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印度

圖解印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印度
  • 文化
  • 曆史
  • 旅行
  • 風俗
  • 宗教
  • 圖解
  • 指南
  • 南亞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特色

強大崛起的重要國傢,旅遊投資的火熱焦點,超越想像的真實魅力!
多宗教、多民族、多語言、多人口、地形復雜、曆史悠久、文化豐富……
世上極少有如印度這般舉足輕重又充滿神祕未知的國傢,
如今隨著旅遊與投資熱潮推波助瀾,印度已是現代人不可不認識的國傢。
.種姓製度、摩訶婆羅達、泰姬瑪哈陵、泰戈爾、甘地是印度的昨日
.亞洲矽榖、金磚四國、世界首富、寶來塢、核武是印度的今日
.恆河、喜馬拉雅山、釋迦牟尼、阿輸吠陀、瑜伽、咖哩、紅茶是印度的永恆
  本書是對印度的全景瞭望,從其博大中導覽你最想知道的種種,切入印度的經濟、政治、宗教、社會、曆史、飲食、文化、藝術、觀光、生活多重麵嚮,擷英採華,文字、圖錶、照片完美結閤,兼顧知識深度與生活趣味,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並陳,給你有血有肉的印度,一次揭開印度萬種異國風情的神祕麵紗!

作者簡介

Michi Kaihata

  日本倉敷市齣生。曾撰寫關於紐西蘭、印度、土耳其、法國及摩洛哥等國的遊記,並擔任旅遊文案撰寫人及雜誌總編輯等職務,目前為自由作傢。著作包括橫越美洲大陸遊記的《在喬治亞的樹下》(觀覽社)等書。以大自然與民族學為主題環遊世界,至今持續進行文字與攝影的記錄。

譯者簡介

王俞惠

  輔仁大學日文係畢業。喜愛閱讀與電影,曾任叢書及雜誌編輯,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知性之旅──越南》(協和國際)、《任性的孩子怎麼教?》、《媽媽的鑰匙》、《玻璃眼睛》(以上為新苗齣版)等書。

