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春膳

鸳鸯春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
  • 菜谱
  • 家常菜
  • 鸳鸯春膳
  • 饮食文化
  • 传统美食
  • 烹饪
  • 下厨房
  • 健康饮食
  • 春季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种十分罗曼蒂克的憧憬,让小说家李昂不惜全然投入、以身相许于饮食。

  历经全世界性的追逐美食寻找材料,六年来她精心调制了〈果子狸与穿山甲〉、〈咖哩饭〉、〈牛肉面〉、〈珍珠奶茶〉、〈春膳〉、〈国宴〉、〈素斋〉等饮膳佳构,融会成她的第一部长篇饮食小说《鸳鸯春膳》。本书单篇作品陆续在报纸、杂志发表时,即广受瞩目。

  陈雨航主编《九十三年小说选》时,选录李昂〈果子狸与穿山甲〉,谓其「最动人的地方竟不在吃而是细节描述上所酝酿出来的光影和氛围」,读者似可感觉到「昔时那些人物所带来的怀念时光气味」。蔡素芬主编《九十四年小说选》时,则挑选〈牛肉面〉,她说:「李昂将饮食书写发挥出政治、文化、社会相互关系的想像力,开辟书写新境,也让读者饱食了饮食文学奇观。」

  人生犹如饮食般五味杂陈,试问生命之中可有什么比饮食更华丽?更是瞬间的幸福?作者已备妥盛宴,细细品尝之下,将处处让人惊叹。

作者简介

李昂

  本名施淑端,台湾鹿港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美国奥立岗州立大学戏剧硕士。现任教中国文化大学。着有小说《花季》、《爱情试验》、《她们的眼泪》、《杀夫》、《暗夜》、《一封未寄的情书》、《迷园》、《北港香炉人人插》、《禁色的暗夜》、《自传?小说》、《看得见的鬼》、《花间迷情》。其中《杀夫》已有美、英、法、德、日、荷兰、瑞典、义大利、韩国等国版本。《迷园》亦已迻译成日、法文出版。《自传?小说》在日本出版。《暗夜》在法国出版。《看得见的鬼》在德国出版。散文《猫咪与情人》、《漂流之旅》、《爱吃鬼》,社会纪实作品《外遇》,以及人物传记《施明德前传》。作品曾由《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法国《世界报》、英国《卫报》等评介。2004年获法国文化部颁赠最高等级「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华丽的冒险

起(The beginning)
果子狸与穿山甲
咖哩饭

承(The middle)
牛肉面
珍珠奶茶

转(Entremets)
春膳
国宴

合(The end)
Menu D?gustation
素斋

图书序言

华丽的冒险∕李昂

  童小吃过一样东西,至今仍令我念念不忘,因为往后不论在台湾、在中国、在中南半岛的侨社、更不用讲在欧美华人社区,都不曾再吃过。

  东西其实简单,早年的鹿港,由小摊贩手推着车沿街叫卖,烧着炭火中等的大锅里,一锅咕咕冒泡的滚烫浓稠糖汁,餵养着一个又一个白又肥茶杯口大的扁圆麻糬。说定要几只,摊贩从热糖汁捞起煮得甜腻软肥的麻糬,在花生或芝麻粉里一滚,便成。

  现在可以明白,旧时手工捶打出来的麻糬方如此Q,糖汁花生或芝麻粉古法照规矩炼制,原汁原味香甜好吃一定不在话下。

  当然更可以说,念念不忘的是当中的怀旧与乡愁。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一两样儿时的美食记忆、「妈妈的味道」,大都永难再重复回味、不能完整再现,方最为珍贵。我们也都知道,即便时光倒流真能重吃到那东西,多半也不是那么好吃。

  事实上,我们的美味记忆不断的更新、甚且窜改──特别是当不再能品尝到、不再能拥有时。

  是的,更新、窜改,不只在我们的美味关系里,在我们个人的人生里,甚且在大的历史叙述里。只是在过去,我都还不知道这更新、窜改,可以如此轻易。

那是我开始使用电脑后。

  一定要非常感谢同是故乡人「宏?」施振荣先生,推出可以在电脑萤幕上手写的「平版电脑」,并送我一部,解决了我一想到要打字输入便脑中一片空白、无从使用电脑的困境。

  是的、是的,《鸳鸯春膳》是我用电脑写的第一部小说,还是个长篇小说。

  使用电脑于我最大的感动是,可以如此方便更新,甚至窜改。

  《鸳鸯春膳》写作的时间更是长达六年,包括一开始全世界性的追逐美食寻找材料、当中停下来写了《花间迷情》。单篇之间也陆续有机会在报纸、杂志发表,时间的流长使得有些修改成为必需。

