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六千万人的母亲。
始于青藏雪域涓滴冰融,终于南中国海淼淼烟波。
古老神佛在高原上俯瞰大地,孤军血泪在丛林中漫漶难辨,
台湾企业于九龙江平原扎根,历史从近代的伤痕里走出。
迢迢山川,蕴涵多少远古孑遗物种;
浩浩长河,记述多少民族璀璨身影。
滔滔奔流,历尽战祸兵燹人类愚痴;
汩汩活水,见证文明繁盛人间美善。
四千九百零九公里的追溯,
中缅寮泰柬越,六国边界几度进出,
经典杂志用十二万字的书写,近两百帧影像的凝视,
在全球化年代的一方岛屿上,娓娓诉说着一条河流的记忆与悲欢。
从澜沧江到湄公河,大河身世漫漶不明,自千年史书以降,甚至明末徐霞客探溯长江源头时,竟也都有意无意地忽略。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探险队由湄公河一路上溯,历经十四次的挫折,直到二十世纪末年,人们才发现澜沧江的起源。大河溯源犹如生命之初、浑沌之始的漫长探索,这是知识累积之原动力,也是人类进步之奥义。
大河绵延四千九百零九公里,蜿蜒中、寮、缅、泰、柬、越六国。在近代史中,大河见证了泰北异域孤军这一页,而越南、柬埔寨等国亦可见起飞后的台湾产业厚植于此。台湾,遥望澜沧江与湄公河,无形的脐带彼此相连,尽管是千里之外的山川活水,但一河一岛之间的互动,随着时代的进步反是更加密切。
「没有岛再是孤岛」,经典杂志以近两年的时间,上溯源头,一路依着澜沧江水滔滔南下,分头撰写记录,从生态、人文,依历史、区域,由高到低,由少到多,由清到浊,由冷到热的多元特色,企图濬通这条哺育六千万人口的水脉,终而集结《山川活水:澜沧江与湄公河》一书,这项尝试是创举,也是壮举。
作者简介
王志宏
经典杂志总编辑,慈济人文志业平面媒体副总监,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系毕。着作有《在龙背上》、《须弥山之东》、《香格里拉以西》等书,曾荣获二○○○年杂志编辑金鼎奖、二○○二年图书主编金鼎奖、二○○三年杂志摄影金鼎奖、二○○四年杂志专题报及图书主编金鼎奖、二○○七年杂志主编金鼎奖。一九九三年起,与邱仁辉医师共同推动青藏高原「牧区基础医疗培训计画」至今。
潘美玲
经典杂志文稿召集人,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肄业。曾任职旅游杂志十余年之久,一年来的湄公河採访,时常让她联想起多年前在南美亚马逊河的旅行,被大河子民诚实而无争的生活所深深吸引。自二○○一年任职经典杂志迄今,曾荣获二○○四年图书主编金鼎奖、二○○七年杂志主编金鼎奖,作品「纽奥良的华丽与哀愁——卡崔娜风灾六个月后」追踪报导,入围二○○六年卓越新闻奖。
孙 敏
经典杂志特约作者,二○○三年曾参与《三崃记》编撰。一九八○年代以来,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间口述文学的田野调查。主持编辑八十五至九十五期的中国国家重点社科专案──十大集成中的《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获国家十大集成优秀编辑奖。一九九八年以来,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副主编,二○○一年改版为《华夏人文地理》杂志,任副主编,现为《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特约撰稿,着有《西去掸国的边陬》、《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家庭丛书——边地瑶家》。
杜志刚
一九七五年生于台湾台北,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系毕业,多次举办个展、联展,现为经典杂志摄影记者。二○○七年荣获杂志摄影金鼎奖。曾主编杨基炘摄影集《时代胶囊:千禧年半世纪前的影像台湾》、经典杂志百辑摄影集《经典100:发现.探索.人文.关怀》。
推荐序/一条名江大河的莞尔与悲鸣 王端正 002
楔子/大河与岛 撰文/王志宏 008
【澜沧源考】
大江源头/雪原冰融涓滴始 撰文.摄影/王志宏 026
湄公河源的疑惑与意义 撰文/黄效文 050
地球系统话澜沧 撰文/Martin Ruzek 052
【大山湍水】
澜沧上游/风动经幡下河谷 撰文/孙敏 摄影/王志宏 062
盐井报告/潋潋盐池上主恩 撰文/孙敏 摄影/王牧 092
江山交会/神山无语尘寰扰 撰文/孙敏 102
截断生机/高崃平湖坝拦江 撰文.摄影/孙敏 120
澜沧民族/山巅水湄百越裔 撰文/孙敏 130
【雨林蜿蜒】
四国通航/泊岸营商航清盛 撰文.摄影/孙敏 150
三国交界/偃兵息甲造边城 撰文/潘美玲 摄影/杜志刚 160
琅勃拉邦/千年佛都绕河曲 撰文/潘美玲 摄影/杜志刚 180
湄公左岸/金碧永珍映大江 撰文/陈世慧 摄影/刘衍逸 192
【平野江流】
三江汇流/历劫新生金边市 撰文/潘美玲 摄影/杜志刚 218
丛林遗址/湮隐须弥吴哥窟 撰文/陈志宏 摄影/萧耀华 240
大河入海/九龙漫衍出越南 撰文/潘美玲 摄影/杜志刚 260
【附录】
澜沧江/湄公河 流域编年 288
推荐序
一条名江大河的莞尔与悲鸣
世界五大洲,每洲都有极富传奇的名江大河。
