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六十八篇散文,以编年的形式呈现,其中最早的篇章,发表于民国六十年,最近的作品,则发表于民国九十六年,在时间上,跨越了三十多个年头,在内容上,则多少反映了三十多年来台湾与时俱进的各种面貌。
大致可以将内容分为四大类:
一、军事情况:作者服务军中多年,也曾亲身经历过不少的战役,譬如〈接收市桥〉、〈八二 三砲战〉等篇章。
二、社会动态,如〈药包〉、〈鸡公车〉、〈回首银联一村〉等,便是有关社会方面的一些情况。
三、教育事业:作者长期在教育界工作,对于教育常有不少观察意见,像〈尽瘁教育〉、〈我在兴大十八年〉等。
四、文艺写作:作者热爱文学,热爱写作,譬如〈三读《双城记》〉、〈重读《断鸿记》〉,皆有独到的个人观感,值得和读者分享。
作者简介
李荣炎
原名松乐,笔名木子、李夏。一九二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酉时生于原籍广东省信宜县北界镇北沖村。一九六九年政战学校召训班第六期毕业。一九六八年通过考选部高等「教育行政」检定考试,同年应国家乙等「教育行政」特考及格。一九七二年乙等「税务行政」特考及格。服务部队二十七年,以行伍士兵升至陆军中校。在国立中兴大学工作十八年,游临时员晋身至简任级编审。
一九八一年台湾省党部「党的教育」征文,以〈服务与奉献〉获奖。一九八四年国立中兴大学「合作教育」征文第一名。一九九一年台湾省教育厅设「曾经」主题征文,以〈得意莫尽欢〉获社会组优胜奖。一九九五年台湾光复五十週年,台湾省文艺作家协会办「净化人心,改良社会风气」征文,以〈耕耘与收获〉获佳作奖。
「抗战与我」征文,分别入选联合报、台湾日报。青年日报「台海战役」两次征文,先后录取。另中央日报、中国时报、国魂月刊、中华日报、经济日报等专题征稿,次第上榜,皆印专着发行。
着有散文集《千层浪》、《时光倒流》、《航行的指针》、《回顾与前瞻》、《攻城》、《庭院长青》、《莫让流光虚度》及《如坐春风》、《话说从前》、《浮生札记》等书。
见证社会变迁 反映时代进步 胡楚生
水车
鹅与蛇
斗蟋蟀
竹帘子
八年前后
体验话针灸
「一代暴君」的几场武戏
我看「英烈千秋」
闲话貂蝉
年尽夜阑声满天
饭盒
芋熟稻香鲤鱼肥
水缸的今昔
对症下药
药包
勿忘祭祖
早起作?汤
好名
读「王沛盗牛」
时光倒流
关仔岭一日游
鸡公车
校级军官
瓜瓞绵绵
也谈「神话、爱情、诗」
文章唿应律
忆说芋头饭
威灵显赫
青蛙 青蛙
七堵早觉会
接收市桥
尽瘁教育──纪念前兴大校长罗云平先生逝世两週年
「八二三」砲战
感怀二帖
针黹之工
三读「双城记」
结束了那段艰苦岁月
投稿生涯原是梦
山阴道上
我的写作历程
两个春天里的两次钟声
我的母亲
谈谈课外书
我在兴大十八年
从中共观点 看台海战役
旋干转坤 共同珍惜
闲话胡琴
读巴金的《随想录》
折翼单飞──悼亡妻李容德仙女士
马祖行
台北漫步
读梭罗的《湖滨散记》
送别 沈谦先生
重读《断鸿零雁记》──老兵忆往
重读《玉钗盟》──老兵忆往
回首「银联一村」
龙山寺
八六老翁说从前
端午回乡
碧潭
台北孔庙
乌来行
胡适公园
陶瓷博物馆
金山行
台北圆山巡礼
另一种方式──《浮生札记》跋
附录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描绘。它没有刻意去塑造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去渲染什么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它笔下的角色,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平凡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烦恼和期盼,有自己的挣扎和坚持。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去展现他们的生活轨迹,去捕捉他们内心的细微波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她们不是被动等待救赎的弱者,也不是为了衬托男性角色而存在的花瓶,而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情感丰富、并且在生活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鲜活个体。读到她们的故事,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某位朋友的身影。这种“真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相信,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同样拥有着不平凡的光辉。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遗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被它吸引。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它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你欲罢不能。这种吸引力,或许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或许来自于她笔下人物的真实与鲜活,又或许来自于那种淡淡的、却又深刻的人生哲思。书中有很多关于“失去”与“拥有”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不同的故事和人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你会看到,有些失去,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拥有;有些拥有,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种对人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启迪。每次读完,我都会陷入沉思,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等待”这个主题的深刻阐释。书中没有明确的主线剧情,更多的是一种氛围和一种情绪的铺陈。然而,在这种看似平淡的叙事中,我却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等待”的力量。等待着一个未曾到来的机会,等待着一份迟迟未到的消息,等待着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实现的愿望。这种等待,并不总是带着焦虑和不安,有时也伴随着希望、憧憬,甚至是一种平静的接受。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等待”姿态。有些人选择在等待中积极寻找,有些人选择在等待中沉淀自我,而有些人,则是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时间”的方式,它在书中是缓慢流淌的,仿佛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充满了无尽的未知。这种对“等待”的哲学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中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气息。并非是那种刻意煽情的怀旧,而是一种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对过往、对故土的眷恋。作者在描写一些场景时,会不自觉地带入一些童年的回忆,或者是一些已经消逝的生活场景,这些细节虽然琐碎,但却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老街、老建筑、老物件的描写,那些充满历史感的细节,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读到这些段落,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想起那些陪伴我成长的玩伴,想起那些已经远去的亲人。这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时光隧道,与过去的自己重逢。而且,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你仿佛能看到那些阳光透过老窗户洒在地板上的斑驳光影,能听到老街上传来的叫卖声,能闻到老房子里特有的木头和灰尘的味道。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身处其中,共同经历着那些美好的旧时光。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处理。它不像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是将不同的时间节点巧妙地穿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逻辑。