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发生在南二高的一场车祸意外,邵晓铃急救的过程,牵引着全台民众的心,超过百万人为他们的生命祈福祝祷。在车祸发生10个月后的今天,胡志强以文字记录这三百多天的真情与感恩。
「从那一刻开始,我隐约感受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虽然我不了解这些力量,但它的确让人心安。」车祸的第四天,在医疗人员尽了最大努力后,胡志强开始感受到来自各方的祈福力量,每一滴善良的泪光,化成了邵晓铃甦醒的奇蹟。
邵晓铃在台南柳营奇美医院二十六天,从命危、深度昏迷,到甦醒、开口说话,她的故事至今未完,复健之路仍迢迢──肢体伤残的痛、待唤回的心智──这当中的悲苦与喜乐,奔流在书中每一字句,我们看到她坚毅的生命力。
胡志强是台中市的父母官,掌理台湾第三大城的市政,然而在妻子邵晓铃命危时刻,他只是一位最深情的男人与丈夫,他的真情至性,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胡志强
现任台中市长。
一九四八年生,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政治系国际关系硕士,英国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博士。
学成后,放弃英国牛津大学教职,返台投入教育工作,曾在国立中山大学担任副教授。后经前总统李登辉亲自拔擢,进入政府担任公职,此后历任重要职务: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国大代表、驻美代表、外交部长、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国民党副祕书长。
一九七四年,与红极一时的影星邵晓铃结婚。邵晓铃婚后息影,夫妻二人赴外求学,学成归国服务,三十三年鹣鲽情深,俩人相互扶持,是众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胡志强以第一人称撰写本书,记述夫妻俩在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的一场车祸意外,邵晓铃命危急救过程中,所见所感,以及感恩全台民众的祈福。
他是地方的父母官,掌理台湾第三大城市市政,然而在邵晓铃命危时刻,我们却看到一位最深情的男人与丈夫,他以深刻、真实的感情守护着家庭,令人动容。
着有:《向塔尖寻梦》(先觉)、《胡志强的胡言胡语》(新新闻)。
泪光奇蹟 -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
目录
自序∕有时星光、有时月光
採访侧记∕全世界最深情男子之一.胡志强
*暗夜降临──劫难当日
1.如墨夜色里的一场车祸
2.救手变救命
3.分秒煎敖的等待
*步步为营──劫后第一天
4.生死拔河赛
5.新鲜血救命
6.向上帝借时间
7.原谅我必须做市政的逃兵
*阴天的微光──劫后第二天到第五天
8.家里有没有这个人差很多
9.还是灰蒙蒙的阴天
10.来自海内外的祝福 11.可爱的台中市民
12.有情有义的台湾人
13.台湾是个善良的社会
*重生的信心──劫后第六天到第二十六天
14.爱的唿唤
15.把病房当办公室
16.飞机里的掌声
17.非关医学
18.幸运之神降临
19.回家
*不想成为泰安休息站──伤痛之外的感触
20.独家?「毒」家!
21.失控的记者会
22.友善的媒体
23.可以原谅,但无法拥抱
24.绝不把遭遇变成政治筹码
25.留下,就要做得更好
*光明的期盼──复健中的晓铃
26.记忆像倒塌的书架
27.抢救记忆大作战
28.谁说我没救?
29.回家围炉
30.外宿回家
31.贪心的Jason
32.重生的晓铃
33.左手的勇气
有时星光、有时月光
一开始,我想把这本书取名为《悲剧恩典》,进行到一半时,又想改为《晓铃回家记》,如果要有英文书名,就叫《coming back》。这些想法都只存在我自己的心中,还没有机会与任何人讨论,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一位从台北专程来台中看我的友人,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灵感!
