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文西乱码

达文西乱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悬疑
  • 惊悚
  • 密码
  • 艺术
  • 历史
  • 文艺复兴
  • 达芬奇
  • 解谜
  • 阴谋
  • 神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芳玫的《达文西乱码》以轰动全球的《达文西密码》来架构其小说叙述,堪称一部结合性别批判的「读者反应」小说,凸显解读西方小说的过程:小说中的角色女性主义学者解读《达文西密码》,并对此部风行全球的西方小说提出独特的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叙述者则不仅透过此女性主义学者的解读,来解读《达文西密码》,也在这过程当中重新解读自己的记忆。如果记忆的曲折路径与历史的空白、错认塑造等等是《达文西密码》发挥的主题,这些记忆的谬误与纠缠问题也在《达文西乱码》里展开另一种形式的变奏。如是繁复演绎台湾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的作品,在台湾文学小说领域里相当罕见。透过与国外文学的对话来开展小说繁复层次,带出另一番格局与视野。
──邱贵芬(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透过《达文西乱码》来解读《达文西密码》对达文西的解读,乱码除了一再打乱与挑战原先密码提供的解读秩序之外,却也提供了一个解读乱码与密码的钥匙,一个迷人的密码:Phi。Phi是什么?

  《达文西乱码》尝试取径外国文学,开发台湾文学的创作空间。作者以女性主义和在地视角,重新演绎一部西方重要的小说创作,提醒读者透过外国文学的阅读与重写,可以开拓台湾文学的空间与格局。

作者简介

林芳玫

  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政大新闻系副教授、教授,行政院青辅会主委、行政院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主委。现任台师大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曾获一九九四年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二○○四年金鼎奖杂志专栏写作奖。

  着有《解读琼瑶爱情王国》、《跨界之旅》、《权力与美丽》、《女性与媒体再现》、《色情研究》、《女神与鬼魅》等。

繁星下的古卷:失落的知识与文明的碎片 一 夜幕如同最深邃的靛青丝绒,将整个世界温柔地包裹起来。在这片寂静中,唯有遥远星辰发出的微弱光芒,穿透了数万光年的距离,洒落在陈旧的羊皮纸上。这不是一本关于天才的传记,也不是对某段历史的戏谑解读,而是一部对“失落的知识体系”的深沉探索。 本书将读者引入一个宏大且迷雾重重的领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因文明的断裂、灾难的洗礼或人为的湮灭,而永远消逝的知识结构与技术分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那些最终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学说,而是那些如同流星般划过天际,最终归于黑暗的智慧遗产。 二 想象一个失落的古代文明,他们掌握了某种我们今日只能用“神迹”来形容的工程技术。他们的建筑无需粘合剂,石块之间严丝合缝,如同自然生长;他们的水利系统可以在数百年间保持完美的平衡,无需任何机械干预;他们的天文学记录精确到令人难以置信,甚至可以预测遥远星系的运动。然而,这个文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无法被解读的符号和令人费解的遗迹。 《繁星下的古卷》并非试图“复原”这些失落的技术,而是着力于分析“知识是如何失落的”。我们将研究知识传播的媒介——从泥板到莎草纸,再到金属铭文,以及它们各自的脆弱性。探讨知识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当一个社会将所有知识集中于一个封闭的祭司阶层或皇室手中时,一旦这个中心崩溃,知识的失传速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三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知识的岔路口”。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河流,而是无数选择汇聚而成的复杂三角洲。在许多关键的历史节点,不同的知识路径有着被选择的可能。例如,在某些时期,炼金术不仅仅是关于点石成金的迷信,它内含着对物质结构、化学反应的深刻直觉。当理性主义的浪潮席卷欧洲,这些直觉性的、依赖于经验和象征意义的知识体系,是如何被系统性地边缘化,并最终被驱逐出主流科学殿堂的? 我们深入研究了中世纪晚期一些被秘密流传的抄本。这些手稿中记载的不仅是草药配方或占星术,它们可能包含了对基础物理原理的早期、但表达方式晦涩的认识。例如,某些手稿中对“力和运动”的描述,虽然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宗教术语,但其核心概念却惊人地接近后世的某些经典力学思想。我们探讨了为何这些萌芽未能开花,最终被更成熟、更具社会支持力的科学范式所取代。 四 第三部分,我们聚焦于“沉默的编码”。人类的表达方式是有限的,而某些复杂的概念,尤其是涉及多维度空间、非线性时间观或复杂生态平衡的知识,很难被传统的线性语言完全捕获。 本书考查了少数民族或隐秘社群所使用的独特编码系统——包括特定的音乐结构、编织图案,甚至是舞蹈动作。这些非文字的载体,往往承载了只有社群内部成员才能完全理解的生态学、医药学知识。我们试图剖析这些编码的“有效性边界”:当一个社群的生存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其社会结构瓦解时,这些依赖于特定语境和实践才能激活的“活知识”,是如何在几代人之内彻底僵化甚至消亡的。我们不试图破译这些编码,而是研究其“遗忘的机制”。 五 《繁星下的古卷》拒绝给出简单的结论或“复兴失落文明”的口号。它的目标是更谦逊、也更具挑战性:承认人类知识的总量是有限的,且极易受损。我们必须正视,我们今日所珍视的知识体系,仅仅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幸运残存。 通过对这些“未竟的智慧”的追溯,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知识脆弱性的深刻认识。它邀请我们跳出当下的时间框架,去聆听那些早已沉寂的声音,理解那些未能诞生的思想形态。最终,它引导我们思考:在未来,我们又将有多少今日的成就,会因某种不可预见的灾难,而成为下一代人只能遥望的、闪烁在历史夜空中的、无法触及的“繁星下的古卷”? 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的考古学,关于文明的墓志铭,以及对人类心智边界的深沉沉思。它关乎的,是所有我们曾经拥有,却在不经意间,永远错失了的东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5的华尔滋-解读林芳玫《达文西乱码》∕邱贵芬

