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六韆萬人的母親。
始於青藏雪域涓滴冰融,終於南中國海淼淼煙波。
古老神佛在高原上俯瞰大地,孤軍血淚在叢林中漫漶難辨,
颱灣企業於九龍江平原紮根,曆史從近代的傷痕裏走齣。
迢迢山川,蘊涵多少遠古孑遺物種;
浩浩長河,記述多少民族璀璨身影。
滔滔奔流,曆盡戰禍兵燹人類愚癡;
汩汩活水,見證文明繁盛人間美善。
四韆九百零九公裏的追溯,
中緬寮泰柬越,六國邊界幾度進齣,
經典雜誌用十二萬字的書寫,近兩百幀影像的凝視,
在全球化年代的一方島嶼上,娓娓訴說著一條河流的記憶與悲歡。
從瀾滄江到湄公河,大河身世漫漶不明,自韆年史書以降,甚至明末徐霞客探溯長江源頭時,竟也都有意無意地忽略。十九世紀中葉,法國探險隊由湄公河一路上溯,曆經十四次的挫摺,直到二十世紀末年,人們纔發現瀾滄江的起源。大河溯源猶如生命之初、渾沌之始的漫長探索,這是知識纍積之原動力,也是人類進步之奧義。
大河綿延四韆九百零九公裏,蜿蜒中、寮、緬、泰、柬、越六國。在近代史中,大河見證瞭泰北異域孤軍這一頁,而越南、柬埔寨等國亦可見起飛後的颱灣産業厚植於此。颱灣,遙望瀾滄江與湄公河,無形的臍帶彼此相連,盡管是韆裏之外的山川活水,但一河一島之間的互動,隨著時代的進步反是更加密切。
「沒有島再是孤島」,經典雜誌以近兩年的時間,上溯源頭,一路依著瀾滄江水滔滔南下,分頭撰寫記錄,從生態、人文,依曆史、區域,由高到低,由少到多,由清到濁,由冷到熱的多元特色,企圖濬通這條哺育六韆萬人口的水脈,終而集結《山川活水:瀾滄江與湄公河》一書,這項嘗試是創舉,也是壯舉。
作者簡介
王誌宏
經典雜誌總編輯,慈濟人文誌業平麵媒體副總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係畢。著作有《在龍背上》、《須彌山之東》、《香格裏拉以西》等書,曾榮獲二○○○年雜誌編輯金鼎奬、二○○二年圖書主編金鼎奬、二○○三年雜誌攝影金鼎奬、二○○四年雜誌專題報及圖書主編金鼎奬、二○○七年雜誌主編金鼎奬。一九九三年起,與邱仁輝醫師共同推動青藏高原「牧區基礎醫療培訓計畫」至今。
潘美玲
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肄業。曾任職旅遊雜誌十餘年之久,一年來的湄公河採訪,時常讓她聯想起多年前在南美亞馬遜河的旅行,被大河子民誠實而無爭的生活所深深吸引。自二○○一年任職經典雜誌迄今,曾榮獲二○○四年圖書主編金鼎奬、二○○七年雜誌主編金鼎奬,作品「紐奧良的華麗與哀愁——卡崔娜風災六個月後」追蹤報導,入圍二○○六年卓越新聞奬。
孫 敏
經典雜誌特約作者,二○○三年曾參與《三峽記》編撰。一九八○年代以來,於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間口述文學的田野調查。主持編輯八十五至九十五期的中國國傢重點社科專案──十大集成中的《中國諺語集成.雲南捲》,獲國傢十大集成優秀編輯奬。一九九八年以來,任《山茶.人文地理》雜誌副主編,二○○一年改版為《華夏人文地理》雜誌,任副主編,現為《中國國傢地理》等雜誌特約撰稿,著有《西去撣國的邊陬》、《二十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傢庭叢書——邊地瑤傢》。
杜誌剛
一九七五年生於颱灣颱北,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攝影係畢業,多次舉辦個展、聯展,現為經典雜誌攝影記者。二○○七年榮獲雜誌攝影金鼎奬。曾主編楊基炘攝影集《時代膠囊:韆禧年半世紀前的影像颱灣》、經典雜誌百輯攝影集《經典100:發現.探索.人文.關懷》。
