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六甲很容易交到朋友,当地人热情地广结善缘,不论是华侨、印侨还是马来人,人人都有美好的习性──来者是客!而在讲究人情味儿的马来西亚,不论是享受马来、印尼、广东、闽南、客家或印度料理美食,一定要当作来交朋友的心情坐下来,即使是时间不多,也要予人时空充裕的感受来打交道,在这样的心情下,随便吃喝都很有味儿。
有着明朝留下来的建筑遗风与民情的马六甲,在境内游走,常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很像在看电影,相当有趣,而马来西亚人的热情,是我接触过世界第一无可取代的滋味,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作者简介
陈念萱
1958年出生,历年作品有《爱丽丝的童年》、《爱丽丝的天使》、《爱丽丝流浪记》、《漫舞中的精灵泪缤纷》、《寻找上师》、《不丹,深唿吸》、《更年期更美丽》、《不丹的旅行者与魔术师》、《不丹诗情》、《食色故事》、《流浪笔记》、《我爱说电影》等;译作有《迎宾花絮》、《河经》、《毘湿奴之死》、《巧合是故意的》、《波斯爱经:芬芳花园》;编着有《另类教育在台湾》等。
《风迷马六甲》则是作者继《我的香料之旅》、《看脚下──佐原小江户迷情》、《不丹漫游──途经印度浮光掠影》后与赛尚合作的第四本食味文学创作。在採访马六甲的过程里,陈念萱惊讶的经历和她进出日本佐原一样『老外永远比当地人更熟悉』的状况,甚至返台数月后,竟然还有当地人打国际长途电话来问她哪里好玩!这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把台湾好好的玩一圈。》
个人网站(爱丽丝紧走)www.alicerun.com/
6 推荐序:马来西亚观光局处长
8 自序:一个自我宠爱的机会
【1】人文篇
12 走进千年古城 既虚且实的马六甲印象
38 郑和海上丝路补给站 中印千年丝路交会点
50 Harmony Street信仰和平共处 心里不断烙下惊叹号
69 结交当地新朋友(上)
【2】饮食篇
82 开斋盛宴Fast Feast 斋戒月入夜赏月飨宴
96 中印娘惹杂烩,咂嘴马来香 吃是解决人生苦闷最好的方法
116 马六甲风情咖啡馆与茶馆 每一种享受都需要时间微火细熬
136 结交当地新朋友(下)
【3】建筑篇
150 马来多元建筑风情 各殖民阶段留下的民族地标
160 Alice的推荐游程
一个自我宠爱的机会
2007年八月底是马来西亚建国半世纪週年纪念,能在这意义非凡的日子里,闯进一座千年古城,不可不谓神奇。更微妙地,这座小小的海港城,竟然居住了许多的世界各民族而最终变成华侨最大的驻居地之一。这块小小的地方,还兼容并蓄地餵养着截然不同的信仰,始终相安无事,且紧邻而居。
自从马六甲之行后,忽然打开了一个古老的百宝箱似地,小惊喜不断出现,一座废墟般的古城,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一层层地揭开时空各异的扉页,而教人无法分辨终究进入了哪一段历史的轨迹,甚至这条轨道有好几条路线供人选择,魔术般地在眼前铺展,一时让人无法决定,先走哪条线道会更好玩。
然而,妳仍然可以不必如此梦幻地被牵引,依然自在地跨越时空交错的恍惚,尽情享受风俗缤纷的综合产物,放纵地徜徉在异文化的吃喝玩乐之中,让自己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自我溺爱机会,在这里,人人溺爱自己,因此,妳的自我纵容,不会被责怪,只会被欢迎。
祝福你!享有一个美好的马六甲之旅!我相信妳绝对会的!
读完《风迷马六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古代航海图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极为生动、极具画面感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马六甲海峡独特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古代航海者的航行路线和策略。那些关于季风、洋流的阐述,让我仿佛亲身体验了海上的变幻莫测。而郑和船队在马六甲建立补给站的细节,更是写得入木三分。从食物的储备、饮水的收集,到船只的维修、人员的休整,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和精心的安排。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补给过程中的互动描写,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展现了海洋时代不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我仿佛看到了当地居民热情地为船队提供新鲜蔬果,看到了工匠们熟练地修复受损的船体,看到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作。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 grandeur,又不失人性化的温度,真正地让我感受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脉络与活力。
评分《风迷马六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能够以如此独特且富有感染力的视角,重新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一重要篇章。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事件的发生,更在于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与意义。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在深入剖析,在那个没有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的时代,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远洋航行,其赖以维系的后勤保障体系究竟是如何构建的。作者对马六甲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的分析,让我对“枢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连接、调度、补给的生命线。书中对于补给站的运作模式,从最初的选址、建设,到后来的物资采购、储存、分配,以及人员的轮换和管理,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其逻辑性和可行性,足以令人拍案叫绝。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中国一方,而是充分展现了在补给过程中,与当地居民、甚至其他海上贸易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丝绸之路精神的体现。
评分初识《风迷马六甲》,便被这书名勾起了无限遐想。马六甲,这地理位置独特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交通的枢纽。而“风迷”二字,更是增添了一丝飘渺与浪漫,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乘风破浪、追寻未知的故事。我一直对古代的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承载着的不止是货物,更是人类的智慧、勇气与梦想。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特别是“郑和海上丝路补给站”这个副标题,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郑和下西洋,那绝对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无数的船队,远赴重洋,其背后的补给体系想来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本书能否深入挖掘这其中的奥秘?它又将如何描绘马六甲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是关于精密的航海图,还是关于物资的储备与调度?抑或是关于沿途港口的建设与管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历史的碎片串联成一幅生动而详实的画卷。
评分从《风迷马六甲》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作者并没有试图用生硬的理论去说服读者,而是通过一种更为感性、更为具象的方式,让历史“活”了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风”的描写,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风,更是象征着机遇、变革和勇气的力量。马六甲海峡,正是被这些“风”所青睐的宝地。作者对郑和舰队的补给策略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严谨务实的智慧,他们能够根据不同时节、不同海域的特点,制定出周密详实的补给计划。书中对于物资的描述,也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大米、干粮到草药、工具,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远航者的希望和生命。而且,作者还触及到了补给站建设中的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比如它如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这些都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那些曾经乘风破浪的先行者身上,汲取到了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和智慧,也让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风迷马六甲》这本书,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读物,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和考证。但很快,我就被它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人,他用一种近乎于文学创作的笔触,将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而引人入胜。书中的描述,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而是充满了想象力和细节。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能够听到海浪拍打船体的声音,闻到港口弥漫的香料气息,甚至能感受到海风吹拂脸颊的凉意。特别是关于郑和舰队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在马六甲建立起一个高效运转的补给体系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那些古代航海者所面临的挑战,比如疾病、补给不足、甚至是与未知海域的搏斗,都被作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书中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也相当到位,让我对马六甲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仅仅是航海的节点,更是孕育了独特文化的地方。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感受到了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