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民国93年的下半年,灾害频仍,生命伤亡及财物损失非常惨重。作者乃在多位朋友的鼓励下,将自己过去20余年的防灾研究结果及经验与国人分享,希望人人具备防灾的常识,以避免遭受无谓的牺牲与损失。于是选择YAHOO的交友版来传播相关知识。没想到推出之后一般的反应非常热烈,甚至有一位网友自动为这本专辑命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做站在高岗上—奇摩交友随笔。
作者在YAHOO交友版上认识了许多从未谋面的网友,真的是以文会友的写照。至于为什么会採取在YAHOO交友版上传播防灾知识的方式,主要的原因包括:
在YAHOO交友版上交往的人非常的多,几乎无远弗届;所以我们一上网就可以随机的碰到众多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层的人。
除了网友可以主动进入作者的版面之外,作者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谈论主题,主动地点选适当的对象,选定适宜的特定目标,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性别等,以达到传播的最大效果。
YAHOO交友版的留言每日限制不得超过450个字,因此作者在撰写上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为字数不多,所以只要时间允许,就可以很轻松的谈论特定的主题。虽然没有催稿的压力,但却有每天需要写几句的压力;不过,这是一种良性的鞭策力量。
可以与网友达到互动的效果,并且增加网友的参与感。
由于国人喜好传统的风水之说,其说法有的合乎科学的道理者,但不可讳言的,也有不少无稽之谈。于是作者乃将传统的风水术也纳入讨论的范畴,从科学的观点加以论证,姑且称之为科学风水。
本版一开之后,但见网友踊跃进来阅读;其中鼓励者有之,参与讨论者亦有之;这就是作者愿意将这个版一直经营下去的最大原动力。至今累积起来,已可编成专辑。现在将其出版,俾与更多的国人分享。
本书的内容系以YAHOO交友版的内容为本,但已经过适当的修润与补充,并且重新编排,同时也加入了许多插图,以提昇其可读性。其精彩的程度更胜于交友版上的内容。
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承蒙许多网友的参与、支持与鼓励,在此谨致上无限的谢意。由于网友在交友版上用的都是假名,所以无法指名道姓的一一志谢。您们的热情,作者将永铭于心。
作者同时也要感谢詹氏书局再度应允出版我的书;林奇华小姐熟练又专业的电脑编排,特此致谢。希望这本小册子对国人在防灾知识方面的获取会有一些帮助。作者也欢迎读者随时来信指教(透过詹氏书局)。祝福大家。
这本书的标题,《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这片土地,虽然风景优美,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大自然的考验。地震、海啸、台风,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有先进的科技来预警和应对,但有时候,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总会有一种无力感。而“风水”,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古老的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选择一个安宁的居所。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尝试打破“科技”与“风水”之间的壁垒,用科学的严谨来审视风水学中的道理,并将其转化为实用的防灾措施?比如说,作者是否会探讨,为什么某些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地方,恰恰是地质条件稳定,不易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区域?或者,如何利用风水学的原理,来优化建筑的朝向、布局,以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见解,一些能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毕竟,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传承了千年的东方智慧。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将科技的理性与风水的智慧相结合的防灾理念,让我们在面对自然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就像在我心底埋藏已久的一个疑问,突然找到了一个可能解答它的出口。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这块土地,美则美矣,但大自然的挑战也从未停歇。地震、台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我开始思考,除了依靠科技设备和工程技术,我们是否还能从更深层次的层面去理解和应对?而“风水”,这个词,虽然在现代社会常常被视为迷信,但我却总觉得它背后隐藏着古人对于居住环境、自然能量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试图将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用现代科学的严谨态度去解析,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防灾领域?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将“科学”和“风水”这两者联系起来?会不会是通过分析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来印证风水学中关于“龙脉”、“砂水”的说法?或者,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建筑的朝向、布局,来提升居住者的心理安全感和环境的“能量场”,从而在面对灾难时,能够减少损失,增加生机?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一些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解读,并从中获得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更安心、更安全地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绝对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存在。我从事过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深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是多么至关重要。而风水,在很多时候,也被视为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学问,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一直觉得,风水学并非全然是虚无缥缈的,其中一定蕴含着古人对地理、气候、水文、地质等地学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比如,过去人们选择村落或房屋的地址,往往会考虑“背山面水”,这本身就符合了避免山体滑坡、洪涝灾害的自然法则。这本书,会不会就是试图将这些古老的经验进行科学的梳理和验证,然后将其融入到现代的防灾科技体系中?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科学风水”的?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有具体的实践方法?会不会介绍一些利用风水学原理来识别和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风水学的视角来分析断层带附近的建筑选址?或者,如何利用风水学的理念来设计能够抵御强风的建筑结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跨学科的融合,看到科技的力量如何为传统的智慧赋予新的生命,看到古老的东方哲学如何为现代的防灾理念提供更深层次的启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防灾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安身立命的哲学指南。
评分《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这个书名,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又充满期待。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由来已久。地震、台风,这些挑战几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我们不仅仅需要硬核的科技来抵御灾害,更需要一种能够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容应对的智慧。而“风水”,在我看来,恰恰承载着这种古老的智慧。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构”风水,找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例如,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科学的测量方法,来验证风水学中关于“藏风聚气”的原理,并将其与地质稳定性、风力阻碍等科学概念联系起来?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作者是如何利用风水学的原理,并结合现代科技,来评估一个地区的“抗灾潜力”?或者,如何通过科学地调整居住环境的布局,来提升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安全感,从而在灾难来临时,能够更好地保持镇定和积极的心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突破性的见解,一些能够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融合的指导,让我们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并且拥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安全感”。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惊喜”!《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从小到大,我身边总会听到一些关于风水的老话,比如“床头不能靠窗”、“门口不能对着镜子”,有时候觉得挺玄乎,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过不少天灾,像是地震、台风,每次都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威力心生敬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把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的科技结合起来,那该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我一直觉得,很多传统观念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只不过我们现代人可能忽略了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什么有些地方风水好,不容易发生灾祸?