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汉籍研究论集

东亚汉籍研究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
  • 汉籍
  • 研究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学术
  • 论集
  • 中国
  • 东亚文化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了着者近十二年来有关东亚汉籍研究的论文,全书以文献?基础,以东亚?视野,以比较?手段,在东亚汉籍中有关文学、目录学、思想及宗教等领域展开综合研究。涉及到典籍的流传、文人的交往、观念的渗透、读本的演变和典范的确立,?彰显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週边地区的影响,又揭示了东亚各地区文化的自身特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东亚汉籍研究论集》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任何与该书内容重叠的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文献探源:中古至近世东亚文献的流变与嬗变》 图书简介 引言 在广袤的东亚文化圈中,文字与文献的传播与演进,构成了理解区域社会、思想、知识体系变迁的关键脉络。本书《文献探源:中古至近世东亚文献的流变与嬗变》,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文本或单一语种的传统文献学著作,而是一项跨越时空、横亘多国界域的系统性考察。它旨在揭示自中古时期,特别是隋唐至明清这段漫长历史中,汉字文化圈内部文献形态、抄写技术、知识传播机制,以及最终的文本权威性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被塑造、适应和重塑的过程。 本书摒视地域壁垒,将视野投向以中国为中心,辐射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部分受汉文化影响深远的东南亚边缘区域,探索在交流与冲突并存的动态背景下,文献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物质载体与精神纽带。全书立足于对非汉籍(即非特指中国本土视角下的汉字文献,而是关注其在周边国家产生、流传和本土化的过程)的深度挖掘,结合物质文化研究与历史语境分析,力求构建一个更为立体、多维的东亚文献生态图景。 第一部分:中古文献的物质形态与技术传播 本部分聚焦于中古时期,即隋唐至宋元之际,文献物质载体的演变及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路径。 我们首先考察了纸张技术从中国腹地向周边地区移植的过程。不同于关注纸张本身的化学成分,本书侧重于研究地方性原料(如韩纸、和纸的早期形态)如何适应本地气候与技术条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抄写介质。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迁移,更是对文化适应性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对墨色浓淡、装帧样式(如卷轴、册页、经折装的区域偏好)的选择,反映了其与本土书写习惯及宗教仪轨的紧密结合。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刻板印刷技术在东亚的早期应用与差异化发展。我们对比了唐代佛经的早期雕版与高丽的定制化雕版,以及日本平安时代对汉文经典的初步雕印实践。重点分析了早期雕版中心(如扬州、杭州)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技术输入模式——是直接引进成熟技术,还是在本土需求驱动下进行革新。例如,高丽在雕版佛典中大量插入的“吏读”或“乡札”注释,便是在汉文骨架下,利用汉字系统记录本土语言的独特尝试,这种“双重文本”的出现,是文献流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二部分:知识的转译与思想的在地化 文献的流变,本质上是思想的转译与重构。第二部分的核心在于剖析汉字知识体系(特别是儒释道三家典籍)在朝鲜与日本的“在地化”过程。 在朝鲜半岛,本书考察了高丽至朝鲜王朝前期,汉文经典如何被用作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石。我们细致分析了朱子学的传入与“性理学”在朝鲜的本土化路径,包括对特定儒家典籍的选本编纂与诠释权力的垄断。不同于中国对儒家经典的持续性、批判性继承,朝鲜学者的工作更侧重于“精义的固化”,即在有限的文本内寻求绝对的义理阐发,这导致了某些篇章在朝鲜的权威性高于其在中国本土的地位。 在日本,文献的流变则呈现出更为剧烈的“融汇与分离”现象。本书对比了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的汉文典籍(如《怀风藻》中的汉诗文)与和歌文献的并存状态。在律令制度下,汉文是官方的行政与学问语言,但其内容与表达方式逐渐被日本的社会情感和审美趣味所“改造”。例如,在源氏物语等“假名文学”兴起后,汉籍文献的地位从绝对中心降格为“教养的基石”,其功能性从“知识本身”转向了“对和语文学的背景支撑”。本书特别关注了佛教密宗经典(如台密、真言宗)在本土化过程中,如何吸收汉传义理,同时又大量借助梵文和本土表述来构建其独特的教义体系,这使得其在文本结构上与中国同类典籍产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第三部分:文献交流中的“再创作”与文化辨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了在交流与回流过程中,文献如何成为文化身份建构的工具。 我们研究了中日朝三国间,官方性史书编纂中对彼此文献引用的选择性与目的性。例如,在明代对东亚朝贡体系的官方记录中,如何筛选和阐释从朝鲜、日本传来的涉外文书,以构建符合中央王朝世界观的叙事框架。这涉及文献“权力”的转移:文本一旦脱离其原产地,其解读权和解释的有效性便开始浮动。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异域抄本”的独特价值。当一份源自中国本土的孤本,在朝鲜或日本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与细致的批注,其价值往往超越了中国本土现存的残卷。这些“海外流传”的抄本,因其不同的抄写年代、批校者身份以及对文本的“保护性”处理,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探究文本流变和不同时代学术风尚的珍贵窗口。这些版本本身就是历史的活化石,揭示了文献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通过“再创作”(如地方学者的注释、别本的融合)获得新的生命力。 结论 《文献探源:中古至近世东亚文献的流变与嬗变》意图打破传统文献学中“以中心为本”的线性叙事,强调东亚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通过对物质载体、思想转译及文化辨识的研究,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古至近世东亚知识生态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坚实而开阔的文献学基础。它提醒我们,任何一部典籍的形态,都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缘政治、特定技术条件下的动态产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域外和吉与中国文学研究──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