他是位六十多岁的视障者,也是一位蓝领阶级,没唸多少书,连国语都讲不好,但为人通达圆熟,热情而真诚。
他问我:「目前心情如何?」
我跟他说,事情发生到现在,我的心情还是很复杂,悲喜交错。
他拍拍我的肩膀,用闽南话安慰我说:「天欲落雨,你嘛呒法度(天要下雨,你也没办法)!」
这一下子,我突然觉得「天要落雨」也是很好的书名,虽然其后也有朋友指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太宿命论了。
不错,从表面上看,「天要落雨」让人顿悟:刮风、下雨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我们无法掌握的事。有时人生的风风雨雨,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天要落雨」也可以表示:一件事情若不能避免或掌控,一旦碰到了,除了必须接受现实之外,我们又何尝不能强调大家要勇敢面对,积极处理,尽量走出悲伤、负面的情绪,想办法在黑暗中,找寻光明与希望。
不是吗?有的人认为老天爷下雨会带来不便,还可能带来洪水,酿成灾害。但是,换个角度想,下雨不一定是不好的事,甘霖可以滋润大地,使万物生意盎然,也唯有雨过天青之后,我们才能看到天空的彩虹。
一件事可以有积极与消极、正反两面的解释,端赖你如何看待。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天要落雨」的涵义,不就是要我们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吗?我真的相信,只要永不放弃,就有机会在黑暗中找寻光明,在绝灭中重拾生机!
也因为想分享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这本书才有机会问世。
老实说,晓铃发生意外之初,我万念俱灰,甚至认真考虑辞去工作,专心照顾她。当她从鬼门关被抢救回来时,我一则以喜,另方面担忧却不曾消减。我担心她即使被救回来,会变成植物人;即使没变成植物人,也无法接受左手截肢的事实……。她一关一关的过,我内心始终有一波一波的忐忑和惊惶。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全国民众的衷心祈福,把「不可能」化为「可能」,促使奇蹟降临在她身上。车祸发生至今,她康复的速度与情况,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这段期间我接受媒体採访时,他们都提到应该把这段遭遇写成书,中间也有几家出版社屡次表达想出版的意愿。不过,我觉得这是很久之后的事,至少也要一、两年,才可能有心情动笔。
之所以会把这段经历这么快写出来,实因好友高希均教授的坚持。每回碰到我,他都提及要我将意外后的心情写成书。我的回答如前,这是一件我不很想触及的伤心事,而且工作忙碌,又要照顾太太,我怕没能力、也没时间写好这本书。
今年三月底,他来电与我讨论趋势大师奈思比来台中演讲之事,又重提出书之议。
他为了要说服我,给了三个理由。
「第一,你的经验与心情分享很有意义,能帮助更多的人;第二,只有写这本书,才能真正对所有关怀与祝福你们的人表达谢意。」
这两个理由当然对我有说服力。然后,他又缓缓说出第三个理由,让我无法再行推託。
「若你真的没时间,我一定找最好的同仁来帮你。」这一本书,从而开始孕育,终于诞生!
高教授果然给了我一个高手:林静宜小姐,她认真细心,文笔流畅,三个月内就完成使命。她也帮我想到了许多我没想到的地方,也去採访了无数的人,让写作尽量力求周严。
静宜固然力求周严,但我的心情还是颇有起伏,这本书纯粹是我的心情与思考记述,如果有所遗漏,纯属我的责任,还要请大家原谅。其次,这本书也不是医学的参考书,我只能提出经验,给大家参考,绝不希望成为病人或家属拿去要求或质疑医生的依据。第三,这本书无法详细写出我对所有朋友的感激之意,尤其还有成千上万只手,是我应该亲自双手紧握,表达谢意的!
过去几个月中,我收到很多信,除了关怀祝福我们的,还有很多是要我告诉他们如何度过难关?每个人的状况我都非常同情,因为我身历其境,能帮忙的,我尽量帮忙;需要医学专业协助的,我直接交给医院,或亲自打电话关心。
我建议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自己的心中:「爱心、耐心与信心」,这是度过难关的必要条件,只要愿意坚持,就有成功的希望。
当然,有成功的希望,不一定能保证成功,若不幸失败,至少减少了心中的遗憾,因为我们尽力尝试过了,I did my best!比较无悔!
我希望所有看完这本书的人,如果不幸碰到一个不能避免的悲剧,不论情况有多么绝望,千万别放弃,试着从中找寻希望,坚持「三心」,悲剧就有可能变成喜剧。
台湾有句俚语:「有时星光、有时月光」,我觉得很有哲理。字面上是指星星有时比月亮明亮、月亮有时比星星明亮。真正的涵意是「人生无常,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风水轮流转,月若明亮,星星就显得稀少、光芒黯淡;星光满天的时候,人们也几乎看不到月亮的存在。然而,星星真的变少了吗?没有,它一直都在。月亮真的失去光芒了吗?不是!它们只是蓄势待发,等待下一个发亮的时机。
在风雨中,我们仍要保持晴天的心情,尽其在我;当星光或月光黯淡时,我们也不要失意,耐心静候下一个发亮的机会。
谨以此书献给来自世界每个角落,超过千百万,关怀我们、为我们祈福的朋友!
