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像力奔驰的玄怪故事
明末清初,山东淄川的蒲松龄将听来、读来的奇怪故事整理成篇,集结成《聊斋志异》。写成后,经人辗转传抄,流传很广,也被公认是清代短篇小说的杰出作品。原书为文言文,总共四百多篇。蒲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让神、鬼、狐、仙具有灵性,篇篇引人入胜,为了便利现代读者也能欣赏这些精采故事,因此选录具有代表性以及适于阅读的五十九篇,加以白话改写,希望《聊斋志异》能给更多人的茶余饭后增添一点不一样的乐趣。
作者简介
苏尚耀
曾任中小学教师四十余年。结集的有《中国民间故事图画故事集》、《好孩子生活週记》(新民教育社);《中国神话》、《山海经故事》(国语日报社)《台湾历史上的名人》、《少年宰相》(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一百个好孩子故事》(文化图书公司)及《山地故事》(幼狮文化公司)等,另有《大明英烈传》、《苦海孤雏》、《郑和下西洋》的改写。(东方出版社)
导读
青林黑塞问知己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生于明崇祯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一七一五年),按传统的算法,得年七十六岁。根据他亲自撰写的书前自序〈聊斋自志〉可知:《聊斋志异》的主要规模应完成于他四十岁左右,其后的二十多年间,一直持续增补故事,最后一篇可考见的时间完成于康熙四十六年,那时蒲松龄已是六十八岁年近古稀了。
阅读这部经历几十年才完成,多达四百九十多篇的短篇故事集,要如何把握全书的精神、欣赏它的精华呢?首先要了解作者: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告诉读者,这是一本「孤愤之书」,是一个「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託旷怀,痴且不讳」、有着痴狂脾气的作者所写成的。其次要明白作意:这些花妖狐魅、怪事奇谈的写作动机,乃是源于蒲松龄「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的深深喟叹,他深觉世间冷漠孤寂,只有向幽冥中去寻找知音,他要描摹下这些美好的幽冥身影与情致,以弥补现实世界中的匮乏。
蒲松龄的孤愤之感主要来自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漫漫人生路有两条主线,一是科举的梦想,一是教书的现实。蒲松龄最大的志业是希望通过科举仕宦,走进天下,施展抱负;然而十九岁考秀才时,虽以榜首之姿脱颖而出,可惜之后举人考试屡考屡败,一直到五十二岁才终于萌生退出科场之意。至此,人生最可意气风发的青壮时期,已渐次销磨在这些三年一次的考途奔波与落榜挫败中了。除了前述为理想而屡败屡战,蒲松龄还有现实生活要面对,因此他必须在大户人家中觅食教书以养家活口,自三十三岁到七十岁,整整当了三十多年的教书先生。
《聊斋志异》的写作,正与上述的生命历程重叠。科举之路的不顺,迫使蒲松龄的生活圈只能侷限于家乡与民间,这虽使他充塞着怀才不遇的悲愤感,却也促使他关怀社会中诸般不公不义的现象及制度;加上本身对志怪文学的兴趣,便转而借由写作宣洩对生命的热情并挥洒婉媚雅丽的文笔,终而成就后世学者公认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巅峰之作的《聊斋志异》。
书名既叫「志异」,顾名思义就是「记载奇异」的意思。就内容而言,全书大概可分为写「情」之异、写「事」之异、写「人」之异三大类。写「情」之异者大多集中在友情或爱情故事,不论是一般人间男女或人与妖、人与鬼之间,蒲松龄多强调其真挚不渝之情,甚至为彼此牺牲的勇气。在这些故事中,蒲松龄往往寄託了他理想中的情感形式与人际关系,如本书所选的「绣鞋姻缘」、「人与乌鸦之恋」(爱情),「神奇的石头」(友情)等皆是。写「事」之异者,其中一部分属于单纯纪录生活中光怪陆离之事或乡野传说的志怪笔记,以新奇惊诧的成分居多,如本书所选的「种梨」、「口技」等;一部分则是加入了人情描写,情节较复杂,甚至意有所指,发人深省,如本书所选的「罗剎海市」、「小蟋蟀立大功」等。至于写「人」之异的,则描述了各种行为性格特立独行的奇人,男女皆有、老少毕至、正邪互见,而其中以民间各类女性人物最见光辉,本书也选了几篇代表作,如「侠女」「仇大娘」等。至于书中人物,大部分的男主角主要都具有士人身分,他们或人或鬼,或痴或狂,或出身世家,或家境贫寒,但几乎都颇有才华,甚至不乏早慧童子;不难看出,这些男主角身上投射着浓厚的作者身影。女主角方面,或是性格突出、妍媸各异、或正或反的各类人间女子,她们表现了蒲松龄对于现实社会中各种妇女面貌的观察;或是娇媚可人、体贴多情、多才多能的鬼妖,她们往往是蒲松龄对于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如此多元的故事情节加上缤纷的人物形象,组成了一部丰富多姿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文笔雅致、故事生动,而作者与故事更是一组结合紧密的生命共同体,读者们目眩神迷于各种光怪陆离的故事,惊叹于作者生动传神的文笔之余,也当领会这不只是一本充满鬼影狐踪的志怪小说而已,而是一个孤独疾愤、痴心创作的书生,借着鬼境妖情寄託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热情、悲怜、愤怒、讥?、怀想与评议。书中所呈现的,除了对怪异世界浓厚的好奇心与想像力外,更是蒲松龄对道德规范苦口婆心的劝谕、不公制度痛心疾首的讽刺、美好人情孺慕情深的向往、与不遇之士感同身受的抚慰。聊斋中所谈的故事或许奇异,但追究其实,不都是以人间为蓝本的变形记吗?能读出这点兴味,相信蒲松龄天上有知,一定会开心大唿「知我者,其在东方读者乎!」。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看了好一段时间,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丢在一边的书,它更像是陈年的美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关于报恩和复仇的故事。很多妖精鬼怪,并非天生邪恶,它们也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原则。当它们受到恩惠时,会倾尽全力回报;当它们受到伤害时,也会以牙还牙,甚至以更残酷的方式复仇。这种“恩怨分明”的设定,反而让我觉得,这些非人的生灵,在某些方面,比书中那些人模狗样的人类,更加遵循着一种原始的、朴素的道德准则。
评分我最近在啃《聊斋志异》,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奇妙的时空隧道,里面有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惊吓。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我想,就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即便是写的是鬼怪狐妖,归根结底,写的是人。那些妖精鬼怪,有时比人还懂情义,比人还懂得什么是真爱,反观书中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却常常是衣冠禽兽,自私自利,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反讽,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承认,它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讽刺科举制度和官场黑暗的故事,蒲松龄先生用他那支生花妙笔,将那些虚伪、腐败、贪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拍案叫绝。我常常在想,如果他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又会写出怎样惊世骇俗的作品来呢?
