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想像力奔馳的玄怪故事
明末清初,山東淄川的蒲鬆齡將聽來、讀來的奇怪故事整理成篇,集結成《聊齋誌異》。寫成後,經人輾轉傳抄,流傳很廣,也被公認是清代短篇小說的傑齣作品。原書為文言文,總共四百多篇。蒲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筆讓神、鬼、狐、仙具有靈性,篇篇引人入勝,為瞭便利現代讀者也能欣賞這些精采故事,因此選錄具有代錶性以及適於閱讀的五十九篇,加以白話改寫,希望《聊齋誌異》能給更多人的茶餘飯後增添一點不一樣的樂趣。
作者簡介
蘇尚耀
曾任中小學教師四十餘年。結集的有《中國民間故事圖畫故事集》、《好孩子生活週記》(新民教育社);《中國神話》、《山海經故事》(國語日報社)《颱灣曆史上的名人》、《少年宰相》(颱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中國曆史名人故事》、《一百個好孩子故事》(文化圖書公司)及《山地故事》(幼獅文化公司)等,另有《大明英烈傳》、《苦海孤雛》、《鄭和下西洋》的改寫。(東方齣版社)
導讀
青林黑塞問知己
《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字留仙,生於明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一七一五年),按傳統的算法,得年七十六歲。根據他親自撰寫的書前自序〈聊齋自誌〉可知:《聊齋誌異》的主要規模應完成於他四十歲左右,其後的二十多年間,一直持續增補故事,最後一篇可考見的時間完成於康熙四十六年,那時蒲鬆齡已是六十八歲年近古稀瞭。
閱讀這部經曆幾十年纔完成,多達四百九十多篇的短篇故事集,要如何把握全書的精神、欣賞它的精華呢?首先要瞭解作者:蒲鬆齡在〈聊齋自誌〉中告訴讀者,這是一本「孤憤之書」,是一個「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託曠懷,癡且不諱」、有著癡狂脾氣的作者所寫成的。其次要明白作意:這些花妖狐魅、怪事奇談的寫作動機,乃是源於蒲鬆齡「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的深深喟嘆,他深覺世間冷漠孤寂,隻有嚮幽冥中去尋找知音,他要描摹下這些美好的幽冥身影與情緻,以彌補現實世界中的匱乏。
蒲鬆齡的孤憤之感主要來自他的人生經曆。他的漫漫人生路有兩條主綫,一是科舉的夢想,一是教書的現實。蒲鬆齡最大的誌業是希望通過科舉仕宦,走進天下,施展抱負;然而十九歲考秀纔時,雖以榜首之姿脫穎而齣,可惜之後舉人考試屢考屢敗,一直到五十二歲纔終於萌生退齣科場之意。至此,人生最可意氣風發的青壯時期,已漸次銷磨在這些三年一次的考途奔波與落榜挫敗中瞭。除瞭前述為理想而屢敗屢戰,蒲鬆齡還有現實生活要麵對,因此他必須在大戶人傢中覓食教書以養傢活口,自三十三歲到七十歲,整整當瞭三十多年的教書先生。
《聊齋誌異》的寫作,正與上述的生命曆程重疊。科舉之路的不順,迫使蒲鬆齡的生活圈隻能侷限於傢鄉與民間,這雖使他充塞著懷纔不遇的悲憤感,卻也促使他關懷社會中諸般不公不義的現象及製度;加上本身對誌怪文學的興趣,便轉而藉由寫作宣洩對生命的熱情並揮灑婉媚雅麗的文筆,終而成就後世學者公認為中國古典短篇小說巔峰之作的《聊齋誌異》。
書名既叫「誌異」,顧名思義就是「記載奇異」的意思。就內容而言,全書大概可分為寫「情」之異、寫「事」之異、寫「人」之異三大類。寫「情」之異者大多集中在友情或愛情故事,不論是一般人間男女或人與妖、人與鬼之間,蒲鬆齡多強調其真摯不渝之情,甚至為彼此犧牲的勇氣。在這些故事中,蒲鬆齡往往寄託瞭他理想中的情感形式與人際關係,如本書所選的「綉鞋姻緣」、「人與烏鴉之戀」(愛情),「神奇的石頭」(友情)等皆是。寫「事」之異者,其中一部分屬於單純紀錄生活中光怪陸離之事或鄉野傳說的誌怪筆記,以新奇驚詫的成分居多,如本書所選的「種梨」、「口技」等;一部分則是加入瞭人情描寫,情節較復雜,甚至意有所指,發人深省,如本書所選的「羅剎海市」、「小蟋蟀立大功」等。至於寫「人」之異的,則描述瞭各種行為性格特立獨行的奇人,男女皆有、老少畢至、正邪互見,而其中以民間各類女性人物最見光輝,本書也選瞭幾篇代錶作,如「俠女」「仇大娘」等。至於書中人物,大部分的男主角主要都具有士人身分,他們或人或鬼,或癡或狂,或齣身世傢,或傢境貧寒,但幾乎都頗有纔華,甚至不乏早慧童子;不難看齣,這些男主角身上投射著濃厚的作者身影。女主角方麵,或是性格突齣、妍媸各異、或正或反的各類人間女子,她們錶現瞭蒲鬆齡對於現實社會中各種婦女麵貌的觀察;或是嬌媚可人、體貼多情、多纔多能的鬼妖,她們往往是蒲鬆齡對於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如此多元的故事情節加上繽紛的人物形象,組成瞭一部豐富多姿的《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文筆雅緻、故事生動,而作者與故事更是一組結閤緊密的生命共同體,讀者們目眩神迷於各種光怪陸離的故事,驚嘆於作者生動傳神的文筆之餘,也當領會這不隻是一本充滿鬼影狐蹤的誌怪小說而已,而是一個孤獨疾憤、癡心創作的書生,藉著鬼境妖情寄託他對於現實世界的熱情、悲憐、憤怒、譏?、懷想與評議。書中所呈現的,除瞭對怪異世界濃厚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外,更是蒲鬆齡對道德規範苦口婆心的勸諭、不公製度痛心疾首的諷刺、美好人情孺慕情深的嚮往、與不遇之士感同身受的撫慰。聊齋中所談的故事或許奇異,但追究其實,不都是以人間為藍本的變形記嗎?能讀齣這點興味,相信蒲鬆齡天上有知,一定會開心大呼「知我者,其在東方讀者乎!」。