圖解歐洲中世紀建築的興衰:從羅馬遺韻到哥特式輝煌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詳盡而生動的歐洲中世紀建築藝術全景圖。我們不再將目光聚焦於印度次大陸的文化脈絡,而是深入到公元 5 世紀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直到文藝復興前夕,這上韆年間歐洲大陸上石材、木材與信仰交織而成的宏偉史詩。 歐洲中世紀的建築,是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技術革新與地方文化激烈碰撞的産物。它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結構,更是中世紀人精神世界、權力結構以及對永恒追求的物質載體。本書將以時間為序,空間為綱,力求從建築的“骨骼”——結構技術,到“血肉”——裝飾藝術,為讀者提供一次徹底而深入的鑒賞之旅。 第一部:早期中世紀的摸索與融閤(約 500 年 - 1000 年) 這一時期的建築特徵是繼承與重塑。隨著古典文明的瓦解,羅馬帝國留下的精湛技術大量流失,新的王權和宗教權力急需建立自身的物質象徵。 1. 墨洛溫與加洛林時期的“迴歸”: 在法蘭剋人的統治下,建築活動初具規模,但大多沿襲羅馬的巴西利卡形製。重點在於修繕現存古跡和新建修道院。加洛林文藝復興試圖復興古典的秩序感,但受限於材料和工匠技藝,大多顯得粗獷而樸實。我們將詳細分析聖馬丁教堂等關鍵遺址的平麵布局,探討其在早期基督教禮儀需求下的適應性變化。 2. 盎格魯-撒剋遜與維京影響: 在不列顛群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建築風格則更具地方色彩。盎格魯-撒剋遜的木結構傳統與石頭的使用交織,形成瞭獨特的鄉村教堂風格。維京人在愛爾蘭和英格蘭的定居點,則帶來瞭防禦性建築的理念,這些元素在後續的城堡建設中潛移默化地發揮瞭作用。 3. 奧托王朝的帝國抱負: 神聖羅馬帝國(奧托王朝)的建立,為建築帶來瞭新的動力。薩剋森的統治者希望通過模仿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的宏大敘事來鞏固其神授的統治權。本章將重點解析雙塔教堂(Westwerk)的結構演變,它不僅是入口,更是皇帝權力和天堂入口的象徵性過渡空間。例如,對科隆-格羅斯聖馬丁教堂早期形製的研究,揭示瞭權力中心與宗教儀式之間的復雜關係。 第二部:羅馬式建築的穩固與擴張(約 1000 年 - 1150 年) 隨著人口增長、商業復蘇以及剋呂尼改革運動的推動,歐洲迎來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建築風格——羅馬式(Romanesque)。 1. 結構的核心:厚重與拱券: 羅馬式建築的標誌是其堅固的牆體、較小的窗戶以及半圓形拱券的廣泛使用。我們將深入剖析“厚牆承重”的結構邏輯,以及它是如何應對拱頂帶來的側嚮推力的。重點分析筒形拱頂(Barrel Vault)和交叉拱頂(Groin Vault)在不同空間的應用。 2. 朝聖路綫的勃興: 聖地朝聖的需求直接催生瞭大規模的建築競賽。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等朝聖教堂,其設計必須滿足容納數萬朝聖者且不中斷內部彌撒的需求。本書將詳盡闡釋“環形後殿”(Ambulatory)和“放射狀小禮拜堂”(Radiating Chapels)的創新布局,它們如何優化瞭人流管理,同時豐富瞭建築的外部輪廓。 3. 雕塑與敘事:建築的“石頭聖經”: 羅馬式雕塑是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圖爾南的聖皮埃爾大教堂和摩爾萊的聖母院等地的門楣(Tympanum)和柱頭(Capital)上,我們看到對《最後的審判》等宗教主題的粗糲而有力的錶達。我們將對比不同地區(如勃艮第、諾曼底、意大利托斯卡納)的雕塑風格,探討它們如何反映地方神學觀點和工匠傳統。 4. 地方風格的多元化: 羅馬式並非鐵闆一塊。意大利的磚石結構、德國的拱廊式中殿(Arcaded Nave)、諾曼底的木桁架屋頂與石砌牆體的結閤,都展示瞭其在地域限製下的創造力。 第三部:哥特式建築的飛升與光芒(約 1150 年 - 1500 年) 哥特式(Gothic)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巔峰,它代錶瞭對上帝的無限虔誠以及對物理限製的徹底超越。其核心在於“減重”與“采光”。 1. 結構革命:尖拱、肋拱與飛扶壁: 本書將用大量圖解來剖析哥特式建築的“三位一體”結構體係: 尖拱(Pointed Arch): 相較於半圓拱,它能更有效地分散壓力,並允許牆體開齣更大的開口。 肋拱(Rib Vault): 肋架承擔瞭主要的重量,使得填充拱頂(Webbing)可以變得更輕薄,極大地減輕瞭頂部的荷載。 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這是哥特式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將中殿高處的側嚮推力轉移到外部的支撐墩上,解放瞭牆體,使其得以被玻璃取代。 2. 聖光之道:彩色玻璃的哲學: 隨著牆體被“溶解”為光綫和色彩的載體,彩色玻璃窗成為哥特式教堂的靈魂。我們將探討聖丹尼修道院的早期嘗試,以及沙特爾、蘭斯大教堂中規模宏大的玫瑰窗如何將聖經故事轉化為神聖的光影體驗。玻璃的色彩配方、鉛條的結構作用以及光綫心理學效應將被細緻分析。 3. 哥特式的演變階段: 早期哥特(Early Gothic): 尚保留部分厚重感,如拉昂大教堂。 盛期哥特(High Gothic): 達到高度平衡與清晰度,以沙特爾和亞眠大教堂為代錶,追求垂直感和統一性。 射綫式哥特(Rayonnant): 側重於窗飾(Tracery)的精細化和光綫最大化,如聖禮拜堂。 火焰式哥特(Flamboyant): 晚期風格,裝飾趨於繁復,窗飾呈火焰般的麯綫,追求極度的視覺效果。 4. 哥特式在世俗建築中的應用: 哥特式的影響力並未局限於宗教領域。市政廳(如布魯日市政廳)、行會大樓以及精英階層的宅邸也采用瞭尖拱和精緻的垂直綫條,象徵著市民階層新興的財富與自豪感。 結論:超越石材的遺産 本書最後將探討中世紀建築師與工匠群體的工作方式、行會製度的傳承,以及他們如何在前人知識(如維特魯威的殘篇)和自身經驗中不斷試錯、革新的過程。歐洲中世紀建築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通過對結構邏輯的深刻理解,去錶達無限精神追求的史詩。它不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結構工程美學與宗教哲學的完美交融。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印度的地形與觀光

1-1 印度基本資訊
1-2 豐富多變的地形與氣候
1-3 印度擁有二十七處世界遺産
1-4 印度主要都市
1-5 印度首屈一指的觀光勝地與黃金街道
1-6 聖地恆河與喜馬拉雅山──東印度的奧祕
1-7 亞洲的矽榖、德乾高原與西印度
1-8 不可不知的樂園──果亞與南印度
專欄 印度其他觀光景點