评分《聊斋志异》这本书,怎么说呢,初读时着实让我有些惊艳,又有些许的怅然。它不像那些直白的童话故事,也并非全然是吓人的鬼怪传说,而是巧妙地将人间的喜怒哀乐、社会的种种百态,与那些虚幻飘渺的狐鬼神仙融合在了一起。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的那些女子,她们或聪慧灵巧,或温柔多情,或坚毅勇敢,她们的命运往往与书生们纠缠不清,但她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独立于世俗的光芒,即使身处妖狐鬼魅的传说中,也依然耀眼。比如那位永和县的婴宁,她的笑声如同银铃,纯真无邪,几乎可以融化一切的冰冷,但她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仿佛月光下盛开的夜来香,美丽却带着些许神秘的距离感。读她的故事,我总会想起那些藏在繁华都市背后,依然保持着一颗纯净心灵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慰藉。
评分刚开始看《聊斋志异》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些讲鬼怪的故事,没想到,里面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社会批判和人生哲理。蒲松龄先生的观察力,简直是惊人的。他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比如官场的腐败,士人的迂腐,甚至普通百姓的愚昧,都巧妙地融入到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欢那些讽刺科举制度的故事,那些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功名,而耗尽一生心血的书生,他们的命运,读起来让人既同情,又觉得有些可笑。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古代中国社会。
评分我对《聊斋志异》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营造的那种亦真亦幻的氛围。它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描绘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的是,里面的人物情感、社会习俗,都与我所处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陌生的是,那些狐鬼神仙的存在,打破了现实的边界,带来了一种超脱的想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那些烟雨朦胧的山水,那些月光皎洁的夜晚,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诗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书生与狐女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又带着一丝梦幻般的浪漫。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穿越到那个时代,会不会也在某个寂静的夜晚,与一位美丽的狐仙擦肩而过呢?
评分我最近在重读《聊斋志异》,感觉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新的发现。它就像一个宝藏,藏在文字的深处,需要你耐心去挖掘。书中那些关于爱情的描绘,尤为动人。它们常常发生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带着一种易碎的美感。那些书生与狐女、鬼魂之间的爱情,往往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世俗的算计。她们甘愿为爱付出一切,即使明知结局可能不会圆满。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所以在书中读到,更显得弥足珍贵。我常常在想,如果这些故事中的爱情,能够延续到现实中,那该有多好。
评分《聊斋志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描绘。它从来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那些鬼怪,有时比人还讲道义;而那些人,却常常被贪婪、嫉妒、虚荣所驱使,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道士的故事,这个道士虽然有法力,但却心术不正,欺骗百姓,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样的能力,最终的归宿,都取决于内心的善恶。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光辉,也照出了人性的阴暗。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花了好几个晚上才慢慢读完,每一个故事都像是打开了一个被尘封已久的匣子,里面装着的,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插曲,也有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些关于书生和狐女的爱情故事,它们总是在现实的困顿与虚幻的温情之间摇摆。那些狐女,她们的出现,仿佛是为了弥补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温暖与理解。她们懂得书生的孤独,体谅书生的清贫,甚至在他们落魄失意时,给予最真挚的陪伴。可是,这种美好的背后,总会笼罩着一层宿命的阴影。她们终究不属于人间,她们的爱,即便再炽烈,也逃不过幻灭的命运。我记得有一个故事,书生与狐女情深义重,却因为世俗的阻碍,最终天人永隔,只留下书生一人,在回忆的深渊中沉沦。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有时候,最美好的事物,反而最容易消逝,就像梦境一样,醒来后,只剩下空虚和遗憾。
评分《聊斋志异》这本书,我觉得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最复杂的人情世故。每一个故事,无论长短,都像是一颗颗精心雕琢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喜欢里面那些充满智慧的描写,比如那些关于命运的巧合,关于人生无常的感叹。它从来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摩。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为了求官,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最终却落得个凄惨的下场。这个故事,虽然是写鬼,但它所揭示的,却是人性中最赤裸裸的贪婪和冷酷。
评分不得不说,《聊斋志异》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越读越有味道的经典。它不同于那些讲求逻辑严谨的推理小说,也不同于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武侠传奇,它是一种更具东方韵味的、充满哲思的叙事。里面的故事,很多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即使是美好的结局,也常常伴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怅然。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孝子的故事,他为了给生病的母亲治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传说中的灵药。他的孝心感天动地,最终也得到了回报,但整个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煎熬,都让我为之动容。这种对传统美德的赞颂,与对人性弱点的揭露,在书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