮捕屠杀的,具有高度任意性,死伤了许多莫名所以的无辜民众。第二类则是「清乡」过程中,按照情报名单搜捕行刑的。

「清乡」中牺牲的,几乎都是台湾士绅菁英,尤其多的是当年二十到四十岁的地方活跃人士。这层台湾士绅,在「清乡」中被捕被杀的不少;更多的,还有因为目睹「二二八」残暴镇压手法,而被吓破胆了的。

「二二八」造成的一项严重后果,正是消灭了一整代日据时期培养出来的台湾社会领袖。这群人「二二八」之后,死的死,逃的逃,没死没逃的,也都被吓掉半条命了。

「二二八」造成另外一项严重后果,是让台湾人抱持深深仇恨,看待从大陆来的中国人。仇恨没那么容易遗忘,只会因为政府的管制压抑,在无从发洩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强烈。

国民政府主政者绝对没有想到,然而后来历史显示了:「二二八」的两项后遗症,决定了一九四九年之后,台湾发展的方向。

一九四九年发生了什么事?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溃败,仓皇败逃到台湾,带了大约一百五十万人一起渡过海崃大迁徙。

如此规模的迁徙很困难;要让迁徙来台的人能够活下去,是更困难十倍百倍的事。毕竟台湾自身原来的人口也不过六百万左右,这样规摸的经济体,在战争结束后没多久,突然要承担多增加一百五十万人的生计,谈何容易!

困难还不只如此。虽经日本统治后期的投资经营,工业在台湾经济系统中佔的比率依旧不高。战争破坏,加上战时重工业无法立即转型为民生生产,使得到一九四九年时,台湾基本上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有可能用什么方式,马上提高四分之一产量,来供应新移民所需吗?

回头看这段历史,我们理解:初到台湾,惊魂未定的国民党,除了要防止中共军队渡海之外,最大的课题,就是农业生产分配的大调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