第二章 飛躍的印度經濟

2-1 舉世矚目的印度經濟
2-2 脫離危機?印度經濟發展的理由
2-3 IT産業與委外服務
2-4 擁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印度財團
2-5 農村嚴苛的現狀1
2-6 農村嚴苛的現狀2
2-7 果阿大學西奎埃拉教授談今日的印度(現場採訪)
2-8 印度經濟狀況與風險(特稿)
專欄 印度的雜誌

第三章 印度的政治與社會問題

3-1 印度的憲法與政治體製
3-2 立場動搖的印度外交
3-3 喀什米爾周邊的糾紛與核武問題
3-4 國境相接的六個國傢
3-5 活躍的龐大NGO組織(現場採訪)
專欄 閑談印度香菸

第四章 眾神的國度──印度

4-1 深入日常生活的印度宗教
4-2 印度教的教義
4-3 印度教眾神
4-4 為數可觀的印度宗教
4-5 印度的節日與慶典
4-6 現居印度的日本人主神官談印度(現場採訪)
4-7 宗教是什麼?(特稿)
4-8 在德蕾莎修女之傢遇見的少年(特稿)
專欄 在印度與笑臉相遇

第五章 種姓製度與印度女性

5-1 印度特有的種姓製度
5-2 近代化使種姓製度崩潰?
5-3 新嫁娘的悲劇──陪嫁金製度
5-4 喜愛紗麗的女性們
5-5 印度時尚的美麗祕密
5-6 印度的結婚儀式(特稿)
專欄 印度女性

第六章 印度的曆史與偉人

6-1 印度三韆年的曆史
6-2 印度獨立之父──聖雄甘地
6-3 貧民窟的聖女──德蕾莎修女的一生
6-4 活躍的印度女律師(現場採訪)
專欄 甘地嘉言錄

第七章 美味的印度料理

7-1 「香料王國」印度
7-2 不吃牛肉的印度教教徒與不吃豬肉的伊斯蘭教教徒
7-3 靈活運用指尖的印度料理
7-4 路邊就能享用的小吃與甜點
7-5 啜飲一杯幸福吧!印度的茶
7-6 在印度奮鬥的日本廚師(現場採訪)
專欄 印度的孩子們

第八章 美妙至極的印度文化

8-1 印度的好萊塢──「寶來塢」
8-2 披頭四的導師、西塔琴名傢──拉維.香卡
8-3 印度文學與詩聖泰戈爾
8-4 宗教與性愛的世界──《性愛聖典》
8-5 印度民族畫的世界──米提拉畫與瓦裏畫
專欄 印度的藝術傢們

第九章 從印度傳至日本的風潮

9-1 印度傳統醫療──阿輸吠陀
9-2 新興文化的風潮──公平交易
9-3 在瑜伽聖地修行瑜伽!(特稿)
9-4 德蕾莎修女之傢的義工體驗(特稿)
9-5 淨化所有的罪惡?恆河的沐浴體驗(現場採訪)
專欄 印度的理發廳

第十章 旅遊印度的樂趣

10-1 從火車到人力車,搭乘交通工具遊印度!
10-2 藉投宿各式旅館來瞭解印度
10-3 探索釋迦摩尼足跡之旅
10-4 到印度變漂亮吧!──印度的美容之旅
10-5 接觸印度大自然之旅
10-6 喜馬拉雅山健行
10-7 旅行計畫與注意事項
專欄 印度的體驗

後記
參考資料
索引

圖書序言

前言

  對我來說,撰寫自己最喜愛的「印度」,是比什麼都開心與值得深思的時刻。然而,在進行這項工作的同時,我也經常感到苦不堪言。

  因為我對這個國傢一無所知。要如何錶現「印度」這個廣大、充滿多樣性而且超越想像的國傢?這個國傢至少有四、五十種多樣化的語言與民族,而「宗教」更是與每個人的生活甚至人生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種絕對性的存在。無論我寫什麼,都隻是印度這座大冰山中的一小角,愈寫就愈覺得自己不瞭解印度;愈看就愈覺得自己會迷失在這座迷宮之中。然而有時候,我也會忽然覺得也許這樣纔是好現象,因為這個所謂的「未知」也許正是「印度」。換句話說,告訴我自己這種無力感與世界如何遼闊的,就是印度本身。

  本書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等各層麵來介紹印度。除此之外,還刊載瞭我多次前往印度進行取材時的報導,並且盡可能地努力嚮讀者們傳達印度現今的樣貌及人們的心聲。

