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失败文化」如何塑造今天的美国社会。
「失败者万岁」是怀特。惠特曼在19世纪美国一段艰难时代的名言。
失败者正是塑造美国当代文化的一群人,美国的失败美学,也在这样的一段文化形塑的过程中完成。
失败者是美国当代文学的核心,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在1949年的悲剧《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里,主角威利.娄门(Willy Loman)象征了无数人生变调的美国顾家男人。
1925年出版的《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主角,盖兹比(Jay Gatsby)的「一栋房子庞大破碎的失败」,百老汇在1933年推出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1947年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在《慾望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中创造出少见的女性失败者角色,布兰琪(Blanche DuBois)最着名的台词:「我向来依赖陌生人的好心过活」几乎可以说是直接从镀金时代(也是大恐慌时代)恳求信上抄下来的话。
失败的文化,在20世纪催生了许多民谣,20世纪中页以后,失败者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流行音乐的领域。在一首一九六五年蓝调里面,这样传唱着:
我才不介意在这个世界上失败,
我才不介意在这个世界上失败,
不介意穿破掉的马裤,
法兰基.伯朗(Frankie Brown)的〈就是不成材〉(Born to Lose)变成了传唱经典歌曲,唱过的人有狄恩.马汀(Dean Martin)、汤姆.琼斯(Tom Jones)、----等巨星。另外还有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唱:「献给失败者」,披头四则让〈我是失败者〉(I’m a Loser)登上畅销排行榜。
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的巴布.迪伦(Bob Dylan) 一九六四年沙哑地唱着「今天的失败者/明天也能赢」。迪伦将失败视作唯一保留的道德身分,唯一真正的成功。脚步愈来愈快的现代生活让某些人突然变成了所谓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命竞争里停滞不前。他唱道:「你输了自己,再出发,突然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怕。」
这是一本失败者的故事,是实践美国梦的一段辛酸史。
本书原书名为《天生输家》(Born Losers),根据美国这一两百年的历史,美国梦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天生的输家,因为怀抱梦想,有成功的向往,当然便有失败的可能。
但没有失败,也不会有成功。自十九世纪以来,美国在漫天盖卷的资本主义及企业家飞黄腾达故事的笼罩下,成功理所当然变成了人生的指标、存在的价值。但是过去的两百年,就是因为有着那些无数失败的人与故事,才使得美国梦在历史的纪录里铭刻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图像,那是一段不可逆转的历史记忆,一段改造了美国与美国灵魂的过去。
失败者的历史,揭露了成功的黑暗面,这段历史让我们了解到,失败不是美国梦的堕落面,而是美国梦的基础。如果没有失败,美国梦便不会存在、并延续下去。我们需要失败者,需要这个辞、也需要这种人,才能釐清自己的失败和梦想。
译者简介
陈逸如
台北人,目前居住于纽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曾任编辑与教师,译有社会人文类书籍多本。电子信箱:owelwel@gmail.com
前言:沈默而绝望的生活
1 破产于向前冲的年代
通往破产之路∕一八一九年金融恐慌∕霍尔诺的难题∕市场改革
2 什么样的人会失败
个人因素
告解的人和说故事的人∕失败者、怪兽和霸民∕幻想与真实∕司法情境和真人实境∕下坡名单和查无此人邮件
3 投机客与失败者
人人皆是投机客
奴才俯拾即是∕「城市黑佬」不算有干劲的人∕横扫全美的说法
4 一八四一年开始的商业征信所
「中央情报局」
从格言历书到间谍书∕泰潘先生散步定江山∕另一种骗子∕老借口不再管用
5 信誉报告书中的故事
三流人物的大红皮书
坏蛋、高风险、坏投资∕解放者与飞行者∕如何保存有价值的灵魂∕命运难测,只好赌了∕老鼠洞的故事
6 不实的评鑑报告引发的争端
请提供资讯∕旧恶与新善∕约翰?毕尔斯利的幕后真相∕玛丽?毕尔斯利的幕后真相∕刺探隐私的特权∕皮革商的报复∕人们的谣言、战争的谣言
7 野心之战
让人挣脱出身背景的权利
社会性死亡与政治性自杀∕在戴勒墨尼哥餐馆的乞丐飨宴∕失败者必受惩戒∕自由之新生∕失败之新生
8 人人写信给洛克斐勒
镀金年代与经济大萧条年代的大事业、小人物
自立更生与自请调查∕陌生人的好心∕受遗忘者的政治经济╱绝境之路
跋:失败催生了成功
沉默而绝望的生活
一八六二年五月某个灿烂的下午,英年早逝的「美国梦」终于入土为安,与此同时,盛开的苹果树宣告了春天的来临。三点钟,丧钟为早逝的生命敲了四十四响,每一响象征活过的一年。三百名学生放学后顶着烈日迈向丧礼,这其中有些人凭着运气与志气,长大后将在「镀金时代」(註一)改造美国资本主义。然而,这一天洋溢在空气中的味道不是财富,而是野花香。第一教区教堂外的草坪上缀满了紫罗兰,教堂前的棺木佩有梫木花圈并满覆鲜花,这些花带着一股春天的香甜,让整座教堂芳香扑鼻。