我最近在啃《聊齋誌異》,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奇妙的時空隧道,裏麵有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和驚嚇。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我想,就在於它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即便是寫的是鬼怪狐妖,歸根結底,寫的是人。那些妖精鬼怪,有時比人還懂情義,比人還懂得什麼是真愛,反觀書中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卻常常是衣冠禽獸,自私自利,為瞭個人的榮華富貴,可以不擇手段。這種反諷,讀起來讓人不寒而栗,卻又不得不承認,它揭示瞭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諷刺科舉製度和官場黑暗的故事,蒲鬆齡先生用他那支生花妙筆,將那些虛僞、腐敗、貪婪的嘴臉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讀瞭拍案叫絕。我常常在想,如果他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又會寫齣怎樣驚世駭俗的作品來呢?
评分這本書,說實話,我花瞭好幾個晚上纔慢慢讀完,每一個故事都像是打開瞭一個被塵封已久的匣子,裏麵裝著的,有讓人啼笑皆非的插麯,也有讓人扼腕嘆息的悲劇。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那些關於書生和狐女的愛情故事,它們總是在現實的睏頓與虛幻的溫情之間搖擺。那些狐女,她們的齣現,仿佛是為瞭彌補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失的溫暖與理解。她們懂得書生的孤獨,體諒書生的清貧,甚至在他們落魄失意時,給予最真摯的陪伴。可是,這種美好的背後,總會籠罩著一層宿命的陰影。她們終究不屬於人間,她們的愛,即便再熾烈,也逃不過幻滅的命運。我記得有一個故事,書生與狐女情深義重,卻因為世俗的阻礙,最終天人永隔,隻留下書生一人,在迴憶的深淵中沉淪。讀到此處,我不禁感嘆,有時候,最美好的事物,反而最容易消逝,就像夢境一樣,醒來後,隻剩下空虛和遺憾。
评分不得不說,《聊齋誌異》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越讀越有味道的經典。它不同於那些講求邏輯嚴謹的推理小說,也不同於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武俠傳奇,它是一種更具東方韻味的、充滿哲思的敘事。裏麵的故事,很多都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即使是美好的結局,也常常伴隨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悵然。我記得有一個關於孝子的故事,他為瞭給生病的母親治病,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傳說中的靈藥。他的孝心感天動地,最終也得到瞭迴報,但整個過程中的艱難險阻,以及他內心深處的煎熬,都讓我為之動容。這種對傳統美德的贊頌,與對人性弱點的揭露,在書中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藝術張力。
评分我對《聊齋誌異》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營造的那種亦真亦幻的氛圍。它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工筆畫,描繪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的是,裏麵的人物情感、社會習俗,都與我所處的現實世界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陌生的是,那些狐鬼神仙的存在,打破瞭現實的邊界,帶來瞭一種超脫的想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然景色的描繪,那些煙雨朦朧的山水,那些月光皎潔的夜晚,都為故事增添瞭濃厚的詩意。在這樣的背景下,書生與狐女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又帶著一絲夢幻般的浪漫。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穿越到那個時代,會不會也在某個寂靜的夜晚,與一位美麗的狐仙擦肩而過呢?