  攀登喜馬拉雅山、在恆河凝望著火葬場、於德蕾莎修女之傢擔任義工等,已經是我二十二歲時的事瞭。若要我舉齣世界上讓自己從此改變價值觀的國傢,我一定會優先迴答:「印度!」我想,在印度相遇的許多朋友們,也會異口同聲地如此迴答;就連我自己的人生,也因為在與印度相遇後而有瞭明顯的轉變。我相信當人們看見某處風景時,明瞭其深蘊的文化和意涵與否,所形容齣的風景一定會有所不同。

  因此,擁有本書的各位讀者,在透過印度感受人生時,也希望本書可以提供些許幫助。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印度那個古老而神秘國度的新視角!我一直對印度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是覺得那些文字性的書籍讀起來有些枯燥,缺乏直觀的感受。而《圖解印度》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嚮導,用精美的插圖和簡潔卻富有深度的文字,一步步地引領我探索印度的靈魂。從繁復的寺廟建築到生動的人物描繪,再到那些充滿故事的日常場景,每一頁都像是打開瞭一個新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邦的介紹,那些差異化的服飾、習俗和食物,讓我驚嘆於印度的多元與包容。我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沉浸在那些細節之中,想象著自己置身於某個熱鬧的集市,或是安靜的恒河邊,感受著那份獨特的氛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讓我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濃厚的熱愛。它滿足瞭我對視覺享受的追求,也填補瞭我對知識的渴求,真是讓我愛不釋手的一本書。

评分

不得不說,《圖解印度》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新穎的學習體驗。作為一名對世界文化一直保持好奇心的學生,我嘗試過很多不同的學習方式,但像這樣將視覺藝術與知識內容完美結閤的書籍,還是第一次遇到。書中對印度曆史事件的解讀,並沒有采用枯燥的文字敘述,而是通過精美的插圖,將那些復雜的人物關係和重要的曆史節點生動地展現齣來,讓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比如,書中關於莫臥兒王朝的描繪,那些帝王的畫像,宮廷的建築,戰爭的場麵,都仿佛讓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瞭那段輝煌的曆史。再比如,對印度哲學思想的介紹,也通過一些抽象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畫,讓我對那些深奧的概念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發現,學習不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探索未知的樂趣。它激發瞭我對印度更深入的學習興趣,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方嚮有瞭更多的思考。

评分

說實話,在拿到《圖解印度》之前,我對印度的印象還停留在一些刻闆的標簽裏,比如寶萊塢的歌舞、瑜伽或者恒河的神秘。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用一種極其生動形象的方式,將印度這個復雜而迷人的國度呈現在我麵前。那些高清的插圖,不僅畫麵精美,更重要的是,它們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比如,書中對印度教神祇的描繪,不再是枯燥的神話故事,而是通過視覺化的方式,讓我清晰地瞭解瞭每個神祇的象徵意義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再比如,對印度各種節日的展現,那些色彩斑斕的服飾,熱鬧非凡的慶祝場麵,仿佛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印度人民的熱情與活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印度不同地區生活方式的對比,從北部的雄偉山脈到南部的熱帶風情,從東部的古老傳統到西部的現代都市,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感受到印度這個國傢的廣袤與多樣。這本書就像一本百科全書,但它摒棄瞭冰冷的文字,用藝術化的語言,讓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

评分

作為一名對旅行充滿渴望的潛在背包客,《圖解印度》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行前攻略。它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為我勾勒齣瞭印度旅遊的藍圖。那些精心挑選的圖片,涵蓋瞭從宏偉的曆史遺跡到接地氣的街頭巷尾,讓我對印度的每一個角落都産生瞭強烈的好奇心。我不再需要費力地去搜尋零散的信息,這本書將所有我需要瞭解的,都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書中關於印度飲食文化的介紹,那些誘人的香料、精緻的擺盤,讓我垂涎欲滴,也讓我對印度的美食有瞭初步的認識。還有關於印度交通的描繪,雖然有些混亂,但卻充滿瞭活力,讓我對接下來的旅程充滿瞭期待。最讓我欣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景點介紹,而是深入到瞭印度的社會生活和人文風情,讓我對接下來的旅程不僅僅是走馬觀花,更能有所理解和感悟。這本書讓我覺得,印度的旅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瞭。

评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生活,而《圖解印度》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用冗長的理論去解釋印度,而是用畫麵說話,用細節打動人。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印度普通人生活的描繪,那些在街邊勞作的匠人,在市場裏討價還價的婦女,在寺廟裏虔誠祈禱的老人,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眼中閃爍的光芒,都讓我感受到瞭印度人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印度不僅僅有宏偉的泰姬陵和古老的宗教,更有鮮活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我常常會對著書中的人物發呆,想象著他們的故事,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讓我對印度産生瞭深深的共鳴,也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最動人的一麵。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印度人民的內心世界,也讓我更加理解和欣賞這個國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