推薦序/一條名江大河的莞爾與悲鳴 王端正 002
楔子/大河與島 撰文/王誌宏 008
【瀾滄源考】
大江源頭/雪原冰融涓滴始 撰文.攝影/王誌宏 026
湄公河源的疑惑與意義 撰文/黃效文 050
地球係統話瀾滄 撰文/Martin Ruzek 052
【大山湍水】
瀾滄上遊/風動經幡下河榖 撰文/孫敏 攝影/王誌宏 062
鹽井報告/瀲瀲鹽池上主恩 撰文/孫敏 攝影/王牧 092
江山交會/神山無語塵寰擾 撰文/孫敏 102
截斷生機/高峽平湖壩攔江 撰文.攝影/孫敏 120
瀾滄民族/山巔水湄百越裔 撰文/孫敏 130
【雨林蜿蜒】
四國通航/泊岸營商航清盛 撰文.攝影/孫敏 150
三國交界/偃兵息甲造邊城 撰文/潘美玲 攝影/杜誌剛 160
琅勃拉邦/韆年佛都繞河麯 撰文/潘美玲 攝影/杜誌剛 180
湄公左岸/金碧永珍映大江 撰文/陳世慧 攝影/劉衍逸 192
【平野江流】
三江匯流/曆劫新生金邊市 撰文/潘美玲 攝影/杜誌剛 218
叢林遺址/湮隱須彌吳哥窟 撰文/陳誌宏 攝影/蕭耀華 240
大河入海/九龍漫衍齣越南 撰文/潘美玲 攝影/杜誌剛 260
【附錄】
瀾滄江/湄公河 流域編年 288
推薦序
一條名江大河的莞爾與悲鳴
世界五大洲,每洲都有極富傳奇的名江大河。
名江大河所以極富傳奇,除瞭文人的盡情雕塑,眾人的不斷口碑外,絕大部分來自於名江大河的源遠流長與其靜能汩汩細流,動可洶湧澎湃的那種穿越古今未來,流經高原荒漠,禁得起時間的韆錘,受得瞭空間的百鍊的亙古恆流的本質,加上所經之處涵養無數生靈,生養無數百姓,就這樣,江的名氣,河的傳奇,韆百年來廣受人們所歌詠與傳頌。
「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中國詩仙李白對黃河的歌詠;「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是中國無數百姓對長江發自內心的傳唱。世界上不管是中國的長江、黃河,東南亞的湄公河,中南美洲的亞馬遜河,非洲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或歐洲的萊茵河,總之,世界上高山林立,河川縱橫,除瞭人們朗朗上口的幾條名江大川之外,區域性的江河不知凡幾,每條河都有她值得唱誦之處,每條河也都有她代代相傳的傳奇,因為她們就像大地的母親,哺育著無數生靈。
對東南亞國傢來說,沒有那一條河能比湄公河對他們來得重要。這不是因為湄公河縱橫貫穿瞭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等五個國傢,而是這條河流自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雪域,不遠韆裏滔滔而下,也不是因為她看盡瞭曆史興衰,曆經瞭人情炎涼,看多瞭生離死彆,見證瞭物換星移,而是她用生命哺育著生靈,用活力締造瞭文明。就如孔子所說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她不分種族,不分國度,不捨晝夜、無畏時空,總是無怨無悔,提供著她韆百年來所有的養分。
湄公河是國際性的河流,所以湄公河這個名字就成為國際性的名字。但在中國,她叫瀾滄江,因為瀾滄江是湄公河的上遊,瀾滄江流入緬甸後,就像孩子過繼給彆人領養,從此更名改姓為湄公河瞭,由於湄公河為五國所共有,於是湄公河的名氣比瀾滄江響亮得多。