双手合十,真心拜谢!
採访侧记
如果我们其中一人要出事,为何会是晓铃?
全世界最深情男子之一 胡志强
从没想过,能有幸参与此书──一个爱与感恩的真实故事。
这本书是胡市长为了感谢所有关怀与祝福他们的人,他深信,因为众人的祈福,才有可能发生奇蹟,让太太历劫归来,因此,你可能也是故事的其中一角,只要曾经有过希望邵晓铃能安然度过难关的念头。
这本书名最后决定取为《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房手记》原因是男主角令人动容的眼泪。那时的他,额头贴着纱布,满面因担忧而掩不住憔悴,虽然极力克制情绪,却怎么也忍不住夺眶而出的焦急泪水,很多人说,从电视转播中看到他落泪,自己也跟着掉泪。
四月时,天下文化总监耀云与副主编佩颖(他是男的)问我,能否协助市长完成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答应。
我发现原来身边一堆「胡迷」。亲朋好友听到我要帮忙撰写此书时,除了期待看到新书之外,都不忘叮咛,「我很喜欢胡志强,你要帮他好好写。」几乎每个人最后都会补上这句话。 有位好友更是铁口直断,叫我准备好充足的面纸。
「干嘛要面纸?」我一时无法意会过来。
「我怕你会哭的嘻哩哗啦,」好友好意提醒。
没想到,故事的男主角徐缓道来心情,没有矫情造作,没有唿天抢地,以智慧释怀了这场巨变,让该过去就过去。
全书以第一人称写成,胡市长的心情转折更是着墨重点。医院、市府两头跑的他,连看公文的时间都只能利用晚上从医院陪完夫人之后。由于市长每天固定骑上一个小时的室内脚踏车,锻鍊脚力,採访就利用这段运动时间,他骑着脚踏车,我则坐在旁边,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密集採访。
与其说是採访,倒不如说是听故事,大家一定不相信,过程中连一滴悲伤的泪水都没掉过。
市长说,他们的故事是悲剧的开始,幸运的,是喜剧的结尾。但我在想,要从悲伤走向平和,从惶恐无助走回日常生活,绝非易事吧!面对巨变,他与夫人没有怨叹老天不公平,只是,他曾说过,若能交换,宁愿是自己受罪,而不是挚爱的妻子。
市长曾问我,看过《金玉盟》吗?我回答没有。
「哈!你年纪不够大啦!」他笑着告诉我电影内容。那是部经典老片,男女主角相约在纽约帝国大厦见面,结果女主角因发生车祸无法赴约,当男主角知道实情后,对女主角说:「If it had to happen to one of us, why did it have to be you?」
「如果我们其中一人要出事,为何会是晓铃?」他有感而发的说。
二○○七年之前,若要问全世界最深情的男人是谁?胡市长不一定上榜,现在若说他是其中之一,一定没有人会反对!
有谁像他一样,结婚三次,新娘还是同一个?
写至此,突然有个想法闪过,我觉得他们很像金庸武侠小说的神鵰侠侣里,患难情深的小龙女与杨过,只是现实中,不幸失去手臂的是小龙女,但不变的是杨过深情款款的相伴。
这本书能够于三个月内完成,得归功于市长的全力配合,要他巨变后,在短时间回想自己的心情,有点强人所难。
在市长的建议之下,我也採访了多位相关人士,跑了几趟奇美医院与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要特别感谢琼芬,陪我东奔西跑到处採访,我笑称这是在重建现场。当我从3571病房(市长在奇美住的病房号码)走到二楼的加护病房时,彷彿可以看到那个天天到妻子病床前深情唿唤的微跛背影,也走了市长偷熘出去的送货通道,与夫人转院时的路线。
从信件、剪报、实地走访,加上市长的口述,把一个个的环节,一幕幕的画面串起来,呈现最真实的故事原貌,很多当时没公开的细节一併在书中交待清楚。
市长称赞我文笔流畅,老实说,跟他比起来,我差得远了(他文采过人,更曾是李前总统的御用文胆),如果没有他的细心修改,画龙点睛的用字修辞,我的初稿仅能算是粗胚,谈不上精彩。
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最平凡的奇蹟!胡市长的宽容与深情,夫人的善良与勇敢,一双儿女的贴心与教养,让这家人没有被打倒,反之心更为紧密。
在治疗上,有一种叫「安慰剂效应」,最近有一本《The Secret秘密》书里就有位权威医师提到,爱和感恩能够移山倒海,创造奇蹟,人心才是治疗的最大要素,其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药物。
胡市长就是夫人的「安慰剂」,他不断让太太相信未来是美好的,虽然失去左手,却得到更多。不仅是胡市长,一双儿女也是,从来不让妈妈知道他们的害怕,几乎在爸妈面前,没流露出负面情绪。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原来勇气是悲伤的解药,乐观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爱和感恩更是重生的力量!