你会感觉到,过去、现在、甚至一些模糊的未来,都在同一页纸上流动。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人有些不适应,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它更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感受:记忆并非总是按顺序排列,很多时候,一个当下的场景就能唤醒我们尘封的过往,而过去的经历,也时刻影响着我们此刻的决策和情绪。书中某些段落,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了叙事的时间线,让读者在不同场景之间跳跃,这种手法非常新颖。它迫使你去主动地连接这些碎片,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就像是在玩拼图,每一块碎片都看似独立,但只有当你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才能看到整幅图画的壮丽。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这种“留白”艺术,她不把一切都说得太满,而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术语,也没有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温度。它是一种非常“台湾”的表达方式,那种温文尔雅,那种不疾不徐,那种带着一点点闽南语特有的韵味,都让我倍感亲切。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的细致入微,她能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并将它们用最精准、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描写一个角色面对抉择时的纠结,作者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他很犹豫”,而是通过他细微的动作,比如反复摩挲手指、眼神飘忽不定,或者是在脑海中闪过的零碎念头,来展现他的内心挣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技巧,比直白的陈述更加有力,也更能打动人心。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虽然谈话内容可能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你始终能感受到那份真诚和信任。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真正好的书,是能够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所构建的世界,并不是什么奇幻瑰丽的架空大陆,也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情味的日常空间。作者对细节的描绘,尤其令人称道。她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却又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汇,一句简短的对话,一次不经意的触摸,都充满了情感的重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食物”的描写,那些简单的家常菜,那些街边的小吃,在作者的笔下,仿佛都拥有了灵魂,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回忆。读到这些片段,我的味蕾仿佛也被唤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而且,这本书的节奏非常舒缓,它不会急于将你推向某个高潮,而是让你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感受,去品味。这就像是在品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才能领略到其中的醇厚和回甘。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书能够让你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错觉,那这本书绝对算得上。它没有那种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情节,也没有那种让你绞尽脑汁去解读的深奥哲理。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那种平和、宁静,却又饱含深情的叙事风格。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经过精心的雕琢,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季节变化”的描绘,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夏天骄阳似火的热情,秋天落叶纷飞的静谧,冬天白雪皑皑的纯净,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仅是背景的铺陈,更是人物情感的映照,是故事氛围的烘托。读到这些段落,我仿佛能感受到风的温度,闻到花草的香气,听到鸟儿的歌唱。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无比的放松和愉悦。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次拿起,都像是走进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的客厅。不是说它故事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也不是说它的人物关系有多么错综复杂,而是它那种淡淡的、却又沉甸甸的氛围,总能悄无声息地抓牢我的心。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日常琐事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作者却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和生活哲思。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雨天在家中煮咖啡的场景,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你就是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股潮湿的空气、咖啡豆研磨的香气、水滴敲打窗户的节奏,以及主人那一刻内心的宁静与沉思。这种“在无聊中寻找趣味,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能力,是很多作家穷尽一生也难以企及的。而且,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用快节奏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而是用一种舒缓的叙事步调,邀请你去慢慢品味,去感受时间的流淌,去体悟人生的况味。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家里的某个角落,想起某个不经意间被遗忘的记忆碎片,仿佛它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共鸣,是书籍带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它就像一本藏在书架深处的宝藏,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发掘。它没有华丽的封面,没有夸张的宣传语,但它的内在,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她并没有去刻意强调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者惊天动地的友情,而是着重于那些细水长流的,朴实无华的情感连接。你会在书中看到,最真挚的关怀,往往体现在最微小的细节中;最深厚的羁绊,往往建立在长久的陪伴之上。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也非常到位,她能够深入到角色的内心深处,去探究他们的想法,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读到这些片段,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这种“真实”和“贴近”,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