人總是有一股追根究柢的精神,也有一股探測未知險境的衝動。現在大傢都知道湄公河的上遊是瀾滄江,而瀾滄江的源頭又在那裏?這個問題似解未解,因為百餘年來盡管「瀾滄江探源」的隊伍接二連三,但各有定見,難獲共識。或許是因為見解不同,也或許是因為定義不一,或許是因為科技不足,或許是因為水域變化不羈,各自的結論總是齣現些許差異。現今拜太空科技之賜,衛星空照一覽無遺,遙感探測準確無比,雖然如此,解析判讀終究還需依靠人的智慧與親證,於是另一支尋找瀾滄江源頭的隊伍開拔瞭。
他們就是由香港中國探險學會會長黃效文所率領的「瀾滄江源頭考察探險隊」,這支由各方專業人員所組成的隊伍於今(二○○七)年五月齣發,藉助嶄新的太空衛星科技,加上親身登臨證實,企圖為眾說紛紜的瀾滄江源頭作齣一個人人都能信服的定論。
探險需要毅力與勇氣,考察需要專業與智慧,這支身經百戰,曾經探察過長江源頭的「瀾滄江源頭考察探險隊」,雖然想揭開瀾滄江源頭的神祕麵紗,也想解答眾說紛紜的瀾滄江源頭之謎,但大自然,本來就是自然而然,不能用言說,也難以用臆測,探險雖然能夠滿足人類追根究柢的好奇與慾望,但那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要人類體悟大自然「無說不說,無相不相」的本懷與瞭知宇宙萬物之所以形成、流變與存在的意義。至少,在這一點上,這支考察探險隊做到瞭,因為這次的考察探險,雖然未能如預期地將瀾滄江源頭定於一尊,可是誠如黃效文先生所說的:「爭議就這麼地持續下去,恰恰讓我找到瞭一個再探湄公河源頭的正當理由,或許湄公河的情況正好可以讓人學著接納二元或多元的源頭理論,畢竟生命中的一切事物都以某種方式連結在一起,它們不是靜止不變動的,也不能單獨成立。」
沒錯,大自然不是靜止不動的,也不能單獨成立。滄海桑田,經過大自然的不斷變動,誰能斷言今日的源頭,即是過去的源頭;而明日的源頭又是今日的源頭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無常就是大自然的秘密,探險傢們就在探險的曆程中見證瞭「無常」。
由於湄公河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等五國,加上湄公河上遊的瀾滄江在中國境內,我們把這條蜿蜒四韆九百零九公裏,哺育六韆萬人口的江河所流經之處的自然景觀、人文曆史、風土民情、族群生聚等做瞭田野調查與深入採訪,連同瀾滄江探源的本末與探險的艱辛曆程,編撰成書,定名為《山川活水:瀾滄江與湄公河》。我們雖然沒有告訴讀者瀾滄江源頭定於何處,但我們告訴瞭讀者,凡事因緣起,因緣生,因緣成、因緣滅,所有的存在都發端於微毫,名川大江看似洪流滾滾,其實亦發源當初的卑微一滴。一滴水因緣起瞭,眾滴水會聚而江河雛形生瞭,流經之處眾水匯入,滾滾江河於焉成瞭,等到捨陸入海,名川大江完成瞭她的因緣曆程瞭,這就是宇宙萬物,「生、住、異、滅」的道理。
湄公河曆經瞭生、住、異、滅的自然曆程,也見證瞭曆史興衰,人事代謝,人性善惡,萬物枯榮與人情冷暖的各種分閤變局,湄公河流域的各個民族,興衰固然有起有落,時空盡管物換星移,但韆百年來仍然緣起緣滅,生生不息,這完全是由於湄公河無私的滋養和無悔的哺育。中國人把黃河看成大地的母親,湄公河又何嘗不是哺育著六韆萬人的大地母親呢?這位母親曆盡滄桑,見證瞭人類的美善,也見證瞭人類愚癡;見證瞭民族的繁盛,也見證瞭民族的相殘,人類隨著文明而變遷,大地的母親隨著時空而衰老。但無論如何,不管她開顔莞爾也好,悲愴嗚咽也罷,湄公河總是為滋養生靈付齣青春,為哺育子民付齣生命。《山川活水》這本書由經典雜誌齣版,就是想為湄公河做齣一生流變的概括與對沿河流域滋養哺育的階段性總結吧!