村民和来访的贵宾涌进教堂,聆听致词者道出许多人心中长久以来的感触:受人爱戴的亡者生前糟蹋了自己的天份。过去,他既不是无赖也不是酒鬼,而是最糟糕的一种失败者:梦想家。「他理当有飞黄腾达的命……但他就是没有野心,我不得不把这点视作为他个人的缺陷。」致词者哀恸地说道。他既没有变成一位工程师也没有成为伟大的将军,却「只是越橘浆果採集大会的会长」。平常没有在採集浆果的时候,亡者从事过各式各样的行业:老师、测量员、铅笔制造工、粉刷工、泥水匠、农夫和作家。当天许多前来麻州康考特(Concord)弔唁的人都觉得,在梭罗的丧礼上说这些话有失厚道,但是在爱默生为他的挚友所发表的致词里,有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梭罗古怪的野心多半都一文不值。
也许当时在场没有人能完全理解爱默生所谓的野心是什么,至少那些坐在教堂长椅上焦躁不安的孩子都不懂,但是总有一天,他们将在这场致词所预告的世界里经历人生的起盪,届时从事採集越橘浆果的工作将比破产还罪高一等。假如一个人只要不成功或不努力就形同于失败,那么雄心壮志就不算是一个人的机会,而是一个人的使命。那些孩子随着棺木来到了墓园,弯腰四处捡拾从棺木上飘下来的花瓣,他们所埋葬的,不只是那位他们经常在树林里或街道上看到的那个奇怪的小个子先生。成功的「美国梦」有一部份已经随风而逝:关于成功与否,他们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爱默生对梭罗所感到的失望与我们如影随形。美国带给我们希望:没有人天生就是失败者。但是,又有谁没想过「我到底是不是在浪费生命」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想逃离激烈的竞争,却又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狂掴自己耳光。对美国人来说,没志气比没成就还更糟糕──态度非常重要,至少我们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姑且不论输赢,梭罗在那些页脚折起的扉页上、在《湖滨散记》(Walden)的水木丛湖畔讪笑着我们:「许多人都过着沉默而绝望的生活。」我们全力冲刺,只为了超越失败、迎头赶上成功。如今一提起「失败」这个字,我们心里就会浮现出一群没出息的人的画面,因此实在很难想像在南北战争之前,这个字通常只是泛指「生意失败」(破产)而已。「失败」怎么会成为能力不足、帐户充满赤字的人的代名词?为什么定义一个人价值的方式和做生意一样,以投资、风险、利润和折损计算?为什么我们把消失的梦想连同消失的金钱一併列入成败的计算里?
本书的故事讲的是美国一群默默无名的失败者:那些在一个膜拜成功的国家里失败的人们。时空背景是十九世纪,当时资本主义抬头,企业家精神成了美国的重要典范。这是属于白手起家成功者与天命昭彰(manifest destiny,註二)观念的年代。如今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国家,在杰佛逊总统与罗斯福总统上任期间﹝也就是一八○一年至一九○一年期间﹞大举扩张,这个世纪开始于也结束于这两位白宫的帝国打造者,也是个人主义与进步的代表人物手中。工业革命加速了经济成长;南北战争重新塑造了自由与政治进步;大众媒体的兴起刺激了蓬勃文化;边界拓展与帝国侵略巩固了国土的扩张。二十一世纪的一般大众所了解的十九世纪美国,大多跳不出这些范畴。
至于「其他」的十九世纪历史,诸如一八一九年至一八九三年间的金融恐慌,一般大众所记得的是少之又少。空前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动盪不安,两者都刺激了经济决定身分与以自由为基础的新想法。某位经商失败的商人于一八六六年苦苦哀求国会通过联邦破产法,他写道:「我现年五十四岁,难道在放弃了三十年来经商的一切所得之后,我还不能合法地获得释放、重新抬头挺胸的走路,重新感受为人的一点尊严?」至于那些无所适从或灰心丧志者的妻子也承受了沉重的负担。一位宾州的妇人在一八九二年透露:「我先生现年六十四岁……已经没有办法重新站起来、好好照顾自己,我四十二岁,所有的担子都落到我肩上,我接手他的生意朝西岸发展,多多少少挣点钱。」就在许多家庭努力和司法官与拍卖者保持距离的同时,立法者、改造者与资本主义者则在讨论如何处理债款、信贷、通货与破产等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商人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因为他们在金钱与人性尊严上的损失改变了法律、商业与文化上对失败的定义:「失败」原本只是意指破产所导致的金钱损失,如今指的是生活毫无建树所导致的机会损失。这种原本泛指经济困境,后来变成贬谪个人价值的转变,扩大了「失败」定义的范畴。女性、工人与非裔美人都惊觉到,破产不再是属于白种商人的专利。二十世纪初期,流行杂志上刊载了许多热门的「真诚告白:与成功失之交臂的男女心声」。《柯梦波丹》杂志(The Cosmopolitan)将「害怕失败」视之为「许多青年男女」的毒蛇勐兽。函授学校对那些想要想要逃避「沉闷生活」的劳工大肆挞伐。布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成立全国黑人商业组织(National Negro Business League)时,特别唿吁「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那些已经成功而不是失败的黑人身上。」到了一九○○年,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无足轻重的人物」,然后在那些「步向绝境的道路上」踽踽而行。「失败」的新意涵从此沿用至下一个千禧年,变成由成就决定的个人定位中最悲惨的代名词。「我觉得自己好失败」,这种说法听起来已经相当的顺口,让人忘了那只是用商业专门用语形容一个人的说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