  可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这几年台湾政局的变化。

  我将部分写好发表的篇章再十分关键性的作了修改,我成了一个「窜改」自己作品的作家。以后,也会因不同地区的出版,有不同的版本。

  更新、窜改的作品用来书写同样更新、窜改的美食记忆,谁又能说不也是种极佳组合。然作成这几个不同版本的背后,岂只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值得特别提出的另个「窜改」,是本书中关于饮、食的书写。由于写的是小说,关系到小说虚构的个别经验与记忆,自然不能死硬的用一般食物的历史、典故、作法来加以论断所谓年代、考证、对错。

  要作这类功夫,针对的应是其他类别的饮食写作吧!在此特别提出,以免有人「小题大作」。

  这一切的基本,最始初并非来自那么实质的饮、食,或与食物相关联的高深文化、文明,也不是因此显而易见的饮、食与政治、社会、阶级、性别等等的探索。

  而无宁是一种十分罗曼蒂克的憧憬。

  是啊!比如深爱香槟的我,听闻仍有不少上个世纪初的老香槟,流落在俄罗斯现今的高官富豪大亨手中。这些原来自旧日贵族、红色政府官僚收藏的香槟,像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的虽非寻常的百姓家,在新贵甚且是黑社会大亨的手中,也无宁十分传奇与沧桑。

  就坐趟飞机到莫斯科,可以不为红场上壮烈的革命,也不为俄罗斯政经的变革,只是为了喝那我最钟爱的香槟,以及,当中可以有的浪漫情怀。

是这些撼动了我。

  又或者,坐在由旧日宫殿改装的米其林三星餐厅,香槟、红、白酒、甜酒、白兰地交错的酩酊中,恍惚之间,总愿意相信,自己有一世是那公主、贵妇、甚且只是个小仆从,曾经在此用餐,才会有那么强烈的似曾相识。

  是这些让我不惜全然投入、以身相许于饮食。

  然「吃」基本上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我们吃掉的事实上是我们能掌控、或巧取豪夺来的别的生命──动物自然是有知觉,但谁知道植物会不会流泪?

  在「吃」这件生∕死最极致残忍的事上,我们还要讲究美食、讲究餐桌礼仪、气氛情调,甚且无限上纲成最高深的文化、文明的表征。事实上,呈现出的不正是慾望、制约、禁忌与消失。

  中年作家写作饮食,更能体会人生不正是五味杂陈?而「五味杂陈」交相混杂,不就是饮食!

  美食,或者更简单的说,对饮食的追逐,也协助我度过前阵子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并开展出新的人生体悟。

  要感谢的首先是我的父亲,以今日的标准,父亲称不上是个美食家,了不起与我一样只能当个「爱吃鬼」。但在我的童年与青少女时代,甚且之后来到台北,因着父亲的爱吃,我们有过一段十分奇特的「美食」时光。

  也使我有能力书写这部小说,并将它献给父亲。

  原寄望会只是个单纯而美好的饮食小说,好作为对父亲的纪念。写成后并非如此,也只有希望父亲在天之灵能接受吧!

  当然还要感谢这多年来在美食、美酒上提携我的诸多前辈、老师、朋友。在此就不一一列名致谢。

图书试读

国宴
关于那远从中国大陆撤退来到台湾的统治者,一直有这样的故事流传。
或者应该说,在众多流传的故事,有好几则还成为小学教科书里的教材:
统治者从小就很英明,在溪旁看小鱼逆流溯溪而上,就立志要救中国。
他穿的旧衣服一补再补,一顶呢帽戴到边缘都磨损不堪。
他穿的皮鞋换了好几次鞋底。

(其时岛屿人民相信,伟人一定都会有几则这类的故事流传,有一处纪念馆陈放破衣服、旧鞋、手杖──尤其如活得够久,通常也都活很久才足以成为「伟人」,手杖因而是一定会有的。)

而要许多许多年后,当岛屿迈向世人称道的民主化,人们才有机会发现,这穿一补再补旧衣服的元首,在只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盖了二十七个行馆供嬉游。

最大的一处是他死后的纪念馆。
(也就/依旧是陈放破衣服、旧鞋、手杖……的地方。)

随着统治者过世,他订下的戒严法、掌控的屠杀与「白色恐怖」不再,人们终会逐渐忘记「小时候看小鱼逆流溯溪而上,就立志要救中国」这类太过伟大的事蹟。
(并且终有人谐谑的问出:

他小时候看逆流溯溪而上的小鱼,究竟是什么鱼?
好吃吗?可否作为餐桌上的美食?)
然有些故事显然一直为人们喜爱,便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流传,流传的方式在早期当然是神祕耳语,口耳相传中不忘一再提醒勿轻易洩露:

保密防谍 人人有责

叙说者更一定要以自己独知最高机密,有内线消息值得骄傲,更要以权威口吻事关国家存亡(那时当然是「杀朱拔毛,反共抗俄」),小声的说:
统治者的夫人,那崇高慈爱、既办育幼院照顾孤儿、又会画一手好中国画,才德兼备的元首夫人,是不和元首同桌吃饭的。

