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植物或其產品潛在真菌病原之鑑定專誌

進口植物或其產品潛在真菌病原之鑑定專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图书标签:
  • 植物病理学
  • 真菌
  • 植物检疫
  • 进口植物
  • 病原菌鉴定
  • 植物保护
  • 真菌病害
  • 农业科学
  • 微生物学
  • 植物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專誌收錄從進口植物或其產品中所分離鑑定確認之29屬66種之真菌相關分類鑑定資料與圖鑑,並針對各屬菌類之鑑定之基本特徵建立檢索表,方便檢疫人員於日後執行業務分離到真菌時可快速的進行初步之判定。

植醫實務:台灣地區常見植物病害診斷與防治手冊 作者群: 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 暨 國立大學植物病理學系 聯合編纂 出版社: 臺灣農業研究叢書出版委員會 出版日期: 民國一〇九年六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植醫實務:台灣地區常見植物病害診斷與防治手冊》,旨在為台灣地區從事農業生產、植物檢疫、園藝景觀維護及植物病理研究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詳盡、實用且具備在地化視角的植物病害識別、診斷流程與綜合管理策略。本書聚焦於台灣本地及引進後馴化作物品種上最常發生、對產量與品質構成嚴重威脅的真菌、細菌、病毒及類菌質體病害,同時深入探討線蟲與環境生理障礙在田間與溫室中的表現。 全書共分七大部分,內容涵蓋了從基礎病原學原理到田間快速診斷、再到現代化病害監測與風險評估的完整體系。 --- 第一部:植物病理學基礎與診斷原則 (Foundation and Diagnostic Principles) 本部分首先回顧了植物病原學的基本概念,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命週期、傳播途徑及環境因子(溫度、濕度、光照)對發病程度的影響。重點在於建立一套標準化的田間與實驗室診斷流程。 病徵與病徵的區分: 詳細圖解說明葉斑、潰瘍、枯萎、銹病、白粉病等常見病徵在不同作物上的差異表現。 採樣技術與保存: 標準化採集帶有潛在病原體的組織樣本,確保樣本在運輸與保存過程中病原體活性不失真,避免二次污染。 基礎分子診斷工具簡介: 概述PCR、qPCR在快速鑑定特定病原體(如檢疫性病毒或難以培養的細菌)中的應用,強調其在早期監測中的重要性。 --- 第二部:主要作物系統的真菌性病害診斷與防治 (Fungal Pathogens in Key Agricultural Systems) 此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之一,依據台灣主要的經濟作物(如水稻、蔬菜、果樹、花卉)分類,詳述其面臨的重大真菌威脅。內容嚴謹地描述病原菌的分類學地位、分離培養技術、致病機制,並提供具體防治方案。 重點收錄的真菌病害案例(舉例,不限於此): 1. 稻作系統: 稻熱病(Magnaporthe oryzae)的變異株監測、胡麻葉斑病(Cochliobolus miyabeanus)的發生條件分析。 2. 十字花科蔬菜: 霜黴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與黑腐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此處專注於與真菌病害的鑑別診斷)的區分,以及不同殺菌劑的殘留與輪替策略。 3. 瓜果類: 白粉病(Podosphaera fuliginea)與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田間識別特徵,特別針對設施栽培中高濕度環境下的管理。 4. 熱帶果樹: 香蕉黑葉病(Fusarium Wilt,著重於非檢疫性品種的當地管理)、芒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採後處理。 防治策略部分,強調整合病害管理 (IPM): 優先採用抗病育種材料、合理化肥(氮磷鉀配比)、改善田間通風、適當的休耕及生物防治資材(如拮抗微生物)的田間試驗數據。 --- 第三部:細菌性病害的現場辨識與管理 (Bacterial Diseases: Field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細菌性病害因其快速傳播性和難以藥劑根除的特性,在本部分給予高度關注。 快速現場測試: 教導農民及技師利用導體汁液測試(導電度計)來初步判斷是否為細菌性潰瘍病或軟腐病。 水漬症(Water-Soaking Lesions)的深度剖析: 如何從初期水漬狀斑點過渡到後期組織壞死,並區分由不同細菌(如歐氏桿菌 Erwinia spp. 或假單胞菌 Pseudomonas spp.)引起的症狀。 銅劑的合理使用: 詳述在有機栽培及常規栽培中,銅劑在控制細菌病害時的劑量、時機與潛在的環境累積風險評估。 --- 第四部:病毒與類菌質體病害的綜合防治 (Viruses and Phytoplasmas: Integrated Control) 病毒和類菌質體病害往往是系統性的,無法透過傳統殺菌劑控制。