值得一提的是經典雜誌總編輯王誌宏也是這次「湄公河探源考察探險隊」的成員之一,他不僅用生命履勘瞭湄公河上遊瀾滄江的雪域源頭,用文字報導瞭所見所聞與所思,更用鏡頭生動地記錄下山川之壯麗,生命之堅韌與人文之豐饒,為本書增添諸多的可讀與可看性。而《經典》的編採同仁經年纍月,奔走於湄公河流域諸國,進行深度採訪,做到無處不真、無處不善、無處不美的自我要求,實在難能可貴,特彆是香港中國探險學會會長黃效文先生對《經典》一如以往的鼎力支持,特此一併緻謝。
經典雜誌發行人
王端正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遠山朦朧,近水瀲灧,色彩淡雅卻又不失力量,仿佛能聞到水邊的泥土氣息和山間的清新空氣。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有韌性,翻閱時發齣悅耳的沙沙聲,這是一種久違的、讓人安心的觸感,在如今充斥著電子閱讀的時代,紙質書的這種儀式感顯得尤為珍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尋封麵所描繪的山川意境,去感受那份“活水”所蘊含的生命力。我期待作者能夠用文字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流水潺潺,聽鬆濤陣陣,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本書不隻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一次心靈的洗禮,我渴望在閱讀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力量。
评分我一直認為,自然界有著最深刻的哲理,而河流便是其中最富有生命力的象徵。這本書的書名“山川活水”,讓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動態的美,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瀾滄江與湄公河,這兩條河流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地理名稱,更是一種生命的流動,一種連接與滋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富有詩意和哲思的方式,去解讀這條河流的“活水”哲學。它如何滋養萬物?它如何承載曆史的記憶?它又如何象徵著生命的頑強與不息?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齣河流的動態之美,捕捉到那些在流動中孕育的生命故事,以及河流帶給人們的精神啓迪。這本書不應隻是地理知識的普及,更應是一次關於生命、自然與哲學的深度對話。
评分我一直對河流有著莫名的情結。它們是大地流淌的血脈,連接著不同的文明,承載著無數的故事。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瀾滄江與湄公河”,這兩個名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遙遠的東方,那裏有神秘的雨林,古老的寺廟,以及在這兩條大河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人們。我好奇這兩條同源異名的河流,在地理上的聯係,在文化上的交融,以及它們在不同國傢人民生活中的意義。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這條亞洲的母親河,去感受它如何孕育瞭多元的文化,如何見證瞭曆史的變遷。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關於河流本身的介紹,更能深入到河流沿岸的人文風情,那些與水共生的智慧,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故事。
评分我是一個喜歡通過閱讀來拓寬視野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山川活水:瀾滄江與湄公河”,就充滿瞭探索的意味。瀾滄江和湄公河,對我來說,是遙遠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地理名詞,它們連接著中國、東南亞等多個國傢,其地理跨度和文化多樣性必然非常可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這些地區的窗口,通過河流的視角,去認識當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曆史、社會風貌。我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活水”這一概念與這兩條河流相結閤的,是講述它們的生態價值,還是它們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大量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細節,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這條母親河的脈搏,瞭解它如何成為不同民族的生命綫,如何見證並影響著區域的變遷。
评分我是一個對地理和曆史都充滿好奇的讀者。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關於地理奇觀和古代文明的紀錄片。瀾滄江和湄公河,這兩條橫跨多個國傢的重要河流,其背後一定蘊藏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地理知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領略這兩條河流壯麗的地理風貌,瞭解它們的水文特徵,以及它們在漫長地質演變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我也對它們所流經的區域孕育齣的獨特文化和曆史變遷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是否會有關於古代王國、貿易路綫,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間交流融閤的精彩敘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引領我穿越時空的界限,深入探索這條河流的靈魂,去理解它如何塑造瞭沿岸的土地,如何影響瞭人類的走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