综论篇

壹、域外汉籍与中国文学研究1

贰、骑驴与骑牛──中、韩诗人比较一例23
一、中国诗人的骑驴传统23
二、海东诗人的骑牛传统31
三、骑闾与骑牛的思想意蕴39

参、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一例51
一、「骑驴」在中国文学中的意蕴与典范51
二、「骑牛」在丽、鲜汉文学中的象征意义62
三、「骑驴」与日本汉诗72
四、结语84

肆、花郎道与魏晋风流关系之探讨87
一、花郎道释名88
二、魏晋风流与名僧丰采96
三、魏晋风流与花郎道107

伍、《文选》与韩国汉文学115
一、引言115
二、《文选》在新罗朝的影响117
三、《文选》与丽、鲜文坛122

陆、《文镜秘府论》与中、日汉诗学137
一、西明寺的唐代诗学137
二、《文镜秘府论》与中国诗学143
三、《文镜秘府论》对日本汉诗学的影响149

柒、《东人诗话》与宋代诗学──以文献出典为中心的比较研究163

捌、从中、韩诫子传统看宋尤庵的诫示子孙诗193
一、引言193
二、中国诫子传统略说194
三、朝鲜时代的诫子文献201
四、尤庵诫子诗的特色及其形成207

韩国篇

玖、朝鲜时代目录学新探227
一、引言227
二、书目数量228
三、书目分类与特色235
四、书目与学术文化297

拾、韩国历代诗学文献总说
一、引言297
二、诗话298
三、文集303
四、笔记307
五、选本311
六、类书316
七、行纪319
八、史书324

拾壹、华西先生说《孟子》「浩然章」义平议331
一、引言331
二、《孟子》「浩然章」大义疏释334
三、华西说「浩然章」要义339
四、从「浩然章」义看华西与宋子352
五、华西与孟子360

日本篇

拾贰、论日本诗话的特色375
一、日本诗话的资料及其整理375
二、日本诗话的特色381
三、日本诗话与中、韩诗画的关系402

拾参、日本汉诗总说413
一、引言413
二、王朝时期414
三、五山时期426
四、江户时期432
五、明治以后439

后记443
附录:域外汉籍研究答客问445
名词索引463
人名索引46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采用了一种素雅的淡蓝色,上面用简洁的白色宋体字标注了书名,整体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理性而严谨的感觉。我是一名对历史充满热情但非专业人士的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历史文化普及类的书籍。我一直认为,汉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和现在都至关重要。而“东亚汉籍研究”这个主题,更是让我联想到古代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我很好奇,在这本书中,学者们会如何梳理和分析这些跨越时空的汉籍文献?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汉籍在不同国家传播过程中的政策、制度层面的解读?例如,古代的官方机构是如何对待和收藏汉籍的?民间流传的汉籍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具体的案例,来展现汉籍在东亚地区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段历史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内容深度。扉页设计简洁大方,书名“东亚汉籍研究论集”以一种古朴的书法字体呈现,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学术殿堂的大门。我平时的工作与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关联,虽然不是直接研究汉籍,但深知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挑战。我尤其关注在“东亚汉籍研究”这个课题中,是否存在一些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论?比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史等学科是如何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汉籍研究的深入的?我希望书中能够体现出一些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辅助汉籍的整理和研究?或者,如何将文本分析与图像学、物质文化研究相结合,来更全面地理解汉籍的内涵?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关于如何看待和解读古籍的新思路,帮助我拓宽研究视野,也让我对古籍研究的复杂性和魅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深邃的墨色背景上,烫金的“东亚汉籍研究论集”几个字庄重而不失雅致,仿佛一下就将人带回了那个纸墨飘香的时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虽然我对汉籍研究这个领域算不上是专家,但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献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了解到这本书汇集了多位学者关于东亚地区汉籍研究的最新成果,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宋代以后汉籍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流传、影响以及被研究的情况感到好奇,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汉籍如何在异域生根发芽,又如何被当地文化所吸收和转化。另外,我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或鲜为人知的汉籍文献也十分感兴趣,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一窥它们的神秘面貌,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学者们重新发掘和解读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和学术探索的大门。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充满欣喜的。它的设计风格十分低调沉静,黑色的封面上,银色的小篆书写着书名,有一种内敛而厚重的质感。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广,但对汉籍研究这一领域,更多的是一种仰慕和好奇。我一直对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非常着迷,尤其好奇那些汉字承载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是如何跨越国界,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这本书的题目“东亚汉籍研究论集”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兴趣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在古代,汉籍是如何被其他东亚国家所接纳、学习、甚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面貌的。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些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有趣的误读、曲解,或者是有意为之的创新?这些细节无疑会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我,也更能展现文化的生命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存在。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做旧感的米黄色,上面绘有几笔写意的山水,配以行楷书写的书名,瞬间就营造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目录的排布清晰明了,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引人遐思。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汉籍的学者,但平日里也时常涉猎一些历史和文学类的书籍。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涉及到一些关于汉籍版本校勘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汉籍的传抄特点。我一直认为,对文献的深入研究,往往离不开对其版本的细致考辨,而这其中蕴含着无数的学术智慧和历史信息。如果书中能够探讨如何通过版本差异来推断文献的流传路径、作者意图,甚至历史事件的真相,那将是一场智识上的盛宴。我希望作者们能够分享他们是如何克服文献稀缺、字迹模糊等重重困难,最终还原文献原貌的,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学习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