名江大河所以极富传奇,除了文人的尽情雕塑,众人的不断口碑外,绝大部分来自于名江大河的源远流长与其静能汩汩细流,动可汹涌澎湃的那种穿越古今未来,流经高原荒漠,禁得起时间的千锤,受得了空间的百鍊的亘古恆流的本质,加上所经之处涵养无数生灵,生养无数百姓,就这样,江的名气,河的传奇,千百年来广受人们所歌咏与传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中国诗仙李白对黄河的歌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中国无数百姓对长江发自内心的传唱。世界上不管是中国的长江、黄河,东南亚的湄公河,中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印度的恆河,或欧洲的莱茵河,总之,世界上高山林立,河川纵横,除了人们朗朗上口的几条名江大川之外,区域性的江河不知凡几,每条河都有她值得唱诵之处,每条河也都有她代代相传的传奇,因为她们就像大地的母亲,哺育着无数生灵。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没有那一条河能比湄公河对他们来得重要。这不是因为湄公河纵横贯穿了缅甸、寮国、泰国、柬埔寨与越南等五个国家,而是这条河流自世界屋嵴的青藏高原雪域,不远千里滔滔而下,也不是因为她看尽了历史兴衰,历经了人情炎凉,看多了生离死别,见证了物换星移,而是她用生命哺育着生灵,用活力缔造了文明。就如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她不分种族,不分国度,不舍昼夜、无畏时空,总是无怨无悔,提供着她千百年来所有的养分。
湄公河是国际性的河流,所以湄公河这个名字就成为国际性的名字。但在中国,她叫澜沧江,因为澜沧江是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流入缅甸后,就像孩子过继给别人领养,从此更名改姓为湄公河了,由于湄公河为五国所共有,于是湄公河的名气比澜沧江响亮得多。
人总是有一股追根究柢的精神,也有一股探测未知险境的冲动。现在大家都知道湄公河的上游是澜沧江,而澜沧江的源头又在那里?这个问题似解未解,因为百余年来尽管「澜沧江探源」的队伍接二连三,但各有定见,难获共识。或许是因为见解不同,也或许是因为定义不一,或许是因为科技不足,或许是因为水域变化不羁,各自的结论总是出现些许差异。现今拜太空科技之赐,卫星空照一览无遗,遥感探测准确无比,虽然如此,解析判读终究还需依靠人的智慧与亲证,于是另一支寻找澜沧江源头的队伍开拔了。
他们就是由香港中国探险学会会长黄效文所率领的「澜沧江源头考察探险队」,这支由各方专业人员所组成的队伍于今(二○○七)年五月出发,借助崭新的太空卫星科技,加上亲身登临证实,企图为众说纷纭的澜沧江源头作出一个人人都能信服的定论。
探险需要毅力与勇气,考察需要专业与智慧,这支身经百战,曾经探察过长江源头的「澜沧江源头考察探险队」,虽然想揭开澜沧江源头的神祕面纱,也想解答众说纷纭的澜沧江源头之谜,但大自然,本来就是自然而然,不能用言说,也难以用臆测,探险虽然能够满足人类追根究柢的好奇与慾望,但那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人类体悟大自然「无说不说,无相不相」的本怀与了知宇宙万物之所以形成、流变与存在的意义。至少,在这一点上,这支考察探险队做到了,因为这次的考察探险,虽然未能如预期地将澜沧江源头定于一尊,可是诚如黄效文先生所说的:「争议就这么地持续下去,恰恰让我找到了一个再探湄公河源头的正当理由,或许湄公河的情况正好可以让人学着接纳二元或多元的源头理论,毕竟生命中的一切事物都以某种方式连结在一起,它们不是静止不变动的,也不能单独成立。」
没错,大自然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能单独成立。沧海桑田,经过大自然的不断变动,谁能断言今日的源头,即是过去的源头;而明日的源头又是今日的源头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无常就是大自然的秘密,探险家们就在探险的历程中见证了「无常」。
由于湄公河流经缅甸、寮国、泰国、柬埔寨与越南等五国,加上湄公河上游的澜沧江在中国境内,我们把这条蜿蜒四千九百零九公里,哺育六千万人口的江河所流经之处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民情、族群生聚等做了田野调查与深入採访,连同澜沧江探源的本末与探险的艰辛历程,编撰成书,定名为《山川活水:澜沧江与湄公河》。我们虽然没有告诉读者澜沧江源头定于何处,但我们告诉了读者,凡事因缘起,因缘生,因缘成、因缘灭,所有的存在都发端于微毫,名川大江看似洪流滚滚,其实亦发源当初的卑微一滴。一滴水因缘起了,众滴水会聚而江河雏形生了,流经之处众水汇入,滚滚江河于焉成了,等到舍陆入海,名川大江完成了她的因缘历程了,这就是宇宙万物,「生、住、异、灭」的道理。
湄公河历经了生、住、异、灭的自然历程,也见证了历史兴衰,人事代谢,人性善恶,万物枯荣与人情冷暖的各种分合变局,湄公河流域的各个民族,兴衰固然有起有落,时空尽管物换星移,但千百年来仍然缘起缘灭,生生不息,这完全是由于湄公河无私的滋养和无悔的哺育。中国人把黄河看成大地的母亲,湄公河又何尝不是哺育着六千万人的大地母亲呢?这位母亲历尽沧桑,见证了人类的美善,也见证了人类愚痴;见证了民族的繁盛,也见证了民族的相残,人类随着文明而变迁,大地的母亲随着时空而衰老。但无论如何,不管她开颜莞尔也好,悲怆呜咽也罢,湄公河总是为滋养生灵付出青春,为哺育子民付出生命。《山川活水》这本书由经典杂志出版,就是想为湄公河做出一生流变的概括与对沿河流域滋养哺育的阶段性总结吧!
值得一提的是经典杂志总编辑王志宏也是这次「湄公河探源考察探险队」的成员之一,他不仅用生命履勘了湄公河上游澜沧江的雪域源头,用文字报导了所见所闻与所思,更用镜头生动地记录下山川之壮丽,生命之坚韧与人文之丰饶,为本书增添诸多的可读与可看性。而《经典》的编採同仁经年累月,奔走于湄公河流域诸国,进行深度採访,做到无处不真、无处不善、无处不美的自我要求,实在难能可贵,特别是香港中国探险学会会长黄效文先生对《经典》一如以往的鼎力支持,特此一併致谢。
经典杂志发行人
王端正