第一章 记忆七罪
第二章 她的故事:不是历史
第三章 约翰
第四章 表姊
第五章 洞穴
第六章 爱慾
第七章 往事如烟
第八章 梦游
第九章 大对体
第十章 画中女子
第十一章 画中男子
第十二章 告别

图书序言

√5的华尔滋 邱贵芬
-解读林芳玫《达文西乱码》
密码Phi

  在一九九○年代积极介入台湾妇运的林芳玫出人意料地跨界到文学创作,最近即将出版一部长篇小说,名为《达文西乱码》。林芳玫擅长媒体通俗文化传播研究,她的《解构琼瑶爱情王国》至今仍是台湾女性主义论述的经典作,也是媒体研究必读。由她来解读《达文西密码》,把丹?布朗编组的《达文西密码》再重新组合排列一番,当然有其独特的奥妙之处。这本书的叙述者担任一位女性主义学者的助教,透过她课堂教学资料准备和课堂上讲解《达文西密码》这部小说的种种女性主义式解读,叙述者过去被压抑的记忆重新返回,迫使叙述者意识到他所不知的(具有同性恋倾向的)自己,并对过去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同的联想与诠释。芳玫在学界一向以视角犀利、思考灵活着名,这次她又不按牌理出牌,以一篇小说创作来展示她对这本因电影改编而风靡全球的小说的回应,可想而知,此部小说处处珠玑,具有相当繁复的思考面向,却不失好玩有趣,特别是前半部女教授对《达文西密码》的诠释,犀利活泼,后半段转进叙述者记忆探索,记忆的负担与沉重才逐渐改变叙述的语调。《达文西乱码》涉及的议题从解读达文西、性别论述、读者反应、记忆、到知识的追寻、历史的塑造等等,林芳玫笔下从「密码」转化来的「乱码」当然也不是可以简单破解。

  以《达文西乱码》对应《达文西密码》。透过《达文西乱码》来解读《达文西密码》对达文西的解读,乱码除了一再打乱与挑战原先密码提供的解读秩序之外,却也提供了一个解读乱码与密码的钥匙,一个迷人的密码:Phi。Phi是什么?书里提供了这个密码的解读:「Phi通称黄金比例,大约是1.618,它是自然界构成的基本要素。」Phi的一种表现方式为:

(1+√5)÷2

  这个让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数学公式与两本小说有何关系?两部小说都指向达文西之谜,达文西的性别「问题」(达文西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达文西画作里谜样的性别呈现(柔美的耶稣与使徒约翰、画作里雌雄同体的人物表现)、达文西令人赞叹的艺术之作是否源于他超越世俗性别观的追求?《达文西密码》这部小说也有强烈的性别意涵,一般认为作者有意平反女性在基督教里的位置:「历代的英勇骑士追寻圣杯、保护圣杯,就是在保护一批关于抹大拉生平的文献,证明她是耶稣的妻子、替耶稣生了后代」,小说似乎在「宣扬女神崇拜」。机灵聪明的芳玫当然不从俗,自有她另一番解读的见解:《达文西乱码》透过《达文西密码》看似前卫的性别书写位置(宣扬女神崇拜、凸显女性在基督教传承里的重要性等等)其实仍落入剧情安排以及性别角色刻划的窠臼:男性角色主导解码过程,女性角色只能「每事问、事事问」,而且女性角色基本上仍落入女体神圣∕女体邪恶的传统框架。小说前半部以《达文西密码》为主的叙述进行当中,我们其实处处可见芳玫女性主义角度批判角度的印记。但是,代表黄金比例的Phi与这种种解读又有何关?依照小说内文的提示,Phi也是philosophy,哲学:热爱智慧。Phi展现形式(1+√5)÷2暗示一种人生道路的曲线,必须透过雌雄同体,超越性别分界,才能领悟的智慧。同时,它也强调女性于此道路的重要性。小说里提到,「女人就像√5」,永远在拉扯与摆盪当中生成。而1则是男性,单有1无法成就Phi,单有√5也无法让Phi现形。Phi是(1+√5)÷2,是最高境界的智慧,「是自然界的基础」,是「完美比例」,却也是没完整明显界线和固定疆域的无理数,没完没了。这不是一种固定的标准,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生成」。而(1+√5)÷2究竟是雌雄同体?还是超越性别分界的不可知物(人)?如何想像那小数点之后没完没了的Phi,也就是如何想像超越目前人的定义的「人」,而就这本小说推展而言,这是透过记忆的追溯,推向超越个人记忆的远古集体记忆,那样的集体记忆超越时空,超越性别,是绵绵无尽的时间所累积堆叠而成的Phi。黄金比例。智慧。自然界的基础。

《达文西乱码》与当代台湾文坛

  如果《达文西密码》以性别角度切入,透过记忆来重塑西方基督教的历史,由于撼动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理解,造成极大的轰动,非一般通俗小说可比拟。就台湾文坛而言,《达文西乱码》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除了没有创意地把这部小说放在「同志小说」、「记忆书写」这两类一九九○年代以来已成文学研究大宗的范畴里来解读,我们又可以从中读出什么新意?我必须绕个大弯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忘了是在今年哪个台湾大报「年度书选」文学类的报导里看到,入选二○○六年台湾文学类最佳十本好书,首度以散文书居冠。「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类,在散文体里「我」被抬举到一个制高点的位置来呈现「我」见「我」闻。由于散文体不像小说或戏剧一样,往往必须设定场景和公共互动的场域(爱尔兰作家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小说,如他着名小说三部曲里的最后一部《无可名》〔The Unnamable〕是少数的例外)来进行角色刻划,散文是「我」的书写文类,是文类中「私密化」程度最高的创作方式。散文成为战后台湾文坛的一大文类,与「小说」并驾齐驱,而胜过惨淡经营、苟延残喘的「戏剧」创作,其来有自。我想这与台湾战后承袭中国文坛「副刊」传统与生态有关。「副刊」创立以来,虽与「启蒙」、「教化」民众这样的中国传统「文以载道」实践不无关系,但是副刊也因此具有「通俗」的倾向,开放给非专业作家舞文弄墨的重要场域。「散文」的松散结构要求与副刊一拍即合。战后台湾文坛选择性地继承了中国五四「抒情传统」(这是张诵圣的说法),更让散文成为台湾文坛的重要文类。「我」在抒情散文里得到最大的发挥。

  晚近这样的散文化书写更延伸到小说领域来。翻阅二○○六年各大报的文学奖小说类,普遍的特色是没有剧情、没有对话、只有主要角色的喃喃自语。这样的小说创作倾向前几年即开始浮现,在去年各报纸文学奖的参赛和得奖作品中更为显着。我想这与最近十几年来副刊推动小说「轻质化」当然有关。文学奖设定小说发表字数在五千字左右,除非作者功力非凡,否则要在这短短篇幅里营造对话、剧情铺陈、和宽广的视野,谈何容易?「散文化」的小说书写因而是最容易取巧讨好的文学奖投稿方式。「散文化」、「私密化」堪称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文坛的一大特色。在功力浅的作家手中,「私密化」往往不知不觉中滑向「琐碎化」,加上对于女性主义所提倡的「琐碎政治」的一知半解,这样的「私密化」、「琐碎化」很快就被视为「政治正确」的当代创作方式而大行其道。但是,所谓的「琐碎政治」书写仍有高下之分,写得好的「琐碎政治」作品其实仍开展出繁复的思考面向,最脍炙人口的例子是吴尔芙(Virginia Woolf)的《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和后来改编成电影《时时刻刻》的《达乐威夫人》(Mrs. Dalloway),这两部小说写的是女人一天中琐碎家务事的照料,却在这琐碎之中带出「时间」、「死亡」、「人生」这些哲学议题的深刻思考。相对于吴尔芙这样的琐碎政治书写,写得差一等的「琐碎书写」就只有「琐碎」而已:「我」的小猫小狗、「我」的感情、「我」的旅游见闻、「我」「我」「我」「我」「我」……,除了「我」还是「我」,私密的我。浓腻得化不开的「我」的渲染创作,却谈不上什么文本「稠密度」。