本章節著重於媒介昆蟲控制與無病毒種苗的導入。 向量(Vector)的生態學: 台灣地區常見的蚜蟲、粉蝨、薊馬等病毒傳播媒介的生命週期與農藥抗性管理現況。 典型病毒病害圖譜: 以木瓜輪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和馬鈴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為例,提供由健康植株到嚴重感染期的連續照片對比。 類菌質體病害的特徵: 例如臺灣地區常見的鳳梨或芋頭類作物上的類菌質體病害所導致的叢枝、黃化症狀,強調其與營養缺乏的區別診斷。 --- 第五部:非傳染性病害與生理障礙的鑑別 (Non-Infectious Diseases and Physiological Disorders) 在田間診斷中,許多症狀(如黃化、葉緣焦枯)常被誤判為病害。本部分專門用來區分這些由環境壓力或營養失衡引起的非傳染性障礙。 養分缺乏與過剩: 詳細圖解氮、磷、鉀、鎂、鈣、微量元素(特別是硼、銅)缺乏時在老葉和嫩葉上出現的特徵性病徵。 逆境生理學: 鹽害(由不當灌溉或施肥引起)、藥害(特別是除草劑漂移或殺菌劑劑量不當)的症狀識別,並提供修正土壤條件的具體建議。 --- 第六部:植物檢疫與新興威脅監測 (Quarantine and Emerging Threat Monitoring) 鑑於台灣作為海島型經濟體對外部病原威脅的敏感性,本章節強調邊境檢疫的重要性,並提供新興或潛在的威脅監測指引。 高風險輸入品項的監測: 針對特定進口種苗或種球中可能攜帶的休眠性病原體(如特定線蟲或潛伏性病毒)的採後檢測流程。 應對新興病害的反應機制: 探討當發現台灣未曾記錄的嚴重病原體時,政府、研究單位與農民應如何啟動緊急防治與監測網絡(包含樣品送交標準與時效性要求)。 --- 第七部:數據管理與數位化輔助診斷 (Data Management and Digital Diagnostic Aids) 此部分面向未來農業,介紹如何利用現代科技輔助病害管理。 病害紀錄標準化: 建立統一的田間調查表格與數據庫結構,便於長期趨勢分析。 地理資訊系統 (GIS) 應用: 如何將病害熱點資訊疊加到農地圖資上,進行空間分析與精準用藥的規劃。 智慧農業與感測器: 簡述葉面濕度感測器、溫濕度記錄儀器在預測某些真菌病害爆發時間點上的實務應用。 --- 適用對象: 植物保護技術人員、農事指導員、種苗業者、休閒農場管理者、植物病理學科大學部及研究所師生、具備進階農業知識的資深農民。 --- 本書特色: 在地化數據支持: 所有案例與防治數據均採自台灣歷年來的田間試驗結果與長期監測資料,非僅翻譯國外文獻。 圖文並茂的診斷卡: 附錄提供數十張高解析度、對比鮮明的病徵圖卡,便於現場快速比對。 實務優先原則: 內容編排嚴謹遵循「診斷先行,防治為後」的原則,確保誤判率降至最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090154
  • 叢書系列:遨遊大自然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6k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台湾农业生物安全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尤其是在全球贸易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安全层面。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是,这本书如何处理“潜力”这个词所暗示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些刚刚进入检疫观察期、尚未明确其致病力的真菌菌株。如何利用这本书提供的鉴定工具,去评估这些“灰色地带”的菌株究竟有多大的爆发风险?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毒力因子分析或者宿主特异性测试的指导性意见?这不仅仅是“这是什么真菌”的问题,更是“它有多危险”的风险评估。 从编排结构上看,我猜想它应该是非常系统化的,也许会按照主要的植物来源地(比如东南亚的兰花、欧洲的观赏树种)来分类介绍常见和潜在的病原菌群,这样对使用者来说,查找起来会更有效率。而且,考虑到真菌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这本书在分子鉴定技术,比如ITS序列比对、通用引物的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介绍,是不是足够新颖和前沿?如果能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操作SOP(标准作业程序),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参考手册,更是一部实操手册了。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精确操作的专业人士来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至关重要。