我是一个对地理和历史都充满好奇的读者。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关于地理奇观和古代文明的纪录片。澜沧江和湄公河,这两条横跨多个国家的重要河流,其背后一定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理知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这两条河流壮丽的地理风貌,了解它们的水文特征,以及它们在漫长地质演变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对它们所流经的区域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变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否会有关于古代王国、贸易路线,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精彩叙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引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索这条河流的灵魂,去理解它如何塑造了沿岸的土地,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走向。
评分我一直对河流有着莫名的情结。它们是大地流淌的血脉,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澜沧江与湄公河”,这两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遥远的东方,那里有神秘的雨林,古老的寺庙,以及在这两条大河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人们。我好奇这两条同源异名的河流,在地理上的联系,在文化上的交融,以及它们在不同国家人民生活中的意义。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条亚洲的母亲河,去感受它如何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如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关于河流本身的介绍,更能深入到河流沿岸的人文风情,那些与水共生的智慧,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远山朦胧,近水潋滟,色彩淡雅却又不失力量,仿佛能闻到水边的泥土气息和山间的清新空气。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韧性,翻阅时发出悦耳的沙沙声,这是一种久违的、让人安心的触感,在如今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纸质书的这种仪式感显得尤为珍贵。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封面所描绘的山川意境,去感受那份“活水”所蕴含的生命力。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流水潺潺,听松涛阵阵,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渴望在阅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然界有着最深刻的哲理,而河流便是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象征。这本书的书名“山川活水”,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动态的美,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澜沧江与湄公河,这两条河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地理名称,更是一种生命的流动,一种连接与滋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富有诗意和哲思的方式,去解读这条河流的“活水”哲学。它如何滋养万物?它如何承载历史的记忆?它又如何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息?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河流的动态之美,捕捉到那些在流动中孕育的生命故事,以及河流带给人们的精神启迪。这本书不应只是地理知识的普及,更应是一次关于生命、自然与哲学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山川活水:澜沧江与湄公河”,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澜沧江和湄公河,对我来说,是遥远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理名词,它们连接着中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其地理跨度和文化多样性必然非常可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些地区的窗口,通过河流的视角,去认识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社会风貌。我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活水”这一概念与这两条河流相结合的,是讲述它们的生态价值,还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条母亲河的脉搏,了解它如何成为不同民族的生命线,如何见证并影响着区域的变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