  除了上述台湾文坛特殊结构和历史传承的因素之外,「私密化」的创作趋势与一九九○年代以来身分认同政治书写的兴起也颇有关系。「个人私密的东西也有其政治性」的批判论述更对这样的书写风潮推波助澜。创作私密化在现代主义时期曾开出灿烂的花朵,作家往内心深处挖掘,开展极度深刻的哲学思考与议题。不过,当「私密化」写作在当代台湾成为风潮之时,却显现一种视野窄化的隐忧。由于副刊主导的创作型态通常要求短小篇幅,作家极容易以文字洗鍊取代思考深度的提炼,在台湾文坛取得一席之地。可能是对这样「除了我还是我」的创作厌烦了吧,几年前台湾文学评论家叶石涛先生在一场演讲里就曾提到,台湾的作家其实无须让自己限制在自己眼睛所见方圆几里内的眼界(他当时的用词是「只看到自己的肚脐眼」),台湾上下好几百年的历史都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让创作者可以往大开大阖的方向去驰骋想像力。借重历史而迭有创作佳绩的作家包括王家祥、舞鹤、夏曼?蓝波安、平路、李昂等等。除了历史之外,「自然」也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泉源。吴明益、夏曼、廖鸿基、刘克襄或挖掘深度自然意涵,或探讨自然与历史人文的互动面向,也开创了台湾文学另一番辽阔的景致。芳玫的《达文西乱码》则另辟蹊径,展示了台湾文学领域里非常罕见的一种创作模式:取径国外文学,开发台湾文学创作空间。自日治台湾新文学发展以来,西方文学即对台湾文学创作者产生重大影响。从俄国的托尔斯泰、杜斯朵也夫斯基对于日治作家的影响、到战后现代派时期王文兴、白先勇师法卡夫卡、乔伊斯、海明威,乃至于后来拉丁美洲魔幻写实小说对宋泽莱、张大春创作的启发等等,西方文学作品是「历史」、「自然」之外,作家汲取不断的创作泉源。但是,尽管台湾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关注密切,西方文学正式搬上台面,成为创作主题的,或是作家在作品中与西方文学展开深度对话的却不多。杨牧的诗算是其中的佼佼者。西方文学与台湾文学的关系通常是「台面下」以「影响」、私淑的方式来进行。林芳玫的《达文西乱码》以轰动全球的《达文西密码》来架构其小说叙述,堪称一部结合性别批判的「读者反应」小说,凸显解读西方小说的过程:小说中的角色女性主义学者解读《达文西密码》,并对此部风行全球的西方小说提出独特的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叙述者则不仅透过此女性主义学者的解读,来解读《达文西密码》,也在这过程当中重新解读自己的记忆。如果记忆的曲折路径与历史的空白、错认塑造等等是《达文西密码》发挥的主题,这些记忆的谬误与纠缠问题也在《达文西乱码》里展开另一种形式的变奏。如是繁复演绎台湾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的作品,在台湾文学小说领域里相当罕见。透过与国外文学的对话来开展小说繁复层次,带出另一番格局与视野。《达文西乱码》于台湾文坛的意义,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关照。

  初识芳玫,正是一九九○年代身分认同和统独之争在台湾沸沸扬扬展开之际。当时学院的外文系好不热闹,不少人从事台湾文学与文化研究,积极介入台湾身分认同的辩论,与今日在一片「回归英美文学研究」的声浪中进行研究的台湾外文界景象大不相同。我记得与芳玫初遇,是在高雄中山大学举办的比较文学会议,芳玫发表一篇论文谈论李昂当时引起台湾外文界学者高度兴趣的《迷园》,剖析小说中性别与国族认同的瓜葛纠缠,在会场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一九九○年代,我们都还算是年轻的归国学人,女性主义、身分认同、后殖民论述当道,我们在那充满希望与理想的热潮当中,一路在社运、学院生涯和日常生活实践当中体验书本的理论,也在实践过程尝到未预料的酸甜苦辣。居住在台北之外的台中,我不久就看到我与台北妇运团体的距离,一者因为地理的区隔无法及时参与妇运界的种种运动,更重要的,我发现「女性主义」带来了批判性思考的无限空间,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一种无形的枷锁:「我的行为符不符合女性主义标准」成为随时随地检验自己的一把尺,「解放」的欲求反而带来反作用力。当时我还未体认到其实「女性主义」的实践有所弹性,「女性主义」到底是谁来定义?这样的定义是否不当地垄断了「女性主义」的意义?忙着在众多角色中折冲的我没时间细想。而我相信我的困境与困惑其实也是其他许多「女性主义学者」的共同处境。我早早抽身,决定回归学术研究,从学院论述来演绎我能理解的性别论述对台湾文化场域的影响。