评分

说实话,在台湾,涉及专业鉴定工具书的出版并不算多见,很多时候我们都依赖国外的经典教材或期刊文献。因此,一本本土视角、针对我们进口路径和常见风险点进行优化的专著,其参考价值是无法替代的。我特别好奇,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是不是包含了来自农委会各级检验单位的资深专家?他们的经验沉淀,往往比纯粹的学术研究更接地气、更具有实战意义。 比如,对于那些对常规培养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不敏感的隐蔽性病原体(如一些内生菌或系统性感染的真菌),这本书有没有提及一些更先进的、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我们都知道,传统方法费时费力,且可能无法发现潜伏的威胁。如果这本书能涵盖一些基于PCR、qPCR,甚至更高阶的宏基因组学在植物检疫初步筛查中的应用潜力或实际案例,那就太棒了,这代表着我们鉴定能力的前瞻性。一本好的工具书,理应引领行业标准,而非仅仅跟跑。

评分

我个人关注的重点始终在于“操作性”和“实用性”。一本厚重的专著,如果束之高阁,那它的价值也就有限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详细的试剂配置、培养条件优化参数、甚至常见菌株的保存方法,那就更具价值了。很多时候,鉴定失败不是因为理论不懂,而是因为操作细节上的疏忽。例如,真菌孢子萌发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这些看似微小的参数,往往决定了鉴定是否能够成功进行。 再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兴病原体,教材的生命力在于其更新速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出版物,它能否建立一个随附的在线数据库或定期的补充章节,用于收录和更新近年来新发现的、或因气候变化而在本地出现的新型真菌?毕竟,植物真菌病原体的演化速度极快,一本静态的纸质书,很难完全跟上这个节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真正无愧于“专著”之名,成为我们农植检疫领域一个长期的、活的知识库。

评分

对于非病理学背景,但却与植物贸易密切相关的贸易商或农场主而言,这本书的意义或许更在于“防患于未然”。虽然他们不一定需要掌握真菌的学名分类,但他们必须了解哪些来源、哪些种类的植物产品是高风险区,哪些进口批次可能需要格外警惕。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语言,提炼出一些关键的风险指示点,即便是快速翻阅,也能对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此外,在国际贸易争议中,准确的病原体鉴定报告往往是解决纠纷的关键证据。这本书提供的鉴定流程和标准,如果能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那它将不仅服务于台湾本地,更可能成为东亚地区植物检疫合作的重要参考文本。这种标准的统一性,对于维护国际贸易的顺畅和安全至关重要。我们不需要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可靠、可重复、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定流程说明书。

评分

这本关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潜在真菌病原体的鉴定专著,光看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浓厚的专业气息扑面而来,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这个农业高度依赖进出口的岛屿上生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们这片土地对植物检疫和病害防控的重视程度,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毕竟任何一种新病原体的入侵,都可能对我们辛苦耕耘的农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特别期待它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度,比如针对那些从东南亚、欧洲或美洲进口的新鲜花卉、种苗,甚至是木材产品中可能携带的真菌孢子,这本书能提供多么细致入微的鉴别流程。 想想看,光是鉴定一个真菌孢子,从形态学描述到分子生物学标记的确认,中间涉及多少繁琐的步骤和专业知识,这绝非一本一般的科普读物可以涵盖的。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不同真菌属,例如潜在的锈病菌、白粉病菌,或者更令人担忧的那些尚未在台湾爆发的新型致病菌,它们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显微结构特征的图谱对比,是不是能做到一目了然。如果书中能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那些在海关或农场检验中截获的“问题样本”——进行深度剖析,那就更具说服力了。毕竟,理论结合实践,才是真功夫,也才能真正帮助第一线的检疫人员和植物病理学家们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避免“放水”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