**评价二** 我一直对那些记录真实生活,尤其是那些挑战生命极限的故事情怀有种莫名的吸引。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时,书名中那种既写实又带有希望的张力立刻抓住了我。台湾的社会节奏很快,我们似乎总在追赶着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生命中最本质的议题——爱与被爱,还有面对无常时的勇气。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一定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看似沉重的生活底色中,提炼出“奇蹟”的,这个“奇蹟”是指医学上的奇迹,还是心灵上的升华,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病床手记”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了一种近距离的、毫不掩饰的叙述感,它不像小说那样经过虚构的润色,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生命的原生态。我希望作者能毫不保留地展现那些不加修饰的时刻,包括那些令人心碎的瞬间,也包括那些突然闪现的、温暖人心的光亮。陪伴,在病痛面前,是最简单也最奢侈的情感表达。它需要巨大的耐心、无私的奉献,以及面对分离的勇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段真实而深刻的情感旅程,去理解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亲情、友情,甚至是陌生人之间,能够激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评分**评价七** 读到《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本书的名字,我的心头立刻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浓厚的叙事感,仿佛已经有一段故事在等待被揭开。我喜欢“泪光”这个词,它既包含了悲伤,又暗示着一种闪烁的光芒,而“奇蹟”则为这份光芒注入了希望。“病床手记”则将故事拉回到了一个非常真实、也非常触动人心的场景。在台湾,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亲友生病的时刻,那种无助、担忧,以及无尽的陪伴,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真挚的笔触,记录下“晓铃”的故事,以及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们的情感。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在生命的低谷,人性中最柔软、最坚韧的一面是如何被唤醒的。那些“泪光”,或许是心疼,或许是感动,或许是面对无常的无奈,而那个“奇蹟”,我相信不只是医学上的进步,更是心灵上的成长和爱的升华。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能够用文字记录下生命中的悲欢离合,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听起来不像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对生命深刻的关照。在台湾,我们或许习惯了用一种比较乐观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但生命总有它的另一面,而这本书,似乎就指向了那个更深层、更真实的面向。“病床手记”这几个字,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那是人生中最艰难、最需要支持的时刻。“陪伴”则意味着付出、牺牲、和坚守。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晓铃”的故事,以及陪伴在她身边的人们的情感世界。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下,人性中最纯粹、最动人的部分会被放大。那些“泪光”,不仅仅是悲伤的体现,更是爱与希望的流淌。而那个“奇蹟”,或许并非总是戏剧性的转折,也可能是心灵的平静,是关系的升华,是生命意义的重塑。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一次触动灵魂的阅读体验,一次对生命韧性与爱的深刻体悟。
评分**评价四** 我对于那些以“手记”形式呈现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因为它们往往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直接的记录。《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挚。它不像精心编织的虚构故事,而是像一段被小心翼翼珍藏起来的生命片段。我很好奇,“晓铃”究竟是谁?她的故事又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病床”这个空间,往往是人生中最脆弱、最需要依靠的时刻发生的地方,而“陪伴”二字,则在这份脆弱之上,增添了温暖和力量。我曾经在医院里看到过许多这样的场景,有焦急等待的家人,有无声陪伴的朋友,有尽职尽责的医护人员。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蕴含着千言万语。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那个充满泪水和希望的空间,去感受生命中最真实的脉搏。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在病痛中闪耀的人性光辉的?那些“泪光”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而那个“奇蹟”,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唤醒我对生命更深的敬畏,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平凡而伟大的情感。
评分**评价十** 我一直对那些记录真实情感、触及生命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个书名,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它有一种力量,能够瞬间将读者的思绪拉入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场景。“泪光”二字,饱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感伤,也有感动;“奇蹟”则为这份情感注入了希望。“病床手记”则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呈现了生命中最脆弱、也最需要支撑的时刻。在台湾,我们经历着快节奏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去感受“晓铃”的生命故事,以及陪伴在她身边的人们所付出的爱与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最真挚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病痛面前,人性的坚韧与柔软,那些在绝望中萌发的希望,以及那些平凡而伟大的陪伴。这会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评价八** 当我在书店翻开《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感觉,这似乎是一段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希望的真实记录。