  研究媒体的芳玫却是选择在社运的场域实践女性主义的理想。我不时从平面和电视媒体里得知芳玫的消息。民进党初次执政,芳玫被征召去担任青辅会主委,放弃了学院的教职。这样的决定,需要一种奋不顾身的执着与勇气,是怎样的理想执着让芳玫这样的学者愿意在官僚体系的水深火热当中搏斗?要准备怎样的斗志才能通过那险恶复杂环境的消磨?但是,介入行政高层体系必然也带来不少学院无法搆着的眼界和视野高度。只是付出的代价自然不小。去年得知芳玫归队,回归学术研究,而且选择进入台湾文学研究所来接续她的道路。这对从外文界转到台文界从事教职的我,毋宁是个让人振奋的消息。相较于早期外文界对台湾文学的关注,近几年外文界「回归英美文学研究」的趋势,让外文界与台湾文学文化的互动淡薄许多,升等的论文方向要求几乎截断了外文年轻学者大力为台湾文学界挹注资源的管道,削弱了不少「在地」思考能开展的研究触角与视角,在此情况下,芳玫选择从台湾文学研究所再踏入学界,真是意外的惊喜。芳玫回来了,而且还带着礼物:《达文西乱码》这本以女性主义和在地视角重新演绎一部西方重要文学作品的小说创作,提醒我们透过外国文学的阅读与重写,我们可以创造出什么样的台湾文学空间与格局。台湾作家的创作有无限的宽广空间,又何需以都会角落里的喃喃自语来划地自限?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作者提出的哲学思考所吸引。那些关于真理、信仰、知识与权力的探讨,都非常深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思考事物的本质。这种阅读体验,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故事欣赏,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我感觉自己在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地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是一种混合了古典与现代、神秘又带着一丝工业感的视觉冲击。色彩的运用大胆而精准,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时空的秘密。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画面感所打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奇妙的联想。书脊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种想要立刻翻开一探究竟的冲动。我喜欢这种能够触及到细节的设计,它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上也会同样用心。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看到了艺术的深层含义,也看到了人类智慧的闪光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悬念,引领我不断地探索、思考,最终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我感觉自己通过这本书,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对一件古老文物的细致描绘,还是对某个历史地点的生动刻画,都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考据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我甚至可以根据这些描写,在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画面。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增加了它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其中,亲眼所见。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情节上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作品那样,线性地推进故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艺术理论甚至是科学发现。这些元素看似杂乱,却在作者的编织下,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网,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提及,都可能在后续的章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埋伏”和“呼应”的技巧,真的让我拍案叫绝。

评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即使是在一个充满神秘与阴谋的背景下,书中的人物依然拥有着复杂的情感和矛盾的内心。他们的选择并非总是那么光明正大,他们的动机也并非总是那么纯粹。正是这种真实,让这些角色变得有血有肉,让我能够理解他们的挣扎,甚至对他们产生共情。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符号和象征。从古老的宗教图腾到隐藏在画作中的秘密信息,作者似乎都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与读者对话。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暗示。这种智力上的挑战,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它不只是提供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邀请我参与一场解谜游戏,去探索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有紧张刺激的追逐和冒险,也有舒缓沉静的思考和回忆。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我不会感到疲惫,反而能够更深入地沉浸在故事之中。每一次情绪的起伏,都来得那么自然,那么具有感染力。我常常会因为情节的发展而屏住呼吸,也会因为某个细节而陷入沉思。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并且在阅读后久久回味的作品。它集历史、艺术、推理、哲学于一体,却又毫不生涩,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阅读、乐于探索秘密的读者。它会挑战你的思维,拓展你的视野,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惊喜与感动。

评分

初读之下,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氛围所淹没。作者的笔触细腻得惊人,仿佛能让我穿越回那个充满艺术与智慧的时代。那些古老的建筑、街头巷尾的细微之处,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道和尘土的气息。书中人物的对话也极富时代感,既有当时的礼仪规范,又不乏人性的真实流露。我仿佛亲身置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思考着他们的信仰与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