有人要毒死那至高的统治者吗?
可能作得到吗?
得这样戒备森严,一个(当然是指元首)出状况,另一个(当然是指元首夫人)至少还能视察国事?
或者,只是夫人不愿意冒这个险,害怕陪同殉葬吗?
(这不就不符合统治者带来的伟大中国文化传统的女性?不是本该嫁鸡随鸡、还要能陪同殉葬。)

然后叙说者得更经过仔细打量四下无人,更审慎的不至洩露机密,才更低声的说:
元首和元首夫人不同桌吃饭,是因为元首是不吃西餐的。
「噢──」人们深深的点头,深思熟虑过后的表示听懂了。

绝大多数的人都听懂「元首不吃西餐」,可是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清楚所谓「元首不吃西餐」,究竟不吃什么。乡下地区有人还耳语:
「元首不吃『西餐』,是吃后会不能反攻大陆!」
至于何以会如此,便说法各异了。
(最常见的说法是:「匪谍」无孔不入,更有特殊药物能控制人心性,莫非元首就是怕「吃西餐」吃到「这个」?)

用户评价

评分

《鸳鸯春膳》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疲惫和焦虑,而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能够让人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故事里。书中的人物虽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善良和爱去面对生活。这种正能量的传递,让我觉得非常治愈,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评分

《鸳鸯春膳》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有张有弛,不会让人觉得拖沓,也不会让人觉得仓促。作者很懂得如何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穿插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起伏,又能沉浸在人物的情绪世界里。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往往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交流中,能够透露出角色们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甚至是隐藏的深意。有时候,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一个眼神的交流,都可能蕴含着千言万语,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让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朴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可以说是字斟句酌,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构建,都显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景物的句子,充满了诗意,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比如,描写春日雨后的景象,会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这种对文字的精雕细琢,让《鸳鸯春膳》成为了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阅读《鸳鸯春膳》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尝一道精致的菜肴,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风味,每一味都恰到好处。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将抽象的情感和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比如,用“像一只受惊的小鹿”来形容角色的不安,或者用“晚风像母亲的手一样轻抚着大地”来描绘宁静的夜晚。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更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对美的体验。

评分

《鸳鸯春膳》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一些生活细节的关注。它没有聚焦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从一顿家常便饭的制作过程,到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再到一次邻里间的闲聊,作者都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人情味。这些细节虽然微小,却构成了生活的基石,也正是这些细节,让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它提醒了我,生活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不经意的角落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

《鸳鸯春膳》在探讨一些社会议题的时候,显得尤为深刻。它没有生硬地去说教,而是将这些议题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我尤其能感受到作者对一些社会变迁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这种变迁中,普通人所经历的挣扎和无奈。但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希望,展现了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关于人生的启示。

评分

第一次翻开《鸳鸯春膳》,就被它那股浓浓的时代气息给吸引住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姑姑家那摆满老物件的客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脑丸和老书的味道。作者在描绘场景的时候,真是下了功夫,无论是庭院里盛开的玉兰花,还是老宅里雕梁画栋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花香,摸到木头的质感。我尤其喜欢书里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习惯的刻画,从早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早餐的琐碎,到黄昏时分街头巷尾的热闹,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这些细节不仅仅是为了铺陈背景,更是角色塑造的一部分,让我觉得书里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纸片人。

评分

我对《鸳鸯春膳》中对于“等待”这个主题的刻画印象深刻。书中有很多角色都在经历着不同形式的等待,有的是等待恋人归来,有的是等待时机成熟,有的是等待命运的转折。这种等待,有时是充满希望的,有时却是带着一丝焦虑和煎熬。作者将这种等待的心情描绘得非常真实,那种坐立不安,那种反复的思念,仿佛能够穿透纸张,直达读者的内心。它让我体会到,很多时候,等待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是对人心灵深处的一种磨砺。

评分

我特别欣赏《鸳鸯春膳》中所展现的那种家族情感。它描绘了一个大家庭里,不同辈分、不同性格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有长辈的慈爱和叮嘱,有同辈的嬉笑和争执,也有晚辈的依恋和好奇。这种多层次的人物关系,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饱满。我从中看到了家庭的温暖,也看到了家庭的复杂。尤其是一些关于家族传统和价值观的描写,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我们,也影响着我们。

评分

不得不说,《鸳鸯春膳》在人物情感的刻画上,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牺牲,但就是这种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铺垫,才更能打动人心。我特别能体会到角色们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感,明明心里想着一个人,却碍于身份、碍于时局,只能默默地放在心底。读到那些含蓄的表达,会让人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那些青涩的爱恋,那种小心翼翼,那种患得患失,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那种感觉,好像从来没有消失过。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洞察力非常强,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情绪波动,并将之细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