我喜欢“泪光”这个词,它含蓄地表达了情感的深度,而“奇蹟”则为这份深情注入了力量。“病床手记”则直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温情的场景。在台湾,我们常常被生活的琐碎和压力包围,很容易忽略生命中那些最本质的情感。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这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晓铃”在病床上的点滴生活的?那些“泪光”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心绪?而那个“奇蹟”,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亲情、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能够产生多么强大的力量。这会是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生命有更深的敬畏,对爱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评价六** 提起“病床手记”,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在无声中进行的深刻对话,那些在仪器滴答声中流淌的情感。所以,当看到《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了。《泪光》二字,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失去的痛苦,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奇蹟”则为这份期盼注入了希望的色彩,而“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则将这一切拉回到一个真实而具体的场景中。在台湾,我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去理解,当生命面临最严峻的考验时,爱与陪伴能够发挥怎样的力量。我很好奇“晓铃”是谁,她的故事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以一种“手记”的方式,将这一切记录下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些在病痛面前,人性的脆弱与坚韧,那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努力,以及那些在日常琐碎中闪耀的、无私的爱。这会是一次深入人心的阅读,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评分**评价一** 拿到《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书名中的“泪光”和“病床手记”就预示着它可能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感伤的旅程,而“奇蹟”又给了人一丝希望的光芒。作为一名曾经亲身经历过家人重病陪伴的读者,我对这样的题材总会格外敏感,也更加好奇作者如何捕捉那些在病痛与爱中交织的细微情感。我记得我自己的那段日子,生活被无数次的等待、检查、和药物的味道所填满,每一天都像是在走钢索,一边是绝望的深渊,一边是微渺的生机。那个时候,我常常会想,如果当时能有一本书,能让我看到别人是如何走过这段路的,也许我能找到一些力量,一些共鸣,不至于觉得自己那么孤单。这本书,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光是书名就让我感觉,它可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人相似的经历,也可能是一盏灯,照亮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灵魂。我很期待作者笔下的“晓铃”,她会是什么样子?她的病痛是如何影响她的生活,又如何触动周围的人?“陪伴”这个词,在病床旁,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身体的依偎,更是心灵的支撑,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无声无息的付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样的困境中,人性中最柔软、最坚韧的一面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
评分**评价九** 《泪光奇蹟: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微光闪烁的灯塔,在茫茫书海中吸引着我的目光。它暗示着一段不平凡的生命旅程,一段关于坚持、关于爱、也关于希望的故事。“泪光”这个词,细腻地捕捉到了在悲伤与感动之间徘徊的情绪,而“奇蹟”则为这份情感注入了积极的力量。再加上“病床手记”这样具体而有力的标签,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在台湾,我们或许都经历过生活中的起伏,也曾目睹或亲身经历过亲友的病痛。这样的经历,往往能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的体会。《泪光奇蹟》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笔触,带领我走进“晓铃”的世界。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在极端困境中,人性的光辉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那些无声的陪伴,那些细微的关怀,又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这会是一次深刻的共情之旅,一次对生命韧性与爱的赞颂。
评分**评价三** 老实说,一开始吸引我目光的,是“泪光”这个词,它精准地描绘了那种介于悲伤与感动之间的复杂情绪,而“奇蹟”又为这抹泪光赋予了希望的色彩。再加上“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这样具体的场景设定,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我曾经读过的、或者在新闻中看到过的真实故事。在台湾,我们或许对许多社会议题都有关注,但真正深入到个体生命困境中的故事,往往更能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泪光奇蹟》这本书,我还没翻开,就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许多画面。我想象着那个病床旁的场景,空气中或许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伴随着仪器规律的滴答声,而“晓铃”和她的陪伴者,正经历着一段非同寻常的时光。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去审视生命中的脆弱与坚韧,去理解爱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读到这样的手记,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挑战,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希望作者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那些细腻的情感波动,那些在绝望边缘徘徊的时刻,以及那些在平凡瞬间爆发出的、感人至深的力量。这会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一次对人性光辉的温柔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