评分《聊齋誌異》這本書,怎麼說呢,初讀時著實讓我有些驚艷,又有些許的悵然。它不像那些直白的童話故事,也並非全然是嚇人的鬼怪傳說,而是巧妙地將人間的喜怒哀樂、社會的種種百態,與那些虛幻飄渺的狐鬼神仙融閤在瞭一起。我尤其喜歡其中描繪的那些女子,她們或聰慧靈巧,或溫柔多情,或堅毅勇敢,她們的命運往往與書生們糾纏不清,但她們身上散發齣的那種獨立於世俗的光芒,即使身處妖狐鬼魅的傳說中,也依然耀眼。比如那位永和縣的嬰寜,她的笑聲如同銀鈴,純真無邪,幾乎可以融化一切的冰冷,但她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詭異,仿佛月光下盛開的夜來香,美麗卻帶著些許神秘的距離感。讀她的故事,我總會想起那些藏在繁華都市背後,依然保持著一顆純淨心靈的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慰藉。
评分我最近在重讀《聊齋誌異》,感覺每一次的閱讀,都有新的發現。它就像一個寶藏,藏在文字的深處,需要你耐心去挖掘。書中那些關於愛情的描繪,尤為動人。它們常常發生在現實與虛幻之間,帶著一種易碎的美感。那些書生與狐女、鬼魂之間的愛情,往往是純粹的,不摻雜任何世俗的算計。她們甘願為愛付齣一切,即使明知結局可能不會圓滿。這種至死不渝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越來越少見瞭,所以在書中讀到,更顯得彌足珍貴。我常常在想,如果這些故事中的愛情,能夠延續到現實中,那該有多好。
评分《聊齋誌異》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對人性的復雜性的描繪。它從來不會給你一個簡單的“好人”或“壞人”的標簽。那些鬼怪,有時比人還講道義;而那些人,卻常常被貪婪、嫉妒、虛榮所驅使,做齣令人發指的事情。我記得其中有一個關於道士的故事,這個道士雖然有法力,但卻心術不正,欺騙百姓,最終也得到瞭應有的報應。這個故事,讓我明白,無論是什麼身份,什麼樣的能力,最終的歸宿,都取決於內心的善惡。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人性的光輝,也照齣瞭人性的陰暗。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看瞭好一段時間,每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不同的養分。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就丟在一邊的書,它更像是陳年的美酒,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的醇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關於報恩和復仇的故事。很多妖精鬼怪,並非天生邪惡,它們也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原則。當它們受到恩惠時,會傾盡全力迴報;當它們受到傷害時,也會以牙還牙,甚至以更殘酷的方式復仇。這種“恩怨分明”的設定,反而讓我覺得,這些非人的生靈,在某些方麵,比書中那些人模狗樣的人類,更加遵循著一種原始的、樸素的道德準則。
评分《聊齋誌異》這本書,我覺得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夠用最簡潔的筆觸,勾勒齣最復雜的人情世故。每一個故事,無論長短,都像是一顆顆精心雕琢的寶石,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我喜歡裏麵那些充滿智慧的描寫,比如那些關於命運的巧閤,關於人生無常的感嘆。它從來不會給你一個簡單的“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去揣摩。我記得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為瞭求官,不惜犧牲自己的親人,最終卻落得個淒慘的下場。這個故事,雖然是寫鬼,但它所揭示的,卻是人性中最赤裸裸的貪婪和冷酷。
评分剛開始看《聊齋誌異》的時候,我以為這隻是些講鬼怪的故事,沒想到,裏麵竟然隱藏著如此多的社會批判和人生哲理。蒲鬆齡先生的觀察力,簡直是驚人的。他將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病,比如官場的腐敗,士人的迂腐,甚至普通百姓的愚昧,都巧妙地融入到這些光怪陸離的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歡那些諷刺科舉製度的故事,那些為瞭一個虛無縹緲的功名,而耗盡一生心血的書生,他們的命運,讀起來讓人既同情,又覺得有些可笑。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復雜的、充滿矛盾的古代中國社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