这背后有没有什么地质、气象或者能量学的解释?这本书会不会就去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用科学的语言来阐释风水中的“藏风聚气”、“避煞趋吉”等等概念?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作者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一个地区的“风水安全性”的?会不会有一些图表、数据或者模型来佐证?我更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家里的布局、选择合适的居住地,来提升我们应对灾难的能力,让我们居住的环境更加安全、舒适,并且更有“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防灾,更是为了让我们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更和谐、更积极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是《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光是听到这个名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作为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我深知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多么的微妙而复杂。地震、台风,这些突如其来的考验,让我们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风水”,这个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故事和传说,它似乎代表着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一种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我一直好奇,这些看似神秘的学说,背后是否真的隐藏着我们尚未发掘的科学原理?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尝试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解读风水中的奥秘,并将其与现代的防灾科技相结合?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验证风水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比如,“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等等,这些理论在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领域是否有相对应的解释?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科学风水”的知识,来选择更安全的居住环境,如何调整家中的布局,以提升我们的抗灾能力,甚至是提升我们的心理韧性,让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坚定。
评分哇,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引人入胜了!《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光是听着就觉得既有硬核的科学精神,又有东方的智慧传承,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这块土地,气候多变,地震也时有发生,防灾意识真的非常重要。但有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光有科技的冰冷数据,似乎少了一点安抚人心的力量,也少了一点让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而“风水”这个词,虽然在很多时候被误解为迷信,但我总觉得它背后蕴含着古人对环境、对气场、对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体悟。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尝试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领域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去解读风水的原理,用东方的哲学去指导防灾的实践呢?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科学风水”落地到实际的防灾应用中的。是会介绍一些利用风水原理来选择更安全、更具韧性的建筑位置的方法吗?比如,如何解读地形地貌,选择不易受灾的区域?还是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居住环境的风水布局,来提升家宅的“能量场”,从而在灾难来临时,减少损失,甚至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庇护?这本书的作者,会不会是本身就具备深厚的科学背景,同时又对传统风水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一些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环境、提升生存能力的真知灼见。毕竟,在灾难面前,我们不仅需要物理上的防护,更需要心理上的从容和智慧。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一种将科技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融为一体的解决方案。
评分《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这个书名,在我心里敲响了警钟,也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多年的居民,我深切体会到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带来的挑战。地震、台风,这些词语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日常。在经历过几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后,我开始反思,除了硬件上的防灾设施,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提升自身的韧性?而“风水”,这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词汇,总是和“趋吉避凶”联系在一起。我一直好奇,古人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一套关于环境和居住的学说?它背后是否有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科学原理?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尝试将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冰冷的科技数据与充满人文关怀的东方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期待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如何用科学的语言去解读风水中的“气场”、“五行”、“阴阳”等概念,并将其与实际的防灾策略联系起来。例如,是否会分析某些地形地貌在风水学上被认为是“藏风聚气”的地方,也恰恰是地质结构稳定、不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或者,如何通过优化居住空间的布局,来提升居住者的心理安全感,从而在灾难来临时,更好地应对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并融入东方智慧,来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宜居的家园。
评分《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这个题目,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这片土地,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力量,地震、台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挑战。而“风水”,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我总觉得它背后一定蕴含着古人对环境、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想把这种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的科技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读风水,用风水的理念来指导防灾?我特别好奇,作者是怎么定义“科学风水”的?它是不是就像是利用科学仪器去测量风水中的“气场”,或者用科学模型去分析风水中的“藏风聚气”的地理条件?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如何根据风水学的原理来选择一个更安全的居住地点,或者如何通过调整家里的格局来提升我们自身的“能量场”,从而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运用,提升我们应对灾难的能力。毕竟,在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坚固的建筑,更需要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评分《防灾科技与科学风水》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在台湾,我们对地震、台风这些自然灾害的感受是如此的真切,防灾意识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有时候,我总觉得,除了冰冷的数据和坚固的建筑,我们还需要一些更深层次的智慧来面对挑战。而“风水”,这个充满东方魅力的词汇,是否能给我们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科技”和“风水”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进行嫁接的?是会从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科学角度,去解释风水学中关于“龙脉”、“砂水”的说法,并将其与地质稳定性、水文条件等联系起来?还是会探讨如何利用风水学的原理,通过优化建筑的朝向、布局、材料选择等,来提升建筑的抗灾性能,比如抗震、防风、防洪等?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建议,让我们普通人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科学风水”的智慧,来提升家宅的安全性,以及我们自身的“生存能量”,从而在面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时,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恐慌。这不仅是一本关于防灾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安顿身心的生活哲学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